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972

李迅雷:未来货币规模将有多大

一财网2021-05-19 11:40:540

原标题:李迅雷:未来货币规模将有多大

三大趋势已经明朗:商品从短缺到过剩,货币从短缺到过剩,资产从短缺到过剩。

未来的货币还会扩张到多少倍

1987年的时候,经济理论界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就是居民储蓄达到3000多亿元的规模是否会导致金融体系崩溃。当时,3000多亿元居民储蓄被视为“笼中虎”,一旦这只“笼中虎”冲出来,不仅会导致恶性通胀,而且会导致恐慌性挤兑,金融体系就可能崩溃。

当时我本科毕业不久,对经济和金融的认识非常肤浅。但问题在于当初没有一个学者认为3000亿元的笼中虎问题可以轻松化解,而且没有人预测未来20年或30年中国的货币规模将有多大。如今,居民储蓄规模已经超过90万亿元了,却仍然没有出来咬人。这说明,预测或者展望未来很重要,如果当初谁能预测到30年后M2规模会突破200万亿元,那么,谁还会把3000亿元的笼中虎放在眼里呢?

直到2006年,我才开始关注到我国货币总量的规模增长实在太惊人了,如1987年的时候,我国的M2只有8200多亿元,M2占GDP的比重只有68% ,到2006年,M2到了35万亿元,占GDP比重到了165%。我认为中国经济已经从商品过剩步入到资产短缺的时代。投资回报率要跑赢M2增速,只有靠加杠杆,于是我写了《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

货币总量的扩张快于GDP的增长,这是中国过去40年来的不变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资金会流向哪些领域,一定会对社会经济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对资产配置也具有很强烈的指导意义。2016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叫《把钱埋在什么地方才能不贬值》。

文中提到,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第一套人民币发行量过大,导致恶性通胀,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以人民币计价的全国13个大城市批发物价指数上涨91倍。按理说,货币泛滥到这种地步,几乎就成为废纸了。因此,人民银行为了应对通胀而收缩货币,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并按1:10000的比例来回收第一套人民币,即1万元的旧币只能换1元新币,随后把第一套人民币销毁。如今,第一套人民币中某些品种的价格已远超不少出土文物的单价了,如面值伍元(水牛图案)的现价为8万元,面值壹万元(牧马图案)的价格已经高达140万元。

{image=1}

货币规模的增长,会使得资产价格的涨幅远远大于物价涨幅,不仅美国如此,中国更是如此。以老八股为例,1991~2016年这25年间,平均股价上涨了230倍,即每年平均涨幅超过24%,超过巴菲特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如今,我国的M2规模已经达到22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20%左右。那么,2035年我国的M2将达到多少呢?我估计或会达到500万亿元,那么,巨量的货币又会流向哪些领域?

{image=2}

所以,做宏观研究的应该用望远镜看未来,而不能总是用显微镜看当下。在2018年A股下跌的时候,我又回顾了过去20年的中国商品、货币和资产的总量供需关系变化,发现有三大趋势已经明朗:商品从短缺到过剩,货币从短缺到过剩,资产从短缺到过剩。既然总量都过剩了,那么,机会在哪里?在于结构性短缺。于是我写了一篇迄今还是有参考价值的报告《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提到了这世界上有不少花钱买不到的民族品牌、专利技术和垄断地位等,但可以买它们的股权。更广义地看,青春也买不到,于是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医美行业蓬勃发展。

因此,把握趋势,才能把握未来。而且,趋势一旦形成,自身便有不断强化功能。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也说,“趋势一旦形成便会自我加强”。这是指资本市场由于资金买入引起的上涨往往会吸引更多资金买入而导致更大的涨幅。于是我把过去三年的思考形成的文字汇总在一起,出版了拙作《趋势的力量——分化时代的投资逻辑》。

相识是缘分,相知是理念

记得20多年前坐晚班飞机,隔着小窗看下面几乎都是黑的,偶尔发现一点亮光就很好奇。如今再坐晚班飞机,发现下面都是万家灯火,色彩绚丽,很少有一大片黑的地方。这就是中国过去20年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结果。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3%。

当我把一张飞机上拍的夜景图贴到微博上,有网友分分钟就辨别出,那是苏州的金鸡湖。

{image=3}

20年过去了,那些亮光实际都是资产,我国巨大的房地产总量中,仅住宅就值400多万亿元。短短20年,北京的亿万富豪数量超过纽约,上海则成为全球消费最贵的城市。那么,再过20年呢?趋势的力量是巨大的,届时中国一定是全球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对世界的GDP增量贡献或许会超过50%。中国对世界的依赖度在下降,而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度在上升——这已经成为现实。

20年前,我认识了但斌。当时,我是国泰君安研究所负责人,需要招一个懂得技术分析的研究员,因为我们研究所一开始就崇尚基本面研究,所有的研究员都是做宏观或基于基本面的行业和策略研究,但分支机构的客户中还有喜欢技术分析的。于是我们在营业部找到了但斌,把他引入研究所。当年但斌的技术分析水平很高,以至于公司总裁在吃不准自营和资管部门在重大时点该买还是卖的时候,专门让但斌提供重大决策建议。

25年前,作为中国第一代卖方分析师,我们就坚信价值投资的理念,坚持用估值模型写公司报告,看好未来中国经济,认为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它们的集中度会不断提升,会有一批蓝筹股崛起。2002年,我和国泰君安研究所的行业分析师一起写了一本书,叫《未来蓝筹》,总共推荐了30个行业的“未来行业龙头”。如今,快20年过去了,这30个股票表现如何呢?我在《趋势的力量》这部书中,作了回顾和总结,即便有的公司没有成为龙头,但也属于头部企业,20年下来,有80多倍的涨幅。

作为本书的推荐人,著名的投资大家裘国根和王国斌,也都是我认识20年以上的老朋友,且都是价值投资的坚守者。我十分佩服裘总能够长期而坚定地看好并持有一些高分红的企业,任凭市场跌宕起伏,从不为所动。有时他也感慨,为何客户那么急躁。国斌的语言风格总是那么犀利,常常一语道破。有一次,我请他来讲课,当时市场充满投机氛围,他说,一条河里干了很长时间,一点点水流进来的时候,浮起来的先是垃圾。只有水越放越多的时候,小船大船才慢慢地浮起来,然后才能往前走,垃圾就没人关注了。

秦朔在第一财经做总编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地给我颁过奖,也给我做过对话访谈,他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媒体人,虽然我们平时交流不多,但感觉彼此都带着一种共同的社会使命感。感谢他给我写推荐语。

我的这本新作请中泰证券董事长李峰博士作序,不仅因为他是我的上级领导,而且我们还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和共识。

我们俩的共同爱好就是跑步,几乎每周都会在不同的城市一起跑步。其实,晨跑只是一天繁杂工作的开始,每一个跑过步的城市,都意味着中泰证券将与当地政府或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随之而来的,是公司各类业务量的大幅增加。总之,自从李峰董事长到了中泰之后,我一下子忙了很多。我想,忙意味着业务活动的增加,公司发展空间的扩大。我相信,不止是我忙了,中泰人都忙了;若整个公司的所有人都能够奔跑起来,那就一定能形成向上趋势的巨大力量。

责任编辑:邓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