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07810

打卦牛角,易经打卦准吗

兴仁信息网2023-12-31 21:07:240

牛角卦怎么解

牛角卦怎么解阴阳运行特异大师告诉你,,

牛角卦;分为,①圣卦,②阳卦③阴卦,

l,圣卦,一牛角卦正面向上,一卦正面向下,就是背面向上,为圣卦。

2,阳卦,两个牛角卦正面都向上,为阳卦。:

3,阴卦,两个背面都向上为阴卦。

为什么算命行业直到现在还存在?

传说夏朝以前,社会生产力低下,民间百姓疾苦。由于求神问卜总是容易混饭吃,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算命的从业者,这时候皇帝看不下去了。认为算命的都是一些没用的人闲人,好比寄生虫一样只会浪费国家的粮食,并不会真正的为社会创造价值。于是国王下令将全国的算命者全部抓到皇宫去砍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算命先生被不断处死。动静闹得实在太大,很快便传到了天庭,玉帝一听觉得国王的做法是违背道法自然。于是就派了太上老君变成了一个算卦的到了凡间阻止皇帝的暴行。

太上老君变成了一个算命的,拿着卦旗,喊着算命,在皇宫外走来走去,自然很快就被国王的卫兵抓了起来,皇宫内很快又凑足了一批算命先生,国王下令全部处死,于是卫兵押着这些算命的到刑场,别的算命先生看到死期将至都大哭不止,只有太上老君却是边走边笑,卫兵很快就把这事报告给了国王,国王很好奇就召见了太上老君问道:你死到临头还能笑,难到你不怕死吗?

太上老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们两个还说不定谁先死呢,陛下要是死了,我们的脑袋还有人砍吗?国王大怒骂道:你们这些算命的都是社会的蛀虫,无用之人,只会用三寸不烂之舌来坑蒙拐骗,你算命的要是真的能算准,我不仅不杀你们,还御赐你们去算命。

太上老君回答说:陛下此话当真?

国王说:君无戏言。

太上老君说:既然如此就请陛下离开龙椅到大殿外边避一避,老朽刚才在路上暗自起了一卦,这卦象显示陛下今日巳时在大殿内必有大难,在大殿外才可度过一劫。如老朽不准,陛下再要老朽性命不迟。

国王听了太上老君的话,半信半疑的走到了殿外。就在国王刚离开殿外不久,天上忽然雷声大作,狂风暴雨,刚才还雄赳赳的宫殿瞬间倒塌,国王一看大吃一惊。即可下令释放所有算命先生,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国王还御赐了一个小锣鼓给太上老君,以后太上老君只要到民间敲起小锣鼓,民间的人都必须出来算卦求卜,而且还必须给卦金。太上老君完成了玉帝交代的任务,于是又把御赐的小锣鼓传给了民间的算命先生,自己很快返回天庭复命去了,这也就是早期算命先生走街串巷都会敲着小锣鼓,或者吹着牛角,后来改成拉二胡的由来。大抵算命术的由来起源多是来自于此。

世界上第一次使用人的出生时间干支五行进行预测人生命运方法诞生在我国唐朝,由大学士李虚中发明,当时只是使用了年月日三柱计算,严格讲还不能叫四柱、八字,只能叫六字。也不是以日主为中心进行计算,而是以年柱为主要预测依据,就是我们听说的纳音、神煞等多项并用,计算方法比较原始,和后来的八字预测术相比有点笨拙落后,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李虚中大学士为开创命理学先河所做的贡献。

第二个阶段,在五代宋初徐子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年月日时的推命方法,这才形成了“四柱八字”,专以日元为主,配合八字干支,八字命理学才正式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为了纪念他,把八字推命术称为“子平术”,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是《渊海子平》。

第三个阶段,明清两代是八字命理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著名的是写了《滴天髓》,进士出生 万民英的《三命通会》,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认识和发现,如对辰戌丑未四墓库的作用关系和性质有了新的内涵解释,更突破阴阳理论上的认识,虚实观点的运用,这才使我们今天的八字命理学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在编著四库全书时把很多八字命理学内容收入库中,有些难免是江湖附会的内容,从而给后世学者学习命理学去伪存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第四个阶段:民国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年代,这期间有提升也有落后。这一时期真正在命理学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作品是韦千里的《千里命稿》,进一步阐述对八字格局取用忌神的方法和思想,这是一种进步。可是 因为环境原因也让崇高的八字命理学沦为走江湖糊口和很多失去劳动力的人士谋生的一种手段,因为生活水平低,文化落后从而形成一些江湖“溜口条子”比如:此命生来人为真,交朋结友是真心,交个朋友若十个,七个假来三个真”。可以说,这段时间的八字预测术都是充满江湖色彩(严格地讲,有些方法不是真正正统的八字命理学),这也就是大多数人接触到的算命。

