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2032

嫁娶观念是不是糟粕,结婚姻与嫁娶的区别

兴仁信息网2023-08-31 12:08:340

现在女性如何看待婚姻?

、现代女性婚姻观念的不同类型

现代女性对于婚姻的态度,主要有三种类型:

1.相夫教子型的传统女性

在这类女性身上,中华民族女性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保留了精华,去掉了糟粕,女性“贤内助”的特点被发扬光大。绝大多数女性还是觉得男主外、女主内的搭配最为合理,愿意一心相夫教子。她们有的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在职场中顺风顺水的发展前景;有的结婚生子后,不再是少女时期摩登的形象,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了家庭中。不可否认,在大多数人眼里,尤其是父母一辈,这种女性的选择才是最明智的。

2.事业有成型的黄金剩女

现代女性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女性硕博士一毕业,就已迈入了剩女的大门。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尤其是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剩女随之出现。她们是事业有成、虽不年轻却仍然貌美的“三高女性”,她们专注于事业的发展,渴望更大的成功。在职场上驰骋,时间被工作安排的满满的,根本无暇恋爱与婚姻。这一类女性,在事业、收入、优越感上已远远超过了很多身边的男性。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类的女性也会渐渐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不愿向现实低头的完美女性。也许有时也会渴望有个肩膀可以依靠,但是不愿将就。所以,在内心的渴望和现实的不给力之间,年龄不断增长,成为了“黄金剩斗士”。一边在相亲的路上奔走,期待着婚姻,一边不愿向现实低头,直到能真正遇到适合她们的男性。第二种,属于嫁给事业的独身主义女性。对这一类人来讲,男性和婚姻都是不必要的附属品,都没有事业的成功来得踏实。也有一部分女性从心里抵触男性,抵触婚姻,所以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更愿意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3.要爱情不要婚姻的职场白领

现在也有一部分女性,需要倾诉和陪伴,但是却抵触婚姻。现代生活节奏很快,这一类的女性比较享受一种“快餐”式的恋爱观念。不愿意承担生活的压力,婚姻的责任,只想享受恋爱的美好。这类女性大多数都是职场的白领,工作光鲜亮丽,父母收入尚可,没有大的生活压力,独生子女居多,这类人也构成了同居人群的一大部分。有的换男友的频率很高,有的和男友关系稳定,只是双方都不把婚姻看的太重。她们都在消费自己的青春,享受着当下的生活,没有更多的考虑未来。

社会变迁关于婚姻习俗的变化

古人常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来形容人生最快乐的两件事。可见,从古至今,婚姻都被认为是我们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从原始社会杂乱的性关系,到现今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组合,婚姻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我们古人的婚姻发展中,又有哪些有趣又富有内涵的婚俗文化呢?

上古神话中反应的早期婚姻关系

人类婚姻发展是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通过了解这个发展过程,我们便能理解古人婚姻中的某些特殊现象。比如古人并不认为表亲之间的联姻有何不妥。

在中国的上古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他们是人类的始祖。而兄妹婚配的传说也是对原始时代婚姻的写照。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老幼之道。"

这段话是对原始时代早期群婚关系的描述。一句话概括,那时的两性关系是非常混杂的。

人类在最原始的时代,繁衍过程也非常的原始。随着人类的思维能力的进化,这种杂乱的关系慢慢的被排除。原本不固定的原始人群慢慢发展成比较固定的血亲团体,这个团体之间,又形成了团体内部的互婚关系。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人们开始排斥不同辈分之间的婚姻,只在同辈之间通婚。

对于这种兄妹为婚的传说,除了汉族的历史上有,少数民族关于史前大洪水的传说中也存在。

在云南怒族的传说中,远古时期的一场大洪水淹没了所有房屋良田,有一对兄妹躲在葫芦里随着洪水漂浮幸存下来。后来,他们发现所有人都被淹死了,到处都是啃食骨肉的乌鸦。乌鸦对着二人说:"人类都死光了,只有你们成婚才能繁衍后代。"但是这是有违伦理的,兄妹两人并没有听乌鸦的话,而是各自超南北分开走。最后实在找不到配偶,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两人才成婚,生下了九男九女,慢慢繁衍出了人类。

