登陆注册
306260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再立潮头 再创奇迹

新浪财经综合2020-10-15 08:31:590

原标题:中金 |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再立潮头,再创奇迹

来源:中金点睛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40年前,一项史无前例的改革在这个小渔村开始探索,40年后的今天,深圳已然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从深圳,我们看到了中国奋斗的过去;从深圳,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美好的未来。

综合改革试点:赋权探索新使命

10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推出一揽子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

新时代需要深圳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认为,《实施方案》不仅赋予深圳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下新的使命担当,有利于加速推进“双区”建设,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态度。

回顾过往:栉风沐雨,从经济特区到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40年,“深圳速度”领跑全国。1980-2019年,深圳GDP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7%,远超全国同期9.4%的水平。2019年深圳人均GDP超过20万元,位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一位。

40年,“创新与升级”引领世界。持续的创新与升级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使深圳成为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近几年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有所加大、“资源瓶颈”不断推升成本、民生保障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不惑之年的深圳再次站上发展的“关键路口”。

展望未来:其命维新,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发挥深圳主引擎作用,推动区域内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对标硅谷,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从资源、资金、制度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引领经济增长。

新基建引领新动能,互联互通释放增长潜力,发挥深圳在5G、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领先优势,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大市场构建与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释放内在增长潜力。

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机遇,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营商环境,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正文

综合改革试点:赋权探索新使命

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更多自主权

10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等领域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

我们认为,《实施方案》不仅赋予深圳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下新的使命担当,有利于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态度。

与2019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相比,此次方案覆盖范围更为广泛、措施更加具体、落地执行更加清晰。其中,

?土地改革:1)多途径增加建设用地供应量。继3月国务院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权下放至各省市[1],《实施方案》进一步将审批权下放至深圳市。同时,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等措施,有望利好深圳土地供应,缓解供求矛盾。2)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施方案》支持深圳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有利于深圳更好地匹配土地资源与产业发展,实现要素价值最大化。

?劳动力流动:《实施方案》提出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根据统计公报,2019年外来人口占深圳常住人口的比例高达63%,高于同期北京、上海分别为35%和40%的水平。人才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之一,户籍制度改革有望为深圳带来持续的“人才红利”。

?数据要素:《实施方案》首次聚焦数据生产要素,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制度;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等。今年4月,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受到广泛关注。数字经济覆盖广泛、渗透力强,通过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有望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是资源配置枢纽和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实施方案》支持深圳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1)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2)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依法依规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3)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

?科技创新:《实施方案》聚焦科技创新研发和应用脱节问题、鼓励个人发挥能动性参与科技创新等,提出建设性建议。1)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2)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等。

?对外开放:《实施方案》为深圳实践高水平对外开放创设条件。1)行业领域,可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外商投资准入限制;2)人才领域,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按程序赋予深圳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权限,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

图表: 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为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关键一招”

{image=1}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赋予深圳在“双循环”格局下新的使命担当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认为,《实施方案》赋予深圳构建“双循环”格局下新的使命担当——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其中,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对深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0年代至今,深圳出口规模占GDP比重从最高点200%以上逐步降低到2019年62%,净出口占GDP比重下降至不足30%。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如何使生产、分配、流动、消费等环节更好地依托国内市场、更充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将是深圳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实施方案》,深圳将努力在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发挥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作用。2020年以来,深圳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营商环境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积极进展。

?全面扩大开放。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结合深圳自身经济发展特点,从内外贸、投融资、金融创新等领域探索更多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与国外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是深圳未来对外开放的落脚点。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充分发挥深圳在人才、资金、技术、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辐射带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

图表: 深圳出口规模GDP占比不断下降

{image=2}

图表: 对外贸易对深圳GDP的贡献逐步减小

{image=3}

图表: 深圳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和制度创新

{image=4}

图表: 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image=5}

回顾过往:栉风沐雨,从经济特区到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英国《经济学人》曾评价:“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3]

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试验田,深圳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探索,没有任何经验可以照搬。“摸着石头过河”,深圳从一穷二白、亦步亦趋的小渔村逐步蜕变为全中国最活跃、最自由、最开放的热土。深圳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的目光。