当代八字命理学的发展也是艰难复杂,20世纪新文化运动完全否定了传统文化,让八字命理学发展也受到牵连,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滋养,拥抱了更多的西方科学,发现 我们并没有变得越来越好。相反的,我们生活幸福指数降低、离婚率越来越高、剩男剩女越来越多、亲子矛盾越加突出、身体疾病越来越复杂、人生道路越来越迷茫 、心理精神 问题者与日俱增……最后人们把解决问题方向的目光和希望投向的我们的传统文化,无数人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个人的身体、家庭婚姻、事业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证明老祖宗流传千年的文化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很幸运,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国家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国,迎接属于中国未来的国运盛世,也迎接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八字命理学是人本之学,是人生的说明书,关系人生命运规律,更应该得到重视和弘扬,所以在今年的小学课本里,出现 命理学基础知识十天干 (甲乙丙丁……),最后,我希望大家都有缘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在它的指导下,相信一定可以让自己以及家人的人生更加幸福美满!

牛角卦书。谁会解牛角卦

张宇哲

论述三峡文化。。考试,在线等。

三峡巫文化

第一节 巫文化探源

一 什么是巫文化

关于巫文化,顾名思义,是与巫有关的一个科体系,我们首先就要弄清什么是“巫”?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曰: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能齐肃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则巫。”[1]

巫又称祝,事鬼神。所谓“事无形”,即事看不见的鬼神。其降神的手段是歌舞,由此可见,巫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我国古代对“巫”字的解释:上面一横代表着天,下面一横代表着地,中间一竖能通天达地,两旁的“人”字即一男一女,男即巫觋,女曰巫,多男扮女装,为通达天地的执行者。

与巫有关的科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有人概括为,我们认为只是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从现在所知,巫文化大略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首先是流行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巫教、各种以及祭祀、避邪、崇拜等;第二部分是风俗、包括巫风、巫俗、丧俗、禁忌等;第三部分为艺术,包括巫歌、巫舞、巫戏(傩)、巫画;第国部分为文,包括巫书、巫诗、神话、传说;第五部分为综合,包括巫书、文字、巫医等。

正由于巫文化内容十分浩繁,中国有,世界也有,本文不准备一一论述,仅就长江三峡地区的巫文化进行初步的探索。这种探索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仅有可能,而且十分有意义,为此,也就很必要。其意义并不限于史前史的探索,而且它还有很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在于巫文化是人类幼年时代世界观的客观反映,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从人类自身出发去判断周围世界,从而形成万物有灵的信仰,形成鬼神信仰,形成独特的巫俗,由此可见,巫文化的研究是史前史和上古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巫文化研究为探索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打开了一片新的领域.

巫文化是时代的产物,随时代的变迁,有着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应当历史地看待它。巫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文化的科,它渗透、影响了阴阳说、老庄思想、屈原诗歌、甚至禅、中医、,丰富了华夏民族的哲、科技术、艺术文,推动了华夏文化的成长。

巫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融入古代经籍中占有重要份量。

研究巫文化对于我们探讨对古代先民的思想、生活习俗、信仰、文艺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它应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采取批判的态度,使之更好地为我们今天服务。

同时,巫教、、巫俗在当前不少后进地区和部分老百姓中还有市场,要削弱、消除巫教、、巫俗在群众中的影响,必须对其深入的了解,好对症下药,破除。

二 三峡巫文化的定位

我们所说的三峡巫文化是一种标准的地域性文化。滚滚长江水以浩浩荡荡、气吞万里之势,贯穿四川盆地而奔流向东,在渝东、鄂西地面衔接处切断巫山山脉,形成中外闻名的自然景观——长江三峡。它西起重庆,东至宜昌,北靠大巴山脉,南临武陵山与大娄山,包括整个重庆市及湖北省的宜昌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洲,全长660公里,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这种地域的定位能大致界定出三峡巫文化生长发育的空间范围。巴文化与楚文化是这个范国之内诞生的主要文化对象,三峡巫文化也主要是讨论巴楚文化中的巫文化因素。基于作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对三峡巫文化的讨论界定在、风俗、艺术、文和技术范围内,以求各专家者指证。

三 长江三峡——巫文化的摇篮

长江三峡,这块充满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土地上,具有深厚的原始文化积淀,这使巫文化的产生有了良好的土壤。