人类从杂乱的繁衍关系,演变到固定的血亲群婚关系,是婚姻史上的一个大的进步。这时的通婚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繁衍,而是可以通过婚姻达到稳定群体内部成员关系的社会作用。

血亲群婚随着人类对身体、自然、生育等关系的理解,慢慢向氏族外婚姻发展,这就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婚姻的习俗

抢婚习俗

在我们中国的古籍中,"婚姻"原本叫"昏姻",或者"昏因"。这是因为结婚和黄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白虎通义·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

为什么结婚要在晚上行礼呢?这是因为古人的抢婚习俗。

《易经·屯》记载:"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匪寇婚媾。"

说的就是强盗抢女子做他的新娘。当然,强盗抢亲自然不敢在大白天行动,要趁着天黑之时才好抢。随着社会的稳定,买卖婚姻的出现,抢婚这种野蛮的形式也慢慢被边缘。不过,抢婚的习俗从上古开始,直到清代都还在某些地方有遗风。

买卖婚姻

现代社会,许多男性同胞非常头疼的就是聘礼的习俗,常有人吐槽:"这到底是嫁女儿还是卖女儿?"其实,买卖婚姻的习俗由来已久,被称为"俪皮之礼"。下聘在最初的婚姻中,本身就是买卖的意思。

《淮南子记载》:"由是嫁娶俪皮之俗。"

《礼仪·士婚礼》:"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

怎么证实古籍中说的纳征和俪皮就是买卖呢?

古代称呼妇人曾经用"妃"来形容,"妃"字又取义"帛匹",而古人曾经形容妻子又用"帑"字。《说文》对"帑"字的解释就是"金币所藏也"。古人说的"纳征",在过去也被叫"纳币"。从这些考证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从抢婚习俗之后,买卖婚姻确实是存在的。

所以,从古至今,娶媳妇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现代男青年们要抱怨也别抱怨丈母娘,要怪就怪咱们老祖宗给咱们留下了这些习俗。

媒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能自由恋爱,我想是古人最羡慕我们现在人的一点了吧。古人的婚姻将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是古代婚姻中最重要的角色。所谓"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炫,弊而不售。"说的就是如果不用媒人,婚嫁会受人耻笑。所以,不论贫富,古人嫁娶一定是要让媒人去说媒的。

媒人到底是从人呢时候开始有的呢?据推测,两周时期就已经有媒人产生了。

媒人最初是由"巫觋"来担任的。"巫觋"是男女巫师的合称,女的叫巫,男的叫觋。在先秦时期,巫师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所以让他们来说媒代表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后来巫风衰弱,普通人也能说媒了。

媒人也分"官媒"和"私媒"。

春秋时期,天子要娶诸侯家的女儿,就必须找一个同姓的大臣去说媒。如果诸侯要娶哪家的姑娘,同样也要找个大臣去说媒。这就是官媒的形成。而私媒大部分都是由女人去做,所以我们总说媒婆,不曾听到人家叫媒公。

事实上,媒人的出现虽然给古人的婚恋也带来许多便捷,但更增加了更多的礼制规矩,而且直接限制了年轻男女自由恋爱的可能性。要不然,古人又怎么能给我们留下,那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呢?

同姓不婚

古人有同姓不婚的规矩,这种婚俗也是从周代开始的。

《魏书·高祖纪》:"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

上面说过,人类历史上有过很长一段时期的"血亲群婚"。夏殷两朝是一个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的时代,子女随母姓还是父姓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所以并没有同姓不婚的必要。

周朝时,已经完全转化为父系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度,人们已经意识到,有血缘关系通婚会导致不孕或者子女畸形。所以,周代规定"同姓不婚"。

这种从生理上的解释在春秋时期的古籍中就已经有了许多记载。

《佐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惧不殖也。"

为了杜绝同姓婚姻的发生,唐朝在《唐律》中规定:

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两年,缌麻以上,以奸论。

其实,在今天看来,唐朝的这条法律实属过于严苛迂腐。周朝的先祖们属于以以血缘维系的氏族部落,同姓之间都是亲戚。但到了后来,已经变成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发展形式,同姓不代表他们有血缘关系。所以没有必要一味的强调同姓不婚。

虽然古人明白直系亲属通过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但对旁系亲属联姻却并不怎么避讳。这也是因为他们并不明白遗传基因的各中原由。

