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8871

六道分别是什么光(六道都有哪六道)

兴仁信息网2023-03-25 02:47:280

六道是什么

六道,佛学术语,指有情生活、轮回于其中的六个界别,即:

一、天道,

二,阿修罗道,

三、人道,

四、畜生道,

五、饿鬼道,

六、地狱道。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业力(善恶二业,即因果)较善良故;

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业力较惨恶故。一切处于分段生死的众生,皆在此六道中轮回。

所谓轮回者:指其生生死死,来去往复,犹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出期,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超脱轮回。轮回理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

人死后会有几道轮回光

一共有10种轮回光...分别是5种引导人往生的蓝色强光、白色强光、黄色强光、红色强光、绿色强光;还有就是引诱人进入六道轮回业力的劣光,分别是:天道暗淡白色光、阿修罗道暗淡绿色光、人道暗淡黄色光、畜牲道暗淡蓝色光、饿鬼道暗淡红色光。

六道六界具体指什么?

三界二十八天

欲界之六天与色界之十八天及无色界之四天也。色界之天数有异论,萨婆多部立十六天,经部立十七天,上座部立十八天。大乘则据上座部。见四教仪集注中。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梵众天

“初禅—┤梵辅天

│ └大梵天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遍净天

│ “无云天

│ │福生天

│ │广果天

│ │无想天

└四禅—┤无烦天———┐

│无热天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善现天 │

└色究竟天——┘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六道报境】

三界 欲、色、无色。

三有 即三界。

六道 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天。

六凡 即六道。

九地 杂居、乃至非想。

九有 即九地。

二十五有 略。

地狱 八寒、八热、十六游增等。

八寒地狱 疱、乃至白莲花等八。

八热地狱 等活、乃至阿鼻等八。

十六游增小狱 黑沙、乃至寒冰等十六。

饿鬼 无财、少财、多财。

无财鬼 炬口、针咽、臭口。

少财鬼 针毛、臭毛、大瘿。

多财鬼 得弃、得失、。

鬼 夜叉罗刹毗舍阇。

修罗 畜、鬼、人、天。

四洲 北俱卢、西牛贺、东胜神、南胆部。

四轮王 金、银、铜、铁。

十仙 地行、乃至绝行。

二十八天 六欲天、十八色天、四无色天。

六欲天 四王、乃至他化。

四王天 持国、增长、广目、多闻。

忉利天 善法堂,东南西北各八。

十八色天 初、二、三、四、禅。

初禅三天 梵众、梵辅、大梵。

二禅三天 少光、无量光、光音。

三禅三天 少净、无量净、遍净。

四禅九天 无云、乃至色究竟九天。

无色四天 空、识、无所、非想。

【二十五有】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盘,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焰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轮回六道是哪六道光

恶鬼道、地狱道、畜生道、人道、修罗道、天人道

佛教中的“六道”是哪六道?

六道,是指“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和“三善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

六道都属于轮回。

何为六道?包括什么?具体解释。

佛教对于世界的看法,除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外,还可以概括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大类。所谓有情世间,指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按佛教所说是由业力招感,五蕴和合而成的有情生命个体。佛教的有情众生,除了我们人类之外,还包括畜生、饿鬼以及诸天界。所谓器世间,则指有情众生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稼禾,国土宫室等。

此外,佛教还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界有轨持、差别之义,此三界为处于生死流转中的有情众生生存的场所。由于此三界都是沉溺于生死轮回的迷妄众生的生存处,故又称为苦界,或苦海。

(一)欲界

欲界是指具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各种欲念强烈的有情众生所生存栖居的地方,以其欲念强盛,故称为欲界。 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六种,称为“六道”。

1.地狱

地狱,梵文音译为“奈罗迦”,旧译为“泥犁耶”、“泥犁”等,意为恶者。因其为六道之一,因此又叫地狱道、地狱趣。依佛教轮回报应说,作恶者必受恶报,命终后,将堕于痛苦环境中,遭受种种罪苦,因此地狱的意思就是不可乐、苦具、苦器或受罪处。 在佛教中,所谓地狱,它既指遭受恶报的众生所生活场所,又指受此恶报的众生本身。因此对地狱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据《长阿含经》中说,地狱有大小之分,大地狱有八种,称为八大地狱,它们分别是:

