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1095

福寿财喜剪法,财喜并至的意思是什么

兴仁信息网2024-02-05 16:35:230

福禄寿喜财是哪五位神仙

1禄星

又叫司禄神,意指官职禄位。俗云福禄寿三星,他们以三位一体的形象出现:中间是赐福天官,手执如意;右为禄星,作员外朗打扮,头上插戴牡牡丹花,怀抱婴儿;寿星在左,即南极仙翁,广颜白须,执杖棒桃,笑容可掬。

2寿星

最突出的是光顶大脑门,其身量不高,弯背弓腰,一手持着龙头拐仗,一手托着仙桃,慈眉悦目,笑逐颜开,白须飘逸,长过腰际,模样怪异而逗人发笑。这就是吉祥长寿的长者,人们称之寿星,又叫南极先人、南极仙翁。

3喜神

就是人们所祈求的吉神,他能满足人们喜庆的需要,更受世俗婚姻的欢迎。

4武财神

也有两位,即赵公明元帅和关圣帝君。

5所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指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总之,福是人们孜孜以求、极其向往的人生大目标。人们虔诚礼拜,希冀降福家门,福运绵长。三门人民信仰的福神,即历代民俗年画中出现的“天官赐福”。“天官”被称福神,又叫福星、福判,典型形象作吏部天官模样,一身朝官装束,红色袍服,龙绣玉带,手执大如意,足蹬朝靴,慈眉善目,五绺长髯,一派颜悦色,雍容华贵气象。

中华剪纸的剪纸流派

代表为山西剪纸、蔚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磁性剪纸和山东民间剪纸。山西剪纸

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际,当你走进晋西北的村落院户,看到远处黄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窑洞,似乎觉得这里的颜色太单调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你定会由衷发出赞叹,仿佛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的,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俗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农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再从红白喜事来看。结婚时,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字,晋南一带还要在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刘海戏金蟾》象征爱情的真挚。《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

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窗花”为代表。晋城磁性剪纸在我国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剪纸文化中加进了科技元素,使其更为时尚,应用更广泛,体现了科技进步的价值理念。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广灵剪纸

“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著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

晋城剪纸

以磁性剪纸为代表,在全国独树一帜。磁性剪纸(MAGNETIC PAPER-CUT)

磁性剪纸可以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画轴、磁性书写板上,也可吸附到冰箱、防盗门、汽车、文件柜、文具盒等铁制物体上。喷少许水或洗洁净也可贴附在玻璃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去。磁性剪纸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剪纸的透雕特点和剪纸的透空效果。

磁性剪纸是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磁性剪纸对剪纸的贡献体现在:一、磁性剪纸扩大了剪纸的市场;二、磁性剪纸丰富了剪纸理论;三、磁性剪纸增强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创作技法上有创新,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

磁性剪纸的发展历程:

2007年10月,磁性剪纸专利夺得了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大赛的新金点子奖。《我爱发明》大赛在央视的决赛项目来自于海内外报名的近3000项专利,经过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发明协会等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的严格评审,参加在央视决赛的有42个项目。磁性剪纸项目因为其市场大、社会效益好及其良好的不可替代性等方面的优势,最终夺得央视《我爱发明》大赛首个新金点子奖,新金点子奖也是本次大赛的最高奖。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磁性剪纸作为山西省文化厅选出的项目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国故事山西小屋展示,受到世界各地友人的喜爱,并获得了北京奥组委和文化部授予的荣誉证书。

2009年11月,磁性剪纸团队荣获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最高奖——“双十佳职业规划之星”。据统计, 这次 以“励志、成才、就业、创业”为主题的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共有85所高校参赛,报名大学生近4.5万名,上传作品近2.5万份。经过层层选拔和严格筛选,全省85所高校共推选出300余件作品进入省级决赛。

河北蔚县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早期当地还盛行供花鞋、荷包、枕头上刺绣用的“花样”。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代表人物是王老赏(1890—1951)。蔚县剪纸的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为:设计造型——薰样——雕刻——染色。

蔚县剪纸是全国唯一的一种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而驰名,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成。蔚县剪纸当地俗称“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种类有戏曲人物,鸟虫鱼兽,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这些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璀璨,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显纯朴,把它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分外玲珑剔透,五彩缤纷,显得特别的鲜灵活脱,别具着一种欢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祁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独特点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动、有味、耐看。百幅戏剧脸谱,剪纸挂历,台历,金箔剪纸等多种产品,进一步提高了蔚县剪纸的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使蔚县剪纸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更加灿烂,辉煌。产品畅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爱。

2010年8月1日在蔚县举办中国第一届剪纸艺术节,取得巨大成就。

陕西民间剪纸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13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

陕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剪纸艺术中,古老而纯朴的陕西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陕西剪纸主要形式有窗窑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结婚双喜花、衣物佩饰花、神龛贴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窗花最为普遍。每逢春节,不论那里的农村,给窗子糊上洁白的纸,贴上红纸剪成的窗花,喜庆新年。陕西的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陕西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她们创作的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具有古朴的民风。他们一方面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对生活进行仔细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并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用剪纸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

在陕西剪纸艺术中,首推陕北民间剪纸。这一地区由于近百年来交通闭塞,地处偏 僻,外来文化较难传入,古代的文化、艺术却被农家妇女承袭下来,代代相传。如一些剪纸继承汉代画像石风格,外轮廓极其简练、饱满。生动,想象力丰富。如农家春节门上贴的《瓜子娃娃》的四肢用纸剪出,头用瓜子代替。由于作者都是农民,面广人多,年龄相异,所以剪纸的题材丰富多彩。蔬菜花木、放牧纺织、婚丧嫁娶、民间传说等是老年作者表现的对象。关中剪纸以其造型优美,细致逼真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陕南剪纸人数较少,以其夸张中带精巧、细致中藏真情的特点。

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的本事。人们普遍认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聪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聪明的。而今陕北农村,谁会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腊月天婆姨女子们在一起相互学着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替样。正月妇女们相互串门看谁的窗花好,看谁手最巧。

山东民间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其中,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其中以被称为高密的剪纸“女状元”的齐秀花最为出名,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却用一把小小剪刀,在一张张红纸上剪裁出自己多彩的人生。

潮阳剪纸

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不仅有中原文化的古朴,也有南方海洋文化的秀丽灵动。其原生态的传统民间装饰图文、纯手工的制作使其深受赞誉,曾被西安美院教授程征称作在中国剪纸中艺术造诣到达“珠穆朗玛峰水平”。

一、 潮阳剪纸的起源

如果说,北方的剪纸起源是为避邪镇恶,那么潮阳剪纸的起源则是为祈福和美化。因而潮阳剪纸在潮阳民俗活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潮阳因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过新年,闹元宵,清明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等,这些岁时节日或纪念,或祭祀,或企求,或祝福所形成的民俗蕴义,是潮汕民俗语的一大特色。潮阳位处海滨,这里的人们非常崇尚大自然,因而潮阳一年之中的时年节日,纪念祖先,游神赛会,都热烈而隆重,是一种凝聚民心力量又集中乡土民俗文化的活动,潮阳剪纸则是依附于各种民俗活动的艺术形式。

