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858

教育内卷,“鸡娃”疯狂,这门生意成为“眼科界茅台”?

中国企业家2021-05-17 13:23:121

已经获得OK镜批文的欧普康视、爱博医疗和亨泰医学等企业,使用的OK镜核心原材料都是从国外购买的。这意味着,中国本土OK镜生产厂商在未来很有可能面临被卡脖子的境况。

文丨《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秀芝

编辑丨米娜

“你看,一个普通的周末,来复查视力的号排到80多个了。要是碰上寒暑假,人就更多了。”4月17日下午15时左右,在北京紫竹桥的一家眼科门诊,林琳指着她手中的排号条向《中国企业家》说。

林琳旁边还站着她的女儿方华。小姑娘长着一张稚嫩的脸,但身高已比妈妈还高。今年10岁的她,双眼近视约400度。两年前,为防控近视,林琳在这家门诊给方华验配了OK镜。此后,每隔一个月,林琳就要带着女儿来复查OK镜的佩戴效果。

青少年近视早已是普遍现象。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高中生为81%,大学生超过90%。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的近视患者已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青少年近视防控势在必行。北京儿童医院原院长助理、眼科主任于刚指出,目前全世界眼科专家公认的防控近视最关键的三大方法,分别是OK镜、0.01%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和户外运动。

其中,OK镜正成为企业和资本的香饽饽。

爱博医疗被称为“中国眼科医疗器械第一股”,在2019年3月取得OK镜产品注册证,是中国境内第2家取得该产品注册证的生产企业。财报显示,2020年,爱博医疗旗下OK镜品牌“普诺瞳”(含试戴片)销量突破10万片,实现营业收入超4000万元,同比增长480%。

2021年3月,医用生物材料研产销企业昊海生科宣布,公司以2500万元的总投资款获得了亨泰光学旗下OK镜品牌“迈儿康myOK”在中国大陆地区为期10年的独家经销权。总部位于台湾的亨泰光学,号称“亚洲第一大隐形眼镜定制化制造厂”。

在一级市场,不少OK镜相关的研产销企业也备受青睐。比如,2021年初,艾康特宣布完成了超亿元Pre B轮融资,由三正健康投资和弘晖资本领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夏尔巴投资、复星创富、松禾资本、元生创投等老股东跟投。而这轮融资,距离上一次刚完成的A轮融资不到半年。

“对OK镜感兴趣的投资人很多,但这个领域综合门槛很高,涉及到很多学科构建的壁垒,稍微有雏形的初创公司也就十多家。因此,投资人对优质投资标的争抢得很厉害”。凯乘资本创始合伙人邹国文博士服务过近十家眼科相关企业,他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凯乘资本合作的一家OK镜相关的企业,其估值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从3000万人民币涨到了6亿美元。

在邹国文看来,OK镜的确是一门好生意。“第一,它既有消费的属性,又有医疗的属性,增速快、壁垒高;第二,OK镜用户群体主要是孩子,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家长付费意愿强;第三,OK镜的客单价很高,消费频次也高,还不受医保控费的影响,基本上从厂家到经销商,以及医院/诊所,每一个链条上的从业者都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image=1}

邹国文。来源:被访者

但另一方面,尽管OK镜在1997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但受限于用户认知和产品本身还存在许多痛点,目前的普及率并不高。国盛证券的研报表示,按照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爱博医疗及Menicon披露的数据测算,2019年国内OK镜的渗透率仅为1.05%。同时,中国具备OK镜自主研发实力的企业也不多。

{image=2}

教育内卷,“鸡娃”疯狂

小小年纪,怎么就近视了?