古代的婚姻自由

古代能做独身主义吗?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照这样说,在古人的礼教中,是不允许有人自愿做独身的,除非实在难以嫁娶。

其实,独身主义在先秦时期就有。前面说到过媒人始于巫觋,而独身主义者也始于巫觋。在巫风盛行的时代,巫觋既不愁吃穿,也不用干什么活。他们是天地的连接者,是神灵的使者,所以凡人的婚恋用在他们身上非常不合时宜。碍于这种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就成为了最早的独身主义。

碍于职业不能结婚的,还有佛教兴起后的和尚和全真教的道士。除了职业限制外,也有人突破礼教,选择一辈子不结婚的。宋朝有个叫林逋才子,他从小饱读诗书,通晓史经百家。可他既不好仕途,也愿娶妻生子。后来他归隐山林,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按理说,儒家思想盛行的时代,这样的怪异因为应该被称为"大逆",但人们对他却不贬反褒,主要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实在太高的缘故。所以,不论古今想要做独身,必定是要具备超脱的精神,抵抗住世俗的压力才行。

古代能离婚吗?

我们通过一些影视剧知道,古代除了休妻,也是可以选择合离的。合离顾名思义讲究以和为贵,双方如果认为过不下去了,就可以商量离婚。不过嘛,合离只是在唐宋盛行。元明清三代女子地位最低,不允许女子再婚,寡妇必须守节。而女子主动提出合离更是想都不用想,只有休妻一说。所以,一旦被休,意味着她要孤生一人了。

除了唐宋时期的合离,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反马"的仪式。

《春秋·宣公五年》:"五年冬,齐高固反马叔姬来。"

反马其实和离婚有关,是古代婚姻中的一个仪式。

这个时候的离婚叫做绝婚,其实也是休妻。如果丈夫认为老婆触犯七去条律。比如无后、善妒、口舌等等,就可以申请判离。这些条律是男权社会对女子实行的一种压迫。不过,比元明清时期比较好的一点是,这个时候的女子是还可以再婚的。汉朝时期改嫁的案例就比比皆是,男女嫁娶更看重双方意愿,相比元明清时期要自由许多。

结语

总体来说,在古代婚姻发展对婚姻的各种限制,是对婚姻生活进一步社会化的表现。婚姻禁忌从原始社会对性的禁忌开始,直到明清时期对婚姻限制日益完备。例如:必须双方家长同意、同宗不婚、宗妻不婚、外姻不婚等等。

但由于限制太过于严苛也促使婚姻不自由,造成了大量爱情悲剧。自进入男权社会,对女子地位的压迫,也导致女子在婚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进入新中国以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这些旧社会的糟粕也已经被人们抛弃。

改革开放中国婚姻观念的改变

包办式婚姻变成了自由恋爱,找对象不仅仅是看门当户对,更重要考虑人品三观等等

“天价彩礼”是历史传承还是文化糟粕

“天价彩礼”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糟粕

人为什么要有婚姻

有了婚姻,人为自己和爱人找到一个安全的港湾,解决了自己生理、心理的基本需求,也是为了延续下一代

而应该做到的.....,只有这样才符合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原则,符合一般人的正常伦理观念!!!!

“嫁娶”和“结婚”到底有什么区别?

