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953

从一路凯歌到夕阳产业:长文盘点台湾养猪史及对大陆的启示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0-09-21 22:23:552

原标题:从一路凯歌到夕阳产业:长文盘点台湾养猪史及对大陆的启示

作 者 | 章舟

来 源 | 扑克投资家

导读

近一年多来,受到非洲猪瘟等因素的影响,生猪的价格也乘上了“航天飞机”,从不到10元一斤,一路上升到近20元一斤。虽然在多方调控下,近期猪价有所回落,但随着双节的临近,又一个猪肉消费高峰的到来,未来生猪价格如何走尚未可知,至少短期内猪肉“四五块钱一斤”希望恐怕很渺茫。

{image=1}

【图】近期生猪价格的回落,是在积蓄动能么?(图片来源:中国养猪网)

按照常理,猪肉价格高,说明供不应求,而要缓解供不应求,从国外进口不失为一条途径。但在海峡对岸的台湾,近大半个月以来,全社会却在为“要不要从美国进口猪肉和牛肉”争得不可开交。其中,是否开放“含瘦肉精”的美国猪肉进口,更是各方力量争论的焦点。

虽然美国已经有不含瘦肉精的猪肉输往台湾,但在台猪市场的比例不到5%,且台湾尚未开放含瘦肉精的美猪进口,此次若开放含一定剂量内的瘦肉精的猪肉进口,自然引起争议。

比起是否含瘦肉精,更让人关注的恐怕是放开进口美国猪肉对台湾本地养猪业者的冲击。正如当地养猪协会秘书长张生金表示,目前开放进口的不含瘦肉精美国猪肉每公斤才新台币35到40元(约人民币7到8元),是台湾本地猪肉生产成本的一半,如果输入含瘦肉精的猪肉,价格更低,担心冲击会更大。

那么张秘书长的担心是否会变为现实呢?实际上,台湾猪肉自给率一直在很高的水平。2019年本土猪肉占比高达90%以上,进口不到10%。而台湾的养猪产业,也经历了辉煌,打击到重生的历程。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台湾养猪产业的发展史,希望抛砖引玉,对海峡西岸的养猪产业起到一定的参考。

{image=2}

台湾养猪前史

1.从野生到豢养,再到大规模养殖

在遥远的古代,台湾和大陆的山区一样,森林茂密,人迹罕至,是野猪的乐园,只有当地原住民饲养少量的兰屿猪,作为蛋白质的来源(现已濒危,为重点保护动物)。

{image=4}

【图】黑乎乎的,就是当今台湾猪的祖先之一兰屿猪(图片来源:ETtoday)

到了19世纪之后,随着航海活动的兴起,来自福建,广东等地的移民大量进入台湾,也带来了当地原产的黑猪。这些黑猪到了台湾后,主要分布在桃园等地,通称“桃园猪”。当时每家每户,通常都会在后院里,利用甘薯叶等厨余养上几只桃园猪。猪是家庭的重要财产。

{image=5}

【图】早年桃园猪的分布地点(图片来源:Taiwantalks)

进入日据时期之后,台湾的养猪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首当其冲的变革就是——猪种的改良:日本从本土运来英国的盘克夏种猪,与台湾本土的桃园猪进行杂交育种,到了1901年,又引进约克夏种猪,并强制规定,每家农户的猪皆需杂交配种。在这一政策下,杂种猪的比例从1910年的0.09%,上升到1942年的95.29%。

改良猪的品种只是第一步,日本人还对饲料进行了改革:增加甘薯(番薯)栽培面积,又从大陆的东北输入大豆饼,使得养猪数量大增。从1898年到1937年,台湾的甘薯栽种面积增加了2倍,产量则增加了7.4倍,使得猪有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来源。

{image=6}

【图】用来喂猪的红薯叶(图片来源:网络)

经过多元杂交,以及饲料的改善,台湾猪的产量大大提高。1898年,全台湾养猪头数为433,674头,这个数字一直到清末大体维持不变。而到了1933-1938年,这一数字成长为180万头以上;到了1945年二战结束,养猪头数减至577,861头。