方华5岁时,林琳发现她总是眯眼看东西,遂带她去检查。医生说,方华天生双眼散光才会如此。“散光导致眼睛的聚焦能力差,看不清楚就会眯眼。”

到了六七岁,方华上了一年级,林琳带着她配了一副儿童散光镜。结果,戴上散光镜的第二年,方华被检查出有100多度的近视,第三年她的近视度数双眼涨到了三四百度。

与方华不同,汪诗黎的儿子第一次检查出近视,是在学校的常规体检中。汪诗黎很快带着儿子去了儿童医院,但他当时近视才100多度,医生认为问题不大,她也没有很重视。

然而仅过了两个月,儿子的近视就涨到了200多度。汪诗黎又带着儿子去了另一家医院,医生告诉她,小朋友的近视进展太快,可能遗传了父母的近视,且与户外运动太少有关。生娃前,汪诗黎有着600多度的近视。

除了散光、遗传、运动少等因素,很多青少年的近视可能要归咎于学习负担的加重,现如今国内的教育正陷入疯狂的“内卷”中。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里,蒋欣扮演的母亲拼命给孩子报辅导班,奥数、金牌班、FCE(第一英语认证)常挂嘴边,是“鸡娃(即打鸡血式教育孩子)”家长代表。而小宋佳扮演的母亲一开始对女儿学习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但在女儿数学拿了45分后,即将面临小升初的她也陷入了焦虑中。

“报班就像在剧场看戏,前排站起来了,后排也不得不站起来。”《小舍得》里的奥数班老师感慨道。

林琳透露,有一位同学的孩子,为抢到北京一家著名课外培训机构的奥数名师课程名额,在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大班时,她就提前报名交了上万学费。“第一年不去上课,只为占坑。等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就能作为该老师的老学员,继续缴费上他的课了。否则该课程一出来就被秒杀,根本抢不到。”

新冠疫情也间接导致了孩子更多近视的可能。2020年,因为疫情,很多课程改为线上教学,学生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增长,户外运动时间减少。教育部的调研显示,中小学生近视率仅在2020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1.7%。

{image=3}

OK镜OK吗?

OK镜是角膜塑形镜的简称,英文名为OrthoKeratology。

{image=4}

摄影:王超

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浙大一院”)的科普,OK镜相当于给角膜穿上一件塑形衣,通过改变角膜的弧度,以达到控制近视发展的目的。本质上,OK镜是一种特殊的隐形眼镜,它的镜片使用的是一种有硬性和韧性、同时高透氧的材质。而且,OK镜只需晚上佩戴。

浙大一院眼科中心副主任杨崇清指出,经过一晚上的佩戴,白天取下OK镜后,使用者可以获得裸眼达到0.8~1.0的清晰视力。

从长期来看,近视虽然不可逆,但可以通过OK镜延缓。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相关研究显示,佩戴OK镜后,眼轴每年增长平均值下降约50%左右。也就是说,佩戴OK镜后的近视度数增速要比不戴慢50%。

浙大一院在科普中提到了杨崇清女儿的经历:小杨在5年级时近视度数达到了325度。杨崇清给女儿佩戴了OK镜,12年过去,小杨也有过忘记戴OK镜入睡的时候,但坚持到大学毕业,她的近视度数只增加了25度。

同样让林琳庆幸的是,2018年秋天,林琳让女儿戴上了OK镜,那时女儿左右眼近视度数分别是475度和325度。如今,两年多时间过去,女儿左右眼近视度数只增加了25度。

不过,OK镜并非适合所有近视患者,佩戴效果也有个体差异。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陈志博士向《中国企业家》介绍,一般而言,OK镜的使用者年龄需在8岁以上,近视度数在600度以内,散光度数在150度以内。除了这些基础条件,医生还会特别检查眼轴长度、眼内压、角膜地形图等项目,确定符合条件才能佩戴。

汪诗黎也告诉《中国企业家》,正常一副OK镜每一年至一年半才达到使用寿命,但因近视控制得不好,儿子第二副OK镜刚戴9个月,近视就达到了400度。医生便给儿子重新配了OK镜(第三副),同时使用0.01%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对儿子进行联合近视防控。

