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389

央行主管媒体:如何看待大宗商品“涨声一片”

金融时报2021-04-16 08:59:341

作者:马梅若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次会议强调,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要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1.8%,而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被视为PPI等指标上涨的主要推手。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的动力何在?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全球经济预期向好下的需求回暖、供给侧收紧预期和多国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客观来看,供需变化下,大宗商品的确有一定的价格上涨动力。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受到明显冲击。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以及疫苗研发进展提速,全球经济复苏预期不断加强,推高了大宗商品需求。相应地,全球最大铜生产国智利的铜矿产能受损,全球最大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减产等因素又让相关产品的供给预期收紧。此消彼长,均助推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值得关注的是,仅从市场调节角度看,难以解释本轮上涨。与去年同期相比,铁矿石、螺纹钢等制造业原材料期货价格涨幅超过50%,现货价格增长两位数以上。有分析认为,这种快速上涨的背后,也有去年以来欧美各国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

当前,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已经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的家电产业已经感受了“不得不涨价”的压力。4月9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一些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坦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带来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很大。”

除了对实体产业的冲击,对大宗商品市场而言,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市场波动也值得关注。从中长期来看,大宗商品的走强即使有阶段合理性,也不具备可持续性。每一轮投资标的的过快涨跌后,监管层政策调控与市场的理性回归,都可能让上涨戛然而止。

总体来看,针对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关部门已作出判断——明确“大宗商品供需两端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此外,“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企业增产增供”等应急之策已经陆续推出。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整的优势正逐步显现。

当然,从更长周期看,我们仍需保持警惕,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机制建设。尽管本轮大宗商品的“躁动”将会过去,但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特定品类的非理性攀升与振荡交替出现的例子并不罕见。一方面,要做好战略物资的国家储备、进一步完善对相关行业价格的预警、分析乃至特别情况下的应急救助制度。特别是对于少数短板领域,要拓展供给渠道,抓紧补齐供给保障机制,加强和完善重要产品、原材料储备体系,建立高效安全可控的应急供应保障网络。另一方面,对于借助国际金融资本等推动的投机行为要高度重视,加强国际协作,防范市场炒作行为,合理引导预期,推动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责任编辑:何中夫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