一、想地狱,又作等活地狱。据说此中众生互相残杀,各怀残害他人的念头。手执刀剑,互相斫刺,剥皮割肉,身碎在地,冷风吹来,死而复活,重受诸苦。

二、黑绳地狱。此中狱卒,以火热的铁绳,捆绑罪人,烧皮彻肉,焦骨沸髓,苦毒万端。

三、埠压地狱。此狱中以大山石,挤压罪人之身,使骨肉糜碎。

四、叫唤地狱。此中狱卒捉人,以热汤沸水,反复煎熬,令受苦者痛苦号叫。

五、大叫唤地狱。如前将罪人置沸水中反复煎熬,反受痛苦较前更重,号叫之声也更大,故名大叫唤。

六、烧灸地狱。此中狱卒将罪人放在铁器中用火烧灸,皮肉焦烂。

七、大烧灸地狱。以铁城、火炕烧灸罪人,比前更酷。

八、无间地狱(阿鼻地狱)。

此种种酷刑,使生此者轮番受诸罪苦,无有间息。八大地狱中,每一个又各有十六小地狱,合为一百二十八小地狱。按佛教所说,生前犯下种种罪行,行种种邪见,死后必堕此地狱受苦。 在诸地狱中,以阿鼻地狱受苦为最。所谓“阿鼻”,就是“无间”之意,是说此地狱中受苦不停,没有间息。又据《观佛三昧海经》记,阿鼻地狱有十八小地狱,各小地狱中又有十八寒冰地狱,十八黑暗地狱,十八小热地狱,十八刀轮地狱,十八剑轮地狱,十八火车地狱等等,据说众生在世犯四重禁,毁十方佛,不孝父母,邪漫无道,命终之后,必将生于阿鼻地狱,受种种苦。

2.饿鬼

欲界六道众生中的第二道为饿鬼,即鬼道。因为此道众生中以饿鬼为最多,所以旧译多作饿鬼。但佛教所说的鬼类中,也有如药叉、罗刹等有大威力者,所以新译不作饿鬼而单作鬼道。梵名音译为薜多,或闭多等。据《大毗婆沙论》说:鬼者,畏之意。是说此鬼趣中众生虚怯多畏,故称为鬼。又说鬼是希求之意。此道中饿鬼常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所以称为鬼。按佛教说,此道众生,因前世之恶业,堕鬼道中,常受饥馑,长年得不到食物和水,身子赢瘦,丑陋不堪,见者望而生畏。其中有的饿鬼腹大如山,但咽如针孔,虽遇饮食而不得进食。

据《大毗婆沙论》、《善生优婆塞经》等说,鬼道住处有二,一为此阎浮提世界下方五百由旬处,是饿鬼界,此界中诸鬼由阎罗王统领。另一类住处不定,其中有威德者或住山谷,或住空中,或住海边,都有宫殿,衣食甘美,果报胜于人处。其无威德者,则住于草木坟墓等污秽不净处。 依《正法念处经》说,饿鬼大数有三十六种,如食吐鬼、食血鬼、疾行鬼、罗刹鬼、旷野鬼等,各因生前所作不同,故所受之报各别。《顺正理论》则将诸鬼道分为三类:其一为无财鬼,包括炬口鬼、针门鬼和臭口鬼。此类鬼或口吐烈焰,或咽如针孔,见食物无法下咽,等等。二为少财鬼,包括针毛鬼、臭毛鬼和瘿鬼。三为多财鬼,也包括三种,即希祠鬼、希弃鬼和大势鬼,此类鬼者,得享祠人们所祭之物,或可得人所弃之残物。此外,《瑜伽师地论》中,分鬼趣为三,一外障鬼,二内障鬼,三无障鬼。据《大智度论》、《善恶业报经》等说,众生若行十种恶业,或因贪欲、嫉妒、悭财、欺诳等命终后将投生于饿鬼道中。 与地狱道相似,饿鬼道之说法,从今天看来,有其荒诞的一面。但它也是佛教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佛教往往以此作为劝诫人的手段。它往往还和中国民间信仰相结合,作为劝恶扬善的一种方法,在民间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3.畜生

畜生,新译作傍生,为傍行之生类之意。据新译《婆沙论》中说,诸有情因造作种种愚痴业,或因身语意各种恶行,堕于畜生道中。《业报差别经》中说,具造十业,得畜生报。一身行恶,二口行恶,三意行恶,四从贪而起诸恶,五从嗔起诸恶行,六从痴起诸恶行,七毁骂众生,八恼害众生,九施不净物,十行於邪淫。畜生道种类繁多,差别不等,《正法念处经》说有四十亿种,《楼炭经》说畜生道各各不同,大约有三类,一鱼,二鸟,三兽。此三类中各有无数种。