林琳也为OK镜繁琐的使用及护理流程感到头疼。在林琳家里,有一个专门用于佩戴OK镜的工作桌,上面摆满了各种相关产品和工具。她给记者演示了OK镜的护理流程:“早上摘下OK镜后,先用冲洗液洗OK镜。两只镜片,镜面要用手指轻轻搓洗10下左右,直至搓洗出来泡沫,再用烧开冷却后的纯净水冲干净。接着,将它们保存在双氧水护理液里静置。”晚上戴之前,要再次冲洗OK镜,并滴上滴眼液。摘镜后,如果孩子眼睛不舒服,还要用药或热敷等缓解。此外,每个月还要用AB液,去除镜片上的蛋白质。

{image=5}

OK镜的使用及护理流程很繁琐。摄影:李秀芝

这一系列的操作,医生建议孩子满12岁以上才能自己做。在此之前,都是大人来做。“孩子如果戴上没清洗干净的OK镜,很有可能会导致眼睛发炎。而且洗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把OK镜弄坏了,损失更大。”林琳说。

汪诗黎则吐槽,“每天要给孩子弄(OK镜),就会限制你下班回家的时间,因为你要赶在他睡觉之前给他戴上。这种细致的活儿,不太放心交给老人。而且,如果孩子要去参加夏令营,家长不能陪同,就只能停戴OK镜,又担心他会恢复到之前的近视状态。”

对孩子来说,晚上戴着OK镜这个异物入睡,也需要一个接受的心理过程。“一开始我也是有点抵触的,因为戴上去真的很难受。但渐渐也感受到了由此带来的好处。”小杨说,“虽然近视300多度,但头天晚上戴了,第二天白天上课不戴眼镜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游泳、骑车也没有框架眼镜带来的烦恼。”

{image=6}

“眼科界茅台”?

对家长而言,除了使用起来繁琐,OK镜还有一个很大的“槽点”:贵。

杨崇清表示,由于OK镜材质特殊,通常一副国产的OK镜价格约8000元左右,进口的1万元左右。从《中国企业家》采访的情况来看,OK镜的价格比杨崇清说的还要高。林琳和汪诗黎给孩子用的分别是日本的阿迩法和美国的CRT,售价均在1.5万元左右。

当然,医院和诊所一般都会推出团购或者复购打折的活动,比如第一副9折、第二副7折、第三副5折。

除了OK镜本身,用户还需要用很多耗材,如冲洗液、护理液、滴眼液、生理盐水、眼罩、医用纸等等。林琳粗略地算过一笔账,大约每个月要花五六百元在女儿OK镜的耗材上。

“OK镜肯定贵,我们只能用‘花钱买度数’来安慰自己了。”一位家长向《中国企业家》表达了无奈。

另一方面,OK镜的出厂价远低于终端价。国盛证券发布研报称,OK镜的出厂价一般仅为终端价格的10%~20%。《中国企业家》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计算得知,2020年,爱博医疗OK镜品牌“普诺瞳”的单个产品出厂价仅约412元。同期,拥有“梦戴维”和“DreamVision”两个OK品牌欧普康视,其OK镜单个产品出厂价仅约1114元。

即便出厂价低,厂家的OK镜毛利率依然较高,甚至堪比茅台。在2018年~2020年的三年内,欧普康视OK镜的毛利率都在90%以上。而爱博医疗“普诺瞳”上市以来的毛利率也在70%以上。

对此,艾康特董事长李笑微告诉《中国企业家》,“作为三类医疗器械,OK镜需要5~7年的研发周期,这意味着极高的投入。没有一定的毛利率,企业就不能持续发展。”

陈志博士也认为,目前OK镜的终端价并不算高。“当用户第一次验配OK镜,就意味着后面有十几次的复查。每一次复查,都需要多位医护人员的配合和相关设备的投入,这都是成本。有些医院还不收取复查费。”

{image=7}

陈志博士为一名11岁的近视患者做OK镜的验配前检查。来源:被访者

{image=8}

“卡脖子”和不确定性

OK镜并非新鲜事物。

据了解,全球第一个OK镜的研究早在1950年代就开始了。1997年,OK镜由美国引入中国大陆,随即风靡市场,但由于产品质量及验配、护理、复查不够规范,造成群发性角膜感染,甚至出现失明案例。2001年,原国家药监局和卫生部分别出台管理条例,进行规范管理,整个行业受到较大冲击。

