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326

媒体起底狂蹭茅台的“假名媛”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0-10-18 16:03:250

媒体起底狂蹭茅台的“假名媛”

来源:茅台时空

继《三十而已》的名媛圈鄙视链后,“名媛群”和相关产业链刷屏网络,一时间,各种拼单蹭五星酒店、奢品豪车的“骚操作”被公之于众,“名媛阔少”们苦心经营的表象彻底破灭。酱酒便是深受“假名媛”之害的行业之一。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去年的一份判决书,有企业为了蹭茅台的“热度”,旗下“茅台贵宾酒”、“飞天接待酒”、“茅台内供酒”等产品在电商平台广泛上架,这类酒的包装往往和正品茅台类似,但价格却只有后者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而在判决书里,这是被明确禁止的商标侵权行为。

还有这款,外包装、瓶身设计跟前6款茅台生肖酒风格一致,淡蓝配色也与鼠年茅台生肖酒相近。

{image=1}

{image=2}

媒体称,不仔细看商品名称跟落款,容易错认为鼠年茅台生肖酒。据称,就连个别酒圈媒体都误以为是正牌茅台生肖酒。

即使法律边界已经如此明晰,但“假茅台”现象依然屡禁不止,因为山寨实在太能赚钱了。

低廉的价格背后,相关商家卖的其实多是用酒精勾兑的劣质窜酒、劣质翻沙酒、前者是直接用食用酒精蒸馏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后者则是用多次蒸煮后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药酿造出来的酒,共同点是生产周期短、品质差。

“仁怀市(茅台镇)没有十元八元的原浆酒,也没有20元的”,遵义市(仁怀市)酒业协会执行会长、秘书长吕玉华曾多次对外发声。

麻烦的是,酱酒行业的“假名媛”们,除了蹭茅台的热度,还用上了别的营销噱头。

在中国文化里,“陈年佳酿”、“女儿红”等关于酒的说法塑造了消费者对“老酒”、“土埋酒”的美好想象,为了让手里的劣质产品更畅销,部分商家开始借这些噱头走捷径。典型的例子是,长毛“老酒”、土埋千斤坛等猎奇产品频繁出现在电商平台上,误导消费者对酱酒的认知。

所谓的长毛“老酒”,其实就是商家通过在酒坛上洒面粉,喷清水,促使酒瓶长毛发霉,营造出“陈年”的假象,其制造成本几乎为零,且只用几天就能达到“长毛”的效果。这样的酒没有任何附加价值不说,甚至还达不到基本的食品卫生标准。

事实上,白酒从未有过“土埋”的历史,国标也不允许此类做法。土埋不仅影响白酒酒体的老熟过程,也不利于酒中有害物质的挥发,伤害风味的同时,还可能损害饮用者的健康。

无论是茅台还是其他知名白酒品牌,都不曾把酒埋在土里贮藏。在专业人士看来,“土埋酒”更像是在收取智商税,没有正规酒企会这么做。

利用各种噱头的同时,“替父卖酒”等打悲情牌的营销手法在白酒行业也屡见不鲜,这类品牌只要配合相关厂家提供的酒瓶、酒杯、瓶盖、飘带等“标配行头”,就能顺利打造一个“假名媛”酱酒品牌。

为了打击行业乱象,有关部门和媒体近年均有行动。今年7月,为净化世界酱香酒核心产区,针对白酒市场乱象,仁怀市委、市政府、遵义市(仁怀市)酒业协会将加大酱香酒生产经营环境的整治,严厉打击小部分白酒企业生产窜酒等违法违规行为和制售“名为大曲酱香,实为窜酒”的行为,严格查处制售假冒伪劣白酒的行为。

在从业者看来,“假茅台”和各种行业乱象不仅侵害了品牌的利益,更把酱酒行业拉下水,稀释酱香酒的品牌效应,尤其是在整个酱酒行业还处于成长期的时候。

根据中泰证券的研报,凭借全行业占比4%的产能,酱酒行业占据了全行业20%的销售收入,利润更是达到了全行业的35%。2018年,国内白酒行业的整体营收增速为13%,酱香型龙头品牌茅台实现了两倍于全行业的增速,其他酱香酒企更是取得超过80%的高速增长。

在产业、资本和消费市场的共同助力下,酱酒成了当前白酒市场的全新风口,但也是因为如此,不少人想趁机“捞一笔”,无数“酒中假名媛”就此冒出。

对于尚在发展期的酱酒行业来说,“酒中假名媛”的存在无疑会透支行业价值,甚至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在整个市场都在迫切寻找红利的背景下,酱酒行业不缺“关爱”,反而应该警惕过分“催熟”,以及对赚快钱的做法敬而远之。

目前遵义市委、市政府已把打击窜酒、整顿白酒市场乱象纳入扫黑除恶范畴,一旦发现有酒厂违规操作,将依法严格惩处。

此外,贵州省对白酒市场的监管力度也并未松懈。贵州省于日前成立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以进行茅台酒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更加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制售侵权假冒茅台酒以及“黄牛党”炒买炒卖茅台酒等违法行为。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志杰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