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9863

比亚迪的倔强,都写在了王传福的脸上

财经自媒体2021-05-21 19:36:391

比亚迪的倔强,都写在了王传福的脸上 | 特写

来源: 出行百人会

不出意外,又很意外,比亚迪新能源车型累计达成100万辆。

这个数字,有分量。目前在全球市场内,只有特斯拉做到了累计销量100万以上。比亚迪,是第二家,国内新能源市场第一家。

不意外,是因为比亚迪诞生之初就许下终极目标——大搞电动车。2003年拿到造车资质开始,王传福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着。很意外,是因为作为最早飞出巢的“鸟儿”,到2021年才拿到累计100万辆。

{image=1}

严格意义来说,这个100万辆,来得有点迟。放眼行业,比亚迪的先发优势,正在被摩拳擦掌的后来者蚕食。

王传福感到担忧吗?其实,不。

30多年前,那个扛着行李从安徽来到长沙,在校园食堂里跳舞的男人,一直很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做到的,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或许于比亚迪而言,交战早在设定中。

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技术席卷整个行业,传统的平台架构快速转变。王传福曾断言:“2021年将是中国电动车发展元年,行业格局将加速调整。”

百万辆之后,比亚迪打出旗号,“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

发布会现场,比亚迪还以“十万辆”为单位,把每一个整十万辆的车主,请到现场,与第一百万辆车主何猷君一起按下启动键,宣告自己正式进入了下半场。

只不过,我们都知道,即便拿到累计销量100万辆,比亚迪仍旧有着许多完成的和未完成的。

上半场的战役,还没打完

先来说说,已经完成的。

第一个目标,“电动车先行者”。

比亚迪说,从0到100万辆达成的过程,是成为电动化先行者的成长之路。

这话不假,外表看起来稳重的王传福,性格里一直富有攻击性。18年的造车生涯,把比亚迪养成了一个性子,永远澎湃的“Dream On ,and All in”。

读懂比亚迪,就要去了解它的逻辑。

从收购秦川开始,王传福就发现,他的敌人,就是当时中国汽车传统市场的规则。所以另辟蹊径,以电动车为终极目标。他曾说:比亚迪做电动汽车,就是要让中国三峡的水都变成油。

电池生意蒸蒸日上的比亚迪,拿到了进场门票。王传福也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造车也不是旱地拔葱憋出来的。

虽然从最初的逆向研发开始,也挡不住比亚迪,成为一个技术怪人。

{image=2}

在燃油车被围堵到墙角之前,比亚迪逼近新能源市场。早在2004年,纯电动概念车ET亮相北京车展,要知道,这是中国汽车品牌第一款新能源概念车。

这是终极目标开始的地方,循着发布会现场两排气势磅礴的时间长廊,一路向前,镌刻着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踏过的每一步,有收获肯定的快乐,也有不如预期的失落。

将技术落地市场,是在2008年,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F3DM上市。此后,步伐加快,2012年,比亚迪首发了搭载其第二代DM混合动力总成的车型——秦,王朝系列开始。2016年起,新能源车销售收入一直高于燃油车。2021年,新能源车型百万辆达成……

从秦,到宋,到唐,再到如今的汉,王朝系列车型确实如王传福预期中的那样,每推出一款车型,便为比亚迪写下一次改变。

从第一款新能源车型上市算起,13年,产业格局不断深拓,产品线接连不断,从0到100万辆,比亚迪用数据,把自己送到了“先行者”的位置。

“中国每5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比亚迪”,这个份额,接近于燃油车市场大众在中国的占有率。

第二个目标,“自给自足” 。

别出一格的造车风格背后,是比亚迪在产业链搞得地动山摇。一边电池业务竞争激烈却舍死忘生地要造车,一手举着Tier1大旗与车厂合纵缔交。

从传统燃油车开始,比亚迪试图将整个汽车生产的上下游重要零部件都掌握到自己手中,自己给自己做配套。电动车也不例外,从电池到造车,几乎全部生产链,比亚迪都具备自主产权。

王传福是典型的工科男,对技术有着旁人无法理解的痴迷。“他信赖年轻的工程师胜过资深的欧美技术专家,他认为什么都可以自己造”,比亚迪内部对他的评价,如出一辙。

{image=3}

2017年,动力电池出货量被宁德时代超越。比亚迪被迫改弦更张,对电池大王来讲,两种主流电池都得拿下。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反应特别快,如果是从外面采购,双方的协调成本比较高,容易错过很多市场机会。”在比亚迪的六角大楼里,有一面专利墙,高达3米。