二、 潮阳剪纸的题材及内容

潮阳地处南隅一疆,山清水秀,人民淳朴善良却不泛心灵手巧。由于潮阳剪纸起源于祭祀、婚娶等民俗活动,因而人们在对生活所寄托的美化愿望也就借助剪纸的形式表达于其中。盼望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子孙连绵、延年益寿等。因而福、寿、喜就成了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主调。潮阳剪纸在题材的表现上比较广泛,表现天地恢宏,上至天上的神仙、瑞龙、祥云、飞鸟等,下至地面的人物、走兽、植物、日常物品等,凡能寄托人们美好愿望和体现人们追求的意象和物象,大多被摄入剪纸艺人的视野而成为“吉祥”化了的剪刀下的艺术品。历代剪纸艺人根据自己灵秀的悟性,用比喻、谐意、隐喻来寓意于剪纸的表达方法,含蓄而优美,可谓一种创造发明,既寄托人们心中来自生活的感受、热爱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欣赏的人们得到一定启示,让人们的理想开阔奔放、丰富、升华,它是一种既情趣又质朴,浪漫而高雅的创作方法。如发音相近。谐音的“福”与“蝠”,“鹿”与“禄”和“六”。“鹤”与“合”,“绶”与“寿”,“鸡”与“吉”,“鱼”与“余”,“蜂”与“封”,“猴”与“侯”,“羊”与“祥”,“蝴蝶”与“福叠”。这些运用谐音、寓意的象征手法使动物和花果组合成图案就有了吉祥的含义。在歌颂生命和繁衍方面,剪纸图案中经常运用石榴,莲花,香橼等图形,每一图案的剪纸作品都包含着深刻的内涵,每件人物作品在夸张变形、概括及提炼里面,都包含着一个优美的民间故事,可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三、 潮阳剪纸的风格和特点

潮阳剪纸的图纹,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及文化的积淀,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风格。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原文化流传到潮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潮阳剪纸图案中除保留着中原文化意义的装饰图纹外,还揉进本地具有的装饰图纹,一种潮阳本乡本土的地方特色的装饰图纹,一代代民间剪纸艺人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或感悟扩展延伸到创作设计中,形成特定的潮阳剪纸的艺术风格。

潮阳剪纸的构图以散点透视为基础,在特定的纹样轮廓内采用“花中套花”的手法,围绕主题,运用谐音寓意的字样作组合元素,周围布满祥花瑞草纹样,和谐地构成完整图案,虚实得体,疏密有致,严整中见灵巧,纤细柔媚却罗列有序,无论是方形、长形或不规则形体,其构图都饱满充实,严谨而舒朗的画面,让人感觉丰富且有变化。

河北阜城剪纸

河北省阜城剪纸源于崔庙镇陈集村,目前已辐射到周边码头镇、古城等几个城镇,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创新,阜城剪纸技术除了传统的手工剪纸加工制作之外,还形成了专业性机器规模化生产,极大的降低了剪纸的手工成本,提高了剪纸的生产效率;其代表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年俗剪喜字剪纸、福字剪纸等产品已风靡大江南北;阜城剪纸线条流畅、形象鲜明、艺术风格独特,保持了中国画的写意、工笔等诸多形式,剪纸的选料主要有丝绸、布匹、绢纸、宣纸等。即可手工剪,也可机器规模化生产,同时还可进行装裱设计,满足了从低到高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目前,剪纸已经成为阜城的一项独特的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年纯收入8000多万元,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韩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 代表为江苏扬州剪纸和浙江民间剪纸。

江苏扬州剪纸

百般变化剪出来 扬州是我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扬州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馆,恣意游乐。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隋炀帝游兴不减,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同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的艳丽景色,让人赏心悦目。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剪纸还有一些特别用途,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用来祭奠鬼神。大诗人杜甫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诗句,即谓此用途。

1980年春,扬州各界迎接鉴真大师像回故乡探亲,剪纸艺人作了《鉴真大和尚》剪纸,赵朴初先生为之写《忆江南》词一首,有“明目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句。明清时,扬州剪纸增强了装饰性,欣赏结合实用,既用于妇女儿童的装饰,作为刺绣的底样,剪制鞋花、枕花、台布花、床单花等;也用于民间风俗仪饰,如年节图案、喜庆图案、门前花饰、灯彩花、龙船花、斗香花之类。民间剪纸艺人凭着一把剪刀、几张宣纸,百般变化,寓意多端,剪出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财喜等等花样来。直至清末民初,扬州仍有不少民间艺人以剪纸手艺谋生。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剪纸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得到了党和的重视。1955年,扬州成立了民间工艺社(现为扬州工艺厂),把民间流散的艺人组织起来,并安排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著名老艺人张永寿,是扬州剪纸艺术的优秀代表。他从12岁起随父学艺,经历了70多个艺术春秋,创作了数千幅剪纸。其主要作品有50年代的《百花齐放》、70年代的《百菊图》和80年代的《百蝶恋花图》三部剪纸集。《百花齐放》剪纸集出版时,郭沫若同志为之写诗云:“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1979年,张永寿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如今扬州剪纸的品种已有1000多种,销售至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浙江民间剪纸

《武林梵志》载五代时“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描绘了吴越故地上曾出现的一个宏大剪纸景观。

民间剪纸传统在乡土之中延续传承经久不衰。至1953年以前,调查者曾记述:“浙江省的窗花剪纸各地都有,以金华地区永康、浦江、磐安,温州地区的乐清、平阳等地较多,风格各有不同,用途亦各异。”

从所采集的品看来,金华地区多为窗花和灯花,乐清的细纹刻纸主要用于装饰龙盘灯,平阳的太平钿剪纸,平阳一带送礼时放在礼物上的“圈盆花”最有特色。其次,各地均有用以衣裙、鞋帽的乡花样。

题材常见为花卉瓜果、鸟兽鱼多,而戏曲故事则是永康一带的拿手好活儿。剪花的样子多是女子做姑娘时攒下的老辈儿花样;另有一部分是画佛像的民间匠人所为,再经由手艺高的巧手剪制。有的巧手当然也可以自己出样自己剪,甚至看完戏之后就能剪出成套的戏文。

浙江戏曲窗花擅取戏中典型的场面情节,充分体现人物的身段之美。有别于戏曲的是,剪纸为之配上了相适应的背景为衬,显示了特定艺术语言的优势。浙江剪纸造型讲究大的影像轮廊,而影像之中剪出细细的阴线。阴线的恰到好处,能使形象结构与画面的节奏都增添成色。 代表为湖北沔阳剪纸、广东佛山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