{image=7}

【图】从1910年代开始,台湾杂种猪的数量急剧上升(图片来源:台湾研究集刊)

养猪的最大优点在于,不妨碍其它农业劳作:一块农地不能同时种植稻作、甘蔗、香蕉,且频繁的轮作,将导致地力枯竭,但养猪却可与一般农业活动共存共荣,同一块农地可能种稻、种菜又兼养猪,农田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可以喂猪,猪的粪尿可当成田间的有机肥料,促成作物生长,借此有助于解决肥料问题与其它农业之经营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

源源不断的猪,为台湾换来大笔财富的同时,也让台湾成为“养猪王国”。据统计,1925年台湾养猪的产值仅次于稻米、甘蔗,年屠宰量90万头,金额3000万圆;就总人口每千人之养猪头数论,1925年台湾每千人平均养猪数为337头,仅次于美国(5,130头)、丹麦(876头)、加拿大(572头)‘’就土地养殖密度而言,当年台湾为122头/平方公里,仅次于养猪大国丹麦,为全球第二位,奠定了今天台湾养猪业的基础。

{image=8}

【图】1925年,台湾的养猪业已颇具规模(图片来源:台湾研究集刊)

2.二战之后,渐成支柱产业

二战后的台湾,百废待兴,养猪业也不例外,而真正改变台湾养猪业的,则是1952年——这一年,台糖开始养猪。制糖离不开甘蔗,而比起传统的化学肥料,甘蔗渣和猪粪尿等混合的有机肥,可以有效改良土壤。于是台糖在苗栗原来的甘蔗地里盖起了猪舍。

同时,对猪种的改良也在继续进行。台湾确立了LYD三品种的育种模式,最后的猪由于具有三个品种的杂交优势,在繁殖性能、饲料效率,屠体品质及抗病性方面都有极突出的表现。很快,台糖的养猪总头数达到了五万头,成为台湾养猪业从小作坊向现代化转变的起点。台湾的养猪头数于1960年已增加到320万头。

{image=9}

【图】用来杂交的三种猪(图片来源:Taiwantalks)

1961年,美国的剩余农产品大量运抵台湾,台糖公司试用分配到的美国玉米,结果非常令人满意。故自1962年4月起,开始以玉米取代一部分的甘薯叶,接着并于同年的8月起,全面改用玉米配方。由于美国玉米品质稳定.饲养价值很高,因此台糖公司养猪的饲料效率大为改观,奠定养猪事业发展的基础。民间的养猪业者也跟着玉米取代甘薯叶养猪。因为玉米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对猪的长肉无疑更加有利,

1963年起,台湾开始推广“综台性改良养猪计划”。从品种、繁殖、饲料、饲养猪舍到运销进行全面性的技术改良,为台湾养猪业的起飞奠定了基础。

例如,计划规定每户饲养母猪二头,肉猪20头,还由专业机构研发由玉米、豆粕与甘薯叶混在一起的“半混合饲料”提供给农户使用,并改善了猪舍环境,广泛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此外还贷放养猪生产资金,并正式开办家畜保险,增强了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image=10}

【图】经过改良,窗明几净的台湾猪舍(图片来源:Taiwantalks)

当年台湾屠宰生猪256万余头.产值为46亿余元(新台币,下同),但与当年稻米产值104亿元相比,还不及稻米产值的一半。当年猪肉之消费量,平均每人每年为11.1公斤。同时,猪的销售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进:逐渐从“散养户”向集约化发展。

由于生产头数的增加,台湾所生产的生猪在自给自足之余,开始寻求出口的机会,例如日本、香港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1968年,台湾外销1002吨冷冻猪肉,约占当年生产头数的0.71%。到了1970年,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台湾设立了“养猪科学研究所”,成为全台湾养猪科学的研究殿堂(现已改名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

{image=11}

【图】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的业务范围(图片来源:官网)

