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067

电力短缺或长期持续 居民用电面临涨价压力

界面2021-07-01 11:02:381

原标题:电力短缺或长期持续,居民用电面临涨价压力

文丨章言该(某金融机构宏观研究员)

今年不少省市工业企业限电,由于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离得有点远,大家对它的关注度不高。最近的一则新闻,开始把焦点转移到居民用电上来:6月24日国家发改委在中国政府网答复网民关于“建议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鼓励城乡居民多用清洁的电力资源”的留言时,提到“按照进一步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要求,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逐步缓解电价交叉补贴,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电成本、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居民电价机制。”

笔者认为,随着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在电力供应缺口持续存在、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的双重压力下,需要减少甚至是取消工商业用电对居民用电的价格交叉补贴,这意味着居民用电价格面临着上涨压力。

国际对比看,中国居民用电价格较为便宜,这体现在两点:

一是绝对价格低。根据Global Petrol Prices网站的统计,2020年中国居民用电价格为0.084美元/千瓦时,在该网站公布居民用电价格数据的100余个国家中,处于后四分一的位置。2020年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美国居民用电的价格分别为0.36、0.26、0.26、0.22和0.15美元/千瓦时,中国的和它们相比要低不少。

二是全球范围看,中国是唯一一个居民用电价格低于工商业用电价格的主要经济体。和居民用电相比,工商业企业的规模效应更高,简单来说就是单个企业的用电量是普通家庭的很多倍,因此向工商业企业供电的单位成本要比向居民供电的成本低。

但根据上述网站的统计,2020年中国工商业用电价格为0.10美元/千瓦时,高于居民用电价格。同年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美国工商业企业用电价格分别为0.24、0.20、0.23、0.16和0.12美元/千瓦时,都要比各自国家的居民用电价格低。中国居民用电和工商业用电的价格倒挂,源于中国特有的价格交叉补贴机制,即通过对工商业用电收取较高价格,来弥补供电企业在居民用电上的亏损。

从电力供应总量上紧缺、结构上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提升来看,都需要加快居民用电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前期被政策压低的居民用电价格,面临着上涨压力。

2020年年底至今的电力供应不足,成为电价市场化改革加快的触发因素之一。由于中国经济快速恢复,对电力也有着旺盛需求。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电力工业统计数据,今年5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5%,创近十年新高。考虑到2020年有疫情影响下的低基数,可以2019年数据为基础,计算出5月全社会用电量的两年复合增速为8.9%,处于历史极高水平。分部门看,5月一、二、三产和居民用电的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5.0%、7.6%、13.4%和10.6%,城乡居民用电高增,而且快于工业用电增速。

但电力供应紧张,部分省市对工商业企业限电。受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极寒天气影响,2020年底湖南、内蒙古和浙江等省份出现电力短缺。今年二季度又因云南和四川等地水电站来水偏少、广东用电需求持续攀升等影响,电力短缺程度比2020年年底还要严峻。部分省市开始对企业限电,比如云南5月10日发布通知,对各地市、州的用电企业应急错峰限电,错峰限电量为10%到30%。广东也在5月要求陶瓷等高能耗企业错峰用电,部分产业每周甚至需要“开四停三”。

一些观点认为,随着汛期临近,水电站来水偏少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因此电力供应短缺只是暂时的。笔者对此持谨慎观点,认为在能源供给端结构调整、消费端电气化比例提高的大趋势下,中国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有可能长期持续。

先来分析能源供给端。根据国际能源信息署的统计,2018年中国碳排放来源于电力和热力的比例为51%,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2%。因此,发展清洁能源,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重中之重。也正是在这一目标的约束下,多个省份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在“十四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严格限制煤电的新增装机。

能源清洁转型,需要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根据落基山研究所和能源转型委员会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电力增长零碳化(2020-2030):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约束下,中国电力部门2050年要脱碳,而2020年到2030年碳排放就要零增长。这需将煤电装机控制在2019年1041GW的水平上,而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从2019年的408GW提高到2030年的1650GW。根据这份报告的测算,2021年到2030年,每年新增的142GW装机中,有59GW来自光伏、55GW来自风电,两者合计占比80.3%。

但成本激增和低回报率,严重削弱了电力企业投资光伏和风电的积极性。从成本端来看,受制于大宗商品涨价和产能不足,今年多晶硅价格暴涨,投资光伏发电项目的成本激增。从收入端看,今年是风电光伏平价的首年,也就是取消了对风电、光伏发电的补贴。对发电企业来说,利润被收入和成本两端挤压,一些拟建项目回报率甚至低于发电企业的最低要求。

这意味着能源低碳转型的进程,可能会比之前市场预期的慢,无法补上传统的煤电增速掉档所产生的缺口。

而能源需求端,对电力有着旺盛的需求。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2019年12月发布的《国家电网2050:“两个50%”的深度解析》报告显示,中国终端能源消耗整体电气化率将从2019年的26%,提高至2025年的34%,2050年有望进一步提高到52%。也就是说,即使中国每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不变,未来30年中国的电力需求就能翻倍。而包括国家电网、清华大学等在内的机构预测,考虑到中国用电量的增长,2040年用电量就能达到2020年的2倍,即未来20年就能翻番。

供给增长慢而需求旺盛,中国电力的供需格局有可能进一步紧张,而不像一些人认为的是短期现象。对一些高能耗行业来说,未来限电停产的频率有可能提高。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快电力价格市场化,引导发电企业增加供应和调节需求,尤其是享受交叉补贴的居民用电。

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也倒逼现行的用电定价机制改革。风电、光伏和煤电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一是风电和光伏,它们项目前期所需的固定资产投入规模高,但一旦投产后,运营成本比较低,因为不需要持续地投入原材料。煤电的成本结构刚好相反,煤炭采购是其最重要的运营支出。二是煤电这些传统电力的供给平稳,而光伏和风电这些新能源的供应不稳定,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目前中国的电力定价中,基准电价是煤电,它实行的是“基准+浮动”机制。这种定价机制主要取决于电力需求的变动,因为供应端可以很快调整,根据需求情况灵活调节发电规模。这也导致“十三五”时期电力供需整体过剩的背景下,煤电价格调整缓慢,最后一次调整是在2017年。而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电力供应端的调节能力减弱了,比如假定某天晚上全国范围内因天热,居民用电需求飙升,但供应可能跟不上,因为晚上不具备光伏发电的基础。

也就是说,主导电力价格的因素,将从此前的需求转向供给。未来电力消费需要围绕供给来波动,而在电力供应短缺的情况下,管控需求的最主要方式是要通过制度让电价能够浮动起来。一是让电价能够更接近成本,长期被政策压制的居民用电面临涨价压力。二是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包括不同时段收取不同费用(高峰时收得多)、不同用电量收取不同费用(用电量越多边际费用越高)等。

总结一下,在能源供给端绿色转型和消费端电气化比例提升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可能长期持续,并不是短期现象。这需要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通过价格机制引导供需更好匹配。长期被政策压低、受工商业用电价格交叉补贴的居民用电价,面临上涨压力。

责任编辑:邓健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