湖北沔阳剪纸

沔阳(今仙桃)属荆楚地区,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是“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早在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即有记载,荆楚人于正月初七“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或戴之头鬓。”唐李商隐《人日》诗也有“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之说。无论,“镂金”、“剪彩”,皆“剪纸”之工艺也,早就在民间流传,与荆风楚俗结下了不解之缘。

沔阳雕花剪纸与其它地方的剪纸相比较,主要在刀法上独具高超技艺,历代雕花艺人从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日臻完备的妙招,讲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顺,开片要严,行刀要匀”。阳刻、阴刻、隐点隐线等技法的应用,也使雕刻出来的花草树木、人虫鸟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成为广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美术珍品。

8月19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颁证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作为“中国剪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沔阳雕花剪纸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东佛山剪纸

广东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

佛山剪纸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大类。其利用当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色彩强烈、金碧辉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佛山剪纸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选材施艺。

古代,剪纸主要用途是节日礼品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产品商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佛山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构图严谨、装饰性强、剔透雅致、金碧辉煌的特点,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在我国剪纸艺术中较具代表性。

福建民间剪纸

福建各地的剪纸都有不同的特点。山区的南平、华安等地以刻画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较多,表现较为粗壮有力、淳厚朴实;沿海的闽南、漳浦一些带则屡见水产动物入画,风格细致造型生动;莆田、仙游一带以礼品花为主,倾向于华丽纤巧的意味。

剪纸的作用了也很广泛:岁时节日的窗花、门鉴、灯花、仪礼花及刺绣的稿样,泉州艺人刻纸还应用在建筑中家具上,作复印漆画的底版。

最有特色的样式应称莆田的礼品花。贺生贺喜贺寿,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馈赠还是摆供,也不管是礼轻还是礼厚,都要赋上一枚鲜红的剪纸花。就连猪头、猪脚、猪肚儿、鸡爪爪,也都如此。中国有句俗话叫“礼轻情意重”,想必礼物本是象征行为,而礼物上的花儿,当是人情人意之所在吧?

礼品花的造型也别的意趣。一只鸡爪上的剪纸称之为“凤爪花”,本无美感的东西顿时成了一枝爪丫儿的阿娜若舞的凤足凰趾,上面再饰以“戏牡丹”的图案,则更美观。猪肚子儿也很难看,作者把这朵花剪成一只肥硕溜油的小猪崽的意象,使这份本“好吃不好看”的礼物,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完善。更奇怪其中的文字“一团彩色”而不是“一团和气”,因为那满园之中,已洋溢着可视的祥云瑞气。

南北剪纸有什么共性与区别?

一.南方派

代表为广东佛山剪纸.武汉民间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

广东佛山剪纸

南方派剪纸——佛山剪纸

广东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

佛山剪纸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大类。其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色彩强烈、金碧辉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佛山剪纸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选材施艺。

古代,剪纸主要用途是节日礼品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产品商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佛山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构图严谨、装饰性强、剔透雅致、金碧辉煌的特点,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在我国剪纸艺术中较具代表性。

福建民间剪纸

南方派剪纸——福建漳浦剪纸

福建各地的剪纸都有不同的特点。山区的南平、华安等地以刻画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较多,表现较为粗壮有力、淳厚朴实;沿海的闽南、漳浦一些带则屡见水产动物入画,风格细致造型生动;莆田、仙游一带以礼品花为主,倾向于华丽纤巧的意味。

剪纸的作用了也很广泛:岁时节日的窗花、门鉴、灯花、仪礼花及刺绣的稿样,泉州艺人刻纸还应用在建筑中家具上,作复印漆画的底版。

最有特色的样式应称莆田的礼品花。贺生贺喜贺寿,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馈赠还是摆供,也不管是礼轻还是礼厚,都要赋上一枚鲜红的剪纸花。就连猪头、猪脚、猪肚儿、鸡爪爪,也都如此。中国有句俗话叫“礼轻情意重”,想必礼物本是象征行为,而礼物上的花儿,当是人情人意之所在吧?

礼品花的造型也别的意趣。一只鸡爪上的剪纸称之为“凤爪花”,本无美感的东西顿时成了一枝爪丫儿的阿娜若舞的凤足凰趾,上面再饰以“戏牡丹”的图案,则更美观。猪肚子儿也很难看,作者把这朵花剪成一只肥硕溜油的小猪崽的意象,使这份本“好吃不好看”的礼物,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完善。更奇怪其中的文字“一团彩色”而不是“一团和气”,因为那满园之中,已洋溢着可视的祥云瑞气。

武汉剪纸

主要内容:湖北雕花剪纸则从南北朝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流传至今。武汉剪纸从工艺制作特点来说应是湖北武汉刻纸或湖北武汉雕花剪纸。它源远流长,孕育于精彩绝伦的楚文化沃土,承“镂金作胜”、“剪彩为人”之古荆民俗造就了众多剪纸艺人,他们以刀剪代笔,剪刻并施,创造了湖北武汉雕花剪纸艺术。武汉剪纸作品刀随人意、形出于刀,运转自如,不露锋芒;形态生动,神情逼真,代表了汉派剪纸的风格。

代表人物:武汉的雕花艺人蒋在谱,是鄂地雕花剪纸艺人中的佼佼者,也是鄂地剪纸承上启下的人物。他从艺五十余年,功底深厚,技艺娴熟,作品多次出国参展,并远销海外,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上世纪70年代,武汉先后出现了盛国胜、何红一、沈松柏、刘士标、骆清霞等一批剪纸高手,剪纸工艺遍及三镇。

专家评点:武汉剪纸(包括新洲剪纸)有历史渊源,使用剪刀、雕刀讲究,纸质细腻,剪、雕刻的艺术效果能登大雅之堂,老百姓喜欢。它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又结合各个不同时代(时期)的习俗,欣赏习惯等均有不同的出新,并在不断前进和繁荣之中。

二.江浙派

代表为江苏扬州剪纸和浙江民间剪纸。

江苏扬州剪纸

江浙派剪纸——扬州剪纸《四季花》 百般变化剪出来 扬州是我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扬州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馆,恣意游乐。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隋炀帝游兴不减,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同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的艳丽景色,让人赏心悦目。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剪纸还有一些特别用途,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用来祭奠鬼神。大诗人杜甫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诗句,即谓此用途。

