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涨价传导至下游 监管出手促市场明显降温
大宗商品涨价传导至下游 监管出手促市场明显降温
作者: 祝嫣然
6月23日,国家发改委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发改委价格司与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派出多个联合工作组,赴有关省市就大宗商品保供稳价问题进行调查。
最近几个月,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引发监管层的高度关注。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三次“点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后,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通过保供稳价等多种措施遏制大宗商品价格的不合理上涨。
随着政策面释放明确信号,市场投机炒作开始降温,相关品种价格应声回落。业内分析,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或许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成本冲击持续显现,一些苗头性问题和风险隐患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监管出手调控大宗商品价格
此前的6月21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与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赴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调研,详细了解今年以来铁矿石交易及价格变化情况,并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做好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相关部门指出,国家将密切关注现货交易价格变化,及时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行为,对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散播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行为将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并公开曝光,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受此影响,21日当天铁矿石期货领衔暴跌逾8%,几近跌停,最低降至1100元关口上方暂时歇脚,焦煤、焦炭则分别退至1900元和2600元附近,螺纹及热卷期货分别失守4900元和5200元大关。
一个多月以来,政策层面动作不断。5月23日,国家发改委、证监会等五个部门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5月25日,国家发改委出台“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提出做好铁矿石、铜、玉米等大宗商品价格异动应对。更有甚者,5月12日、19日和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三次关注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问题,并强调保供稳价,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
6月22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公告称,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决定近期开始投放2021年第一批铝、锌、铜国家储备。
结果是,5月13日~6月22日共计28个交易日内,沪铜主力合约CU2107累计下跌12.63%,跌超9000元/吨,6月22日收盘价格已经回落至67350元/吨,基本回到本轮上涨前的水平。
地方上,榆林市发改委22日牵头召开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座谈会,要求全市所有煤炭企业在榆林能源化工交易中心平台进行煤炭上线交易。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日前表示,通过一系列举措,从目前情况看,市场投机炒作开始降温,部分大宗商品,比如铁矿石、钢材、铜等商品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回落。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严监管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表明,前期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既有供需错位原因,也确实存在市场跟风炒作甚至哄抬价格等背离基本面的现象。
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分析,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是由货币、供求错位和部分结构性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暂时性、短期性的因素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主导因素。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新冠疫情冲击是导致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在需求方面,由于欧美等国所采取的扩张性政策力度非常之大,危机冲击后的各国需求处于快速恢复过程中。但疫情限制了许多相关社会活动,各种和生产有关的以及和运输交易等有关的活动,都处在被抑制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就显得比较大。再加上投机因素,最终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上涨过程。
在国内监管趋严及宏观调控背景下,部分涨幅过大过快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已明显回落,或将逐渐回归合理区间。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为100.2%,较上月回落3.1个百分点。指数在连续三个月上升后出现明显回落,且跌至近五个月来最低。
陈道富指出,现在来看,大宗商品价格长期大幅度上涨,或者长期的大宗商品价格周期条件还不太具备。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且持续的时间会比仅仅看供需缺口显示的时间要长一些。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可能有“超级周期”,因为全球经济在疫情之前就处在下行周期当中,由于疫情的原因,使得供给跟不上,库存下降,所以这轮冲击是补库存周期,补库存周期都是短周期。疫情之后全球经济下行趋势并未改变,且未来中美需求大幅提升的可能性极低,伴随着资源大国在内的供给端恢复,长期来看供需两端都不支持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已传导至下游企业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上涨已经对我国中下游企业带来了冲击。这也是监管层面频频出手调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原料的上涨看得我心惊肉跳。”华北地区一家化工企业的负责人对第一财经称,成本压力节节升高,利润空间已微乎其微,身边一些企业资金流动性出现问题,已经暂停接单了。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迅速、涉及面广,对企业生产成本带来明显冲击。在生产当中,企业特别是下游企业目前承担着比较大的成本上涨压力,进而也可能会导致利润的损失。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成本冲击已经在下游消费品制造业中显现出来,如果再进一步叠加半导体行业供给缺口、国际物流不畅、国际运输状况的紧张以及国际运费上涨等因素,制造业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加。
报告指出,经历疫情冲击和过去一年左右的艰难度日,很多企业事实上已经没有能力承担进一步的成本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亏损压力。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集中在下游消费品制造业,本身抵抗成本冲击的能力就非常弱,这就意味着它需要进一步向下转嫁成本。一旦出现这样的转嫁,就带来最终消费价格大幅攀升,同样会对家庭消费产生巨大冲击,此时家庭消费需求的复苏乃至整体经济复苏过程可能就会受阻。
相关部门也已开始行动。6月21日,工信部召开部分省市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座谈会。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表示,国内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供需、行业、区域和企业之间的结构性分化仍在延续,需求持续恢复仍受到制约,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成本冲击持续显现,一些苗头性问题和风险隐患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称,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避免汇率过度变化对出口型中小微企业成本造成“两头挤压”。运用好价格调控手段,防止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此外,要合理利用国家物资储备机制。
上述报告建议,政策层面需要提高对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的资金支持,从而应对其成本上升带来的资金压力。此时货币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对比较小,更多的还是在财政层面去发挥它的成本分担、对冲和缓解的功能。
责任编辑:戚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