巫山猿人的发现,将我国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早到200万年以前,建始猿人,郧阳猿人,郧西猿人,梅铺猿人等一系列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以及南方古猿纤细种——人类的直系祖先和巨猿——人类的旁系祖先的发现,无可辩驳地证明这里是中国和亚洲人类的起源地。古代人类活动的链条此后在三峡也从未终断,长阳人、奉节人的发现,填补了早期智人的空白;丰都水井湾,桂花村等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清理发掘,丰富了当时人类文化活动的内容;奉节兴隆洞发现的带鸟头图案的剑齿象牙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人类艺术作品;同洞出土的骨质哨形埙则是人类最早的乐器。[3]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三峡地区人类活动更加频繁,奉节“河梁人”及其石器的发现,填补了三峡晚期智人的空白,铜梁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九龙坡区马王场遗址,丰都烟墩堡遗址皆是重要的发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奉节鱼复浦遗址发现了有规律排列的12个烧土堆,里面有烧骨、烧石,成带状分布,根据民族资料,这完全可能是一处原始的活动遗迹,是初期巫文化的一处典型例证。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三峡地区已度过洪荒阶段而呈现出一种相对繁盛的局面,氏族村落比比皆是,活动遗址星罗棋布,仅考古文化则有以巫山县大溪遗址命名的大溪文化,有奉节老关庙遗址命名的老官庙下层文化,有忠县 井沟哨棚嘴遗址命名的哨棚嘴文化,以及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巴族的早期文化等等。

有了人,我们才有了历史,才有了由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三峡地区频繁的人类活动,是三峡地区各种原始文化丰富多彩的前提条件。三峡地区成为巫文化的摇篮除上述之外还在于此处有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盐和用以疗病的丹砂。上古三峡地区三条自流的盐泉:巫溪县宁厂镇宝源山盐泉、彭水县郁山镇伏牛山盐泉,以及湖北宜昌市长阳县西的盐水,这是古代先民最容易利用也最先利用的三处。

其中最重要的是宝源山盐泉,此盐泉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文选?蜀都赋》:“于东则滨以盐池。”刘逵注曰:“盐池出巴东北井县,水出地如涌泉,可煮以为盐。”[4]前引《说文解字》释“巫”时,其中还专门提了句“古者巫咸初作巫,”就是这位巫的始祖就与盐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山海经?海外西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以上下也。”[5]对此,今本《巫溪县志?附录》有比较好的解释:“以‘巫咸’名国,这‘咸’就与盐有关。《说文》云:‘盐,咸(咸)也。’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备注?说盐》:“咸字古原作咸,加心,为感觉之感,加水,味则减,为减退之减。故可设相,咸即古代表示食盐之字。巫溪盐泉,古亦称‘咸泉’。《舆地广记》即曰:‘故北井县(今巫溪)有巫溪咸泉’。由此可知,巫溪咸泉所在地的今巫溪县在唐尧时为巫咸国本土,巫溪咸泉所出之宝山(登葆山)即巫咸国首会所在地,看来巫盐开发始于巫咸国之时。”[6]登葆山就是宝山,也就是今之宝源山。

巫咸国历史悠久绵长,其历代首领巫咸为神农时巫、黄帝时巫、帝尧时医、 殷中宗大戊时巫,其子巫贤为大戊之孙,殷王河禀甲之子祖乙时之相,此已近商代中期,从母系氏族公社的神农到商代中期已绵延几千年,宝源山之泉盐开发也就有几千年。

盐对人类,甚至每个生物都是十分必需的,因此不仅人类,连动物都有趋盐性,哪里有盐,人类就会聚集和生存在哪里,这是为什么三峡地区远古人类的发现那么丰富,石器时代遗址那么密集,原始文化那么灿烂!

宝源山这座人类的圣地,虽为巫咸国据有,但其泉盐资源却是大家共享的,故前引《山海经?海外西经》曰此处是“群巫之所上下也。”

在地理概念比较模糊、地理知识尚不完备的上古时候,今渝川鄂湘陕相交这一大片山地都称巫山,为别于今巫山县,我们称为大巫山。《山海经?大荒南经》曰:“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郭璞注:“帝药”云:“天帝神仙药在此,”即神仙不死之药,亦即丹砂。

丹砂即硫化汞,人们对它的认识早在旧石器时代便有,当时用它来作颜料和涂料,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它的医疗作用被发现了。内服可镇心养神,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闷,杀精魅邪思,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亦可用于外治。因此《神农本草经》称丹砂为药之上品。远古先民认为它是可以使人长生不死,甚至起死回生的仙药。正因为古代巫山盛产丹砂,故又称为“丹山”。[7]

