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395

“万元锦鲤”推送刷屏背后:裂变式传播下的营销骗局

澎湃新闻2020-08-30 14:10:021

原标题:“万元锦鲤”推送刷屏背后:裂变式传播下的营销骗局

原创 王安羽 《107调查》

记者|王安羽 叶公瑾

近日,一条关于“寻找开学锦鲤”的推送在北外学生的朋友圈里刷屏。发布方“乔布求职助手”称,将在北外寻找13位“锦鲤”,分别送出价值10000元、1000元、400元不等的奖品。

根据提示,只要关注文末公众号,并且转发该条推送到朋友圈或本人高校同学群,将截图发送给公众号后台,就可以参与抽奖活动,无其他门槛。

{image=1}

由乔布简历主办的“寻找开学锦鲤”这一活动,并非首先在北外进行。早在半年前,就已经有多所高校陆续通过公众号发文称,此类活动并不属实,有盗用信息、骗取关注的嫌疑。

今年4月,乔布简历在声明中反驳:活动不存在任何虚假行为,抽奖通过微信官方小程序进行,真实有效。

据记者调查,寻找北外开学锦鲤在内的系列锦鲤活动确实存在诸多疑点。

遍布全国的锦鲤活动

记者从多位来自不同地区高校的受访者处了解到,乔布简历在同时间内以不同高校的名义发起了相同的寻找锦鲤活动。

对比发现,推送内容和参与方式完全一致,都需要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对应的以“地区+校招实习”为名的公众号。只是推送标题存在些许不同。

{image=2}

记者在微信搜索栏里查阅后发现,发布过同样活动推送并以“地区+校招实习”命名的公众号多达24个,同属于上海乔布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据天眼查显示,这家公司的董事长马晓,正是乔布简历公众号所对应的上海简猎信息科技公司的执行事务合伙人。

{image=3}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天眼查 制图:覃千山

锦鲤推送中提到,每期活动会在多所学校上线开展,并保留参与人数最多的5所高校。

记者在这些校招实习类公众号后台分别发送学校二字后,查询到,同一时间段开展抽奖活动的学校名单都完全不同,且名额加起来,远大于5所。

{image=4}

这意味着,此次活动实际上遍布全国,每个地区都有近5所高校保留名额。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开展同一活动的高校超过了100所。

概率存疑的抽奖游戏

乔布简历于今年4月15日发布的声明中提到,寻找锦鲤系列抽奖活动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不存在任何欺骗行为。

记者按照指引,扫描“北外开学锦鲤”推送末尾的二维码,关注了对应的名为“北京校招实习”的公众号。

在转发推送并截图发送后,后台自动弹出了抽奖二维码。小程序内显示,8月30日开奖,记者几次查看,参与活动的人数都在不断递增,目前已经超过了2万人。

但截至发稿,“北外开学锦鲤”推送的阅读量才刚达到1.2万。

{image=5}

记者在查找到的校招实习类公众号后台,发送了多所不同高校的简称,并且转发了各自弹出的活动推送。

在完成要求后,后台发送了抽奖入口。这些不同公众号发送的不同高校的抽奖链接,与记者此前参与北外锦鲤活动时的却都为同一个。

也就是说,13名锦鲤,将在此次所有参与活动的人中选出,而这与抽奖推送中的说法完全不同。

在推送中,主办方明确提到,将在本校寻找13名锦鲤,并发放奖品。

{image=6}

如果按照100所开展活动的高校来计算,每个人的实际获奖概率,比起推送中承诺的只在本校寻找13位锦鲤的获奖概率,要远远小得多。

多位受访者向记者表示,参与抽奖活动一方面是出于对学校名义的信任,一方面也是认为锦鲤只在学校中产生,概率很高。如果一早得知是在全国范围内选出13名锦鲤,也就不会再参加这个活动了。

熟人网络的裂变传播

据记者观察,这次锦鲤活动的诸多推送没有点赞和再看的标志,这说明它们并非由公众号正式刊发,而只是后台的素材推文。

{image=7}

乔布简历曾回应称这是由于每天发送推文次数受到限制。受访者王兰此前也曾参与过类似的转发推送领奖活动,但不久后该推送就被屏蔽了,理由是诱导分享。她怀疑通过后台素材推文的方式,更是为了避开系统审查。

但她也有些不解:既然是后台推文,普通的用户就没办法从平台历史消息中查看,那它是如何在朋友圈中刷屏的呢?

《107调查》记者追根溯源,联系到了某所高校最早转发此条推送的学生张言,对方表示,这是他所在的实习公司乔布简历发布的任务之一。

每位线上实习生需要组建小群,用90元的预算拉到30位本校同学,并以发红包的方式发动同学们转发原始推送,向全校扩散。

是否能拉到30位同学,与推送阅读量的高低共同决定了实习生能拿到多少加分,而加分就是拿到实习证书的关键。

据张言透露,乔布简历的运培生实习已经开展了十几届,在本校学姐的推荐下,没有过多怀疑就参加了。

在培训内容中,有一项运营心理学常识提到,可以送免费体验课,进而引导用户购买全部课程。

记者在关注乔布简历多个校招实习类公众号后,都收到过类似的信息。

{image=8}

实际上,此类“万元锦鲤”抽奖类的活动,也并不新颖。《107调查》记者曾在两年间陆续报道过“转发推送即可获得旅行蛙一卡通骗局”和“青年摄影大赛罗生门”事件,调查发现,这些只是营销公司利用庞大的新媒体矩阵来吸引关注的手段:用极低的成本扩大宣传,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售卖课程或推出系列盈利活动。

参与此次转发抽奖的胡风表示:“这个活动正是利用大学生的投机心理大做文章,希望大家以后都可以擦亮眼睛。”

附上类似骗局报道的链接:

| 美编|覃千山

{image=9}

往 期 精 选

‘社会聚焦’ | 纯读经教育体制围城 | 医院挂号难 | | | | | | | | ‘文化观察’ | 戏曲的黄金时代 | | | 国产动画 | | |瓶内画 | | | | | ‘特别关注’ | | 尘肺病 | | | | | | | | | ‘人物故事’ | | | | ‘世相’ | ‘舆情解读’ | | ‘数据新闻’ ‘Lens’ | | | | | |

原标题:《“万元锦鲤”推送刷屏背后:裂变式传播下的营销骗局》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