到了1975年,台湾又建立了肉猪拍卖制度,政府与屠宰工会联合建立,每个养猪大县建立一个独立的肉品市场,专门负责拍卖。目的是为了减少流通环节,保护养殖者利益,实现销售环节的公平、公正和透明,稳定生猪流通和价格。台湾地区88.5%的生猪进入肉品市场拍卖,8.9%进入一般民营屠宰场,2.2%进入冷冻肉类加工厂,仅0.4%场户自行屠宰。拍卖的猪只51.6%在肉品市场自属屠宰场屠宰,21.6%被一般民营屠宰场拍得后屠宰,15.3%的生猪被冷冻肉类加工厂拍得后屠宰。随后进入分销或二级加工厂等渠道进行消费。

{image=12}

【图】台湾的生猪拍卖会现场(图片来源:Taiwantalks)

3. 进入巅峰,奠定养猪大王

此后又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到了1986年,台湾的养猪产值已经超过了稻米产值,成为台湾农业第一大产业。1993年,台湾猪肉出口量达19.8万余吨.如以40公斤出口猪肉折算一头,则相当于495万余头。台湾的猪肉出口,以日本市场为主,占台湾猪肉出口总量之98%,以及日本进口猪肉总量的50%。

{image=13}

【图】1941-1993台湾生猪产值(图片来源:美国饲料谷物协会,毛猪指生猪)

由干养猪事业有利可图.养猪户纷纷设法扩大饲养规模,企业家更是挟其雄厚的资金投入养猪的行列。接着则因生产过剩,而使猪价于1974年、1976年和1979年暴跌。处于市价低于生产成本的萧条时期。更使生产成本较高的副业性养猪农民萌发停养的念头由于副业性猪农户越来越少而企业化大养猪场越来越多.形成养猪户数渐减,但是养猪头数渐增的现象,也就是养猪的集约化程度日益增加,从1965到1994年,这一过程一直在进行着:

{image=14}

【图】1915-1994台湾养猪集约程度逐渐上升(图片来源:美国饲料谷物协会)

到了1996年,台湾生猪价格高达每公斤58元,猪肉的总产值达到886亿元,是稻米的2.3倍,出口创汇则达562亿元,不但创下了历史记录,在全世界也处于前列,台湾,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猪大王”,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美好。

但是“福兮祸所伏”,随着养猪事业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而养猪的集约化,则让产业在隔年到来的一场灾难中损失惨重,几乎到了全军覆没的境地。

多重打击下,台湾养猪业走向衰落

1.口蹄疫来袭,台湾养猪业遭受劫难

1997年3月14日,台湾新竹的一个养猪场的生猪被检验出口蹄疫。五天之后,又有多处也检测出口蹄疫,由于台湾地处亚热带,加上规模化密集养殖,疫情以惊人的速度蔓延:短短四个月内,全台湾1000多万头猪就有三成被扑杀。

{image=16}

【图】疫情蔓延的速度很快(图片来源:Taiwantalks)

尽管在疫苗的作用下,两个月之后的当年5月疫情就趋于缓和,但口蹄疫对台湾养猪业的重创才刚刚开始:猪价严重崩盘,日本也立即中断了台湾猪肉的进口,整个产业链几乎陷于毁灭:据统计,口蹄疫给台湾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700亿元。

{image=17}

【图】口蹄疫让台湾养猪业损失惨重(图片来源:Taiwantalks)

为了减少猪业损失,使其渡过难关,政府拨付了104亿元纾困金,并采取“离牧”政策,给予200头以下养殖场补助,鼓励其资源放弃养猪。此外,台湾的养猪保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相关规定,每头猪的死亡保险,保金为25元新台币,按照体重比例会有不同的保额。农场中猪一次或者连续死亡率达到5%即可上报,在未验明的情况下立刻屠宰并支付补偿。这样的补偿政策,避免了从业者血本无归。

到了2002年元月,台湾加入WTO后,养猪业也受到了境外低价猪肉的冲击:2005年,台湾开放没有瘦肉精的美国猪肉进口,次年又将瘦肉精列入禁药,但美国猪肉的低成本,对台湾养猪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image=18}