由于大巫山有盐有丹砂这两大人类的必需品,故这里氏族、部落云集,对此《山海经》多有记载。其《大荒西经》曰:“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海内西经》曰:“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药以拒之。”另外《大荒南经》载有“巫臷”,《世本?氏族篇》曰“廪君之先,故出巫诞。”故有个巫诞,以上共有十六个巫。

《大荒西经》所谓之灵山即巫山,《说文解字》曰:“灵,巫也,以玉事神。”灵的繁体字“灵”与巫,古本一字,故袁珂先生校注《山海经?大荒西经》时直截了当地称“灵山即巫山”。

由上述所引,我们可见巫山诸巫具有多重意思。首先,他们是巫山地区诸氏族部落的首领,同时又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巫师,是酋长兼神巫之类的人物,而且还是一批掌握了“不死药的神医”,可谓一身而三任焉!他们或上下于天,宣达神的旨意,或奉天帝之命用不死药救活无罪而被杀的窫窳。其次,诸巫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大巫山这些氏族、部落,并在其后加以“国”字,如巫咸,又称巫咸国,巫臷又称巫臷国。

作为十巫之首的巫咸,是有史以来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巫师,故《说文解字》云“古者巫咸初作巫,《世本?作篇》亦云“巫咸作筮,”[8]足见他是巫文化的鼻祖,巫咸国是巫文化的诞生地,三峡是巫文化的摇篮。

第二节

一 巫 教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远古时期的南方在炎帝、蚩尤的先后统领下,其思想意识很长时期停留在部族群体意识上面,蚩尤及其后裔部族倡导的“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的平等思想,形成了比较民主、富于幻想的巫文化思想意识,进而发展为巫教。三峡地区的巫教众多,这里以巴楚之地为例,例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

(1)鬼教。今川东南这一大片地方,在巴族进入以前,是鬼族所建的鬼国的中心区,鬼国的都城——、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今丰都,即古之平都。鬼国的——鬼教除盛行于鬼国,而且由于鬼国在商代时是现在西南的一个大的方国,因而鬼教传播范围要大得多。鬼教是一种极粗浅的原始,系由巫师们举行一些而已,故又称为巫教。巴族夺占这个地方建立巴国以后,鬼教便成了巴族部民笃信的了。正因为如此,巴国统治者对丰都给予了别都——陪都的崇高的地位,这在巴王陵寝所在的枳——今涪陵都未得到的。

(2)娘娘教。也称为“美女教”,为旧时沅湘之间流存的留有母权制残余的一种巫教。从名称及其所祀神主、神符来看,这是一种古老的以妇女神为标榜的原始的遗存。湘鄂黔桂边界民间信奉的女娲神、花婆女神、萨神(或称“萨嫲”)、嫲神婆、春巴嫲妈(均可称为“娘娘”,如女娲娘娘、花婆娘娘等)是各自民族(或地区)的始祖,也是“娘娘教”当之无愧的神主。

(3)苗教。湘西苗族地区旧时称由汉人传去的为“客教”。本民族的自然就是“苗教”了。他们备有自己的巫师和祀典。其巫俗称“苗老师”、“客老师”。“苗老师”做小,多穿便衣;只有举行椎牛、椎猪等重大祀典才戴冠穿袍,所用法器为黄蜡碗、铃铛、筒、短剑等。

二 巫 术

什么是?目前尚无权威性的解释,张紫晨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一书中指出:“是人类企图对环境或外界作可能的控制的一种行为,它是建立在某种信仰或信奉基础上,出于控制事物的企图而采取的行为。也就是说,它是人类为了有效地控制环境(外界自然)与想象的鬼灵世界所使用的手段。这种手段的实际功效是不可验证的,只有当人们失去有关信仰以后,它的蒙昧特征才会被认识,所以它是人类的原始特征,而非文明的表现。……是幻想依靠某种力量或超自能力,对客体施加影响与控制。严格地说,它并不把要被施加影响的客体神话,向其屈服或求告,而是用人的主观行为力图对其施加影响和控制。”[11]宋兆麟在其著作《巫与》一书中引述前苏联者沙利?安什林所说:“这是许多行为总和,它起源于世界的同样的重复,并表明对联想或模拟的能动性的信仰”后指出:“是史前人类或巫师一种信仰和行为的总和,是一种信仰的技术和方法。是施巫者认为凭自已的力量,利用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和方法,可影响、控制客观事物和其他人行为的巫教形式。”[12]

