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2564

古代起名单字为尊,运程一般什么意思

兴仁信息网2023-05-26 11:14:380

古代人的名为何都是单字

不是全部都是单字,东汉,三国两晋时期单字最为盛行,西汉及以前也基本上是单字的,但隋唐以后双字为名的就多起来了。

据说这一现象与王莽的“禁二名”有关系,其余的原因我也不清楚

三国时期的人物姓名,为何很多人“名”都为单字?刘备,曹操,孙权呢?_百度...

经常看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不论在三国演义中还是三国志中,有记载的人名大多都是单字,比如曹操、刘备、孙权……那么当时的人为什么都倾向于起单字的名字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传统原因:图方便

在古代,读书识字是一件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办到的事情。大量的农民、手工业者都是文盲,而且由于书籍数量的稀少,大量的书籍知识都掌握在极少的大儒手中。只有贵族出身、有钱人才有资格去求学。

所以在古代一般能起的起名和字的人,都已经战胜80%以上的人了。

而且古人起名的方式都比较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古人有字作为补充,比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

在称呼对方时一般还会加上字、官职、地区等要素一般都可以区分。比如郭嘉就是颍川郭奉孝等。

二、王莽改制:单字为尊

其实这个原因才是三国时期人名充满了单字的最大的原因。

传说中的穿越者王莽篡汉后,自己建立了新朝,打算恢复上古时期的井田制等政策,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而且王莽认为天底下各州县的名称不好听,于是开启了疯狂的改名潮!

王莽怎么改的呢?

举例:汉代有很大家都很熟悉的南阳、河内、颍川、弘农、河东、荥阳六个郡,全被王莽改名了,而且改的相当奇葩:

南阳叫“前队” , 河内叫“后队” ,颍川叫“左队”, 弘农叫“右队” ,河东叫“兆队”, 荥阳叫“祈队”,合称为豫州六队。

王莽还是个民族主义者,觉得半岛人不配叫啥“高句丽”,应该改成了“下句丽”;“匈奴”人也不配叫匈奴,于是给改成“降奴”,匈奴的首领单于也改成了“服于”……

这一下子就让高句丽和匈奴人很不开心,就开始不听王莽的话了。

王莽这个时候忙着篡位,不好拿外部开刀,于是王莽挑了个软柿子,开始拿普通人的名字开刀。王莽认为:在三皇五帝时期,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我们要向这个时候学习。如何学习呢?学两点就好了!

一、古代的尧舜禹都只有一个名,这就说明了只有好人、良民才有资格用单个的名。

二、上古时期的蚩尤、旱魃、相柳这些敌人、怪兽才用双名,这就说明只有坏人、罪犯才配使用双名。

所以,王莽下达命令:汉朝所有的人都不许起两个字的名字!并且派遣使者跟匈奴单于等各国领袖都传达到:如果单于也起一个字的名字,大汉必然重赏

然后还规定,只有罪犯、坏人才配使用两个字的名字。

“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讽)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前汉书·匈奴传》

在王莽的“二名之禁”这一政策下,大家纷纷都改成一个字的名字,但是有一个人却成了第一个被强制性改成双字名字,来当作惩罚的人,这个倒霉蛋就是王莽的长孙王宗。

王宗以前名叫王会宗,因为王莽的“二名之禁”才改成王宗。王宗觉的自家爷爷这样搞下去迟早要称帝,于是提前打算接王莽的班,连天子的衣服、印章都准备好了。

但是这时候王莽还活的好好的,王宗这是犯了大忌!事情暴露后王莽大怒,逼迫王宗。这还不算完,王莽把王宗又改回为王会宗,表示死了也是罪犯。

建兴帝王莽下诏:“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于是大忌看着王莽杀起自家人来都这么凶,为了自身安全着想,大家纷纷表示我是良民,只起一个字的名。

虽然王莽很快就被刘秀给赶下台,但是王莽在姓名上搞得这个政策遗留的影响力却没那么容易消除。东汉一百多年来,大部分人还都是以单字为荣。

所以在三国历史故事里,绝大多数谋士武将的姓名都是一个单名加上一个双字。有例外吗?也有,但在三国时期,单字还是主流。

看《三国演义》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为什么三国中的人物姓名都是两个字居...

