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8151

第一次!央企收购跨国药企资产

财经自媒体2021-07-01 20:11:331

国投高新此番收购,给国内药企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健识局

文丨小米

6月23日,一则收购消息登上国家市场总局的官网,买方是央企中国国投,卖方是一家跨国药企:武田制药。

{image=1}

国投高新拟通过其关联实体,以增资的方式间接取得海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单独控制权。而海森生物将收购武田制药在中国的部分资产,涉及的药品包括抗高血压注射剂“亚宁定”等5款药物。

国投高新是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平台,主要从事先进制造、新材料、医药健康等领域的控股并购投资和股权基金投资业务。截至2020年底,国投高新资产总额489亿元,基金管理规模近1500亿元。

在资本市场上有“国投系”的说法,国投作为央企投资平台,至少直接参股了浙江医药、福瑞股份、常山药业等医药领域上市公司,通过股权基金投资的公司更是众多。但是收购外资药企的业务,这还是第一次。

本次交易一旦完成,将成国内首个中央企业收购跨国药企业务的成功案例。

肥东县已计划投入30亿

国投却半路杀出

国投高新在公示材料中提到:本次收购看重的是武田制药在中国生产和销售心血管及代谢领域品牌的产品。交易后,国投高新将通过海森生物取得对武田制药部分资产的控制权。

这样一起普通的并购为什么登上了反垄断局的官网?

事实上,早在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就根据《关于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适用标准的暂行规定》,制定了经营者集中案件申报的规则。涉及市场主导地位的收购案例都需要申报。6月下旬,腾讯和高瓴旗下高济医疗的收购案申报也分别进行了公示。

国投高新收购武田制药的资产,还要从武田制药与海森生物的合作谈起。

2020年12月,日本武田制药宣布,作价3.22亿美元将其在华非核心处方药转让给海森生物。当时有分析指出:武田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不过,当时武田在全球都急于出售非核心业务,因此低价卖出资产并不让人意外。反倒是海森生物的背景,却引发了媒体的关注。

{image=2}

据健识局了解,收购武田资产时,海森生物成立仅三个月,站在海森背后的出资人,是产业投资型地方政府——合肥。

合肥曾凭借成功培育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三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包括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知名企业,但生物医药产业一直不是合肥的强项。海森生物收购武田制药的业务管线,其背后的投资逻辑和战略布局不言自明。

今年1月,武田制药中国区总裁单国洪、海森医药CEO钱亢、合肥市肥东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书武共同参与了“合肥国际医药港基座项目海森医药启动会”,海森承诺投入30亿元在肥东县建立药品产业化基地。

但是还没到半年,海森药业项目就出现了重大变化。央企国投入局,取代肥东县政府成为海森的控股方。这意味着武田的非核心处方药资产将纳入央企序列。国投作为央企投资平台,站位显然高于合肥国资,能够为海森制药带来更多的资源、管理经验和市场空间,有利于武田制药非核心处方药业务的后续发展。

武田制药方面表示,在2021年财年至2023财年期间,还将继续通过业务剥离所得偿还债务。由此可见,本次交易只是武田制药在中国大规模剥离管线的第一步。

国投高新收购武田制药在华的部分资产无疑开创了行业的先河,今后或将成为医药产业的风向标,未来会有更多央企并购跨国药企的案例出现。

跨国药企持续并购

国内药企发展有了新思路

跨国药企近年来聚焦创新的动作不断加速,特别是,武田制药于2018年620亿美元收购夏尔:尽管武田彻底坐上了全球罕见病的N0.1的宝座,但也为此背上巨额债务。

2020年,武田制药已完成了超过100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剥离的目标。2021年,这一战略仍在继续进行:1月武田将16种在欧洲销售的非核心处方药以5.62亿美元出售。

随后,武田制药还剥离拉丁美洲、在日本、在欧洲的非核心产品,以及将旗下消费者保健有限公司打包出售等动作。

然而,在全球医药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并非只有武田制药选择“瘦身”。6月28日,赛诺菲决定出让在欧洲销售的16种消费者医疗保健产品资产,受让方为德国Stada公司,预计本次交易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

就在跨国药企纷纷剥离非核心业务之际,国内创新药企不约而同都在全球新药市场有所斩获。

{image=3}

6月15日,亚盛医药公告称,公司产品APG-2575的Ib/II期临床试验申请获FDA批准。而仅一天之前,三生国健6月14日宣布,公司的HER2/PD-1双特异性抗体SSGJ-705获美国FDA批准进入Ⅰ期临床研究。类似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随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都在研发新品、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据咨询机构ChinaBio统计,2020年中国药企和海外药企的跨境交易累计271起,相较2015年增长300%。

随着跨国药企频繁瘦身,无疑是给国内药企并购的机会。不过,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能否收购成功并不重要,但若想在市场中胜出,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硬实力。

责任编辑:何中夫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