是指民间巫师的各种技能活动,它是源于某种神秘信仰的一套实用行为,在原始思维指导下而产生的原始人类利用、魔法试图控制神秘的自然、复杂社会及人事而施行的手段。这种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因此,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它又与相区别!以信仰为目的,却是对不可知力量进行积极的预知和控制作用。

具有模糊的“超自然力”的观念,幻想依靠“超自然力”对客观事物强加影响和控制,于是也产生了一些至今使我们无法理解或没有认识的现象。

三峡地区自古就有崇尚的传统,尤以巫山、楚地为主,巫风弥漫。

1.巫山地区(主要是巫溪)的民间

从远古到近代,直至流传现今的有跳端公、告阴状、化九龙水、请七仙姑、请桌子神等多种形式。民间的特点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形式分散,以个人流散活动为主。

(1)跳端公。楚地称为“过刀桥”,过去曾用于替小孩过“关煞”,或为成人做特殊法文。所谓“刀桥”,是将两尺长的刀每隔一两尺远缚在两根竹竿上,共绑十多把刀,为显示其“法术”,端公常叫主家自己把刀磨得十分锋利,然后用桌椅扎成一两丈长的桥头,将用竹竿做好的刀梯平放做“桥身”,刀口向上。端公赤脚踩着刀口而过,口中念念有词。在锣鼓的伴奏下,很扣人心弦。

(2)告阴状。将某个你仇视的人的姓名、生辰八字、地址写在纸上,揉成团塞进即将下葬的死人口中。不久,那人便会被“阎王”绳之以法,呜呼哀哉。有的地方男女订亲八字,男方将其藏在隐稳的地方,则两人白头偕老。一旦婚约被解除,女方便要想方设法弄到那张八字,否则,女方的灵魂就会被男方随意搁放。

(3)化九龙水。分为小九龙水和大九龙水两种,小九龙水只化石、骨、鱼刺,大九龙水可吞吃铁钉、碗渣、寸长的尖竹筷,其符咒各不相同。

(4)赶白虎。白虎是湘北土家族的图腾。但认为“坐堂白虎”是家神,“过堂白虎”是野神。如果经白虎过了堂,就会死小孩,民谚称“白虎当堂过,无灾必有祸。”小孩久病不愈,如果土家巫师是犯了“过堂白虎”,就得赶白虎、钉白虎。在门口屋檐下竖一树桩,上缚一公鸡,巫师拿着桃树枝到处乱打乱赶,口中念咒,乱撒五谷,直到公鸡大叫一声,巫师就说把白虎赶走了,家庭便可太平。

(5)。龟卜、筮占等通神明的法术,在先秦时代即是知天命、定犹疑、趋吉避凶的手段,也是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法术的思想根源是兆验和前逻辑思维。进入文明阶段后,法术一方面与人们集体无意识中的前逻辑思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又随着人们认识的日益深化,而与宇宙图式、哲思想等高级思想形式和成果相互渗透、影响,从而渐趋精致和玄化。楚巫文化中,择吉据有重要的位置,据史料记载,楚王择太子、任命官员、确定战争等都要靠消除疑惑,预测凶吉。楚地民间之风更甚,人们婚丧嫁娶,求子问病,岁时劳作,出门远行都要进行。

(6)招魂。此习俗产生于人类对自身的生理、病理、生死规律缺乏认识的古代。它曾普遍流行于世界各民族中,是一种自发的习俗。同样也流行于三峡地区,以楚国为甚。招魂要念招魂词,招魂词各个地方不同,但大体内容都相同。

2.土家族的

在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之地是古代巴族的直系后裔土家族聚居之地,他们承继了古代巴人崇鬼尚巫的传统,活动非常盛行,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对此作了全面的介绍:[15]

自古以来,土家族地区极为盛行,主持活动的巫师,在土家族各地称谓常有不同,主要有“梯玛”、“土老师”、“端公”、“老司子”等。有的主持单项的活动,有的则主持大型祭祀活动,所以巫师也有等级之分。如梯玛,按的高低分为两种,一是主持大型祭祀活动的“掌坛梯玛”,二是地位稍低些的“帮师梯玛”;从祭祀活动中司职不同也可进行细分,背运法具的叫“骡马梯玛”;采用祭品的叫“蜂子梯玛”;主祭“三月堂”的叫“打猎梯玛”;物色人祭对象的 “抢人梯玛”等。从洪荒远古到近现代,梯玛世代承袭,口耳相传,延绵不断,他们既是祭神祀祖、赶鬼、招魂治病、还愿求雨等活动的主持者,也在农耕渔猎、婚丧生育、卜居迁徙、节庆歌舞等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土家族梯玛文化。

