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8120

?标题:“劣汰”功能彰显 2022年首批退市公司隐现

证券日报2022-01-07 02:25:340

  ?标题:“劣汰”功能彰显 2022年首批退市公司隐现

  本报记者 吴晓璐

  新年伊始,*ST济堂、*ST新亿和*ST金刚刷新了“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提示公告”,3家公司正在候场,只待监管正式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

  2022年是退市新规实施的第二年,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认为,资本市场退市制度已逐步完善,但是若要与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相匹配,真正发挥“劣汰”功能,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重新上市、破产重整制度,进一步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构建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良好生态。

  财务类退市指标将发威

  “完善的退市机制是市场发挥优胜劣汰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注册制改革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其中一大关键点在于退市制度能否打通“劣汰”通道。只有“差公司”不断被淘汰,“好公司”才能脱颖而出,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今年,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将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头戏,同时,也将是退市新规威力充分展现的一年。按照退市新规,上市公司连续两年触及财务类指标即终止上市,去年97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今年将迎来第二轮审判,触及财务类退市公司数量或将大幅增加。

  2021年,27家公司通过多元化渠道退出。“今年,A股退市公司数量有望翻番。”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资本市场研究室研究员尹中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其中,财务类退市指标将展示其威力。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方面,需要违法必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交易类退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投资者用脚投票作用,使劣迹公司加速退出。

  “面值退市、市值退市指标要正常发挥作用,需要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和心态,抛弃赌博式心态。”尹中立认为,对此,监管需要采取措施,明确投资者预期,进一步遏制“炒小”“炒差”之风,降低劣迹公司在A股的生存空间。例如,对比IPO,进一步完善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制度和流程。

  进一步完善退出机制和渠道

  “目前,A股退市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强制退市指标涵盖了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和重大违法类等4类,可以针对退市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优化。”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需要源源不断流入新鲜“血液”,来替换僵尸企业和壳公司,才能吸引中长期资金持续流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投融资的良性循环,保持资本市场的活力。

  谈及退市指标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在考察净利润、净资产、资产负债表的同时,也要关注表外融资、或有事项、期后事项等表外事项,一经查证违法违规行为属实,做无条件退市处理。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职工数指标来考察清退“壳公司”。其次,退市指标还应体现差异化特征,在公司成长模式和行业板块上应该有所区分,避免“一刀切”。最后,也可以借鉴成熟证券市场经验,考虑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在科创板、创业板先行试点引入做空机制,帮助证券市场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破产重整也是上市公司“去腐生肌”、提高公司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提出,“畅通主动退市、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上市公司多元化退出渠道。”

  近日,沪深交易所发布关于破产重整等事项的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规范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信披,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刘锋认为,目前,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市场亟须制度规范,提升市场化程度。对此,监管部门应积极推动企业破产法修订,完善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基础制度。同时,还应优化证券监管部门与法院的工作衔接机制。

  标题:3天4家公司宣布产品调价 专家称不会出现全面涨价现象

  本报记者 孟 珂

  2022年前三个交易日,已有立高食品、香飘飘、海融科技、金浦钛业等4家上市公司披露部分产品价格调整公告。

  记者注意到,在深交所互动易和上证e互动两个平台上,有多位投资者近期就“公司产品价格是否会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而相应调整”等话题进行了询问。包括华帝股份、京新药业等在内的上市公司均作出回复,表示“将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和产品结构、价格”“包括适当的提价”。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部分上市公司上调产品价格,主要受生产成本上涨与国内需求复苏驱动。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冲击供应链与欧美长时间实施空前规模刺激政策,导致部分能源、工业原材料商品价格上涨,人工、航运费用等投入成本上涨。另一方面,从相关上市公司财报看,国内需求稳步恢复也是促使上市公司上调产品价格的因素之一。

  从上述已披露公告的公司产品价格调整幅度来看,最高涨幅达到8%。有两家公司公告明确提到,因主要原材料、能源等成本价格持续上涨,故决定将主要产品提价。

  “这几家上市公司调价,一定程度释放国内部分上游原材料等投入成本压力向终端传导的信号,需对输入型通胀压力保持警惕。但截至目前,上调产品价格的公司占比并不高。”周茂华说。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赵亚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四家上市公司提价是个信号。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在提价上会有较大的分化。机械、电力、房地产相关行业等对提价将相对保守谨慎,而食品饮料、药品提价将会又早又快。

  可以看到,目前已公布部分产品价格调整公告的4家上市公司中,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有3家。谈及提价对食品饮料行业及消费领域的影响,周茂华认为,一般来说,公司提价比较慎重,除了考虑成本、利润,还需考虑市占率。在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较为“同质化”的消费品市场,应避免因提价丢失市场份额。

  周茂华表示,目前调价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较小,具有强大市场议价能力、“敢于”调价的公司并不多,预计后续不会出现价格全面上涨的现象。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在供给冲击方面,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对中下游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冲击。下一步应从供应链角度保证基础供应,降低企业成本。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2年发展改革重点任务时明确,在有效扩大消费、促进投资、支持实体经济等的同时,还将重点做好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工作。

  周茂华表示,针对目前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问题,一是要落实落细各项政策举措,为企业纾困,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二是畅通供应链与航运物流体系;三是鼓励企业转型升级,释放微观主体创新活力,支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标题:北交所注册制第一股上市 首日交投活跃

  本报记者 昌校宇

  “我开盘后就将成本价为1936元的200股(9.68元/股)威博液压卖出了,收益3724元。”入市12年的北京市投资者林先生兴奋地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北交所注册制第一股让他收获颇丰。