从深圳,我们看到了中国奋斗的过去;从深圳,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美好的未来。

40年,深圳速度领跑全国

回顾深圳4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参考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和深圳市史志办公室2011年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年》,将深圳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奠基开创时期(1980-1992)、增创新优势时期(1993-2002)、率先实践科学发展时期(2003-2012)和创新驱动发展时期(2013-至今)。四个时期下的深圳特征鲜明、不断尝试突破,最终实现了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从相对增速上看,

1980-2019年深圳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7%,远超过北京、上海及全国同期9.8%、9.7%和9.4%的水平。特别地,2020年上半年,深圳GDP同比实现增长0.1%,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一线城市(上海-2.6%,北京-3.2%,广州-2.7%),体现其独特的经济韧性。

从绝对体量上看,

2019年深圳GDP近2.7万亿元,GDP总量位列中国内地城市第三位,仅次于上海(3.8万亿元)和北京(3.5万亿元);同时,与香港相比,2018、2019年深圳GDP规模连续两年超过香港,并持续扩大领先优势。

从人均发展指标上看,

2019年深圳人均GDP突破20万元,高居中国内地城市榜首。同时,与香港人均近34万元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2000年以来差距正在显著缩小。

图表: 深圳40年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历程

{image=6}

图表: 2019年深圳GDP总量排名内地城市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人均GDP高居内地城市榜首

{image=7}

40年,创新与升级引领世界

产业持续转型升级

?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工业发展是拉动深圳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从1980年到2005年,深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从14%增长至51%。进入第4个十年,第三产业开始发力,2009年深圳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3%,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并逐步攀升至2019年的61%。

?产业持续升级:从早期的来料加工,到逐步形成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再到不断向自主化、高端化迈进,2018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中,以计算机、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产业占比达到60%,是深圳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也实现蓬勃发展,2012-2018年,深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从52%上升至66%。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9年深圳含金融、物流、教育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2万亿元,占GDP比例45%[4]。特别地,深圳的金融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蜕变,1980-2019年金融产业增加值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8%。根据英国智库Z/Yen集团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5],2020年9月深圳跻身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排名全球第九、中国第三,紧随上海(全球第3)和北京(全球第7)。

图表: 2009年以来,深圳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

{image=8}

图表: 深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达51%

{image=9}

图表: 2018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60%

{image=10}

图表: 2012-2018年,深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从52%增长至66%

{image=11}

图表: 深圳以金融行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image=12}

图表: 2020年9月,深圳跻身全球十大金融中心

{image=13}

科技创新是深圳发展的核心动力

自1993 年,深圳就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经济增长点,不断创新和突破是驱动深圳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动力源。

?打造独特的创新模式。深圳的创新有“六个90%”的显著特点,即全市90%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来自企业,90%的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6]。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2010-2019年,深圳专利授权数占全国比例不断增长,从最初的5%增长至2019年7%。2018年,深圳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8%,显著高于上海和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深圳共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13个,省级302个,市级1,461个。根据市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1.7万家[7]。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离不开产业体系的根系发达和枝繁叶茂,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在深圳诞生,如华为(1987)、腾讯(1998)、华大基因(1999)、立讯精密(2004)、大疆(2006)等,它们不仅是深圳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代表,更成为深圳科技发展实力的国际名片。

?金融市场对产业发展壮大发挥重要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一体化中,深圳的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优势,通过资金募集、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市场机制,为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促进。尤其是深圳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融资平台。同时,深圳作为中国创投机构集聚地,VC、PE 基金为企业创业初期的融资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表: 2019年深圳专利授权数近17万个,占全国7%

{image=14}

图表:2018年深圳R&D支出占GDP比例高于上海和全国

{image=15}

图表: 到2018年底,深圳共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创新载体113、302和1,461个

{image=16}

图表: 2019年深圳共有1.7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8%

{image=17}

城市软实力不断加强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自2003年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后,深圳的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结合深圳自身优势产业形成了诸如“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新模式,文化产业现已成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深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849亿元,占GDP比例为7%。

?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蝉联第一。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对全国两百余座城市的评分,深圳2017、2018年连续两年位居综合经济竞争力第一名。此外,在可持续竞争力、宜商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全国第四,宜居竞争力排名位居全国第八,均位列全国10强。