截至目前,比亚迪已累计专利申请3.2万件、专利授权2.1万件,稳居新能源车专利榜单第一。如今比亚迪拥有纯电动、DM-i超级混动两套产品“班底”。

业界流传一个段子:王传福见到玻璃大王曹德旺,一脸不开心:老曹,我打算造玻璃了。曹德旺连忙说:别别别,我马上就买一辆BYD。

向来坚持“买外来不如自己造”,比亚迪前后发展出了包括汽车和电池在内的19个事业部,一门心思搞研发,技术功底深厚,不在话下。

{image=4}

在插电混动领域,比亚迪在过去3个月,陆续推出三款DM-i车型,进入传统车主流价格区间。纯电动轿车“汉”,汇集了刀片电池、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碳化硅MOSFET电机控制模块等最新技术,也是全球首款搭载华为5G技术的量产车型。

此外,比亚迪宣布旗下纯电动车全面切换刀片电池,将针刺试验作为企业标准;在上海车展发布的e平台3.0,实现电动车零百加速最快2.9秒,续航里程最长1000公里……

风吹云涌,比亚迪身披战袍,专利成了比亚迪参加战斗的高级游戏。

“他们不断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王传福从不相信这一套。他信,一切可以打倒,一切可以推翻。

如今,他的事业重心都在电动汽车的研发上。上半场的战争,还没打完。

100万辆,不够厚重

成绩一笔又一笔,浓墨重彩之下,100万辆的达成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但是,回顾这十多年的步履不停,便又会觉得这100万辆的意义,还不够厚重。

毕竟,新能源市场的十年匍匐前行,从未像2021年这般有竞争力。

闹得纷纷扬扬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扶持,支撑起了新能源销量的半壁江山。以北汽为例,拔得头筹的那几年,便是补贴最为巅峰的几年。补贴退潮后,“车企何去何从”再次成为命题,北汽新能源成为其中的典型,在市场竞争之下,销量早不知滑落几何。

不可否认,F3DM的横空出世,让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崭露头角。只不过,那几年,传统燃油车的天下,设计上依旧粗糙的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不得意。彼时,大洋彼岸的特斯拉正在发育,通用、福特等底特律的老牌车企,对马斯克不屑一顾,华尔街更是频频唱空。

“电动化,这都是很远的事”,当时巨头们无心于此。

幸运的是,比亚迪没有减缓研发,技术储备不断丰厚之下,终于遇到了政策的好时候。

虽然王传福不止一次拍着胸脯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研发创新,保持领先优势”,但并不能忽视比亚迪在近几年享受到的国家补贴,和深圳市的强有力扶持。

{image=5}

在肯定比亚迪研发能力的前提下,我们仍旧得着墨政策带来的力量。

2008-2014年,比亚迪新能源销量平平无奇,却在接下来的两年,随着“542战略、王朝系新车”横空出世,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个时候,第一个达成累计销量百万辆的特斯拉,还在亏损中,马斯克睡工厂都催不动产能。

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比亚迪颇为受益。2016年销量破10万辆,时隔两年的2018年,比亚迪王朝系列颜值突飞猛进,销量水涨船高,达到24.8万辆。

与此同时,深圳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刺激下蓬勃发展,电动车渗透率突破30%。身在其中的比亚迪,自然会吃到最大的蛋糕。满大街的比亚迪出租车,已是证明。

2019年,比亚迪已经连续4年成为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特斯拉来搅局,第5年的冠军,相信也会收入囊中。

只是没想到,特斯拉入局,以36.8万辆的成绩把比亚迪摁在地上。此后,蔚来、小鹏们从苦难中穿行而出,2020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为16.29万辆,同比下滑12.52%。

如今,即便汉EV、刀片电池问世,比亚迪也没有了以往的先发优势,达成100万辆,并不能高枕无忧。

{image=6}

毕竟,市场早变了,早不是比亚迪想揍谁就揍谁的年代了。

当然,比亚迪此前,也不是想揍谁,就能揍谁。比亚迪新能源销量增长,也是近5年的事情。

销量日增,老毛病却没改。

王朝系列,是比亚迪新能源最有代表性的车型矩阵,从秦开始,在市场点燃风暴,很快便被下一款王朝车型所取代。

几乎都是都靠1到2款车发力,车型热度短暂,是比亚迪的老毛病了。在过去的3年里,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也出现缓慢萎缩。

