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2766

起风了:资本围猎茅台镇“蘸酱买醉” 新一轮扩张会否带来产能过剩?

证券日报2021-07-05 05:02:592

原标题:起风了:资本围猎茅台镇“蘸酱买醉” 新一轮扩张会否带来产能过剩?

{tb}{tr}{td}{image=1}{/td}{/tr}{tr}{td}{/td}{/tr}{/tb}

本报记者 王 鹤 见习记者 冯雨瑶

茅台镇正成为资本围猎的主要对象。上半年以来,大量业外资本竞相涌入茅台镇“蘸酱买醉”。

而随着资本不断加持,“酱香热”引发的新一轮产能扩张以及产能释放后是否会引发阶段性产能过剩,亦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各路资本围猎茅台镇

在“茅台热”的带动下,酱酒行业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0-2021中国酱酒产业发展报告》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酱香酒实现产能约60万千升,同比增长约9%,占中国白酒行业总产能的8%;实现行业销售收入约1550亿元,同比增长约14%,占中国白酒行业销售的26%;实现行业销售利润约630亿元,同比增长约14.5%,占中国白酒行业利润的39.7%。这也就意味着,2020年酱酒仅凭8%的产能贡献了白酒行业26%的销售收入和近40%的利润。

随着酱酒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白酒结构也随之变化。据了解,当前浓香型白酒仍然是主力香型,2020年收入占比约为51%,酱香型白酒超越清香型成为我国第二大白酒香型,收入占比已从2010年的14.6%升至2020年的26.6%。

“酱酒热”下,外部资本竞相围猎茅台镇“蘸酱买醉”,同时业内其他香型企业开始进军酱酒市场。

今年6月份,众兴菌业、吉宏股份先后宣布拟收购茅台镇的酒企;4月末,第十三届遵义文旅大会友好城市暨招商引资签约活动在仁怀举行,期间签约项目19个,合同引资额达167.6亿元;3月22日,一则修正药业有意收购茅台镇酱酒企业的消息在市场广泛流传,若收购成功,修正药业将成为继天士力之后,第二家进军酱酒行业的药业集团。

除业外资本涌入茅台镇外,今年业内水井坊、海南椰岛等其他香型企业也纷纷进军酱酒市场。4月28日,海南椰岛发布对外投资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椰岛酒业拟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糊涂酒业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计划未来5年内投资50亿元,打造规模仅次于贵州茅台的酱酒新势力。

短短半年时间,就有数家业内、业外企业宣布进军酱酒产业“掘金”。“资本的进入对于整个酱酒产业特别是茅台镇的酱酒产业,具有扩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产业链结构等直接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资本的过度介入存在一些风险,如快速推高产品价格,从而使得整个酱酒品类发展产生泡沫。”知趣咨询经理、酒类营销专家蔡学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千里传媒创始人、酒水行业研究人士欧阳千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本的加持可以让茅台镇的酒企敢于花钱做品牌、宣传、品鉴,利于酱酒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繁荣,但同时也应该理性看待资本的‘蘸酱’行为。”

新一轮产能密集扩张

伴随着各路资本纷纷入局,国内酱酒产业也进入新一轮的产能扩张期。日前,贵州习水县投资促进局官网显示,步长(香港)集团与习水政府签订了《4万吨酱酒技改扩能项目投资意向协议书》,计划斥资150亿元,打造4万吨优质酱香白酒生产基地。此外,环球佳酿集团宣布与融创中国联合投资100亿元,四年规划打造3万吨的酱酒基地,规划年产万吨的一期工程计划在一年内完工。

除斥资打造酱酒生产基地外,通过扩建或技改项目放大产能也被众多酒企提上日程。在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公布了包括茅台201厂、习酒、国台、鸭溪酒业等多个酱香型白酒技改项目,技改扩产的规模大多在万吨以上。

按照酱酒主要产区仁怀市此前公布的官方规划,计划到2025年酱香酒产量力争达到50万千升,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而仁怀市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仁怀市地方酒企实现产量25.6万千升,意味着到2025年仁怀地区酱酒产量将翻倍。

在酱酒新一轮产能即将密集放量的背景下,未来是否会存在阶段性过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酱酒的产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来看市场上酱酒的产能是比较紧缺的,这种紧缺其实正是资本看好酱酒未来发展前景的一大因素。”蔡学飞表示,“短期来看,全国酱酒产业的产能扩张对酱酒的供需关系影响不大;但长期来看,这种扩展也会导致产能的集中释放,供给的增加会带来需求的相对减弱,这样可能会对一些盲目扩张的非名酒带来一定的生存隐患,即产能过剩带来价格的崩盘。当然,对于一些名酒,尤其像茅台镇核心产区的名酒,其优质产能依旧会转化为优质产品,助力其持续做强做大。”

“新一轮产能扩张,注定与多数中小酒企无缘。”欧阳千里表示,“酱酒产能扩张,首先是土地稀缺,政府需要把土地给予未来潜力更大的酒企;其次是糯红高粱稀缺,即使拥有了土地,没有足额的糯红高粱也无法足额投产。由此来看,因为糯红高粱的产能不会陡然增加,所以未来也很难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

责任编辑:戚琦琦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