图表: 2019年,深圳文化产业占GDP比例为7%

{image=18}

图表: 2018年,深圳位居综合经济竞争力第一名

{image=19}

40年,发展处于“关键路口”

外部环境面临不确定性

2019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对深圳外贸带来一定冲击,拖累深圳经济增长。2020年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加剧了这一趋势和不确定性。

图表:2019年一季度以来,对外贸易拖累深圳经济增长

{image=20}

图表:2019年以来,深圳对美国出口减少

{image=21}

资源瓶颈制约经济活力释放

?“资源瓶颈”凸显,土地和人工成本高企。数据显示,深圳工业和商业用途地价、商铺和住宅月平均租金均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城市;深圳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中唯一月平均薪酬超万元的城市。

?制约民营和中小企业活力释放。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在深圳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2018年,二者分别贡献深圳GDP的44%和48%[8]。土地和人工成本高企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深圳面临产业外迁和流失的压力与风险。

图表: 深圳地价高于周边其他主要城市

{image=22}

图表: 深圳租金明显高于周边其他主要城市

图表: 深圳平均薪酬明显高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内地城市

{image=24}

民生保障存在一定的短板

?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2019年,深圳拥有医院数量不到150家,与北上广有一定差距。从人均医疗资源水平看,深圳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和职业(助理)医师人数仅分别为35和28,明显不足。

?基础教育资源供需压力较大。尽管深圳已加大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建设投入,教育资源的供需压力仍然较大。与北上广相比,深圳优质小学、普通中学和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仍显不足。

图表: 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深圳医疗资源不足

{image=25}

图表: 深圳教育资源存在不足

{image=26}

展望未来:其命维新,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纵观深圳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无论国际风云变化,深圳始终以先行一步、敢闯敢试的勇气,担当开路先锋。步入20世纪的第3个十年,我们预计,深圳在不惑之年将继续“先行示范”,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和更高目标上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力争打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样板”,为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展现清晰路径。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展望“十四五”,我们预计,城市群、都市圈将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落脚点。2020年6月,广东省明确深圳都市圈的范围,围绕深圳信息技术等核心产业优势,我们认为,未来有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实现完备的产业链布局,形成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

特别地,2019年,深圳市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已入选国家发改委首批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图表: 深圳都市圈各市已有的产业布局规划

{image=27}

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深圳都市圈有望打造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一代通信设备、手机与新型智能终端、高端半导体元器件等产业,继续做强做优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实现从“世界工厂”向“广东创造”转变[9]。

?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深圳信息通信产业规模2.78万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第一[10]。2019年,汕尾、东莞和河源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6.8%、21.1%和8.3%,电子信息产业方兴未艾。

?初步形成特色优势和产业分工格局:

· 信息通信设备:形成以深圳和东莞为核心,惠州和河源为配套的区域分工体系。以智能手机为例,深圳和东莞分别拥有华为,Oppo、Vivo智能手机品牌,惠州和河源则聚集了一大批手机及零部件生产商,涉及触控显示模组、摄像头、电池、结构件、OEM/ODM等,其中不乏众多手机产业链的“隐形冠军”。

· 新型显示:深圳、汕尾、惠州各具特色。汕尾诞生了平板显示器龙头信利集团;惠州通过引进信利、旭硝子、TCL模组整机一体化等项目,实现平板显示产业上中下游全覆盖;深圳也聚集了新型显示器件企业及研发中心,包括柔宇科技、TCL华星光电等。

·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深圳计划重点建设国家IC设计和制造基地,东莞擅长封测、积极布局IC设计,惠州、汕尾、河源逐步培育集成电路产业。

图表: 以深圳为中心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规划布局

{image=28}

图表 : 各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及发展规划

{image=29}

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是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根据2020年4月广东省颁布的《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有望支持深圳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细胞治疗等产业,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策源地;支持惠州、东莞打造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基地;粤东粤北地区建设化学原料生产基地、道地药材和岭南特色中药材原料产业基地[11]。

深圳都市圈各市生物医药资源丰富、产业分工和集聚突出:

?深圳:基因检测具备领先优势,计划大力发展医疗器械、创新药物。深圳生物医药产业链较完整,在基因检测、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均具有领先优势。根据2020年3月深圳市发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1+3”政策文件,未来将以坪山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城、大鹏国际生物谷等产业聚集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物等研发制造,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深圳新的经济增长极[12]。

