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6201

佛教六道轮回原因,六道轮回之主是谁

兴仁信息网2023-08-10 11:54:290

佛教的六道轮回是怎么回事?

佛经上讲,人死后,一般都会进入六道轮回。就是在天、阿修罗、人间、畜生、鬼、地狱这六个地方来来回回投生,生生死死没完没了,就称为“六道轮回”。

生前积德行善的,就投生到天上、阿修罗、人间这三个地方享福;作恶多端的,就投生到畜生、鬼、地狱这三个地方受苦。

“轮回”究竟是什么意思?佛教的“六道轮回”指的是什么?

1、轮回又称流转、轮转、是指生死轮回。

2、 “六道轮回”是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佛教所说的六道是有何根据

除人道以外的其它五道,按目前的科学手段还无法观测到。所以你想要的科学根据是没有的。

佛家六道,是高僧们个人主观感受,而非科学的客观观测。

佛教的六道轮回是怎么产生的,谢谢回答

是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轮回的主体是谁?

惟贤长老答:诸法无我,是指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这是破执着的。若执着有“我”就等于那个神我一样,因缘就会消灭。

谁在轮回的那个“我”,是执着五蕴身为我,或者认为五蕴身死了继续轮回,继续有个东西存在,那就是“我”,其实这不是真我,是假我。“我”有即蕴我、离蕴我。“即蕴我”执五蕴身为我,“离蕴我”是执离开五蕴身以外有个灵魂叫我,这些都是佛法要驳斥的。实际上,“我”是没有实体的,“即蕴我”不对,“离蕴我”也不对。轮回,不过是一种生命识,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是一个生命主体,即业报的总体,是随着因缘业报而轮回,它也不是主宰的,更没一个“我”的灵魂。

六道轮回理论是释迦牟尼最先提出来的吗?

是释迦牟尼说出来的!

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

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

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著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著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镇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在下注:注意,

这只是概率上的,实际上不是这个数字,比如升天的和再世为人的极少,下地狱的很多,旁生的也很多)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