李笑微曾在著名眼科药品与医疗器械公司爱尔康和视光公司依视路合计工作过17年,也是OK镜行业发展的见证者。他向《中国企业家》回忆,“整顿后的近10年里,OK镜行业的发展几乎停滞。”

转折点发生在2012年前后。那时,陆续有科研文章证明了OK镜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更多眼视光医生接受了规范化、体系化的OK镜培训。此外,2011年,日本的阿迩法(Alpha)、美国的菁视(Essence)、韩国的露晰得(Lucid)等OK镜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也带来了良好的口碑。

随着2012年上半年亚洲第三届角膜塑形镜及特殊角膜接触学术大会在杭州召开,角膜塑形镜开始得到广泛认同,并加速发展。

目前,在中国获批上市的OK镜品牌有近10个,但中国本土获批厂家只有此前所述的欧普康视、爱博医疗和亨泰光学。

{image=9}

李笑微。来源:被访者

“从2012年算起,大众真正开始接受OK镜也就几年的时间。而医疗器械本身的研发周期很长,加上OK镜的审批和监管比早年更加严格,目前OK镜行业的玩家并不多。”李笑微说。

李笑微也认为,目前市面上的OK镜产品其实没有太多差异,也很少看见创新的设计理念。

2019年,时任依视路近视管理部门商务总监的李笑微,和医疗器械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公司捷通的创始人付晓阳,对在眼视光领域共同创业的想法一拍即合。此前,李笑微曾为依视路引进了一款美国的OK镜产品,并负责其在中国的落地工作,包括临床注册、审批等,而捷通正是此事的合作方之一。

目前,艾康特的眼视光解决方案包括用于青少年近视防控的OK 镜产品,也覆盖成年人视力矫正与眼表疾病治疗的巩膜镜、接触镜全套护理产品以及眼视光检查设备等其他板块。艾康特希望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设计以及全套解决方案切入市场。例如三区设计以及AI验配的OK镜、中国第一款象限导向的定制巩膜镜等。

李笑微透露,艾康特的OK镜产品自2019年立项研发后,目前已在中国6家大中心开展临床实验,预计2023年报批。

在自有产品获批之前,新入局者需要打通渠道关。

昊海生科公告显示,该公司自研的新型OK镜产品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而成立于1976年的亨泰光学,其研制的角膜塑形镜产品已在中国市场获批注册、上市销售多年。根据东兴证券研究报告,以佩戴片数计算,在2018年,亨泰光学角膜塑形镜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达15%。此次获得亨泰光学OK镜在中国大陆的经销权,将有助于昊海生科在渠道端站稳脚跟。

李笑微也透露,目前艾康特是爱尔康的一款双氧护理液的中国总代理。

“现在OK镜的渗透率还比较低,厂商之间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但这个市场足够大,水大鱼大,可以容纳很多玩家”,邹国文说,“他们的机会很大,当然挑战也很大”。

据上海志汇眼科院长、眼科医生于青在知乎上透露,OK镜的材料是一种高透氧的高分子聚合材料,目前尚无国内生产。全球生产硬性隐形眼镜材料的工厂也并不多,国内的OK镜片只来源于两家公司:一是美国博士伦波利玛公司的BOSTON系列;另一个是美国PARAGON公司的Paragon材料。

另外一位医疗行业的长期观察者也告诉《中国企业家》,包括已经获得OK镜批文的欧普康视、爱博医疗和亨泰医学,以及备受热捧的艾康特等企业在内,他们用的OK镜核心原材料都是购买的,部分技术也是license-in,即花钱获得国外企业的授权,在中国做临床试验、申请上市。这意味着,中国本土OK镜厂商在未来很有可能面临被卡脖子的境况。

上述观察者表示,投资人对OK镜相关企业也有一些担心,比如经过漫长的临床实验,产品质量能不能过关,最终能否获批上市?

(文中林琳、方华、汪诗黎为化名)

责任编辑:李思阳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