举行活动时,梯玛有特殊的法衣法器。常见的是梯玛头戴凤冠,身披法衣,外系八幅罗裙。凤冠也称“五佛冠”,用硬纸制成,下端平整,上端呈五瓣莲花状。莲花瓣上绘有神像。法衣用大红布缝制,黄布镶边,胸前绣有太极八卦图,左肩写有“千千天兵”,右肩写有“万万神将”,下摆开钗,衣袖不长。八幅罗裙系在法衣之外,用赤、橙、黄、绿、青、蓝、白、紫八种颜色的八幅布料拼缝而成,裙下摆吊八枚铜钱。做,除了梯玛的全身穿戴之外,还有一些固定法器的运用。梯玛往往是手持八宝铜铃,吹牛角,挥司刀,唱神歌,跳巫舞,行动癫狂,如痴如醉。这种神秘的表演,使人对其能通鬼神而笃信不疑。八宝铜铃是用黄铜铸制而成,外圆中空,传说其中装有8颗砂石,分别系在长约30厘米长的一根杂木棒两端,上端刻有马头,系五色布,下端为尾。舞动时要头朝上,尾朝下,不能颠倒。牛角是用水牛角制作,安有口哨,能呜呜作响。梯玛家中一般安有神坛,夜里吹响牛角,将神坛关押的众神放出;天亮时再吹响牛角,号召诸神回坛安歇。司刀用铁打制而成,刀柄上刻有南北星斗字样,柄上连着大铁圈,铁圈上又套无数小铁环。梯玛做法时,司刀叮当作响,节奏鲜明。

梯玛举行的活动,主要有“服司妥”、“杰洛番案”、等。

“服司妥”,土家族语记音,意为还愿,俗称“做土菩萨”或“还神愿”旨在酬神、谢神、为人消灾除病和赐以子嗣。还愿活动时间一般从农历八月十五开始(开天门),到十月十五(关天门)结束。一般以户为单位请梯玛主持操办,规模较大,有“掌坛梯玛”和“帮师梯玛”多人参加,需杀牛羊、办酒席,通常要持续三天三夜。祭祀内容颇多,仪式繁杂。祭祀时所唱神歌按祭祀程序分为49节,每节又有许多具体仪式。如“洛神”一节,土家语称“麦日里日,”意为制天劈地,为表现制天劈地的艰辛场景,梯玛时跪、时蹲、时站、时坐、时唱、时跳,场面生动,梯玛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另如“腊月堂”一节,有安堂敬神、述情求卦、拖磨子、求卦、拖魂、敬酒勾账等七项内容。其中拖磨子为招魂术的一种,作法是:在堂屋里铺一床晒垫,掌坛梯玛仰卧其上,肚皮上放一个簸箕,簸箕上放一扇磨子,磨子上再放一小木厢,内装“失魂者”的衣帕,绳子穿在磨眼里,帮师梯玛绕晒垫不停地拖之,口中念诵,众人亦帮忙呐喊。拖毕,翻开磨子,打卦问是否拖着了魂。

“杰洛番案”,土家族语记音,意为解邪,主要是赶鬼,规模较还愿小。凡遇事不顺、精神恍惚、久病不愈等,土家人都认为是“中邪”、“失魂”,需请梯玛来作法解邪。通常只请一个梯玛执事,不杀牛不办酒席,一般只杀只羊作祭品,形式也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规模稍大的要踩“地刀”或上“天刀”。前者作法是在横放于地的树筒上安装12把刀子,刀刃朝上,梯玛一手拿着刚割下的羊头,另一手拿着一块“生死岩”(法具的一种),赤脚踩着刀刃而过,然后再边唱神歌边甩岩。上“天刀”是将安装刀子的大树竖立于地,梯玛头戴凤冠,披法衣,口含神水,不停地喷向刀锋,名为“封刀口”,向上攀至梯顶,然后象征性地带领患者攀登几步,表示鬼怪纠缠之害已除,将平安无事。

,用作预测吉凶祸福,了解鬼怪意愿,便于,逢凶化吉。凡遇出行、建房、生育、疾病、婚烟等人生、社会大事,都要请巫师进行。最简单的是请阴阳先生“卜卦”。的法具甚多,梳子、筷子、铜钱、刀剑、岩石等均可,使用最多的是司刀和竹蔸卦。司刀,为在饰以五色布条,径为数寸的带把铁环上,串着9、11或13个大小可以相套的铁圈。梯玛晃动司刀后,出现大小铁圈相套、相隔的不同形状,以此来判定决断吉凶。竹蔸卦是将竹蔸劈成两块蔸片(称为卦),边念边执卦于地,视其落地的状况来判断主人的祸福,如果连打三卦都是“胜卦”(两块竹卦一翻一覆),就认为是无灾无病,百事顺遂;如果都是“阳卦”(两块竹卦三次均`翻地),就认为有小病小灾,但可以治好,不出大问题;如果连打三卦都是“阴卦”(两块竹卦三次均扑于地),则认为有大祸临头,非得请巫师许愿求神不可,然后“还愿”。