1980年春,扬州各界迎接鉴真大师像回故乡探亲,剪纸艺人作了《鉴真大和尚》剪纸,赵朴初先生为之写《忆江南》词一首,有“明目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句。明清时,扬州剪纸增强了装饰性,欣赏结合实用,既用于妇女儿童的装饰,作为刺绣的底样,剪制鞋花、枕花、台布花、床单花等;也用于民间风俗仪饰,如年节图案、喜庆图案、门前花饰、灯彩花、龙船花、斗香花之类。民间剪纸艺人凭着一把剪刀、几张宣纸,百般变化,寓意多端,剪出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财喜等等花样来。直至清末民初,扬州仍有不少民间艺人以剪纸手艺谋生。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剪纸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得到了党和的重视。1955年,扬州成立了民间工艺社(现为扬州工艺厂),把民间流散的艺人组织起来,并安排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著名老艺人张永寿,是扬州剪纸艺术的优秀代表。他从12岁起随父学艺,经历了70多个艺术春秋,创作了数千幅剪纸。其主要作品有50年代的《百花齐放》、70年代的《百菊图》和80年代的《百蝶恋花图》三部剪纸集。《百花齐放》剪纸集出版时,郭沫若同志为之写诗云:“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1979年,张永寿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如今扬州剪纸的品种已有1000多种,销售至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浙江民间剪纸

江浙派剪纸——浙江剪纸

《武林梵志》载五代时“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描绘了吴越故地上曾出现的一个宏大剪纸景观。

民间剪纸传统在乡土之中延续传承经久不衰。至1953年以前,调查者曾记述:“浙江省的窗花剪纸各地都有,以金华地区永康、浦江、磐安,温州地区的乐清、平阳平阳太平钿剪纸点染刻纸作品等地较多,风格各有不同,用途亦各异。”

从所采集的品看来,金华地区多为窗花和灯花,乐清的细纹刻纸主要用于装饰龙盘灯,平阳的太平钿剪纸,平阳一带送礼时放在礼物上的“圈盆花”最有特色。其次,各地均有用以衣裙、鞋帽的乡花样。

题材常见为花卉瓜果、鸟兽鱼多,而戏曲故事则是永康一带的拿手好活儿。剪花的样子多是女子做姑娘时攒下的老辈儿花样;另有一部分是画佛像的民间匠人所为,再经由手艺高的巧手剪制。有的巧手当然也可以自己出样自己剪,甚至看完戏之后就能剪出成套的戏文。

浙江戏曲窗花擅取戏中典型的场面情节,充分体现人物的身段之美。有别于戏曲的是,剪纸为之配上了相适应的背景为衬,显示了特定艺术语言的优势。浙江剪纸造型讲究大的影像轮廊,而影像之中剪出细细的阴线。阴线的恰到好处,能使形象结构与画面的节奏都增添成色。

三.北方派

代表为山西剪纸、蔚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和山东民间剪纸。

山西剪纸

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际,当你走进晋西北的村落院户,看到远处黄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窑洞,似乎觉得这里的颜色太单调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你定会由衷发出赞叹,仿佛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的,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俗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农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再从红白喜事来看。结婚时,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字,晋南一带还要在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刘海戏金蟾》象征爱情的真挚。《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

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窗花”为代表。晋城磁性剪纸在我国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剪纸文化中加进了科技元素,使其更为时尚,应用更广泛,体现了科技进步的价值理念。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广灵剪纸

“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著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

——磁性剪纸 (MAGNETIC PAPER-CUT)

晋城剪纸以磁性剪纸为代表,在全国独树一帜。

磁性剪纸可以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画轴、磁性书写板上,也可吸附到冰箱、防盗门、汽车、文件柜、文具盒等铁制物体上。喷少许水或洗洁净也可贴附在玻璃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去。 磁性剪纸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剪纸的透雕特点和剪纸的透空效果。

磁性剪纸是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磁性剪纸对剪纸的贡献体现在:一、磁性剪纸扩大了剪纸的市场;二、磁性剪纸丰富了剪纸理论;三、磁性剪纸增强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创作技法上有创新,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

磁性剪纸为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0420067151.0),中华人民知识产权局于2005年8月17日授予专利权。

磁性剪纸专利在我国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剪纸文化中加进了科技元素,使其更为时尚,应用更广泛,体现了科技进步的价值理念。

河北蔚县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早期当地还盛行供花鞋、荷包、枕头上刺绣用的“花样”。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代表人物是王老赏(1890—1951)。蔚县剪纸的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为:设计造型——薰样——雕刻——染色。

蔚县剪纸是全国唯一的一种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而驰名,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成。蔚县剪纸当地俗称“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种类有戏曲人物,鸟虫鱼兽,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这些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璀璨,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显纯朴,把它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分外玲珑剔透,五彩缤纷,显得特别的鲜灵活脱,别具着一种欢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祁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 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独特点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动、有味、耐看。百幅戏剧脸谱,剪纸挂历,台历,金箔剪纸等多种产品,进一步提高了蔚县剪纸的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使蔚县剪纸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更加灿烂,辉煌。产品畅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爱。

陕西民间剪纸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13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

陕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剪纸艺术中,古老而纯朴的陕西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陕西剪纸主要形式有窗窑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结婚双喜花、衣物佩饰花、神龛贴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窗花最为普遍。每逢春节,不论那里的农村,给窗子糊上洁白的纸,贴上红纸剪成的窗花,喜庆新年。陕西的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陕西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她们创作的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具有古朴的民风。他们一方面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对生活进行仔细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并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用剪纸来表达自己 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

在陕西剪纸艺术中,首推陕北民间剪纸。这一地区由于近百年来交通闭塞,地处偏 僻,外来文化较难传入,古代的文化、艺术却被农家妇女承袭下来,代代相传。如一些剪纸继承汉代画像石风格,外轮廓极其简练、饱满。生动,想象力丰富。如农家春节门上贴的《瓜子娃娃》的四肢用纸剪出,头用瓜子代替。由于作者都是农民,面广人多,年龄相异,所以剪纸的题材丰富多彩。蔬菜花木、放牧纺织、婚丧嫁娶、民间传说等是老年作者表现的对象。关中剪纸以其造型优美,细致逼真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陕南剪纸人数较少,以其夸张中带精巧、细致中藏真情的特点。

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的本事。人们普遍认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聪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聪明的。而今陕北农村,谁会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腊月天婆姨女子们在一起相互学着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替样。正月妇女们相互串门看谁的窗花好,看谁手最巧。

陕西剪纸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三是点彩剪纸,四是渗染剪纸,五是纸塑窗花,六是剪纸熏样。

陕北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据说孔圣人教化天下,唯独遗漏了陕北,于是陕北人的性情不像关中人那么中庸,所以创造性极强,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痛快,所以个性极强。在陕北的靖边、安边、定边,人们你三边剪纸,剪纸变成了另一种风格,纤细入微,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刻画精到。打出的“乐乐”细如针尖,剪出的线细如发丝,既不同延安绥,剪纸粗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写实。据考证,三边原是边关重镇,朝廷常派南方将领在此地镇守,他们带着家眷在这里生活,也带来了水乡的民间文化,与当地古拙的民间艺术待以结合,产生了独特的三边剪纸。

差距地区因为经济基础较好,剪纸的形式变得多样起来,单色、点彩、拼贴、纸塑等多种形式相互运用,内容上以戏曲人物为主,花鸟动物中常常加进象征文化符号的琴棋书画,八宝等,有浓烈的中原文化特征。库淑兰是旬邑县民间拼贴剪纸的高手,今年八十多岁,陕西省文化厅命名的剪纸艺术大师。她把拼贴剪纸发展到极致,使专家学者惊叹不已,汉声为库淑兰出版了大型专辑画册。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拍摄专题片进行报导。合阳县罗占花老人创作的纸塑剪纸,人物的造型采自于戏剧,把戏剧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画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单色剪纸受其皮影造型的影响,而西府的单色剪纸受木板年画影响,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蕴。

山东民间剪纸

北方派——山东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其中,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

山东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独具有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断若连的线条和细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

[编辑本段]剪纸的装裱

问一下福禄寿喜财怎么排列?

