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4259

少数派投资:你是不是也在被主流审美绑架?

财经自媒体2021-07-05 15:47:040

原标题:你是不是也在被主流审美绑架?(少数派投资)

来源:少数派投资

现代审美,看似多元偏好的背后,似乎又再以某种方式走向趋同,比如时下流行的审美标准——白瘦幼。

“白瘦幼”审美绝对不是原罪,但这种审美变成了对女性的一种约束和绑架,甚至将少数人的特征变成了主流审美,就值得反思了:

在如此多元和进步的当代,社会却陷入了审美的单一。

大众的审美的趋同正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在这个消费娱乐化的时代,我们越来越把思考和判断交给了媒体。

“消费娱乐文化为我们创造了牢笼,而我们正心满意足地,一步步走进去”。

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比如偶像剧,综艺,花边新闻,网络游戏,热点消息,这些吸引眼球的东西恰恰满足了大众对即时满足的偏好,那就是情绪,观点,立场,站队。

“看这些内容就是为了轻松一下,最好别让我再去用脑子。”

久而久之,人一旦习惯了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就很难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

相对而言,愉悦感更少、付出更多的行为 —— 比如学习,阅读,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这样下去,公众们可能逐渐会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大家就更倾向于拿来主义,期望外界,媒体等替我们思考,帮我们判断,并为我们做决定。大家都懒得思考了,价值判断就会被外界定义,走向趋同,流于单一。

随着过去两年基金赚钱效应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投资人扎堆涌入爆款基金。爆款基金之所以能诞生,是因为多数投资者评价基金经理,基金产品好坏的最重要的“锚”落在了“短期业绩”这个单一维度上。沉迷于业绩冠军,不可自拔,基金经理也一度被封“神”。

然而,年后抱团股的回调,仅仅几周内,市场又是一边倒,基金经理跌下神坛,淹没在一片骂声之中。有质疑他们能力不行,甚至还有投资者会教育这些基金经理如何炒股。最近,随着很多基金净值的修复,投资者又开始变脸,齐声高喊大神回来了,又觉得这些基金经理行了。

短短几个月,从掌声,到骂声,再重新收获欢呼声,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加盲从。大起大落的评判背后,实则反映的正是投资者评价维度的单一,投资者评价基金经理优异与否主要还是看“短期业绩”的好坏。

现在这个时点,回过头去看基金回调的那段时间,如果不是跟着一块儿骂,而是加仓/买入,现在的表现,对别人是净值修复,对咱们可能就是投资获利了。当然,这么理想的事情也只会出现在事后诸葛。但是这也反映了一个现实:仅仅因为“短期业绩”的好坏,就对基金产品一锤定音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参考短期业绩不是不对,但是当它的好坏成为了“主流审美”,这就值得深思了。

短期业绩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左右我们的情绪,驱使我们的行为?除开人性使然,市场也是无形的推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煽动情绪带动节奏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无论是媒体,广告,还是身边夹杂着商业目的的其他行为,都会倾向性的强调博眼球的“短期业绩”,来增加吸引力和关注度。

正如《乌合之众》里提到过的一句话:

一旦你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你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我们目之所及的新闻报道,资讯,以及周遭的声音,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引导和定义我们对基金投资的评判标准。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深思熟虑可能只是市场氛围的推波助澜。参考业绩固然重要,但是短期业绩的好,并不意味着此时参与就一定能赚到钱。

基金筛选是个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投资人做很多“高投入”的事情。

投资人在判断基金本身好不好时,不应该被“短期业绩”绑架,更应该关注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中长期业绩、回撤控制能力等因素,还需要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逻辑和风格,以及这只基金是否适合投资者本人等等。这些在基金净值阶段性遭遇持续调整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更利于对不同风格基金之间的组合搭配。

当我们投资基金的时间越长,越会发现没有基金经理可以完全避开阶段性的调整,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在投资者不关注它的时候,甚至逆水行舟遭嫌弃的时候,往往才是投资者投资他最好的时机。

责任编辑:张书瑗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