另一种打法,是由主人跪于巫师面前,向巫师“喊卦”,巫师打卦,如打准主人所喊之卦,就一次成功;如果未卜到喊卦,就由巫师丢卦。

另外由巫师主持的下阴也是问卜中的一种。下阴的人选可男可女,但一般选未婚姑娘。下阴前要请诸神,如四官菩萨、地脉龙神、土地神、七仙女等。请神完毕,让下阴者坐在堂屋椅子上,双眼用黑丝帕蒙住,双脚并拢,脚尖触地,脚跟踮起。双手抱一柱燃香于胸前,脚跟处还要闷烧一小堆棉花籽,烟雾缭绕。下阴者渐渐入境,即被“发”起。只见其口水、眼泪流淌,身体摇摇晃晃,双脚打颤,嘴里呜咽有声。在巫师的导引、暗示下,下阴者的行为变成了神灵的行动,旁观者有事皆可求问,下阴者的回答则是神谕。可问年成,问屋场,问病痛,问命运等。问卜完毕后,巫师要举行“送仙还阳”仪式,将附在下阴者之身的“仙”送回天庭。神仙走后,下阴者才能还阳。

请七姑娘也是流行于土家族女性中的一种问卜活动,有的叫“车七姑娘”。土家族妇女,在古历七月七日鹊桥相会之夜,相聚一堂,由仙娘(一年长妇女)导引主持,选一未婚姑娘,装扮成“七姑娘”,即神话中的七仙姑。用黑丝帕蒙住眼睛,双手放于膝盖,端坐于堂屋中,脚前放个竹筛,筛里点清油灯七盏,供有糖果食品。众妇女围坐四周,此时仙娘手摇纺纱车,唱“车歌”,将“七姑娘”送上天庭,会见天庭中的六位仙娘,领授法旨,为众妇女吉凶祸福,指点前程。当纺纱车一摇,“七姑娘”也哼唱起来,其内容为登入天庭的所见所闻,仿佛已经成仙,俗称“登仙”。此时,众妇女便争着询问自己逝去的亲人、祖先是否安好,并卜问自己将来的命运等。最后由仙娘摇纺车,唱退车歌,将装扮七姑娘的姑娘接回人间。

怎么

教你一种简单的方法! 准备3枚硬币先. 下面是个例子.

1.假设硬币的字面为正面,花面为反面(实质上2个面随便你假设).

2.摇出3枚硬币,结果是正,正,反..注:实质上有:正正正,正反正,正反反,反反反几种结果(顺序无所谓,只要摇出正,就是2,只要摇出反,就是3.然后把三种结果相加,得到的数肯定是6或7或8或9),本例结果为2 2 3=7

3.重复步骤2,总共6次得到一组数,从第一次得到的数开始(得到的数肯定是6或7或8或9,否则就是你算错了),遇到奇数(即7或9)就是阳爻,遇到偶数(即6或8)就是阴爻. 假设本例后五次分别摇出:正反正,反正正,反反反,正反反,正正反.那结果分别是2 3 2=7,3 2 2=7,3 3 3=9,2 3 3=8,2 2 3=7!

4.综上所得数排列为7,7,7,9,8,7.易经卦由下往上数,奇为阳偶为阴,为阳阳阳阳阴阳,即是"大有卦".卦象见图片所示

5.规则:不诚不占,也不能隔几天就占一次.

累死我了,希望能采纳.

怎样简易

首先准备三枚铜钱(或硬币)。无字的一面叫做“背面”,有汉字的一面叫做“正面”。摇卦时,只需记下每次摇卦出现几个“背面”,共摇6次成卦。

具体操作步骤:

1、三枚铜钱放于手心,双手合扣,意念集中于所测之事,默念片刻。

2、然后,双手摇动手中的铜钱数次,抛落地下,注意查看三枚铜钱出现几个“背面”-------不外乎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一个背面,记作“、”

两个背面,记作“、、”

三个背面,记作“O”

没有背面,记作“X”

如此反复操作,连续6次。

3、摇卦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从下向上排列:

第六次摇出的铜钱信息(几个“背”),放在第一位,叫上爻;

第五次摇出的铜钱信息(几个“背”),放在第一位,叫五爻;