综述:它的排列还是非常简单,寿排在第一位。禄第二位。喜第三。财应该是第四。

福:

福,汉语常用字 ,读作fú,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神祖)保佑,即《说文解字》中的“祐也。”后引申为富贵寿考等齐备、福气等 。福,会意兼形声字。从河南殷圩出土的甲骨文(图A)来看,“福”是双手虔诚地捧着酒坛(酉)敬神(示)的形象,是用“手”、“酒”、“示”三个部分组合成的会意字,原是以酒敬神,祈求福备(万事顺遂)的意思。

生日礼物的古代寿礼

“寿”根据中国古代传统,是指60岁以上的生日,即寿礼为60岁老人的生日礼物。

寿屏

寿屏是祝寿的普遍馈赠品,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流行。寿屏即作寿礼的书画条幅,上面题有吉祥贺辞或寿星老人、仙桃、八仙人画之类。有四条幅、六条幅或八条幅组成,并列联成挂在壁上。还有一种座屏或插屏,图案或浮雕或楼刻,可陈设在案几上。

寿樟

寿樟是用大幅或整幅布帛题以吉语贺辞,一般有中堂大小,多为金色、红色。明代时盛行幛词,并形成寿幛。

寿联

寿联即是祝寿用的对联。最常见的如:“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寿联因男女性别、年龄的不同,所用典故、措辞也不同,如女性七十寿联:“金桂生辉老益健;聋草长春庆古稀”。男性八十寿联:“滑水一竿闲试钓.武陵千树笑行舟”。双寿联有:“花放水仙夫妻偕老,图呈王母庚姿双辉”。寿桃。有的用鲜桃.多数是用面粉制成。神话中,王母做寿,在瑶池设蟠桃会招待各路神仙,因而后也都用桃祝寿。

陈放在寿堂案几上的寿桃,一般九登盛作一盘,三盘并列摆放。用面粉蒸成的寿桃,桃嘴还要染红。

寿烛

寿烛是专供祝寿用的蜡烛,均为红色。蜡面上印有金色的“寿”或“福如东海”等古语,一般长一尺,重一斤左右。在庆典开始时,插在寿堂香案的蜡杆上点撼,既作庆贺之用,也增添热烈的气氛。

寿酒

“无酒不成席”,庆贺时,主人都要摆酒筵款待客人,所以很多人也要送酒。在北方,以竹叶青、古井贡、状元红等酒作寿酒,东北则以人参酒作为礼品。

寿面

用来祝寿,寿宴上吃的面条,亲友可以蹭送、主人也可自备。

我国的传统食品面条绵长,寿日吃面,取延年益寿之意。寿面要长3尺,每束须百根以上,盘成塔形。罩上红绿纸的拉花,敬献寿星要备双份。

富贵耄耋图

八十岁老人生日时,常用此来祝贺生日。图的下方画有盛开的牡丹花一株,飞蝶在花上缭绕,有几只猫,在扑蝶游戏。

“耄”“耋”都是长寿的意思,牡丹花是富贵的象征,而猫与“笔”谐音,蝶与“暇”谐音,所以三组景物构成该图。

福禄寿图

祝贺的宾客也有的赠送这张图,以供悬挂在中堂,以示庆贺。图中有一老寿星捧桃伴鹿,上有飞蝠。鹿谐音“禄”,作官升迁之意;蝠谐音“福”,寓幸福常伴之意;寿星即指被恭贺者,祝其长寿。有的画面上还有童子仰望飞蝠,暗示着“翘盼幸福”。

介绍一下几种常见的垂花门的形式:

