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4997

全球芯片短缺将会持续,专家对危机的持续时间与影响怎么看?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1-04-13 19:36:050

原标题:全球芯片短缺将会持续,专家对危机的持续时间与影响怎么看?

来源:美港电讯

看点

1、专家认为芯片短缺很可能会贯穿2021年,甚至持续到2022年

2、芯片短缺会对行业供应的限制不局限于汽车行业

3、尽管芯片供应有所恢复,但较长的交货时间意味着年内达到供需平衡不大可能

半导体是支撑现代生活的技术领域最关键的组件之一。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电动汽车、甚至是最新的花俏冰箱都要依靠芯片才能运行,如果芯片的供给跟不上的话,问题可就大了。

在过去一年,半导体短缺导致多家公司中止生产,受此影响的个人电脑公司也难以获取显卡,还让苹果等公司面临严重的供应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拜登周一同20位公司高管会面,讨论要采取何种措施来缓解芯片行业的供应紧张问题,确保类似问题在以后不再出现的原因。

拜登总统承诺通过出台新基建方案来帮助缓解半导体的短缺问题。此前通过的2万亿美元的基建和就业法案中就包括拨款500亿美元以支持半导体的研究和生产。

虽然美国政府施以援手,但分析师们仍认为全球的芯片危机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以下请看看分析师们就芯片危机的持续时间和对全球市场影响发表的相关看法。

贝雅科技板块策略师Ted Mortonson

贝雅科技板块策略师Ted Mortonson于4月6日接受了采访,他在采访中表示,全球芯片危机将不会在今年内结束。

这位技术领域的策略师指出,云领域的需求增长、5G的推广、电信公司、电动汽车制造商都是导致芯片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Mortonson同时指出,新增产能要转移到线上才能满足需求。

Mortonson强调,半导体公司最近投资扩大产能,台积电就打算在接下来3年内投资1000亿美元。台积电表示,该笔投资将提高公司产能,推动高端半导体技术的制造和研发。

不过,Mortonson表示尽管最近各公司都提出新的生产方案,但大部分的产能都难以在今年年末前实现。Mortonson同时指出,大部分半导体公司都开始采用“订单不可撤销”的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交货时间从15周到50周不等。

前福特CEO、德州太平洋资本集团高级顾问Mark Fields

Mark Fields于4月9日接受了CNBC的采访,讨论了全球芯片短缺问题对汽车行业的影响。Fields表示,汽车制造商2020年受疫情影响少生产了300万辆汽车,而由芯片短缺带来的影响可能同样致命。

Fields指出“很多针对第一季度的预测似乎都表明,汽车制造商少生产了70万辆汽车,简单计算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些产量的损失几乎同去年由疫情导致的产量损失相当。”

Fields同时指出,汽车制造商正试图通过销售利润率最高的汽车来实现生产价值的最大化,但考虑到供应紧张的影响之广,这种做法无异于“拆了东墙补西墙”。

Fields补充道,汽车制造商的境况会在2021年下半年有所改善,但是整个汽车行业要到2022年才可能完全恢复。

微芯科技CEO Ganesh Moorthy

微芯科技CEO Ganesh Moorthy周一接受了CNBC的采访,就芯片短缺问题发表看法,他表示,此次芯片危机是40年来他见过最糟糕的一次。

Moorthy表示:“在我从业以来,芯片的供需失衡从未如此严重。”

Moorthy还表示,芯片供应紧张问题将“很可能”持续到下一年。

Moorthy补充道,芯片危机已“酝酿了一段时间”,起初是因为2018年提升关税,使得芯片需求下降。很多芯片制造商因此减少库存,闲置了部分厂房。

在那之后,疫情来袭,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居家隔离的措施,使得芯片需求迅速增加,从而导致了芯片短缺。

Moorthy称,“由发起生产指令到生产完全转移到线上的周期长达6个月。”因此他预计,供应紧张问题将持续下去。

彭博社情报分析师Anand Srinivasan

彭博社情报分析师Anand Srinivasan周一接受Yahoo的财经采访,并在访谈中表示,芯片短缺可能将持续到2021年下半年。

该分析师指出,考虑到芯片短缺的影响,投资者应该担心的不仅仅只是汽车股。他表示“价值高达4400亿美元的汽车行业也只是占到半导体总需求的8%或9%。”

令Srinivasan更加担心的是,这次芯片危机可能会影响到牵涉更多人利益的行业。Srinivasan表示,很多产品都会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但他最担心的是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领域,这两个领域占到半导体总需求的70%左右。

Srinivasan认为,对投资者来说的好消息是,供应短缺会进一步推动而不是损害需求。人们不会因为不能购买一辆奥迪A4而转向购买一台自行车。

换句话说,生产短期内可能会受到影响,但长期来看,强劲的需求将不受影响。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刘玄逸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