小张硕士毕业,妻子是本科毕业。两个人自由恋爱结婚,结婚时没有举行盛大的婚礼,也没有什么聘礼。婚后,小两口都上班,当然,小张的收入比他妻子高。两个人平时生活一般很平和,但也有拌嘴的时候。有一次,在小两口拌嘴的时候,小张的妻子突然说:“我和你是结婚,不是嫁给你!” 小张楞住了。事后,他好奇地问妻子道:“难道‘结婚’跟‘嫁娶’,有区别吗?” 妻子振振有辞地说道:“当然了。‘结婚’是两个的因感情的升华而想要永远在一起生活而结合在一自起。说‘结婚’,意味着两个人是平等的,都是家庭成员,不分工,都挣钱,都持家。如果在一起感觉不到幸福了,彼此间没有谁欠谁,可以选择放手,大家相对独立。” “那说‘嫁娶’不也是一样的吗?”小张问道。 妻子摇摇头,道:“那可不一样。说‘嫁娶’是因为老观念,有点男尊女卑的感觉。老观念的嫁娶概念里就是男的挣钱养家,女的生孩子持家。女的‘嫁’,就是她成为男的家族的人,比如把植物的一枝接到另一枝被称为‘嫁接’,按封建宗法妻以夫为纲,她就成了你的附庸,你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如果婚姻不幸福也不能离婚。” 上面的故事,说明在现实社会中,在涉及到男女婚姻关系中,“嫁娶”和“婚姻”这两种说法会在一部分人中引起不同的反响。那么,小张妻子的看法,符合汉语事实吗? 通常,“婚”“姻”相对,“嫁”“娶”相对。下面,分别分析一下这4个字。 “婚”字,《说文》:“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妇家也。”根据这个解释,“婚”指妻子的家庭,因为婚礼多在夜间举行而得名,古书有时候直接把“婚”字写成“昏”。妻子的家庭,以妻子的父亲为一家之主,是家庭的代表,所以“婚”又指妻子的父亲。《尔雅》:“妇之父为婚。”《释名·释亲属》:“妇之父曰婚,言婿亲迎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礼也。” 与“婚”相对的是“姻”。《说文》:“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因亦声。”《尔雅》:“婿之父为姻。”据此,“姻”指丈夫的家庭,也指丈夫的父亲。此字实际上是“因”字,表示因循、顺从,意思是男方是女方的依靠,女方必须服从男方。 根据上面的解释,“婚”指女方家庭或者女方父亲,因婚礼多在夜间举行而得名;“姻”指男方家庭或者男方父亲,因男方是女方的依靠而得名。二字合起来,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亲家”,或者叫“儿女亲家”。《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中,刘邦为了求助项伯帮助化解他与项羽之间的矛盾,与前来告密的项伯“约为婚姻”,实际上就是“结为亲家”,让双方的子女通婚。 由此看来,虽然后来“婚”“姻”无论单用还是分用一般都不再区分男女(比如“结婚”、“婚事”、“成婚”等用“婚”字,而“联姻”、“姻缘”、“姻亲”等用“姻”字)。“婚”“姻”两组词并没有区分男方女方。但是,这两个字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是很明显的。这从“姻”字上最明显:“姻”因男方是女方的依靠而得名,女方必须因顺男方。 “娶”字,《说文》:“娶,取妇也。”指男子结婚,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古书中“娶”直接写成“取”的情况相当普遍,由此可见“娶”就是“取”。“取”字,《说文》:“取,捕取也。”该字从又,从耳,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打猎时,对猎物也同样对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获而取之”,意思是抓住敌人后就把脑袋或者左耳朵割下来。《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把捕获的俘虏或猎物的脑袋砍下来,或者把他们(它们)的左耳朵割下来,这是很残酷的事情,是暴力行为。用这个字表示男子的婚姻,说明中国古代经历过“抢婚”阶段,而“抢婚”又是战场上捕获女俘虏的残留。 “嫁”,《说文》:“嫁,女适人也。”“嫁”就是“家”。嫁是女子去男子家,女子无家,以男之家为家。故古有“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的说法。女子结婚就是归家,《诗经》所谓“之子于归”,即指此。汉字“家”字,上面是“宀”,代表房子,是不动产;下面是“豕”,是猪,是动产。可见,“家”必以私有财产为前提。女人嫁人后就有了家,就是归了家,说明她也成了男人的私有财产。 这样看来,无论“婚”“姻”,还是“嫁”“娶”,都以男尊女卑为前提的。这是因为以成家立业为立足点的婚姻,产生于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社会性别结构内的缘故。这一点至今未变。当然,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摒弃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可能会在词语的使用上体现出来,就像文首所讲的故事那样。 附记: 中国古代的婚姻一词来源于“昏因”。“昏”原本是一个时间概念,指“日入后二刻半”,由于“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即婚礼要在黄昏的时候举行,遂演变成一种行为概念;按照《说文》的解释,“因”是“就”的意思。因为“婿以昏时而来,妻则因之而去也”,所以,“婿曰昏,妻曰因”。 也就是夫妻关系的正式成立,对丈夫来讲叫做昏,对妻子而言称为因。从这个词汇的形成以及有关的解释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如下两点:第一,“婚姻”是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要式行为;第二,它是一种以夫方为本位的结合,男子处于主导的地位,女子必须趋就男子。这种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