(一)、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 这是垂花门中构造最简洁的一种,它只有一排柱,梁架与柱十字相交,挑在柱的前后两侧,梁头两端个承担一根檐檩,梁头下端各悬一根垂莲柱,从侧立面看,整座垂花门形如樵夫挑担,所以又被形象地称为“二郎担山”式垂花门。(见附图)。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多见于园林之中,作为墙垣上的花门,在古典皇家园林及大型私园中不乏其例。 这种垂花门的特点是两面完全对称,从任何一面观赏都有相同的艺术效果。垂花门的两柱间装楹框、安装(攒边门)或屏门。垂花门面阔和柱高的比例,一般为10:9,即面阔一丈,柱高九尺(按:柱高在这里指台明至麻叶抱头梁下皮的距离,不是指钻金柱的通高尺寸),比清式则例中面阔一丈柱高八尺的规定略有变化,适当加大了柱子高度,使垂花门整体上显得轻巧。其余构件的断面尺寸,也与则例规定略有增减,如柱高与柱径之比不是11:1,而是12:1或13:1,显示出杂式建筑在权衡比例上的灵活性。 (二)、一殿一卷式垂花门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是垂花门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它既常用于宅院、寺观,也常用于园林建筑。从正立面看,为大屋脊悬山形式,两棵垂莲柱悬于麻叶梁头之下,其间由连拢枋,罩面枋相联系。 在罩面枋之下,有的安装花罩,做各种题材的雕刻,也可装雀替。在前檐两柱间安装楹框,门扉。垂花门的背立面为卷棚悬山形式,柱间装屏门,起屏障作用。(见附图)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主要梁架为麻叶抱头梁。它的前端落于后檐柱柱头之上,前端与前檐柱相交,并挑出于前檐柱之外一步架。梁头下面悬有垂莲柱。在麻叶抱头梁之下,前后共承托六根桁檩,其中三根,一根落于前檐柱柱头檩碗中,成为脊部的脊檩,其余两根安装在后部的月梁上,作为卷棚部分的双脊檩。(见附图)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的檩架分布有比较固定的形式,一般是以前檐檩中(亦即垂莲柱中)至后檐檩中(亦即后檐柱中)之间距离均分为就等份,每一步架占二份,卷棚顶部占一份。垂花门前后部分的举架也不相同,卷棚部分举架一般为五举(即所谓五举拿头),前檐殿脊部分举架则高于后部,一般为七举。有时用六举或六.举,目的是为了增加前檐殿脊的高度,使它高于后部卷棚部分,以显得崇峨峻拔,增加建筑物的立面效果。(见附图)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由四柱围成一间,它在面宽、柱高、进深之间的比例关系大致为1:0.9:1.2,即面宽一丈,则柱高为九尺,进深为一丈二尺.这里所谓进深是包括垂步在内的通进深,即前檐檩中至后檐檩中之间的距离.如计算前后檐柱之间的距离,还要减掉垂步步架尺寸,可按以下公式:前后檐柱中~中距离=(通进深/9)X7.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两侧常与抄手油廊相连接,游廊除台明比垂花门台明矮一阶之外,柱子也比垂花门矮.游廊的屋面延伸至垂花门梢檩博缝板下面,高低错落,更显出游廊之轻巧,也突出了垂花门的显赫位置. 垂花门也同其他古建筑一样,有大式和小式之分.这种分别,主要是垂花门所处建筑群的等级决定的.古建筑大式和小式的划分,不仅仅是建筑的概念,更主要的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概念,建筑上的各种分别是由等级制度决定的.因此,建在宫殿、坛庙、王府这些大式建筑群当中的垂花门,应当看作大式建筑。而一般民宅中的垂花门,则多为小式。大式与小式垂花门除在建筑体量,即面宽、进深、柱高这些大的尺度上的差别以外,在屋脊瓦饰,雕刻繁简,彩画等级诸方面,都有些较明显的区别。小式做法,屋面多调清水脊,脊两端饰以蝎子尾;大式做法,屋面做大屋脊,施兽吻,有的还要施琉璃瓦。故宫东西路寝宫内的垂花门,天坛斋宫内的垂花门均施琉璃瓦。清恭王府天香庭院垂花门虽使请筒瓦,但装大屋脊,也应是大式的例子。在木作方面,大小式也有些区别,带斗拱的垂花门为大式无疑;无斗拱者,大式做法,垂柱多为圆柱头,雕风百柳或垂莲花;小式做法,垂柱头多为方形,四面贴“鬼脸”,雕刻四季花。彩画制度,也是区分大小式的重要标志,大式垂花门多做旋子彩画或苏装彩画锦上添花;小式垂花门则仅刷红绿油漆,不做彩画,或只在枋檩两端掐箍头。 (三)、四檩廊罩式垂花门 这种垂花门多见于园林之中,常与游廊相连接,并作为横穿游廊的路口,其面宽按一般垂花门,或根据实际需要定。柱间进深与游廊进深相同。这种垂花门的柱高也与一般垂花门相近,但由于游廊与垂花门相接部分的需要,在确定垂花门柱高时,应当兼顾到游廊脊檩高度与麻叶抱头梁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游廊脊檩要交于麻叶抱头梁侧面,端头作榫,插在梁上,所以,垂花门的柱子不宜过高。遇特殊需要时可以另作处理。(见附图) 廊罩式垂花门是两面完全对称的建筑,这点与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不同。由于两面都有垂莲柱,所以,梁头两端均向外挑出,挑出长度(即柱与垂莲柱间中~中距离)一般与游廊上出相等。梁两端上面挖檩碗承檐檩,下面悬挑垂莲柱。梁的中间部分装瓜柱安角背上承月梁,担双脊檩(两脊檩间距离常定为3檩径),使垂花门梁架构成四檩卷棚形式。在四架麻叶抱头梁之下有麻叶穿插枋,作为联系两柱并悬挑垂莲柱的主要构件。为构架稳定及安装方便,在面宽方面,两柱柱头间还有跨空枋相联系。 廊罩式垂花门的举架大小,应与游廊举架一致,以求得相关建筑之间的和谐,一般为五举拿头。 在面宽方向,廊罩式垂花门两梁间有桁檩联系,檩下施垫板,垫板之下施连拢枋(或名檐枋)。为造成玲珑剔透的效果,往往将垫板取消,用荷叶墩等花饰构件代替。连拢枋下一般施用倒挂楣子或安装花罩。垂柱头为方形,四面贴“鬼脸”,做四季花一类雕饰。 垂花门的使用极为广泛,除宅门、府邸外,宫殿、寺观、园林中都有垂花门。因此它的形式多种多样,真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如园林中常见的在围墙上的两面均有垂莲柱的担梁式垂花门,单卷棚式垂花门,三开间四垂柱的垂花门以及二层楼式的垂花门等等。故宫太和殿两侧墙上的垂花门尺度很大,而乾清宫室内侧门上的毗卢帽式的门罩,也具有垂莲柱,未尝不可以认为是垂花门在室内的变体。北京宅门中的垂花门 居住过或进去过北京宅门的人都会对垂花门有较深的印象,因为它端庄而华丽,极为醒目。这里我用“宅门”二字而不用四合院,是听朱家溍先生说过,四合院就是指有东西南北房的住宅,一有垂花门、廊子等的多进院就是宅门了。已故著名民俗学家金惠先生也说过,不该把北京的住宅叫四合院,应该叫“四合房”。他说这话时还颇愤慨。因此有必要逐渐正名,把有东西南北房的住宅叫四合房,把具有垂花门等的多进院的住宅称为“宅门”。 垂花门是宅门中内宅的入口,绝大多数是坐北朝南的,与正厅、正房等同在一条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当然也有少量朝北或朝东的垂花门。它之所以叫做垂花门或垂华门,就是因为它有垂莲柱——由前檐下垂不落地的短柱。柱端做成莲蕾形的垂珠,垂珠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如风摆柳或雕花的方形等,但以垂莲形为最正规。 一般宅门的垂花门就位于第一进院的中线上,与倒坐房对面而立。多进院的宅门,前边还有过厅、厅房等,垂花门一出现就标志着内宅在此了。所谓的内外有别,就是以此为界。旧社会不准妇女出头露面,女眷迎送亲友就到此为止,当时的轿子或轿车就停在垂花门前,行礼、话别就在垂花门台基上进行。规矩大的人家,男仆及一般来客都不能进入内宅。 