第四次摇出的铜钱信息(几个“背”),放在第一位,叫四爻;

第三次摇出的铜钱信息(几个“背”),放在第一位,叫三爻;

第二次摇出的铜钱信息(几个“背”),放在第一位,叫二爻;

第一次摇出的铜钱信息(几个“背”),放在第一位,叫初爻;

因为人世间的一切事物的规律均是“从小到大”,所以,必须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来排列。

怎样从摇出的铜钱信息认爻:单数个背面记阴,用隔断线表示;单数个正面记阳,用连续实线表示。一背两正是少阴,变卦中阴变阳,三个全背是老阴,不变卦;正面同理。将六次结果相叠就相当于周易中的一挂。

怎样用《易经》占卦铜钱法

前面介绍的《易经》卜卦方法是比较正统,比较准确的。但是操作使用起来很麻烦,效率比较低。所以后人就发明的金钱卦的方法,具体如下:

用三枚铜钱(或者是硬币),左手在上,右手在下,随便摇几下,然后抛在地上,如果是一个面朝上,便是阳爻,两个面朝上,便是阴爻,三个面朝上是可变阳爻,即用稻草算法得出的“9”,三个字都朝上是可变阴爻,即用稻草算法得出的“6”。用铜钱爻六遍就得出一卦,也是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画卦,卦画好之后,再按照朱熹的说法,解卦的方法有这么

七个原则:

1、六爻皆不变者,则占本卦卦辞;

2、一爻变者,则以本卦变爻之辞占;

3、二爻变者,则以本卦二变爻之辞占,而以上爻之辞为主;

4、三爻变者,则占本卦及之卦的卦辞,而以本卦为主;

5、四爻变者,则以之卦中二不变之爻辞占;

6、五爻变者,则以之卦中不变爻的爻辞占;

7、六爻皆变者,则以乾坤二用之辞占,并参考其之卦卦辞。

读懂了以上文字之后,您就可以给自己算卦了。

算卦本来是很神圣的东西,而且经历了先人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准确度是很高的。所以我们的时候得有一颗虔诚的心,这不是封建,这个你慢慢会体会到它的神奇之处。还有算卦不能乱算,也不能天天算,前,自己先想好要问的事情,得出的结果就是你要问的事情的结果。

怎样用《易经》占卦 稻草法

《易经》卜卦是一种很古老的预测未来的方法,一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本文暂且不去考证其是否科学,是否属于封建,只是介绍一下古人常用的比较正规的卜卦以及解卦的方法,以便对《易经》有兴趣的朋友疑惑不解时,自己进行卜卦。

第一种方法是《周易.系辞传》中记载“四营而成《易经》,十有八变而成卦”。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取稻草五十根,取出一根横在前方,实际用的只有四十九根。将四十九根稻草任意一分为二,将左手边的一部分取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然后用右手先将右边的部分四根一组进行分组,余数为1,2,3,4,不能为0,将余数取出,夹在左手无名指和中指之间。再将左手边的一部分按四根一组进行分组,余数也夹在无名指和中指之间。

第二步:将夹在手指间的稻草放在一边,用余下的稻草,按照第一步的做法操作。完成之后,再将夹在指间的稻草放在一边。

第三步:再用剩下的稻草按照第一步的方法操作,完成之后,将夹在指间的稻草放在一边。

完成以上三步之后,剩余的稻草无非就是四种情况:余24根,余28根,余32根,余36根,将剩余的稻草数除以4,得出6(老阴),7(少阳),8(少阴),9(老阳)四种结果。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按照结果记录下阳爻“一”或阴爻“——”,并将剩余稻草除以4之后得出的数字或6或7或8或9也记录在旁。如此以来便得出了每卦六爻中的第一爻。

按照上面的步骤,用四十九根稻草再重新操作五遍,又得出五爻,按照自下而上的画卦顺寻,画出一卦。这样我们卜的卦的本卦就卜出来了。下一步就是求其之卦了,即“老阳老阴变,少阳少阴不变”,把6(老阴)变成阳爻,把9(老阳)变成阴爻,得出之卦。

本卦和之卦都有了,接下来就是解卦了。按照朱熹的说法,解卦的方法有这么七个原则:

1、六爻皆不变者,则占本卦卦辞;

2、一爻变者,则以本卦变爻之辞占;

3、二爻变者,则以本卦二变爻之辞占,而以上爻之辞为主;

4、三爻变者,则占本卦及之卦的卦辞,而以本卦为主;

5、四爻变者,则以之卦中二不变之爻辞占;

6、五爻变者,则以之卦中不变爻的爻辞占;

7、六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