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9550

十年前业绩差IPO被否、现在业绩猛增 维克液压IPO前景会咋样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1-04-08 00:06:200

投资研报

【机构调仓】徐开东、邢西明持仓泄露!1股十大流通股东惊现7大“牛散”(名单)

【主力资金】“钢铁侠”怒掀涨停潮!1股有翻倍空间?(三条主线精选受益股)

【超级大单】翻倍小妖股逆势涨停(附下半年面板行业供需推演及行情预判)

【机构调研】深度好文!2021更像那一年?对比2010和2018,找到了这些“隐藏信息”

十年前业绩差IPO被否,现在业绩猛增,应收账款却居高不下,这回IPO前景会咋样……

来源: IPO日报

首次IPO无奈终止、等待近十年后,这家公司再次向创业板发起冲刺。

4月9日,邵阳维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维克液压”)拟创业板IPO上会,接受上市委的审核。本次IPO,维克液压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097.33万股,发行股数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低于25%。

本次IPO,公司预计募集资金2.97亿元,用于邵阳液压件生产基地技术改造与产能扩建项目以及液压技术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

{image=1}

曾因业绩差终止IPO

上会稿显示,维克液压成立于2004年,在2015年1月挂牌新三板,主营业务为液压柱塞泵、液压缸、液压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液压产品专业技术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登陆新三板之前,维克液压曾尝试创业板上市,但以失败告终。

2012年4月10日,证监会受理了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并在同年7月出具了《反馈意见通知书》,对公司的申请文件予以了反馈。

但到了2013年3月,维克液压撤回了上市申请。公司指出,进入2012年以后,受国家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出口乏力、信贷收紧等因素影响,冶金、工程机械、阀门、风电等液压产品下游行业增速放缓甚至下滑,致使公司2012年净利润相比较2011年有所下滑,从而不符合相关规定中“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的要求,特此申请撤回首发申请文件。

2013年4月,证监会终止对公司的上市审查。

结合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2012年,公司的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1461.22万元;但到了2013年,公司的经营规模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损,直至2015年才扭亏为盈,2016年的净利润才恢复到2012年的水平。

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1-9月(下称“报告期”),维克液压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4889.87万元、20791.94万元、31035.44万元、23058.48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311.99万元、3150.65万元、4745.65万元、3555.05万元。

可以看出,公司的业绩在报告期内突然猛增。那么,这一猛增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点值得投资者关注。

产能能否消化

虽然维克液压的业绩增长明显,但公司的净利润含金量较低,净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存在较大差距。

报告期内,维克液压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651.38万元、798.66万元、2418.9万元、1945.43万元,累计为6814.37万元,而同期的净利润累计为13763.34万元,前者仅占同期净利润的一半左右。

IPO日报发现,这或许是因为伴随收入增加,维克液压的应收账款也一路水涨船高。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和2020年9月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8267.5万元、9838.42万元、13288.18万元、15023.17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48.84%、40.14%、46.55%和48.75%%,应收账款余额随着公司业务增长而逐年增加。

此外,如将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与营业收入作比较可发现,两者的比例分别为55.52%、47.31%、42.82%、65.15%,比例增长明显。

同时,报告期内,维克液压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94次、2.3次、2.68次和1.63次,不仅出现下滑迹象,还远低于同行业平均值5.01次、5.73次、5.57次和5.24次。

对此,液压维克也表示,如果未来公司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力或者主要客户的资信和经营状况恶化,则公司应收账款发生坏收账款的管理不力或者主要客户的资信和经营状况恶化,则公司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将会增加,从而对公司经营成果造成一定影响。

本次IPO,公司预计募集资金2.97亿元,用于邵阳液压件生产基地技术改造与产能扩建项目以及液压技术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

具体来看,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达产后,公司每年将新增45000台液压柱塞泵、22000支液压缸和1400套液压系统的生产能力。

而2019年,公司拥有40000台液压柱塞泵、17000支液压缸和500套液压系统的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募资项目投产后,公司每个产品的产能都将会增长一倍以上,液压系统的产能更是增长了280%。

虽然公司目前基本处于满负荷状态,但能否消化如此多的产能?

针对上述问题,IPO日报向企业发送采访函进行询问,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回复。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彭佳兵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