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906

少数派投资:你对“抱团”的理解可能是错的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1-01-15 16:17:070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image=1}

你对“抱团”的理解可能是错的(少数派投资)

来源:少数派投资

虽然2020年A股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万得全A的全年上涨了25.2%,但是许多投资者的获得感并不高。根据腾讯证券的调查显示,在受调查的投资者中,仅有20%的投资者收益率在20%以上,意味着80%以上的投资者没有战胜市场。

{image=2}

前有券商激辩“抱团股会不会瓦解”,后有基金经理隔空论战“新能源泡沫”,背后则反映的是投资者对未来高收益率的渴望和潜在风险的警惕——该不该在此时参与之前高收益率的“抱团股”?

站在心理学角度,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当我们经历任何一种形式的稀缺时,我们的思想都会自动而强力的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稀缺会牢牢俘获我们的注意力。马云“对钱没有兴趣”,但大部分人还是非常关注怎么赚钱。

首先,资金在抱团哪些股票?

市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资金在抱团大盘股,使得大盘股收益明显。从2020年和2021年的股票表现来看,股票涨幅分化比较明显,2020年全A加权涨幅23.4%,而涨幅中位数仅在4.44%;2021年前2周全A加权涨幅2.04%,涨幅中位数为下跌6.26%。

看起来似乎是大盘股更容易赚到钱,但这其实是个误区。

{image=3}

2020年前上市的3744只A股公司中,年初市值在100亿以下的公司占比73%;2020年战胜万得全A的1051只股票中,10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占比69%,并没有显著差别。无论是大盘股和小盘股,都有好的赚钱机会,也都有表现不佳的个股。

{image=4}

资金对部分行业的阶段性抱团行为一直存在。

自2004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周期、消费和成长等各种风格都出现过明显的资金抱团现象,相关行业和个股在抱团的鼎盛期都产生了明显的超额收益,在全市场的流通市值占比第一。

{image=5}

2020年以来,由于疫情对各行业的不同影响、外资的持续流入、基金大量发行和公募的年度业绩考评,A股市场一直呈现着结构性行情,使得部分“抱团 ”板块呈现出明显的赚钱效应,其中以光伏、白酒、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子等板块的涨幅最为领先。

{image=6}

即使同属一个行业,资金偏好也有明显分化。以医药行业为例,资金普遍追逐业绩高确定性的医疗服务、器械、药店、CXO等细分领域,以恒瑞、迈瑞、药明康德、爱尔等公司为代表的龙头股被内外资长期超配,而中药饮片、仿制药、医药批发等未来前景黯淡的细分行业和个股则被普遍抛弃。

{image=7}

同时,茅台、海天、美的等公司的业绩增速并不非常高,但是在A股乃至全世界都非常具有稀缺性,也成为了内资和外资争相追捧的对象。尤其是随着最近2年A股年均400-500只新股IPO,不同公司的稀缺性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所以,虽然市场一直在争论该不该“抱团”,但其实“抱团”只是表象,背后的本质是业绩分化和标的稀缺性变化。

我们要抓住行业和公司业务本质,寻找确定的投资依据和收益风险比高的方向,而不仅仅因为心里因素陷入是否“抱团”之争。

2015年市场资金大量涌入一些讲故事、依赖并购却没有实际内生增长力的垃圾股,虽然股灾导致绝大部分股票都大幅下跌,但是其中没有业绩支撑的公司再也无法回到当初高点,这种“抱团股”是非常危险的。

而那些未来业绩持续优秀、具有明显稀缺性的“抱团股”仍将获得资金的持续追捧,优秀的个股将被内外资长期超配,持续表现为结构性行情;而那些缺乏业绩支撑的个股,很可能被长期抛弃。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志杰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