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7956

余永定:中国需要更高的通货膨胀 至少在中国有点通胀也不是坏事

财经自媒体2021-07-07 10:52:010

下载新浪财经APP,了解最新财经资讯

原标题:余永定:中国需要更高的通货膨胀 至少在中国有点通胀也不是坏事

来源:Project Syndicate, 2021

价格传递缺失,使得消费通胀保持在低位,挤压了下游生产商利润。这损害消费、投资,最终损害经济增长。

余永定

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最近的物价上涨,让全球市场感到不安,因为它们已经习惯几十年来普遍存在的低通胀,甚至通缩。但是, 至少在中国,有点通胀也不是坏事。

在美国,由于政府在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的大规模支出,公众开始担忧此举会产生不良的财政后果,最近的价格数据加深了这方面的担忧。4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激增4.2%,这是2008年以来最快的增长。此外,4月份的月度涨幅从3月份的0.6%加快至0.8%,尽管5月份回落至0.6%。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也有所上升,从一年前的185.5上升至4月份的217.5。

这些数据加大了美联储收紧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压力。然而, 美联储主席杰鲍威尔在4月份强调,央行离撤销货币支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这意味着暂时允许通胀率超过2%。 这应该会让市场平静下来,尽管许多经济学家仍然坚信,美联储高估了其长期控制通胀的能力。

在中国,4月份的年度CPI同比上涨0.9%,而3月份的涨幅为0.4%。更显著的是,4月份的PPI同比飙升6.8%,达到2017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5月份,CPI和PPI均进一步上涨,并出现分化,分别上涨1.3%和9%。

然而, 中国市场基本上保持平静。 由于中国经济学家对第二季增长势头减弱的担忧,远甚于通胀飙升,中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者几乎没有采取任何紧缩措施的压力。

这是有充分理由的。5月份,尽管CPI同比上涨1.3%,但环比下降0.2%,核心CPI仅增长0.9%。

PPI的大幅上升是受中国生产商为应对疫情后需求激增所作准备的推动。 供应链上游部分的生产商首先采取行动,争相储备原材料和化石燃料。这就是为什么大宗商品如铜、煤、铁矿石和铝的价格,自3月份以来呈现两位数的涨幅。

但是,由于冠病疫情的复苏刚刚开始,对最终产品(尤其是消费品)的需求仍然低迷。这就解释了CPI和PPI涨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处于供应链中下游的制成品生产商,无法将增加的投入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和投资者。其他因素,例如电脑芯片的囤积和政府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也可能造成PPI和CPI之间的差异。

许多中国经济学家认为,PPI的飙升只是过渡性的,可能已经见顶。 然而,即使它继续上升,也没有必要恐慌,因为最近的上升仅仅弥补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损失。此外, 在最近的上升之前,中国经历了多年的生产者价格通缩。

无论如何,一些经济学家认为,PPI的飙升不太可能转化为CPI的显著增长。这应该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想法,表明中国不必惧怕高通胀。但这种情况实际上应该是中国所担心的,中国的经济需要更多一点的通货膨胀。

价格传递的缺失,使得消费通胀保持在低位,挤压了下游生产商的利润,即便上游行业受益于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 这损害了消费、投资,最终损害了经济增长。 为了什么?作为一个人均收入略高于1万美元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比发达经济体更能承受更高的通胀。

有鉴于此, 中国政府应采取更具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提振消费通胀。 与美国、欧洲和日本不同,中国在疫情期间没有采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5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为8.3%,高于4月份,但比上年同月低2.8个百分点。在2021年首四个月全国一般公共收入增长25.5%的情况下,全国一般公共支出仅增长3.8%。

这种谨慎的做法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减弱。 现在,出口再次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中国一直在努力打破这个不可持续的模式。财政和货币扩张将大大有助于扭转这些趋势。

在企业恢复盈利能力和增长回到正轨之后,最终通胀将稳定在一个积极、安全的水平。

作者是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前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曾于2004年至2006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赵思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