· 基因检测:深圳拥有我国唯一一个国家基因库,在基因检测、疾病筛查等应用方面位于前列,拥有华大基因、华因康基因等企业;

· 生物医药:拥有一批具备专利技术的企业,如以心脑血管领域药品为核心的信立泰。葛兰素史克以及赛诺菲巴斯德两大国际疫苗巨头在深建设疫苗生产基地;

· 医疗器械:医疗器械行业代表公司有迈瑞医疗、开立医疗等。

?东莞:重点布局生物医药创新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和中医药。2018年,东莞制定《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计划到2025年,包括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在内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总产值达成1,000亿元[13];2020年7月,东莞市发布《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中医药设备及药品列入重点发展领域[14]。

?汕尾: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中药。2020年1月,汕尾市发布《优先发展产业目录(2019年版)》,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中药制造列为重点[15]。2020年3月,汕尾市香雪健康产业园和精准中医服务项目、江涛创新园项目(药品研发)入选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

?惠州:中医药文化积淀深厚,推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惠州的罗浮山、南昆山、莲花山等是道地中药材生产地。2019年惠州将生命健康产业列为“2+1”重点产业集群之一,2020年计划加速培育生命健康产业,在北部片区规划建设国际生物健康谷、加快罗浮山中医康养产业园建设[16]。

?河源:中草药资源丰富,引进和培育生命健康产业。河源中草药资源丰富,自2010年与广药集团战略合作后,围绕药品生产、中药提取、医药物等方面大力布局。2019年发布《关于加大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力度的建议》,加强中医药发展[17]。2020年,河源规划建设江东新区华南生命健康研究院[18]。

图表: 以深圳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布局规划

{image=30}

图表 : 各市生物医药发展情况和发展重点

{image=31}

对标硅谷,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

如果说旧金山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是科技巨头公司云集的硅谷,那么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国硅谷”就是深圳,这里云集了包括腾讯、中兴、大疆、迈瑞、大族激光等知名企业。

?从GDP、单位面积产出和人均产出来看:深圳以小土地面积撬动了大发展。2018年GDP约3,660亿美元,已超过硅谷;但在单位面积产出和人均产出上与硅谷仍有差距,2018年深圳单位面积产出和人均产出分别为1.8亿美元、2.8万美元,分别仅为硅谷的1/2和1/5。

图表: 粤港澳大湾区对标旧金山湾区,深圳对标硅谷

{image=32}

?从科技企业孵化来看:深圳科技创新企业和风险投资活跃。深圳诞生了腾讯、华为、大疆、华大基因等知名科技企业,其中腾讯2020年9月底市值超过6,30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科技企业之一,可以与苹果、谷歌、Facebook等硅谷高科技领军企业比肩。深圳还拥有深创投、达晨创投等一系列活跃于风险投资一线的创投基金,为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创造了良好的资本条件。

?从高校资源来看:深圳与旧金山湾区还有差距。旧金山湾区内拥有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加州理工等十数所世界一流院校,且产学研体系较为成熟,具有较浓厚的创业氛围。而深圳本土第一所大学——深圳大学建立于1983年,南方科技大学建立于2012年。与国内一线大城市相比,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基础不够雄厚。尽管近年来深圳通过与名校合作创办研究生院的方式吸引了北大、清华、哈工大等入驻,也与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探索合作办学,在专业科研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上仍略逊色于旧金山湾区高校[19]。

近年来,深圳教育支出增长显著,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大量投入、推动跨越式发展。2018年,深圳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为14%,高于上海,与北京持平。2016年,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划到2025年全市高校达到20所,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10%、世界ESI排名前1%的学科分别达50个和30个以上[20]。

图表: 腾讯市值可以比肩谷歌、Facebook等企业

{image=33}

图表: 深圳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上海

{image=34}

新基建引领新动能,互联互通释放增长潜力

新基建引领发展新动能

深圳是国家发改委首批5G试点城市,自2019年9月发布《关于率先实现5G基础设施全覆盖及促进5G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来,在加速推进5G网络建设和网络覆盖、创新组网模式、网络切片探索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0年8月中旬,深圳市建成5G基站超4.6万个、密度全国第一,5G标准必要专利总量全球领先,5G产业规模、5G终端出货量全球第一[21]。