4.阿修罗

阿修罗又作阿须伦、阿素洛等。其含意有三:一是非天,指阿修罗有天人之福而无天人之德。据《婆沙论》等解释,素洛是梵文音译,即“天”的意思,“阿”是“非”的意思,合起来即为非天。二为无端正,是说阿修罗容貌丑陋。但佛经中又说阿修罗男容貌丑陋,阿修罗女却美貌非凡。三是无酒,指阿修罗不饮酒。说是阿修罗在过去世持不饮酒戒。或说阿修罗过去好酒,曾酿酒而不得,无酒得饮,便断了酒。

在佛教中,阿修罗是六道之一,又是佛教护法八部众之一。据说阿修罗生性好斗,又多疑善嫉,争强好胜,常与诸天斗战。众生若犯嗔疑等,死后就会堕入修罗道中。 据《长阿含经》中说,有阿修罗王,名罗呵者,住须弥山北大海中,因见诸天从其头上经过,即愤从心起,怒斥诸天对他无礼,于是发兵,与帝释天为首的诸天发生大战。他们之间的大战经历了很长时间,互有胜负,后来帝释天等得到佛法相助,才终于战胜了阿修罗。而阿修罗也最终皈依了佛法,还成了护持佛法在世的八部众之一。

5.人

人指人道,是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之一,众生生命表现形式的一种。梵文音译为摩兔沙、或末奴沙。据佛教解释,人由色、受、想、行、识等五种物质及精神因素和合而成。据《立世阿毗昙论》说,在六道中,人具有八种性质,一是聪明,二是为胜,三是意细微,四是正觉,五是智慧增上,六是能别虚实,七是圣道正器,八是聪慧业所生,由此八种性质,故称为人。

另据《婆沙论》中说,所谓人,意即止息,在六道之中,唯有人能止息烦恼恶乱。又说人即忍之意,是指唯有人能在世间安忍。在有情众生轮回的六道中,人有思惟之功能,如新译《婆沙论》中说:“何故此趣,名末奴沙。答昔有转轮王,名曼吠多,告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应先思惟,称量观察。尔时人即如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称量观察。便于种种工巧业处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观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 在此世间,人所居处,为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佛教所有学说,都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佛教认为,人生在世,唯苦非乐;愚者认为是乐,识者唯见为苦。佛教所说的教法,就是教导众生如何才能离苦得乐,所得的乐,就是佛家所说的涅盘境界。

6.天

天,梵语音译“提婆”。在佛教中,所谓“天”,主要是指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善业而感得的殊胜果报,为六道轮回中的一种,称为天道,或天趣,而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自然界的天。佛教认为,天是有情众生轮回转生的六道中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轮回投生於天界。依《大毗婆沙论》说,天为光明照耀之意,因生于天趣中诸众生身有光明照耀,自然光亮,故名为天。又说天是显的意思,以万物之中,唯以天高显在上。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说:“天名提婆,谓行善因,於此道生,故名提婆。”在六道中,以“天”一道,最胜最乐、最善最高。《立世阿毗昙论》中说诸天报身之相:“所谓诸天,皆无骨肉,亦无大小便利不净。身放光明,无别昼夜。报得五通,形无障碍。” 然而,佛教中的“天”虽然是诸有情众生中最优越的趣处,能得到种种享受,但仍未脱离轮回,一旦前业享尽,则将重新转入轮回中。

所谓的天人五衰,意指天人寿命将尽时,所出现的种种异象。五衰又有大五

衰、小五衰两种。大五衰之一是衣服垢秽,本来天人的衣服光洁曼妙,但命终时,

就会开始生出脏垢。二是头上华萎,天众平日总是顶著明媚的华冠,但命终之际,

这些华冠都会慢慢凋萎。第三是腋下流汗,照说天人平日身体是非常洁净的,但

临命终时,两腋就会开始流汗。第四是身体臭秽,香洁的身体不再,而发出难闻

的气味。第五则是不乐本座,本来天人过的是最安乐的生活,但是到了命终,却

不安於座,甚至感到厌倦不耐。

小五衰则包括曼妙的天乐不再扬起、身上自然散发的光芒逐渐褪散、洗浴的

水居然会沾在天人滑腻的凝脂之上,同时对妙欲之境起了恋恋不舍的心,以及原

本无碍的天眼也受了影响,无法像以前一样普照大千世界。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