直到汉的推出,比亚迪在新能源车型上,才算有了突破性改变,在刀片电池的加持之下,维持在月销万辆。

其实让王传福有点不甘心的是,特斯拉已在2020年3月完成了100万辆新车的下线。这个外来户,在上海工厂的加持之下,达成速度瞬间超过酝酿了十多年的比亚迪。

能忍吗?明面上比亚迪不计较,背地里暗暗较着劲。了解比亚迪性子的人都懂,就是不服气。

{image=7}

王传福把“DM-i”重新拿出来,主打油耗少,续航高,一下子戳中了市场的痛点。

秦、唐、宋系列的DM-i车型一经推出,产能都跟不上了,比亚迪还出来凡尔赛了一把,道了歉,“不好意思啊,订单太多,产能跟不上,我们加班加点”。不过,每当一款车型销量好的时候,产能就会受到影响,也是比亚迪的老毛病。

“汉的出现,比亚迪终于突破了土的感觉,超级混动,那就是科技属性加成了。”

老迪粉倍感安慰。

下半场卡位战,难上加难

那么,百万辆加持之下的比亚迪,有足够的力量行走了吗?

比亚迪相信自己有。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真正的竞争在下一个100万辆,真刀真枪,赤膊上阵。

{image=8}

百万辆下线之后的论坛上,比亚迪毫不谦虚地说“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成绩斐然的比亚迪,正式进入下半场。

甚至,还给出了下半场的参赛资格标准。

“衡量一款车是否真正智能的唯一判定标准”,是进入车辆之后,车机网联系统能否全面接管或替代智能手机的所有功能。

全面接管,赞同者多。至于替代手机,这事不成立。“我会五六个小时都在看手机,但不可能几个小时都在车上”。

比亚迪把这个判定标准的PPT一放出,台下便有人小声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我们都知道,王传福不会在乎这些微弱的不同意见。

{image=9}

此前,他就曾说过,“车内取代手机,是车载系统成绩的合格线”,并一直按照这个路子走的。并且还认为,目前只有比亚迪的Di Link能做到。

虽然目前车厂没有形成任何的统一标准,每家都不一样,也不妨碍比亚迪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比亚迪希望作为智能汽车硬件标准平台提供商,开放汽车所有的传感系统和执行系统。

话外之意,很明显。

比亚迪做智能系统,路子和做电动车一样野,“全都自己干”,还建立了一个全球开发人员平台,世界顶级开发人员自定义更多,更有趣,机器应用程序。

2018年4月,比亚迪发布了Di Link智能网联系统,目标剑指安卓的开放软件生态。定位为“智能、开放的软硬件平台及生态服务”,由Di平台、Di云、Di生态和Di开放四大部分组成,率先搭载于唐上。

至于市场表现如何,唐车主现身说法,“流量太少,界面操作不流畅,我还是用手机。”在唐、元等车型上体验Di Link系统的经验表明:这是一套开放,但还不完善的系统。

{image=10}

虽然投入巨大,但不得不承认,比亚迪在智能互联的战役里,卡位战打得十分一般。

一直以来,比亚迪都在努力实现智能化,但作为传统车企做智能网联,步子太小,目标过低。随着汽车走向智能化和互联网公司下场造车,比亚迪追赶得有些吃力。

和传统车企做互联网不同的是,无论是蔚来,还是小鹏,存活下来的新势力秉持着互联网思维,将智能化作为核心竞争力,善于反复打磨单点技术,再进行到面的涉猎,如今已经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最高标准。

比如说,2020 年,小鹏搭载的XPilot 3.0 被称之为感知架构最复杂、综合性能最强的智能驾驶系统。再比如,蔚来ET7首台生产线验证样车正式下线,搭载四颗来自NVIDIA的Orin芯片,以及800万像素的摄像头,都是自动驾驶技术的佼佼者。

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必然是必争之地,而且只能谈技术。

2021年的自动驾驶,早已经不能用腥风血雨来形容,参与竞争的对手,全都是意料之外的。今天一个美的,明天一个货拉拉的,玩法都不熟。

互联网公司把擅长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比亚迪需要多面应敌。

卡位,难上加难。即便Di Link智能系统,历经三年迭代。多屏的设计,将手机生态引入,开放安卓系统,可以下载任何的APP。但想要得到市场认可,颇有难度。至少在汉车型上,并未得到认可。

{image=11}

“汉EV的自动驾驶在新能源车里属于倒数,在燃油车里中下水准。比亚迪是把所有技能全点到了三电上。”即便此时,Di Link系统已经进化到了3.0版,被比亚迪称之为唯一能做到车内取代手机的系统。

不过,比亚迪的习惯,绝不喜欢“越挫越勇”这类词。王传福的字典里,写着“颠覆”一词。

以比亚迪的倔劲,早晚的事儿。

延伸阅读:再问王传福:比亚迪适合造车吗?

责任编辑:李昂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