垂花门的历史我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仅知垂莲柱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在宋元符三年(1100年)成书的宋营造法式上就有数处提到“虚柱”,而且有“虚柱莲华蓬五层”的条目。这是佛帐的做法,属于雕木作,表明宋代垂莲柱的做法已很通行,故它的形成可能更早于宋代。山西侯马董氏墓出土的金代墓中有砖雕的外檐装修形象,上部的垂莲柱造型已很成熟,至于垂莲柱应用于门上始于何时尚待考证。从全国各地住宅的大门上看,使用垂莲柱的极为普遍,如四川的“龙门”,闽南住宅的大门都有明显的垂莲柱,江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住宅也有用砖雕做出带有垂莲柱形象的门罩,可以说用垂莲柱展深门的檐下空间或装饰门的出檐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习见做法。 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的宅门中的垂花门。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活动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不久前我在一处用作单位宿舍的宅门中,见到那里垂花门的两根垂柱,被木柱支顶上形成两根落地柱子,这是出于保护目的,可看上去真别扭。不久我又在另一处见到使用单位把垂花门的两个垂珠齐根锯掉,有如见到断肢的人,心里好难受。 说起垂花门的形象,那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浓缩,精华的集锦。构成中国建筑的要素、构件、装修手法等,它几乎全都具备:屋顶、屋身、台基、梁、枋、柱、檩、椽、望板、封掺板、雀替、华板、门簪、联楹、版门、屏门、抱鼓石、门枕石、磨砖对缝的砖墙等等一应俱全。各种装饰手段,如砖雕、木雕、石雕、油漆彩画都用上去了,相衬得体,十分华丽悦目。可能有人要提出“斗拱”的问题,一般住宅中的垂花门的确没有斗拱,但多年前我住过的东城水磨胡同的一所过去的小王府中的垂花门,的确有很规矩的一斗三升斗拱,在其它地方也见过一斗二升蕉麻叶斗拱。至于宫殿、苑囿、寺庙中的垂花门用斗拱就很普遍了。宅门中的垂花门多是“一殿一卷”式的,就是说门朝外部分屋顶是起清水脊的,门内部分是卷棚顶,二者勾连相搭接。垂花门都用悬山顶,封檐板很宽很厚,漆成红色,上加金色梅花钉,很富装饰气氛。垂花门朝外一面两侧的看面墙,常做得很精致,与影壁相似使用磨砖砌法。也有的在白粉墙上开各种形象的灯窗,屋脊两端砖雕的花草,门两侧墙上砖雕的对联,抱鼓石的石雕、门簪、花板、垂珠、雀替等的木雕都是很精美的。当然这与宅主艺术鉴赏水平和财力大小有关,尤其是彩画一项,由于易于更新,更能反映宅主的爱好,或有一定纪念意义。垂花门都是“澈上明造”的,就是不做天花、不吊顶的,油漆彩画有充分用武之地。苏式彩画的包袱中一般是画山水、人物故事、花卉或博古等等。我在五十年代曾见过著名工程师朱兆雪先生家的二门彩画,包袱中画的是正在使用中的各式施工机械、大吊车、挖土机等等。当时我国的建筑施工还很落后,这表明主人对先进技术的向往。还有一次调查一家住户时,老先生说:“垂花门上的彩画是她(指着夫人)过门那一年画的。”那是一幅很高雅的山水画,老先生说话时怡然自得,夫人在旁莞尔而笑。 宅门的垂花门从外边看是一座华丽的小门,尺度近人,比例合谐,从内院看则是一座完整的类似亭榭的方形小屋,四扇绿色屏门,上面有的还有四个吉祥文字,门虽设而常关,出入多是绕行左右踏跺,有的还得先进廊子再下院子。雨天或烈日当空时可以顺廊子走到厢房、正房。 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住宅中,垂花门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处在正房与倒座之间,它的两侧连接着抄手游廊,游廊的外一侧是一道隔墙,称为看面墙,把院落截然分为内外两部分。 垂花门就是沟通内外院的门,俗称二门,又称内门。 在垂花门以外的倒座房或厅房及其所属院落算作外宅,它是接待外来宾客的地方;垂花门以内的正房、厢房、耳房以及后罩房等则属内宅,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 在封建社会,未出嫁的香闺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指“二门”就是这道垂花门。 垂花门作为内宅的宅门,也是房主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方面,它与宅院的外门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在品第森严的封建社会,宅院门户等级的高低直接标志着房主人的品级地位。 历来的有钱有势之家,都很注重对二门的修饰装点。正因为如此,宅院里的垂花门一般都是建造得非常华丽考究的。 凡垂花门都有两种功能。 第一是要求有一定的防卫功能,为此,在向外一侧的两根柱间安装着第一道门,这道门比较厚重,与街门相仿佛,名叫“棋盘门”,或称“攒边门”。白天开启,供宅人通行,夜间关闭,有安全保卫作用。 第二是起屏障作用,这是垂花门的主要功能。为了保证内宅的秘密性,在垂花门内一侧的两棵柱间再安装一道门,这道门称为“屏门”。 除去家族中有重大仪式,如婚、丧、嫁、娶时,需要将屏门找开之外,其余时间,屏门都是关闭的,人们进出二门时,不通过屏门,而是走屏门两侧的侧门或通过垂花门两侧的抄手游廊到达内院和各个房间。垂花门的这种功能,充分起到了既沟通内外宅,又严格地划分空间的特殊作用。 垂花门除用于住宅建筑中,还广泛应用于园林、寺庙等建筑当中。 北京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中,就有各种形式的垂花门十余座。这些建于园林中的垂花门,有的作为园中之园的出入口,有的则串联于墙垣、游廊之间,起分隔园区、隔景、障景等作用。 由于功能不同,采用的建筑形式也更加灵活,除一殿一卷式、单卷棚式而外,还有独立柱式、歇山式、廊罩式、十字形垂花门多种,充分展示出中国古建筑形式的千变万化。 垂花门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它的各个突出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装饰。 垂花门向外一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称为“麻叶梁头”,这种作出雕饰的梁头,在一般建筑中是不多见的。 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垂花门名称的由来大概就与这对特殊的垂柱有关。 联络两垂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有”、“福禄寿喜”等。这些雕刻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道颇具地位的内宅门面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 垂花门是我国古建形式中常见的一种。在传统建筑中垂花门一般出现在两进或两进以上院落的四合院中,位于正房与倒座房之间,体量不大,为单开间小式建筑,起分割和沟通内、外宅的作用。因其抱头梁前端穿过前檐柱向外悬挑,在悬挑的梁头下有一根柱头上雕有精美图案的垂柱,象倒垂的莲花,因此而得名垂花门。在旧社会,垂花门通常作为内宅的大门,俗称"二门"。《事林广记》中有:"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 的记载。而民间也有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规矩。这"二门"和"中门"指的就是作为内宅门的垂花门。 园林建筑中的垂花门淡化了"二门"的概念,更突出了垂花门的装饰功能和实用功能。