【图】美国猪肉的批发价格比台湾猪要低得多(图片来源:第六届全球猪业论坛)

经过多重打击,台湾的养猪规模也从最高峰期间的2.5万户,1000余万头猪(仅次于丹麦)缩小至7000户,500余万头猪,总数不足原先的一半。但与此同时,由于规模效益,近年来台湾养猪行业的集约程度一直在稳步上升。

{image=19}

【图】台湾养猪的总数在下降,集约程度在上升(图片来源:第六届全球猪业论坛)

不管怎么说,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养猪在台湾,已经不复昔日的荣光:目前,台湾农业产业占GDP的比例仅1.8%左右,养猪业产值占农业产值14%左右,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43%,台湾养猪业年产值700多亿新台币。从2002-2016年15年的历史看,台湾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总体趋于下降,养猪业在农业、畜牧业中的比例也是稳中略降。

{image=19}

【图】养猪在台湾,已经成为夕阳产业(图片来源:第六届全球猪业论坛)

直到2018年7月,台湾地区由于口蹄疫常年未发生,终于宣布停止打口蹄疫苗,即“拔针”,到了2020年5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才将台湾正式列为“不打疫苗的非疫区”认定,标志着台湾最终战胜了口蹄疫。

{image=21}

【图】台湾的口蹄疫历程(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口蹄疫虽然结束了,2018年底开始席卷全球的非洲猪瘟疫情,又让台湾养猪业面临严重的威胁。

2. 非洲猪瘟,台湾严防死守

和口蹄疫相比,非洲猪瘟更恐怖的地方在于,死亡率高达100%,没有疫苗可以治疗!相信中国大陆的养猪户,对非洲猪瘟带来的伤痛,依然记忆犹新。

为了封堵非洲猪瘟,台湾采取了严防死守的措施,对于旅客携带猪肉制品入境者,最高首次处以20万元,二次最高100万元的罚款。据媒体报道,已有多名旅客因触规挨罚。

{image=22}

【图】有旅客因携带肉制品遭罚(图片来源:网络)

在严刑峻法之下,台湾本岛养猪业未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仅在金门、马祖外岛海漂的死猪发现零星病毒阳性案例。

{image=23}

【图】2019年初发现海漂死猪的地点(图片来源:环境资讯中心)

为了围堵非洲猪瘟病毒,金门县的五个乡镇,都配备兽医,发现异常情况,兽医立刻去查验,如果结果呈阳性,则严格按照“消毒——包裹——运送(至防疫所)——焚烧”这一流程进行操作。本次应对非洲猪瘟,金门县政府专门购置了大型的移动焚烧炉(类似于移动货柜的样子,一次可以焚烧三到五吨的量),以规避在运送途中造成的污染。

从本文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台湾的养猪业所走过的路,和大陆养猪业目前正在走的路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的一些措施大陆刚刚推出或是还在推进,但台湾早已实施了多年,那么台湾养猪业的发展,对大陆有什么启示呢?

台湾养猪业的新进展,以及对大陆同业的启示

2018年以来的非洲猪瘟,致大陆猪肉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猪肉价格暴涨,充分暴露出大陆养猪产业存在的问题。面对问题,大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台湾“取经”:

1. 重视品种优化,择优繁殖

种猪是生猪产业链的源头,优质种猪可以引领生猪产业兴盛发展。正如前文所言,台湾高度重视生猪的育种工作,为养猪户提供优质种猪。2014年台湾开始办理种猪登记、检定拍卖以及种猪场评鉴定等业务,2017年,又为更好地检测选取的种猪质量买入种畜个检自动化设备,提高检测效率,保证优质猪种供应。

大陆可借鉴台湾对种猪严格规范管理及改良新品种研发的方式,组建科研团队,开展优质猪品种培育课题研究,并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生猪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率,积极探索新品种,同时对优质种猪进行登记了解其后代的繁育生长情况,此外,可以引进其他地区优质的猪品种,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猪品种。

