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9256

世锦赛冠军却没去成奥运 这份痛她藏了12年

新浪体育2020-11-21 16:10:301

她成长于国羽女单最强盛时期,曾一度被视为张宁与谢杏芳的接班人。

她的职业生涯,从盛开到衰败,在历史上只是白驹过隙般的短暂。

但她娇美的容颜,还是给球迷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07年世锦赛,她夺冠站上最高领奖台,却无缘一年后的北京奥运会。

带着失意离开了羽毛球赛场,如今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自我。

这就是在国羽女单中属于“稀有物种”的上海人——朱琳。

地下室

上海体育宫的周末并不冷清,室外篮球场与网球场客源络绎不绝。

与朱琳的采访约在她值班那天。下了车,听到她用微信发来语音。

“我的办公室就在网球场对面的白色建筑里。”

白色建筑2层高,上海深秋的时节,泛黄的落叶飘洒一地。整栋楼静悄悄的,只有朱琳独自守在办公室。

她的办公室陈设简洁——一台台式电脑,电脑桌上放置着小型的玩偶熊,还有几个精心呵护的盆栽;沙发侧在一边,茶几放置在其左手,朱琳喜欢喝茶,茶壶和小杯子一应俱全。

屋内,能将她与前羽毛球世界冠军联系起来的线索不多。书橱的顶上搁置着三双彩色的羽毛球鞋,一个黑色的羽毛球包斜置在一个纸箱子里。

“我现在也就偶尔打打,锻炼锻炼,打不动了。”

2014年正式退役后,朱琳没有停留在羽毛球圈,但也并没有完全脱离体育圈。她选择在上海体育系统下的一家单位上班,现在带领一个团队负责业务运营的工作。

离开运动队,她渴望打开交际网,于是勇敢走出舒适区。

刚刚过完36岁生日的朱琳,还是保留着运动员时期的短发,说话也是干练、爽气。

她不留恋过去值得一说的职业生涯,所以在退役后,甚少与人聊起自己的那段经历。

朱琳的职业生涯似乎有些生不逢时,她成长高光的时间段,也是国羽女单的历史最强时刻。

朱琳的身前,有张宁与谢杏芳两位大姐领路,身边还有卢兰、王琳、蒋燕皎、王仪涵等人;或与其竞争、或奋力追赶。

2007年拿到世锦赛女单冠军的朱琳,也曾一度被外界看好。有希望在家门口争一下北京奥运会的名额。

然而,在为期一年的奥运积分赛上,她受伤病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掉了队。

至此之后,朱琳的心气儿一落千丈。回到上海那段时间,上海乒羽中心领导找她谈话,希望她坚持,她则吐露衷肠:“我进到场馆就想吐。”

朱琳已记不清楚第一次来到北京时的兴奋感,只记得一些零碎的片段,在她的胃里翻江倒海。

2002年给了刀郎创作歌曲的灵感,两年后,《2002年的第一场雪》问世。

同是这一年,朱琳第一次来到国羽二队训练。

进二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她的记忆有些模糊,只记得有一次在国内进行的青年赛,她战胜了后来成为了“海外军团”一员的姚洁,遂被二队的一个教练看中。

一场胜利,换来了一个二队的名额。

彼时,提供给各支国字号运动队住宿的天坛公寓还没有造起来,国羽分在两个地方住。一队住在“小白楼”;而低一个档次的二队,住的就是地下室。

楼上和地下室,显示的是“地位”的落差。

住在地下室的人,都想往上搬进“小白楼”,只要住进去了,离熬出头也就不远了。

朱琳的家庭在上海只能算普通,但她的生活质量不低,至少每个周末回到家中,能吃到妈妈烧的一桌好菜。

来到地下室的那一刻,她被眼前的场景吓住了。十几个平方米的房间里住满4名队员,房间一壁的上方留出一小块窗户的位置。往外看不到天空,这个窗户,只是起到了让空气更流通的作用。

刚到二队时,因为训练馆场地有限,她们只能在一队错开时间训练。朱琳记得,每天她都得耷拉着脸和队友一起出早操。

其他季节还好,秋末开始,北京气温骤降,她的脸部肌肉在冷风的吹拂下会变得僵硬、麻木,没有知觉。

“早饭也没吃,就要跑200米*10次或者是400米*6次。”