因此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建筑,垂花门在颐和园的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颐和园园内现存垂花门有十余座,分布在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的大部分建筑于1860年被毁后没有恢复),有的作为园中之园的出入口,有的则串联于游廊和围墙之间,起到障景和分隔景区的作用。园内垂花门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几乎含盖了垂花门的所有形式,下面将按照园内垂花门的形式分类进行分析。 (一)一殿一卷式垂花门 这种垂花门的平面形式由四根檐柱组成,立面形式从南侧(院外)看是一个带正脊的悬山屋面,从北侧(院内)看则是一个卷棚悬山屋面。垂花门两端一般连接抄手游廊,游廊的南侧看面墙上砌有什锦花窗。由于这种形式的垂花门屋面丰富好看,非常具有韵律感,因此常作为院门位于院落的出入口。此种形式的垂花门在园内分布最为广泛,现存有霁清轩、益寿堂、介寿堂、清华轩等共7处。 (二)双卷棚式垂花门 双卷棚式垂花门的建筑结构与一殿一卷式垂花门基本相同,只是屋面改为两卷棚的悬山屋面,颐和园内现有3处,分别位于宜芸馆和南湖岛的澹会轩。 (三)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 独立柱式垂花门是垂花门中平面构造最简洁的一种,俗称"二郎担山",颐和园画中游东北角就有一座,它的平面虽然只有一排柱,面宽也不大,但屋面部分却呈现出前后出厦的十字行形式。为了造成屋面部分前后出厦的特殊效果,设计者在两根边柱内侧加了两根明柱,这样就将垂花门平面形式由单开间变为了三开间。由于麻叶抱头梁的长度明间超过了次间,因此构架平面和屋面形式上就出现了前后出厦的十字行形式。这座形式特殊的垂花门颇为建筑增添了光彩。 (四)歇山式垂花门 颐和园中有两座歇山式垂花门,一座位于云松巢,另外一座位于长廊东端的邀月门。歇山式垂花门是将垂花门的屋面由常见的悬山屋面改为歇山屋面,它的特点之一是屋面轻巧,造型优美;另点是在梁架之间安装有斗拱,斗拱不仅在结构上起到了支撑作用,使垂花门屋面出檐更深远,而且还是垂花门中重要的装饰物,为垂花门增添了美感。这种垂花门造型优美,形式轻灵洒脱,给人一种极强的美感, (五)廊罩式垂花门 廊罩式垂花门通常与游廊相连接,并作为游廊的出入口。园内永寿斋院外东侧的垂花门即为典型的廊罩。这座垂花门位于乐寿堂、德和园和宜芸馆的交界处,处于显要位置,通过两侧的游廊可直接到达德和园或宜芸馆。为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这座垂花门在建筑结构的处理上采取了不同的方法:首先增加了柱高,使得整座垂花门分外突出醒目;另外为了使垂花门显得玲珑精致,在檐檩和帘拢枋之间安装了荷叶墩来替代垫板,这样就使得整座垂花门显得更加精巧细致。 虽然园内的这些垂花门所处的位置不同,形式各异,但它们功能却是相同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具有极强的点景及装饰作用。颐和园是在真山真水的环境中建造的,非常讲究建筑形式与所处环境的谐调相宜。前山长廊一线地势开阔平缓,在万寿山佛香阁主轴线两侧建有一些四合院建筑,例如无尽意轩、清华轩、介寿堂等,这些四合院建筑的门都采用了外观形式既庄严又活泼的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万寿山上裸露的山石较多, 在万寿山山麓上修建的院落大多是根据山型、地貌再辅以叠石而建造的庭院小景,例如前山的画中游、云松巢,后山的霁清轩等,在这种环境下则采用形式丰富多变的独立柱式、歇山式等形式,它们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点景装饰作用。 其二是起到划分建筑等级、分隔内外空间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等级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便逾越,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建筑,在等级观念上更是要求严格。颐和园主要分为宫廷区、居住区、游览区等三大部分,园内的门按功能位置可分为宫门、殿堂式大门、屋宇式大门、垂花门、随墙门等几大类。垂花门属于小式建筑,建筑等级不高,所以通常不能作为重要建筑的正门,多数作为园内点景建筑的院门出现,如清华轩门、无尽意轩门,或院落的脚门如德和园后院门、画中游后院门。另外,垂花门也用来分隔院落内外空间。园内大部分垂花门,如清华轩、益寿堂等,它们前檐柱柱间安装着一道厚重的门,名叫"棋盘门",也称"攒边门"。这道门开启时可供人出入,关闭这道门后,就将院落与外界分割开来,行成了院内相对独立的空间。 其三是起到障景的作用和安全缜密的功能。我国造园艺术上讲究遮挡,例如颐和园怀仁景集等处的影壁,其作用就是避免院内的景物外露。由于垂花门建在院落中轴线上,正对着院落的正房,因此在建筑构造上也进行了调整。在垂花门的两个后檐柱之间建有一道门,称为"屏门"。顾名思义,屏门是起屏风作用的门,其作用主要是遮挡外人的视线,使之不能对院内的情况和景色一览无余。这道门分为四扇,一般情况是不开启的,人们平时出入时通过屏门两侧的侧门或是从垂花门两侧的抄手游廊到达院内的正房或厢房,这样屏门不但起到了"照壁"的作用,也对进入院内的人群进行了分流。没有屏门的垂花门要实现"障景"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如画中游后院的独立柱垂花门,由于是后院的角门,在建造之初,设计者并没有将它设置在主轴线上,而是偏东北侧,这样人们从湖山真意一侧向院内看时只看到一段围墙,看不到院内的景致,由此增强了院内的隐秘性,也为外人增加了神秘感。 另外颐和园的垂花门不但在建筑形式上具有多样性,而且在自身建筑装修上更是丰富多彩。如在两侧游廊的看面墙上砌什锦窗进行衬托;在檩枋之间安装花板、折柱、荷叶墩等装饰构件;在罩面枋下安装花罩或雀替等构件也是园内垂花门装饰特有的手法,如听鹂馆贵寿无极垂花门的罩面枋下安装了表示福寿的蝙蝠雕刻,画中游后院垂花门的罩面枋下则雕有表示万寿无疆的花罩。木雕刻也很有特色,如用荷叶墩代替垫板,角背作成倒置的荷叶形状,门簪上雕刻四季花草图案或福寿字等等。各种各样的装修技法集中运用在垂花门上,将垂花门装饰得更加华丽多姿。 垂花门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装饰是抱鼓石。抱鼓石都与门枕石连做在一起,放置在垂花门门口两侧专门用来稳定檐柱。以门槛为界,在外侧带雕刻装饰的是抱鼓石,内侧是用来安置门扇的是门枕石。因此抱鼓石也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园内抱鼓石一般采用汉白玉雕刻,按形状分圆形和方形两种。雕刻图案内容丰富,以松鹤延年、鹤鹿同春、犀牛望月、麒麟献宝、如意草、宝相花、荷花等为主,表达着福寿吉祥的寓意。 彩画装饰也是垂花门装饰的重要手法。中国古代建筑彩画有悠久的历史,在木构件的表面进行油漆彩画,不但可以防止风雨侵蚀,保护木构架,还可以对木构架起到装饰作用。颐和园中垂花门的彩画形式主要为清苏式彩画。彩画的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大多为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线法等,内容常常是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或表示多福多寿等吉祥寓意的内容。 颐和园的垂花门作为颐和园众多建筑的组成部分,不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都具有颐和园特殊的景观价值和意义,无不体现着颐和园皇家园林建筑独有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