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1065

泛海之困 源于一次80吨假黄金抵押事件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1-02-04 14:23:260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地产瞭望

{image=1}

一笔6亿元的信托即将到期,融资方的偿还资金未能及时到位,信托方要求对其质押物进行开箱检测。

在检测抵押物的前一天,融资方老板贾志宏尝试叫停检测,但被拒绝。

眼看叫停无望,贾老板最终给信托公司发了条短信以感谢多年来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短信的结尾留了两个字:“别了”。

情深义重贾志宏,水落石出赠别了。

“我一看这俩字,就感觉那金子百分之百是假的”。

结果不出收信人所料,开箱检测后,作为抵押物的黄金均为假。

贾志宏所掌控的金凰珠宝先后通过质押大量黄金获得融资,融资机构包括民生信托、东莞信托、安信信托、四川信托、长安信托等,共涉及融资160亿。

其中涉及民生信托41亿,这笔暴雷的6亿信托计划仅是其中的一笔。

实际上,如果盘子不碎,这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套利游戏缩影。

那笔包含民生信托6亿在内的52亿短期资金,是贾老板准备用于控股湖北三环的资金。

贾老板其人在湖北的关系非常深厚,其参与湖北三环的混改计划仅存在钱的缺口,其他皆被其打通。

一旦将湖北三环纳入口袋,其在武汉的大量工业用地可以转为住宅、商业用地,其间利润相当丰厚。

信心满满的贾老板找到数家信托,信托对于混改之后的利润是有估算的,所以凑出了这笔钱。

一切就等拿下三环混改,单凭卖地就能保障信托的利润。

但不曾想,混改停滞叠加疫情影响,套利已不可能,以至于信托资金的偿还也成了问题。

黄金抵押物成了最后一道安全闸。

但这道安全闸又被证明是假的。

细品,在这个套利游戏中实际上没人在乎黄金的真假。

或者说:如果一切顺利,哪怕抵押物是砖头,这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之所以惊呼被骗,更多的是有一种墙倒众人推的气氛,毕竟贾老板一个人进去就行了,按他讲的“兄弟们待他这些年确实不错”。

可惜,套利不成,反而将待他不错的民生信托也拉下了水。

{image=2}

在资本市场,民生信托背后的卢志强要比假黄金抵押的贾老板更讲义气。

他信奉水浒式的江湖义气——“里面108员大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身怀技艺,各凭本事,讲情、讲义、讲理、讲法,又有很好的分配制度。”

卢志强的义气为其赢得了一众人脉,也是其创办泰山会的核心基础。

多年前,柳传志为将联想股份改造的战投资金发愁,卢志强直接以27.55亿接下中科院29%的股份,帮助柳传志完成联想的股份改造。

救人者难自救。

在被贾老板的“假黄金”忽悠后,民生信托多个信托项目出现延期,包括至信516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至信681号中集车辆IPO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至信828号铂首商业地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卢志强是泛海的实控人,民生信托是泛海的控股子公司,泛海同样也是民生银行的参股股东。

“民生系”是卢志强打造的核心金融资产,包括民生信托,民生证券、民生财富以及民生银行。

虽然民生银行不被泛海控制,但“民生银行”的名字最早确实是泛海起的。

1993年,第一届泰山会,当时不少会员都提出民企贷款难的问题,建立一家民营银行的建议被提出。

1995年,民生银行正式设立,这是第一家由民间资本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卢志强正是股东之一。

十九年后,卢志强创建民生财富,其目标客户是民生银行的中高净值客户,资金投向主要是民生信托,至此,卢志强与泛海的金融版图越发清晰。

但在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之下,泛海的“民生系”金融战略并未朝着卢志强的预期走。

2020年“民生系”遭遇了直接的暴雷。

民生信托的一系列逾期导致了民生财富的产品逾期。

前不久,民生财富的尊逸9号投资基金到期后宣布延期,对外口径是”延期半年,泛海国际正在处置资产”。

问题在半年前已经出现了,当时有一份名为“组合投资资产处置专题报告”内部邮件在行业间流传。

报告显示:“民生财富作为市场中最大的私募资金池之一,要采取措施化解,否则实控人要承担法律责任,要求民生财富尊基金2020年底规模降至140亿以下,2021年6月降至60亿以下,2021年归0。”