在这方面,大陆的“引种”已经做了很多的卓越工作,就在9月1日和4日,来自丹麦的2085头种猪,坐着专机抵达中国的四川双流机场。今年以来,全国已经累计引进种猪超过2万头,远高于往年同期水平,而培育本土猪种工作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image=25}

【图】有“猪芯片”之称的种猪(图片来源:网络)

2. 开展高效、生态、健康的生猪养殖

台湾2007年就开始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规模化生产可以在饲料采购及卫生处理方面带来极大便利,近年还探索出“公司+养殖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不但降低了环保压力和生产成本,还改善了养殖场疫病防控环境,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生猪排泄物处理方面,将猪粪尿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利用。

近年大陆也有着手推进规模化生产,但地广散户多很难一蹴而就,因此应该建立生猪养殖规范机制,让不合规的养猪场逐步退出或者被规模化的大型养猪场兼并。在这方面,国内已经涌现出了不少龙头企业,扑克投资家此前也专门推文做过介绍。

此外,大陆还可以加强高科技应用,严格监控生猪饲料和用药方面的卫生安全,研发或引进推广先进的猪粪处理设备和技术,改变以往养猪场脏臭乱的现象。此外还可以利用地广物博的优势,将生猪养殖与旅游业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收益。

3. 设计保险产品保障养殖户利益,合规处理病死猪

由于养猪周期较长,饲养场到屠宰场之间距离可能较远,难免有猪只在生产、运输过程中死亡,如何处理这些猪以及保障生产者的利益显得尤为重要。大陆可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由各地区农业部门根据养殖场经营管理的风险情况、猪只品种、猪的质量状况等设计出相应保险产品并推广,由养殖户根据自身情况投保。

据澎湃新闻消息,西北曾经有一户农家在发现猪生病后,将病猪运至山谷旁将其推下。相应的,海滨地区,则选择将病猪推进海里。因为没有公共部门进行协助处理病猪,所以擅自抛弃病猪;因为补偿措施的缺席,甚至有农户选择瞒报或者谎报疫情,这都为猪瘟的扩散埋下隐患。相信随着制度的逐渐完善,未来大陆这种现象会逐渐绝迹。

4. 完善屠宰加工生产链,保障猪肉新鲜安全

近年来,台湾地区已经建立了优质猪肉产品标识、猪肉产销履历、友善饲养标识,以及ISO22000认证等标识,确保猪肉产销过程的安全放心,在这方面,大陆也多有值得借鉴之处。

猪只宰杀后大部分是在常温状态下运输到传统市场进行售卖,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细菌,为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新鲜安全的猪肉,应针对运输过程中重要监控点进行检查,推广猪肉摊贩采用温控车进行运输,并对他们予以适当补贴,在售卖市场摊位前树立特定标识,鼓励其他摊贩也采取这种安全现代化的运输方式。

5. 提升本土猪肉品牌知名度,采取多渠道销售并保证高效售后服务

正如前文所言,台湾猪肉面对着低价进口猪肉的冲击。为了应对冲击,台湾市场采用的是区隔政策,将本地猪肉产品与进口猪肉产品区分开,对本土产品标上专属标签,同时定期举办宣传政策,引导大众首选本土猪肉。例如,“卤肉饭”是台湾知名的本土小吃,很多做卤肉饭的商家,都打着“使用台湾猪”的招牌吸引顾客。

{image=26}

【图】台湾小吃卤肉饭,本土猪肉做得最为正宗(图片来源:网络)

大陆也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不定期邀请本土优质生猪殖户向消费者介绍猪肉产品安全饲养过程,还可以举办优质猪肉产品标识的宣传课、活动比赛等使本地猪肉产品品牌深入人心,提升消费者认可度和市场拥有率并刺激消费。各地积极组建生猪产业合作社,加强规模小

的散户养猪户之间的合作交流,保证猪肉产品供应的可持续性,降低经营风险。此外还可以抓住“网红经济”的风口,采取带货的销售模式。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尹悦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