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去世,我们在纪念什么?
原标题:“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去世,我们在纪念什么?
{image=1}
有着“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职业投资人杨怀定于6月13日离世,享年71岁。
杨怀定又被称为“杨百万”,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践者、推动者、受益者,其拥有诸多“第一”——
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第一个到中国人民银行咨询证券的个人,第一个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的个人,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的个人,第一个聘请私人律师的个人,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的个人,也是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大学聘为教授的人。
如今“百万富翁”这个词,不再稀奇,也早已经失去当年的震撼力。不少企业高管的年薪,不少在城市拥有房产的居民,个人财富都可以轻松超百万元。
但杨怀定的“财富进阶之路”,仍值得这个时代去怀想:他一次次把握住了改革的机会,他是真正的“风云人物”。
“炒卖国债”带来第一桶金
“杨百万”的绰号,虽然是股民送给杨怀定的,但他的第一桶金却不是来自股市,而来自“炒卖国债”。上世纪80年代,他决定从单位辞职,放弃收入稳定的“铁饭碗”,自己打拼。
他发现国库券可以进行买卖后,就勇敢试水。他上午从银行买国库券,下午转手,一天能赚800元,这已经是他工资的两三倍。
此外,他发现越贫困的地方,当地的国库券就越便宜。他从上海跑到合肥,投入全部积蓄购买国库券,返回上海后再卖给银行,赚了2000元,这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一笔巨款。
复利效应下,杨怀定两个月就赚到10万元。随着试点从第一批7个城市扩大到第二批54个城市,杨怀定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每张国库券各地之间的差价可以大到超过10元。
靠着对“商机”的嗅觉和勤奋,他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一百万”。
上世纪90年代股市开启,杨怀定再次成为第一批散户“玩家”,这时他已经不算白手起家,不仅有交易经验,而且有交易资金。
A股诞生之时的那轮大牛市,他很快赚到了第二个、第三个100万,风头无两。
1998年改革开放20周年,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彼时大众媒体开始发展,他也因此拥有了全国影响力。
不能把“杨百万”的成功纯粹归功于运气,他除了有着超强决断力和敏锐的嗅觉外,还非常勤奋。
在买卖股票还必须到营业厅看屏幕的时代,曾经有三四年的“熊市”,“杨百万”并没有出手,但是他坚持每个交易日都“到股市上班”,去关注交易市场的一举一动。
此外,他还坚持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能力。进入新世纪,在A股慢慢成为机构玩家的天下之时,已经算是“股市老人”的“杨百万”,不但自己学习炒股软件,也参与投资和开发炒股软件,并且靠这个获得不少收入。
{image=2}
沉迷股市,人生却从未被“套牢”
他沉迷于股市,但是人生却从未被股市“套牢”。
十几年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透露了自己在股市的资金,“2000万”,这个数字不小,在“牛散”众多的今天,他也算是一个“超级投资者”了。
但杨怀定人生打动人的地方,并不在于财富的绝对数量,而是一个普通人参与股市、追求个人财富的热情,以及个人在琢磨“时代精神”的同时“勇猛精进”。
在其著作《要做股市赢家》的序言中,杨怀定写道,“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远没有毕业生。”
中国股市沉沉浮浮,但是杨怀定保持着良好的心态。除了“抽烟喝茶”,他没有别的爱好,全部精力都用来钻研股市和政策。他真正做到了把炒股当成乐趣、当成自己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杨百万堪称是“散户精神”的代表。
他的传奇是改革开放故事的一部分。不管是国库券还是股市,都是“时代潮流”,他合法追求个人财富,享受时代红利,也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这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种认识并不是“天经地义”,需要对时代潮流的把握,也需要个人的勇气,这就是“拓荒者”的魅力所在。
人们热议“杨百万”,也是在纪念改革开放初期“敢作敢为”的时代精神。
上海、江浙以及珠三角地区,有无数像杨怀定这样的“开拓者”——或辞职下海,或经商炒股,或投身于实业。这是焕发创造力的时代,也是一个浪潮奔涌的时代。
张丰(媒体人)
责任编辑: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