上午是一队训练的时间,二队只能回到地下室休息。一天里最熬人的要从中午12点半开始,一队开始午休,二队则开始连续5、6个小时的训练。

“那种感觉外人很难理解,像一队,每天能分开练,上午练完下午练,我们那个时候就要连在一起练,练到后面只能硬挺。”

青年队的竞争也很激烈。

和朱琳一批进队的有4、5个人,最终只能留下来两个。二队的竞争则更胜一筹,每个人都是带着不能回头的拼劲来的。

她在两种情绪之间徘徊,想回家的念头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但还是想争一口气,不想被淘汰。

那段时间,羽毛球队都在一个小食堂吃饭。食堂里,队员分区域坐着,来自同一省队的队员会坐在一起,或者和在队里聊得来的人一起吃饭。

国羽里上海籍的队员不多,朱琳刚去时,基本上都是独来独往,很难找到说得上家乡话的朋友。她会在食堂找到一个角落坐下,匆匆吃完饭,回到潮湿压抑的地下室房间。

那段日子,磨掉了朱琳身上的一些娇气。

想家的时候,她偷偷掉眼泪,在公用电话亭投币打电话回家,但话到嘴边,还是止住了,她不想让父母替自己担心,所以向来报喜不报忧。

所有二队队员都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等待有限的晋升名额。一般情况下,一队有老将退役,教练会从二队挑选可塑之才填补位置。

朱琳用了2到3年的时间,终于等到了那个名额。她隐约记得自己是在2005年进入一队。

进入一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在印尼公开赛中夺冠,这是她在成年赛中拿到的第一个冠军。

上海人

世界羽联官网上,至今还保留着朱琳的资料。

她的世界排名已被清除,但资料页上的图则闹了乌龙,因为那并非她的照片。

162的数字非常醒目,这是朱琳职业生涯单打与双打的胜场数。

官网保留了朱琳从2006年开始,6年国际比赛的具体战绩,她在国际赛场上的最后一场比赛是2011年的亚锦赛——第一轮输给了中国香港选手叶姵延。

这场没打完的比赛,比分停留在7比16上。谁也没想到,她伤退的这场比赛,成为了她的告别之战。

2006年是朱琳职业生涯黄金时段的开端。那一年的尤伯杯赛,队伍会带至少4个女单选手,除了张宁与谢杏芳之外,年轻选手也有机会参加。

那时,国羽女队在世界羽坛还是“霸主”,年轻队员只要能在小组赛出场,就有机会成为世界冠军。包括朱琳在内的年轻选手,都心驰神往。

但她在与卢兰和蒋燕皎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错过了这次成为世界冠军的机会。

朱琳的职业生涯前期都比较顺遂,这次落选对她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她没有落泪,但心中的隐痛持续了好一阵子。

“乒乓球队世界大赛都是打直通赛,谁赢谁去;羽毛球队谁参加世界大赛都是由教练决定的,不确定的因素很多。”

她已经记不真切,似乎在这次尤伯杯赛前队伍在晋江打了一场队内对抗赛,但没有一位教练说明这场比赛会决定名额归属。

朱琳表现不佳,落选似乎在情理之中。

另一个原因,她不确定是否属实。

在国羽中,“上海人”并不是一个褒义词,甚至有点偏向贬义。李永波在评价王仪涵时曾说过——“她是最不像上海人的上海人。”

不少人都认为,上海女孩吃不了苦,朱琳不认可这个“定理”。

“娇气你要看怎么分。运动员到了国家队的水准,你认为她还会娇气吗?”

在她眼中,上海女孩子聪明,不会一条路走到底。

其他省市的选手特别珍惜进国羽训练的机会,受伤也会顶着,不和教练说,生怕缺了几堂训练课被队友拉下距离。

朱琳则不同,她在生病或受伤后会理性抉择,自己能不能坚持,是否需要请假。

“我要为自己考虑,没必要硬撑。我知道自己需要怎么练,需要着重练哪些东西。”她引以为豪的是,在退役后自己没有落下会影响到正常生活的伤病。

“有的人退役后遇到下雨天,腰都不能动,我只是有一点小反应,没有很严重的伤病。”

一年后的苏迪曼杯赛,朱琳如愿入选了大名单,跟随队伍前往格拉斯哥。

她看了看名单,认为自己有望在小组赛中出场,“因为年轻女单队员只带了我一个人嘛。”

这只是她的乐观估计。国羽拿到了冠军,朱琳却全程作壁上观,她又一次错过了成为世界冠军的机会。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国羽在世界大赛前从不会在队内宣布参赛名单,教练也不会找到相关队员告诉他们结果。

“队员之间传着传着,就都知道了结果。”没有人会去问教练,为什么我没有入选?