无论泛海由地产转向金融的战略走向如何,民生信托的接连暴雷与民生财富的产品逾期都是其目前现状的一个解释,这份“专题报告”的真实性也被诸多行业人士所默认。

{image=3}

有人将2014年开始的泛海转型视为成功,但现状解释一切,谈其转型失败尚早,但谈其转型成功的论调确实滑稽。

泛海2014年的转型思路是:“发挥房地产业务优势的基础上,融合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金融等业务板块,将公司打造成涵盖“房地产+金融+战略投资”的综合性控股上市公司”。

在2015年进一步提出:“以金融为主体、以产业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产融一体化的国际化企业集团”战略思路,在此年报描述中已经难寻地产字眼,泛海对于自身去地产化的战略是认定的。

2014-2016年,泛海的营收分别为76.2亿元、138亿元、247亿元,一时间转型成功的声音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将泛海与地产再联系在一起。

三年内,泛海耗资数百亿收购一系列金融牌照,构建起一个包含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在内的完整金融图谱。

2016年,泛海的房地产业务营业收入185.45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75.17%,金融业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0.49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4.52%;2019年,泛海的金融业务营业收入96.3亿元,实现净利润15.9亿元,营收占比提高至77%。

2020年上半年,泛海控股金融板块实现营业收入51.60亿元,同比增长25.55%,在公司营业收入中占比近95%,而房地产行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仅5.33%。

在去年的1月13日,泛海控股的行业分类更是直接由“房地产”变更为“金融业”,看似一切皆稳,但实际上其放弃房地产业务后,泛海凶险频出。

实际上,在转型金融业务后的泛海资金链非常吃紧。

{image=4}

泛海对于地产业务的“放弃”是迅速且果断的,但在泛海“放弃”后,那些聚焦于地产的后辈已经成为了“宇宙级房企”,反观泛海的资金链却屡屡传出紧张的声音。

2018年,泛海出售了北京、上海项目,并称将“聚焦于发展空间广阔且更符合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武汉中央商务区项目”。

当时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认为泛海出售北京、上海项目是因为资金链遇到危机。

如果一定要否定质疑也没问题,因为泛海确实可以将其出售资产的行为解读为去地产化的正常手段。

但泛海最后却认定了质疑,在其“聚焦”武汉不到2年后,“为进一步优化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结构及改善公司资金状况”,泛海再一次以30.66亿元出售武汉中央商务区地块。

北京、上海、武汉的地产项目转让外,泛海在2020年也曾意图出售海外地产项目以回血,但受美国新冠疫情的影响,资产出售计划因尽职调查难以正常开展而终止。

泛海大概率是缺钱了。

其2020年三季度报告显示,集团营收92.29亿元,增长11.01%;净利润则亏损6.12亿元,同比下降124.55%。

泛海在2017年后的整体业务营收就已经出现下降现象,但其2020年受众多“暴雷”事件影响,营收与利润数字更是难看。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泛海面临400多亿元短期债务,而其账面资金仅188.7亿元。

遇险之时,谁的运气更好,谁的命就更硬。

泛海间接持有的蚂蚁集团6570万股,市值45.2亿元,但随着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泛海同样也失去了一次享受饕餮盛宴的资格。

说来也是可笑,泛海内部很可能已经在为即将纾困的资金链而庆祝了,但确实是无妄之灾落头顶,至于蚂蚁后来的事,大家都是知晓的。

1月14日,泛海旗下的民生信托发布2020年业绩报告,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净利润2.32亿元,同比降幅分别达107.02%和74.33%。

在此前的2017年至2019年,民生信托净利润依次为18.15亿元、10.8亿元、9.33亿元。

{image=5}

营收与利润仅是房企巨头的零头,对于泛海今日的状况而言,认定其“折戟”是不负责任,但也并不像部分媒体所认为转型样板。

如果一上台子就ALL IN,那是赌徒心态,势必凶险。多元化更像是一场摸索的试探行为,当手中的牌大概率拿得出手的时候,才会拿出更多的筹码。

未轻易否定泛海的转型,造就当前困境的原因是多样的,如果过去的十年对企业而言是大道,那么未来的十年,对企业更像是山路,登顶的路上多得是跌落山涧的强人。

卢志强与泛海能否重回前列,我们交给时间验证。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