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4962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重塑:警惕新冠疫情的两面性

界面2020-11-14 18:18:230

原标题: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重塑:警惕新冠疫情的两面性

{image=1}

记者 | 田思奇

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边境封锁和需求暴跌让“逆全球化”的声浪有所高涨。在各国不断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之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11月13日(周五)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警告称,目前逆全球化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在加速。

刘元春介绍说,出口萎靡是逆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全世界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19年的21.6%持续下滑到今年15%左右,下滑幅度达到7个百分点。在过去12年里面,虽然逆全球化已经发生,但是该比重一共也就下滑4个百分点。

第二个重要参数是全球直接投资,其今年上半年下降49%,预计全年会下降30%左右,导致全球直接融资的融合度下降20多个百分点。

此外,新冠疫情对于目前全球化的形势是具有两面性。刘元春表示:“即使在疫情完全消失之后,我们目前的逆全球化并不能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全部进行恢复,反而可能会滑向更深的深渊。”

主要原因在于,大家会判断目前全球停滞的问题还将持续,全球化红利会持续减少,目前分配模式所带来的摩擦不仅没有减缓,反而可能加速。由于疫情将很多的社会情绪、社会矛盾全面释放出来,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孤立主义反而在进一步上扬,从而导致国际摩擦、地缘政治、世界不确定性进一步上扬。

刘元春发现,另一个值得警惕的事实是,总结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人类已经经历过四次逆全球化,这四次逆全球化解决的方式实际上都不是想象中的软着陆,而是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说明人类并没有找到处理和治理逆全球化的良药妙方。

对于解决方案,刘元春认为,阻止逆全球化重要的第一步是形成卫生共同体,形成治理疫情的全球方案。这最为迫切,也最为现实。此外还要注意对特殊政策的协调,看到各种思潮背后的利益基础,以及对目前的国际治理体系,特别是多边体系的修复。

中国银行副行长郑国雨在论坛上表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下滑,全球产业链呈现收缩态势,种种迹象似乎预示着全球化正在放缓。不过他也发现,疫情也催生了线上消费、无人商店、远程医疗、居家办公等服务业的新需求和新业态的兴起。

郑国雨介绍说,据WTO测算,到2040年,服务业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可能增加50%,总额将达到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一。服务贸易将成为未来全球化发展的又一重要的驱动力,推动全球化再次加速。

随着技术发展,郑国雨指出,传统服务贸易项目数字化、线上化的特征日益突出,金融保险、交通、旅游等服务贸易效率显著提升,跨境服务贸易日益活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教育、健康、医疗、文化等传统服务的跨境贸易提供了技术保障;新技术还催生了跨境电商、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满足了全球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服务外包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全球市场,吸引中小企业和发展中经济体融入全球生产服务格局,推动经济全球化。

接下来,郑国雨认为应当顺应制造业、服务业新趋势,大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提升相关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打造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双轮驱动的全球化新格局。同时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应用,着力打造和完善发展新型服务贸易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此外还要加强各国政策协调,推动服务贸易国际规则融合。

责任编辑:陈修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