但同年的世锦赛出现了转机。

张宁与谢杏芳在那次比赛中都不在状态,早早出局。朱琳一路战胜了黄妙珠、卢兰等人,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就闯进了决赛。她在决赛中与中国香港选手王晨隔网而立。

巧合的是,王晨也出生在上海,是朱琳的师姐。

在2006年与2007年两年的比赛中,朱琳多次与王晨相遇,难求一胜。

那场比赛,外界都认为王晨有望加冕桂冠,谁料她求胜心切,表现失常。

反之,第一次踏上世界大赛决赛赛场的朱琳心态坦荡,以2比0干脆利落地胜出,拿到了自己第一个世界冠军。

短发的她,在领奖台上笑得很甜。外界因为这个冠军普遍看好她,认为她已具备了接班张宁与谢杏芳的实力。

在比赛结束后,李永波前往上海参加活动时只带了两名队员,其一是男单冠军林丹,另一人就是朱琳。

事实上,外界有所不知,朱琳那次比赛是带伤上场,她的髋关节严重到需要打封闭的程度。

“队医怕我在比赛时吃不消,特地还帮我带了药。我拿到了冠军,把这件事情都忘记了。其实那个时候我连跨都很难跨下去。”

夺冠的同时,伤病也变成了隐患。

一辈子的遗憾

朱琳站上世界之巅的时间点,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1年。

然而,世锦赛只是奥运会积分赛中的一站,夺冠的积分是她冲击奥运会资格的一个加持,但却不能确保她能够拿到门票。

在赛场上,她需要通过战胜不同的对手赢取积分,同时她还要和队友赛跑。

张宁、谢杏芳与卢兰是她冲击北京奥运会名额的三个主要竞争对手。

伤病成为了隐形的桎梏。

世锦赛夺冠后,她回到国内马上打了一针封闭,但封闭只是治标不治本,髋关节的伤病还是时不时作祟。

这使她的状态也屡屡出现起伏,多次出现第一站比赛打得不俗、第二站却遭遇一轮游的情况。

再加上错过一些重要赛事的报名,让朱琳在这场赛跑中落在了后面。

奥运会积分赛结束后,她排在了队里的第四名。根据规则,每个协会最多只能派三位选手参加女单比赛。不过其实谁参加奥运会,决定权还是在教练组手中。

彼时,外界对奥运会参赛名单议论纷纷,前两名的谢杏芳与卢兰不出伤病等意外就能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悬念主要集中在张宁与朱琳身上。

名单悬而未决时,外界的猜测压倒性的偏向于张宁。

有媒体曝出朱琳“消失”了,“媒体说我不接电话,找不到我人,就说我‘消失’了。”

她第一次通过博客回应了外界的热议,申明自己并未“消失”,文字铿锵有力。事实上,这篇文字不多的文章是回应,也是她给自己打的一针强心剂。

那个时候,她似乎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教练组最终还是在她和张宁之间选择了后者。

知道落选的那一刻,她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同时也生出一种强烈的感受——“我不想练了。”

又一次落选,打击是致命且不可逆转的。

时至今日,在12年后再次回忆起这个话题,朱琳的话语间仍能听出遗憾的感觉,“现在想起来,真的是一辈子的遗憾。”

那种痛会不定期在她体内翻滚,她在1、2年的时间里迟迟没走出来。

很多时候,一场歇斯底里的痛哭要好过无声饮泣,愈合的时间也更快,而朱琳恰恰碰到的是后面一种情况。

回到上海后,她也会参加一些羽毛球活动。记者也会时常问起她这个问题,每次被问到,她都能感觉到内心又在滴血。

“内心的痛没有磨灭,伤疤一直都在。”