  1月6日,威博液压上市首日以26元/股报收,较发行价上涨168.6%,单日成交额为1.87亿元。至此,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增至83家。指南基金董事长王军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威博液压上市首日交投活跃,换手率达68.94%,显示投资者参与北交所市场的热情较高。如按盘中高价29元/股卖出计算,投资者中签100股最高可盈利1932元。

  在此之前,北交所82家上市公司(11家新上市公司,71家原精选层平移公司)上市审核均经证监会核准,而非注册。2021年12月16日,威博液压公开发行股票获证监会同意注册,意味着注册制在北交所实现首次落地。

  需要注意的是,北交所新股申购要求与沪深市场不尽相同。北交所新股申购采用按比例配售方式,且余股配售以“数量优先”为原则,申购资金成为打新关键,大额资金打新获配优势明显。2021年12月22日威博液压开启网上申购时,上述林先生选择顶格申购并缴付申购资金389.8136万元。同年12月27日晚,威博液压公布申购结果显示,本次新股申购获配比例0.04%,创北交所新股发行中签率历史新低,林先生最终中签200股。

  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合伙人常春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投资者积极参与北交所打新,看好北交所机遇及后市表现,主要是因为赚钱效应较强。北交所开市月余,成交量和股票价格走势总体平稳,投资者参与热情较高,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积极布局,流动性持续改善。

  常春林进一步解释,北交所是专门为创新型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资本市场特色板块和专业化平台,契合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投资者在坚持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理念下,寻找优质项目,或能享受创新型中小企业高速发展带来的超额回报。

  继威博液压之后,沪江材料公开发行股票也获证监会同意注册,并于2022年1月4日以直接定价方式开启网上申购,成为北交所注册制第二股。

  天津投资者邢先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满怀期待地说:“我当日上午9时15分就已申购10000股沪江材料,缴付申购资金186800元。威博液压中签率太低,希望北交所注册制第二股中签率高一些。”

  标题:更新更大力度

  组合式减税降费路线图明晰

  对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特困行业,研究精准帮扶措施

  本报记者 包兴安

  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减税降费座谈会上表示,抓紧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确保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李克强表示,要延续实施2021年底到期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措施。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促进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改造。针对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等特殊困难行业,研究精准帮扶的减税降费措施。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很多小微企业面临着盈利状况不佳、资金周转压力大等难题,后续发展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广大小微企业普遍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大力度的帮扶措施,尤其是在减轻税费负担方面。

  “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措施在过去两年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承压时起到了较好效果,有助于市场主体的生存接续。”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经济形势依然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减税降费政策延续有利于继续巩固政策效果。一方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是精准实施减税降费、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8.6万亿元。其中,2021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超1万亿元。围绕提振工业经济运行、促进能源电力保供、有力高效落实缓税等政策,预计2021年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税(费)2000亿元,为煤电和供热企业办理“减、退、缓”税270亿元。企业提前享受减免税额3333亿元。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已经连续多年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政策力度和减税降费规模持续扩大。从当前经济状况来看,今年减税降费政策应更加积极灵活,一是增强减税降费政策的制度性、组合式、联动性,提升减税降费落地质量,稳定经济发展预期;二是增强减税降费政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灵活性,重点围绕制造业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实施减税降费,灵活运用减税降费的节奏、时限、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基础民生保障;三是加强政策宣传,维护纳税缴费诚信,严厉惩处偷逃税款行为,维护政策统一和纳税公平。

  “降低疫情对部分行业的冲击,需要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特定帮扶措施。”刘兴国表示,具体可以从四方面考虑:一是针对特别困难的行业继续实施结构性税费减免政策;二是针对短期压力大但预计恢复较快的行业,继续实施临时性的税费暂缓缴纳政策;三是对特困企业实施逾期贷款展期置换,并附加实施还本免息或财政贴息政策;四是设立特困行业纾困发展基金。

  何代欣认为,帮助服务业等特殊困难行业,可以考虑将减税降费措施延伸至产业链、供应链环节,做链条式优惠。同时,各地对服务业支持力度不同,服务业发展程度也有差异,应因地制宜开展精准帮扶,制定差异化优惠办法。

  张依群表示,在当前疫情持续多点爆发的情况下,对部分特困服务行业实行精准帮扶减税降费,应从增值税、所得税、贷款利息、通行费、场租费等方面入手。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服务行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特困服务行业,要加大政策优惠力度。

  标题:国家发展改革委:

  防止各类风险

  跨地区跨领域跨市场传导

  本报记者 包兴安

  见习记者 杨 洁

  1月6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消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日前撰文表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只要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一定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发展改革部门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强统筹协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在三个“持续”上下功夫:持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当前要特别注意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搞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适时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及“十四五”实施方案,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的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交通、物流、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项目建设。

  持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

  持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组织实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建设,积极推进现有煤电项目改造升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同时,发展改革部门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正确处理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等关系,不断增强发展动力,突出在三个“深化”上下功夫。即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持续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畅通经济循环上下更大功夫,打通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卡点堵点,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深化市场化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精准加强监管工作,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深化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积极协调推进落实重大外资项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和处置应对,用好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打造支持中欧班列通关口岸、枢纽节点等建设的政策体系,推进海港陆港海外仓布局建设。落实稳外贸各项政策,推动进出口平稳发展。大力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此外,发展改革部门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提前谋划并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工作预案,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突出在三个“着力”上下功夫。包括着力保障粮食安全;着力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持续抓好能源保供稳价,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增强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增强矿产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大国内矿产勘探开采力度。做好大宗商品市场监管调控工作,保持市场运行平稳;着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着力破除产业链突出瓶颈制约,推动锻长板补短板,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与此同时,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反垄断、反暴利、反天价、反恶意炒作、反不正当竞争,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配合做好金融安全、房地产调控等工作,防止各类风险跨地区跨领域跨市场传导,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责任编辑:陈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