2020年7月,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5年)》,目标到2025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水平位居全球前列[22]。

?信息基础设施:构建覆盖“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计划到2025年累计建成5G基站5万个,成为全球领先的5G之都。前瞻部署算力基础设施,高标准布局数字技术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每年扶持不少于50个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的综合性智能交通创新示范基地。有序布局智慧能源基础设施,高效升级智慧市政基础设施。

?科技基础设施:到2025年,新建并投入运营5个以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以上前沿交叉平台、20个以上重大功能型产业创新平台。率先建成“源头创新突破、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在引领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0年5月深圳市发布《关于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跨境通信试点、探索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开放科研数据专用通道;加快国际数据专用通道扩容;推动电子支付在大湾区互联互通;支持市场主体与政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等[23]。

图表: 2020年8月,深圳人均5G基站数量领跑全国

{image=35}

图表: 深圳5G手机用户数位居全国第一

{image=36}

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升区域互联互通,释放增长潜力

2019年10月,国家交通运输部将深圳列入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24]。根据《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行动方案(2019-2035年)》(公众咨询稿)(以下简称“方案”),深圳有望在铁路、航空、港口等多个领域打造立体交通网,通过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更好地促进大市场构建与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充分释放增长潜力。

?铁路:当前深圳已基本建成国家铁路枢纽城市,运营国铁总里程近120公里;拥有“三主四辅”客运枢纽,2019年铁路发送客运8,739万人次,3小时直达长沙、厦门,5小时直达武汉、福州,10小时直达北京、西安。

根据《方案》,深圳拟形成多项贯通的对外铁路通道格局,东、中、西通道将使区域互联互通更加紧密。1)加快建设深圳至深汕特别合作区高铁、规划深圳至河源高铁,形成深圳与长三角联系的东向新通道;2)规划广州至深圳第二高铁,衔接广州至永州高铁,形成深圳联系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部新通道;3)新增深圳至南宁、深圳至肇庆高铁,加快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建设,打通面向大西南的西部战略通道。

此外,2020年7月发改委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涉及5条深圳线路,其中包含深惠城际前海保税区至惠城南段,我们认为深圳与惠州联通将更为紧密。

?航空:积极打造国际航空枢纽。2019年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5,293.2万人次。《方案》规划到2022年形成华南地区空铁联运枢纽,机场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比重达到12%;2035年建成高效联通的海陆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机场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比重达到25%。

?港口:建成全球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2019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2,576.9万标准箱,2018年国际班轮航线232条,覆盖全球主要港口。

在交通技术创新发展上,深圳有望继续引领全国。得益于华为、腾讯等一批科技创新企业,深圳智慧交通产业规模大、集聚性强,5G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等全国先行。根据《方案》,深圳将进一步提升交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到2022年实现智能交通、先进交通装备应用全球领先,政策创新、模式创新成为全国典范;到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科技创新中心,交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增至5个,交通设施数字化及智慧管理率达到100%。

图表: 我们认为深惠城际将使深圳和惠州联系更为紧密

{image=37}

图表: 东、中、西部通道使区域互联互通更加紧密

{image=38}

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内地连接“一带一路”市场的节点。未来深圳应推动深港澳更紧密合作、探索跨境制度创新、加大吸引外商投资,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2017年以来,深圳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上半年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规模占深圳进出口总额比例的1/5以上。

推动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数字经济趋势下,我们认为,服务可贸易将在未来成为新的对外贸易内容和方式;深圳可以发挥在科技创新和信息产业领域的优势,探索服务业开放新业态新模式。此外,在金融、文化、医疗、教育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以高水平开放促进结构调整优化。2016年,计算机、知识产权和专业管理咨询占深圳服务进出口的比例仅12%,未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创设与国际接轨的优良营商环境。近年来,深圳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不断探索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释放动能。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高标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内外资企业平等对待并提供精准服务、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利用科技完善信用监管,完善“走出去”服务网络等。

图表: 对“一带一路”进出口占深圳进出口的1/5以上

{image=39}

图表: 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提升

{image=40}

图表: 深圳高端服务贸易有较大提升空间

{image=41}

图表: 深圳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image=42}

责任编辑:邓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