因为从东汉开始,单字(姓 单字名)为尊,双字为贱。名人很少会起双字名。部分名字为三字的一般均为复姓,如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司马懿(姓司马,名懿)等等。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会发现,三国中帝王将相取的名字几乎都是单名。例如:曹操、刘备、孙权、周瑜、关羽、张飞、赵云等等都是单名,姓和名一共就两个字。也有三个字的人名,比如诸葛亮、司马懿等等,那也是因为他们的姓是两个字的,而名也只有一个字。

再往前追溯,刘秀以来的东汉诸位皇帝姓名也都是两个字;往后看,三国统一后的西晋帝王也都是取的单名。不仅是帝王,这段时期,能载入史册的所有人名也几乎都是单名。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了东晋。“王羲之”等一批“某某之”式样的人名的“出现”终于打破了单名的限制。南朝开始之后,君主的名字中也终于出现了二名,各种形式的二名终于见于史书。

也就是说从东汉到东晋,单名风潮一共持续了三四百年,可谓空前绝后。

这个事还得从孔子著《春秋》讲起。

孔子

孔子在删定《春秋》时,经常把两个字的名改成单名。比如说有个人叫仲孙何忌(仲孙是姓氏),孔子便在春秋里改称为仲孙忌。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得而知,因为孔子总是喜欢微言大义,让人摸不着头脑。后来就有人来解读孔子的意图,这些人被称作经学家。有个战国时期的经学家叫公羊高(公羊是姓氏),写了一部《公羊春秋》,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春秋》。

公羊高认为孔子把二名改成单名的举动,背后也是有微言大义的,因为二名是“非礼”的。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所独尊的“儒术”,正是公羊高的公羊学说。这样一来,“二名非礼”的观念便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抗拒二名。但是起二名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汉昭帝刘弗陵就是二名,汉宣帝之前的名字刘病已也是二名。在上层社会,二名还是能和单名分庭抗礼的。

然而,出现了一个改变局势的重量级人物———王莽。

王莽是一个疯狂的复古爱好者,平时不仅喜欢搞井田制,还喜欢折腾名号。儒家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王莽于是把西汉的官名按照周礼全部改了一遍,全国的地名也不能幸免。至于全国那么多人名,当然不能亲自动手起、动手改,但贵为皇帝的他可以为起名设定规则。很明显,王莽也信奉公羊学家的主张,认定二名是非礼的。在王莽的严令下,全国掀起了一波改名浪潮,甚至连匈奴单于都把二名改成了单名。就这样,在王莽的强力推动下,“二名非礼”的观念从学界的主流观点升级成了人人皆知的常识。

王莽覆灭之后,新兴的东汉政权致力于消除王莽的影响,恢复了西汉的官名和地名,但唯独“二名非礼”的观念无法消除。看来,比起行政政令与法律文书,文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更具持久性。所以东汉魏晋的帝王将相,起的都是单名。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出土的简牍资料和墓葬碑刻来看,在身份低微的阶层中,单名和二名是长期并存的。登记的户籍中记录的往往是单名,民间自己使用的却往往是二名。文化水平欠发达的普通老百姓似乎不怎么理会“二名非礼”这个概念,在报户口时把二名改成单名,也只是为了应付官府的要求。但是史书都是为帝王将相书写的,所以这些二名便不见于正史记载。

被单名支配的全国上层阶级的人名到了东晋时期迎来了破局。南渡以后,一种新兴的宗教在各个阶层中大为流行。这个宗教的名字叫做天师道,日常活动就是服用五石散。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信徒的名字后面要附加一个“之”,有点类似佛教僧侣总要以“释”为姓。所以我们看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名字都带了一个“之”,也毫不避讳。这种“之”其实是一种虚字,用来表示宗教信仰,实际上是单名的点缀,没有实际意义。但除了“之”这个后缀的使用外,全国的权贵们依然顽强坚持着单名的传统。

到了晋宋之际,东晋的各个门阀世家在权力斗争和战争中纷纷走向衰败灭亡,原来的寒门走向了历史前台,而二名“非礼”的学说也寿终正寝了。

古代名和字从什么时候不区分的 例如:李世民为什么就是两个字的名,其...

汉代以前取名都是不区分单字和双字的,王莽篡位后取名以单字为尊,南北朝之后慢慢就没人在乎这个了。因此古代取名不分单字和双字是常态。

名和字还是有区分的,只是李世民没有取字,或者有字但是没有流传下来。李渊字叔德。

75年属兔的女人中年己离婚了到晚年会幸福吗?

肯定会幸福的。

因为事在人为的,只要你积极向上,你肯定会幸福。

一九五一年生的人,属什么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