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8514

关于气候预测,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央视2021-03-27 01:17:090

原标题:关于气候预测,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了第1期气候预测公报,这是我国气象部门首次面向公众发布气候趋势预测产品。公报提供了4月1日至20日全国的气温、降水、可能的气象灾害等信息。

{image=1}

那么,

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要发布气候预测?

气候预测发布会常态化吗?

气候预测的时间跨度有多长?

气候预测的准确率有多高?

气候预测的难点何在?

公众使用气候预测需注意什么?

为此,央视新闻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

01.气候预测VS天气预报

过去,我们对“明天天气如何”的“天气预报”比较熟悉;但若想了解类似“未来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降雨偏多还是偏少”“冬天是否会有大范围寒潮”等问题,则需要“气候预测”来回答。

贾小龙首先对“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两个概念做了区分。

天气预报是对未来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的具体气象现象比如冰雹、暴雨、大风等做出预报。科学研究认为,“一般而言,天气预报的上限大约为两周,两周至三周以上的逐日天气就不可预报了。”而更长一段时间的预报在国际上就叫“气候预测”,不是预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某一天的具体天气现象和要素(比如气温),而是预报未来某一时段内的天气的平均状况,或气候状况。

正是如此,我们在首份气候公报里看到的是“未来11至30天,华北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说法,而不是类似“明天,华北南部多云转晴,气温12-22°C,有3-4南风”的表述。

至于一些网友的疑惑:为什么在一些天气预报App上,甚至能查到超过一个月的具体天气预报呢?贾小龙则解释,这是数值预报模式计算出来的结果,而大气运动是非线性过程,混沌多变,微小的改变会让演变结果大相径庭。即便计算机能算出100年后某一天的天气,在目前科学水平下也是不可信的。

{image=2}

02.气候预测将常态化,满足更多民众的需求

“过去,我国气候预测产品主要面向政府决策层,为防灾减灾、农业生产等提供决策依据。”贾小龙介绍,我国开展短期气候预测已有5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开展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较早且一直坚持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近年来,气候业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预测核心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已逐步形成延伸期(10-30天)、月、季节到年度的客观化气候预测业务体系,气候预测准确率有了大幅提升。同时,广大民众对气候预测也有了更大的需求。在农业生产、能源调度、物资储备、期货交易、经济生产等方方面面,气候趋势预测可以说是生产要素般的存在。

因此,贾小龙表示:“今后,气候预测产品发布会常态化进行,发布气候预测产品时间上要涵盖未来10—30天、月、季节、年,领域还逐步包括面向各行业的预测产品,以及全球预测和海洋预测等。”

03.气候预测准确率上限为75%—85%

“气候预测是国际大气科学领域的一大难题,从整体来看,仍处于研究试验和业务应用不断改进的阶段。一般认为,气候预测准确率上限为75%至85%。”贾小龙指出了目前气候预测的整体发展水平。

这是因为全球气候系统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多圈层相互作用,气候预测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机理。贾小龙进一步解释称,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影响我国气候异常的因子极为复杂,加之对相关机理认识有限、预测方法存在不确定性、实时数据数量有限等因素;因此,我国气候预测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更大,目前准确率总体在70%左右。

{image=3}

04.公众使用气候预测需注意什么?

鉴于气候预测的复杂性和当前的预测水平,贾小龙提醒道:“普通公众使用气候预测信息的时候应充分了解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不同,客观认识气候预测结论的不确定性,注意结论的滚动更新,合理使用预测结果。”

监制丨李大勇

制片人丨王宇

主编丨李雯婷

记者丨杨毅

责任编辑:刘德宾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