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1506

市场监管总局出手!剑指大数据杀熟等,明确处罚标准

新民晚报2021-07-03 17:28:360

原标题:市场监管总局出手!剑指大数据杀熟等,明确处罚标准

外卖越点越贵

打车越打估价越多

会员订酒店价格高于非会员

很多人遭遇过“ 大数据杀熟 ”

但如今,大数据杀熟迎来强监管!

{image=1}

市场监管总局7月2日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修订征求意见稿对低价倾销、价格歧视、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欺诈、抬价压价、牟取暴利、新业态中的价格违法等行为做了详细规定。

对大数据“杀熟”、低价倾销排挤竞争对手等行为,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按上一年度销售总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可以简单理解为,如果某平台年销售总额达到 1000 亿,那就可以处 50 亿罚金。

今年3月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方网站发布对五家社区团购企业“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的处罚结果,对滴滴旗下橙心优选、拼多多旗下多多买菜、美团旗下美团优选分别处以150万元顶格行政罚款。根据修订征求意见稿,默默地帮助某些大平台们算一笔账:滴滴、拼多多和美团的罚款额度将直接提升至7.085亿、2.975亿、5.74亿,违法成本大大提高。

{image=2}

[低价倾销]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违法行为发生期间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价格歧视]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违法行为发生期间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价格串通]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造成商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违法行为发生期间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哄抬价格]在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期间,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除生产自用外,超出正常的存储数量或者存储周期,大量囤积商品不出售或少量出售,经价格监督管理部门告诫仍继续囤积的;通过强制搭售、高额收取或大幅提高其他费用等方式,推动商品或服务价格过快、过高上涨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违法行为发生期间销售额或所囤积货值1%以上1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价格欺诈]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构成价格欺诈,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违法行为发生期间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抬级抬价、压级压价]采取抬高等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销售、收购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违法行为发生期间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新业态中的价格违法]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等技术手段,根据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基于成本或正当营销策略之外的因素,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的;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尚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通过补贴等形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定的电子商务平台竞争者的其他不正当价格行为。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上一年度销售总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明码标价]不标明价格的;不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方式明码标价的;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者收取未标明的费用的;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其他行为。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未实际损害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知情权并及时改正的,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或者不予处罚。

大数据杀熟“鼻祖”:亚马逊

{image=3}

大数据杀熟的“始作俑者”是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

早在2000年,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以68种碟片进行动态定价测试。亚马逊通过分析用户多项个人数据,对不同用户采取不同定价。如果你是新用户,价格则较低,但如果你被分析认为是有较强购买欲望的老用户,你看到的价格则相对较高。

{image=4}

结果亚马逊遭到老用户们投诉

只好终止测试并致以歉意

不得不说

亚马逊带了一个坏头

后来的效仿者层出不穷

{image=5}

在中国,大数据杀熟引发社会关注始于2017年。

2017年底,微博用户@廖师傅廖师傅发帖称,自己被某在线旅游平台和某网约车平台大数据杀熟。

{image=6}

此后,被曝光涉嫌大数据杀熟的公司越来越多。

在某投诉平台,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投诉有1310条,主流的电商、在线旅游、外卖和网约车平台无一例外都有“案底”。

{image=7}

你感受过大数据杀熟的威力吗?

2019年3月,网友“陈利人”爆料称,自己在携程旅行网购买机票,原本总价17548元,因为漏选报销凭证返回重新操作,但再次支付时发现无票,其他航班则高出1500元。

{image=8}

2020年12月,网友“漂移神夫”发文称美团会员是“割韭菜”,同一家外卖,同一个配送位置,同一个下单时间节点,在开通会员后配送费竟然比非会员更高。

{image=9}

{image=10}

2021年3月,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通过在多个城市、多个网约车平台实地调研,发布《2020打车软件出行状态调研报告》。

报告指出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更贵的车型接单,非苹果手机用户,则手机价位越高越容易被更贵的车型接单。此外,苹果手机用户的优惠力度明显低于非苹果手机用户。

{image=11}

这三起案例,反映了不同的大数据杀熟目标用户,分别是老用户、活跃用户、会员用户和使用更贵操作设备的用户。

相信大家对此也深有所感,不少网友晒出了类似的经验。

{image=12}

平台们想方设法获取消费者的信息

给消费者做画像

然后利用信息优势

个性化杀熟

当然

迄今为止

没有一家平台承认

存在所谓的大数据杀熟

{image=13}

责任编辑:武晓东 SN241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