2009年,为了更好地备战全运会,上海羽毛球队领导层出面,希望朱琳能够回到国家队训练,因为在国家队训练的强度肯定要胜于在上海队。朱琳整理行李,又回到了北京。

伤病未除,反倒愈演愈烈,朱琳仅剩的心气也被这些伤病磨得消失殆尽了。

她本想竞争2009年世锦赛的参赛资格,看自己能否触底反弹。

但北京奥运会后的国羽女单已是繁华盛开,她在与小花的竞争中已经没有优势了,这次世锦赛自然也没有成行。

2010年初,朱琳彻底离开了国羽,回到了上海,自此与羽毛球渐行渐远。

尽善尽美

回到上海后,上海队希望朱琳能够再坚持打一届全运会。上海乒羽中心也曾创造机会,送她去国外参加比赛,但毕竟次数有限。

朱琳的年龄与伤病,都不支撑她坚持到2013年。

上海体育局看重她在国羽待了多年的经验,期待她做好传帮带的角色,在队里能带一带小队员,把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他们,但朱琳从未计划过在退役后从事教练工作。

“主要是我不想再经历一遍运动队那种、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的生活。”

朱琳有自己的想法,她憧憬新的活法,认为队伍应该给自己一个交代,“可以保障我在退役后能有一个满意的职位。”但队伍并未给予这个方面的承诺。

朱琳心里始终不踏实,她决定破圈,离开羽毛球,离开东方绿洲训练基地,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毕竟在运动队那么久,我还是希望能结识圈外的朋友,对我今后的生活可能会有帮助。”

2014年11月4日,并没有受到女单世界冠军优待的朱琳退役。她在上海体育宫就职,开始从事青少年训练的管理工作。

如何在工作上达到高效率、如何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这对从运动队退役的她来说是一门学问,她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了有了一定经验。

后来,朱琳的能力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认可,开始负责场馆业务运营工作。

“就是想着怎样服务和保障好前来锻炼的体育爱好者,增加单位的效益。”

她在运动员时期没做过队长,却能在退役后的职场上承担起带领一个团队的责任,能做到这一点,朱琳自有一套办法。

“我在管理方面还是蛮人性化的,通情达理,团队的人员只要把工作做好,其他方面我都给他们一定的弹性空间。”

但工作内容的变更也让她的生活节奏悄然发生改变,她屡屡会在下班后接到顾客的投诉电话。

“以前我下班后就可以不用管手机,现在不行。下了班还是精神紧绷的,可能就在下一秒,手机就会响起来。”

为此,朱琳也放弃了很多周末,就像接受新浪体育采访的这一天,她的值班时间是从周六上午9点到晚上22点。

工作之外,朱琳的个人生活也“破圈”了。她与并非体育圈内人的男友结了婚,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在此之前,朱琳从未在微博上公开过丈夫的照片,一心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也是通过朋友介绍的,在一起是缘分。”

在国羽时,朱琳是女单组颜值最高的,不少队友都对她一见倾心,但她恋爱的次数却不多,直到32岁才进入另一种生活状态,但朱琳并不觉得这个时间点来得迟。

“婚姻是急不来的,遇到好的、合适的,互相之间觉得可以,才会在一起。”她的丈夫喜欢体育,朱琳偶尔也会陪他打上几局球。

丈夫也支持朱琳工作,看到妻子有时候疲于应付工作上的电话,也会宽慰道:“你做得开心就做下去,做得不开心,回来照顾家庭也可以。”

但朱琳从不认为自己适合做一个“贤妻良母”。

她不会做饭,也甚少做家务,她并不会觉得羞愧,更不认为这是婚后的女性必须学会的技能。

“为什么女性一定要套进家庭琐事?就应该要放弃工作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吗?我认为女性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节奏。”

2017年,她成为了母亲。2019年,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女儿。

虽然还是不会做饭,无法烧出女儿喜欢吃的菜肴,但她还是力争做好母亲的角色。

“基本上我下班后就会回去陪她们,给她们讲讲故事,陪她们玩玩游戏。”

当然,运动能力的传承是不能少的,她开始教大儿女打羽毛球,朱琳不会因为自己留有遗憾的职业生涯,就让女儿与体育绝缘。

“我还是比较支持孩子去运动的。”

前段时间,林丹、鲍春来前往上海体育宫参加活动,作为活动的承办方,朱琳也和两位前队友见了一面。

“这应该是我退出国羽后第一次和他们见面。”许久不见,鲍春来笑言朱琳消瘦了。

分娩2次,朱琳每次都能迅速地恢复纤细的身材,她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要求甚高,会定期去做护理,在衣食两个方面也不会马虎应付。

周末,她会和丈夫将女儿暂时交给父母照顾,夫妻俩到上海路边的咖啡吧去坐一个下午,过两人世界。

她立志要做一个活得精致的上海女人。

虽然职业生涯有所遗憾,但她希望在生活中做到尽善尽美。

(董正翔)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