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8560

破除老年人“数字鸿沟” 国家出手了

法治周末2020-12-03 10:54:380

原标题:破除老年人“数字鸿沟”,国家出手了

在消除老年“数字鸿沟”的问题上,正是需要“线上”“线下”这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好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现在到银行办理业务为什么这么难?”去银行办理了社保卡激活的业务后,65岁的老人章蕙兰对法治周末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大堂经理告诉她排号需要等23个人,而她办理的业务在智能柜台机就能办理,为了节省时间,她选择了这个智能柜台机,不过这个看起来很陌生的设备让她摸不着头脑。

不仅是银行,同样让章蕙兰感觉“尴尬”的场景比比皆是,医院挂号、超市结账、出行坐车……这个被大家称颂的“智能时代”,让和章蕙兰一样极少触网的老人们觉得越来越“寸步难行”。

“衰老的速度赶不上智能手机更新的速度,我们被时代淘汰了吗?”在章蕙兰的微信群里,有人不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不过,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的这种情况,已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注意。

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日常生活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7个方面20条具体措施。

随后,各地方也发文落实这项政策,老年人和智能时代之间的矛盾,多方正在尝试协调。

“边缘化”的老年人

半个月前,章蕙兰收到一条短信,短信上通知她社保卡需要激活,不过必须本人去当地银行办理这项业务。

在北京照顾外孙的章蕙兰赶紧和老伴开车赶回河北老家,在银行一个将近一人高的机器前,眨眼、点头、手机验证码……一系列陌生的操作,让她恍惚间忘了这是在银行办理业务。

退休前一直从事会计工作的她,在工作期间几乎每周都要跑一趟银行,以前那种面对面办理银行业务的场景,对她来说遥远又怀念。比起站在机器前束手无策的尴尬,章蕙兰更愿意寻找和业务员面对面办理业务的踏实感。

实际上,这样的感受并不是她第一次才有,挂号、购物,无处不在的智能便利让和章蕙兰一样的老人陷入了一条“智能鸿沟”,“钱都不知道该往哪儿花了”,这是近些年老人们聊天时经常聊起的话题。章蕙兰上一次去柜员机取钱还是半年前,半年过去,取出来的2000元还剩1500元。

而这样无助的经历,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章蕙兰的邻居,75岁的安奶奶,住在北京东五环外的一个小区,而自己的3个子女,都住在海淀区,一东一西的距离,让孩子们回来看父母单程就需要一个多小时,“这还是不怎么堵车的时候”,安奶奶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去年下半年,安奶奶旧疾发作,儿女不在身边,又不会网约车,安奶奶耳晕目眩地爬到了门口叫来了邻居才解了围。

陌生的二维码、复杂的智能手机、怎么招手都不停的网约车,在今天这样一个智能时代下,这个已经超过2.5亿人的群体(60岁以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窘境越来越多。

11月20日,湖北省广水市,一位94岁的老人为了办理激活社保卡业务,在离家300多米外的农行网点,被儿子环腰抱起,蜷着腿,撑在白色的机器上,艰难地完成了人脸识别;3天后,同样是在湖北省,秭归县的一位老人用现金办理医保遭到拒绝……

随后,这两件事双双登上了微博热搜。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这两件事情反映的不仅是对老人造成了这样一种不便利,它也提醒我们,在智能化时代到来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尊重老人的权利、满足老人的需求,怎么去解决老年人不适应的问题。

“像这样可以供人自助办理业务的机器,在社保局、银行、医院等各类场景下越发普及。即便流程相对简单,但也会让很多不会操作的老年人有些犯难。”杜鹏介绍。

“适老化”的改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老年人的焦虑进一步扩大。

就连看病也成了大难题。疫情发生后,很多医院全面推行预约挂号,没有预约号甚至连医院的大门都进不去。

“一般都是女儿帮忙挂好号,但如果女儿工作忙没时间的话,挂号就难倒了我。”因为患有中度抑郁症,章蕙兰一直在协和医院心理科治疗,疫情发生后,进医院前不仅需要提前预约挂号,还需要在前一天在APP上填写一周内的行动轨迹。

“这是女儿在我身边,如果不在呢,那些没接触过网络的老年人该怎么办?”章蕙兰感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5388万人。接触过网络的老人只有6056万人。也就是说,将近两亿的老人没接触过网络。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与家人、亲属沟通联系已成为现在老人努力学习、拥抱网络的首要驱动力。

章蕙兰清楚地记得,8月8日曾在网上热传的一段“老人乘坐地铁时因无健康码受到工作人员阻拦”的视频。

在大连地铁旅顺站,一位老人在通过安检处时,工作人员多次让老人出示个人健康码,但老人称听力有问题,视频显示,老人曾多次询问:“什么是健康码?”“要电话号码?”

此事也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看了这段视频之后,章蕙兰感同身受,她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自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她就很少出门了,原因很简单,很多地方在进门前都需要出示健康码,而对于手机里连支付宝都没有安装的她来说,健康码更是无处可寻。

不过,让老年人们“足不出户”的阻碍即将消除。

在11月26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不能把健康码作为出行的唯一的凭证,要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相结合手段,方便群众出行。”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场所为老年人开设“无健康码通道”。

安徽合肥已经开始着手落实这项措施。11月26日,合肥市轨道集团表示,无手机的老人及手机无法正常使用的乘客进站前可通过查验身份证、社保卡等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放行。

而在更早之前,浙江无锡火车站一张为老年人开通“无健康码通道”的照片,就曾引发无数网友的关注。在这之后,包括云南昆明、福建厦门等多地的火车站也纷纷开设了专门的“无健康码通道”。

据介绍,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与各个部门协调,通过技术手段,争取把“健康码”和公交卡、市民卡、老年卡等证件整合起来,作为替代“健康码”的凭证,最大限度方便老年人的出行。

传统与创新并行

如何让老年人搭上智能技术便车,成为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

《方案》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提出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充分保障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针对医院普遍采取预约挂号等现象,王海东说,医疗机构、相关企业要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畅通家人、亲友、家庭签约医生等代老年人预约挂号的渠道。此外,要进一步优化老年人网上办理就医服务、完善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服务。

“绝不能让一位老年人因不会运用智能技术而挂不上号、看不成病、办不了事。”王海东说。

值得称道的是,在国务院的《方案》出台前,地方就已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9月,陕西省卫健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陕西省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2年,所有养老机构能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机构全部设立老年人挂号和就医绿色通道。

11月初,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介绍,今年年底前,北京所有医疗机构将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包括北京二级以上医院开设老年人“无健康码”绿色通道。

“在做好非急诊全面预约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就医实际情况,为老年人提供不少于30%比例的现场号源。”海口市卫健委在11月印发的《关于医疗机构建立老年人“无健康码”绿色通道等多渠道便民服务的通知》中要求,在2021年1月前,海口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

除了医院预约挂号,在日常消费、出行等方面,《方案》也提出了具体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认为,在力求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兜住底”的同时,还要“能兼容”,即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

据悉,工信部近期计划开展专项行动,聚焦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特定需求,推动相关网站、手机APP改造,鼓励企业提供相关应用的“关怀模式”“长辈模式”等。

正如赵辰昕所指出,现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已然成为发展方向,但传统的线下服务,仍然在满足各类社会群体需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消除老年“数字鸿沟”的问题上,正是需要“线上”“线下”这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好。

责任编辑:王翔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