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7429

1997南海观世音菩萨开光时的异象,南海观世音菩萨开光大典

兴仁信息网2023-08-01 14:27:260

谁知道南海观音的来历?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神像回国,途经莲花洋遇风涛,以为观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称“不肯去观音”。五代梁朝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从此香火兴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钦定为观音道场,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亦称补陀洛迦山。明朝时,把莲花洋南的一小岛称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两个山名。

而观音在古天竺就称南海观音,相传是因为:一、观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属南亚,加上观音所在的补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称南海观音;二、“南海”与“南无”所似,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的《观音大士赞》曰:”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王勃卒于676年,就算此《赞》作于676年,亦比“不肯去观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见,不是因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称南海观音的,恰好相反,是因为南海观音,才把普陀山改称为南海普陀山的。

南海普陀山之称,是佛门对外交往的需要,是元初由普陀山和尚如智和一山提出的。

据《续资通鉴》记载:元初,中断了中日邦交。后来,根据刑部尚书崔之疏,决定与日本通好。考虑到日本信佛教,普陀山有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观音”的这层关系,朝廷先后两次派普陀山和尚出使日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朝廷派王积翁出使日本,并命普陀僧如智同往。当时,如智提出:观音应沿用古天竺的名号,称南海观音,普陀山既然是观音道场,亦应改称南海普陀山。后因王积翁被醉酒的部下所杀,出使未成。

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元成宗下诏曰:“命普陀高僧一山出使日本。”当时,一山有两个头衔:一是江浙释教总统;二是敕封为妙慈弘济大师。一山认为,既然朝廷看重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观音”的关系,就应该告诉日本人,留不肯去观音处已是观音道场,日本人一定会感到鼓舞。但普陀山这个山名与菩萨名号贴得不紧,外国人不易理解,应该根据南海观音的名号,改称南海普陀山。

一山是以南海普陀山住持的身份去日本的,由于他宣传了不肯去观音和观音道场的来历,受到日本和佛教界的敬重,日本天皇把他请到京都南禅寺传经说法。一山留日本19年,创了“一山派”禅学。一山病故后,日本天皇亲题其像,赞曰:“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并在南禅寺为他建塔、祠。一山的这次出使日本,不仅为恢复元初中断的中日邦交立了大功,而且把南海普陀山之名传遍了日本。

南海最早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样的?像是何样?

通管理者的区别

三亚的南海观音像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有什么特殊意义?

都流传南海观世音菩萨,在2005年在海南建造了这个观音像。一可以弘扬佛道精神,二可以令人膜拜以求吉祥。

1997年普陀山灵异事件 发生了什么?

南海观音开光那天本来是阴天,蓝蓝的天空见不到太阳,当主持人宣布开光仪式现在开始,与此同时盖在南海观音铜像上的红布被揭开的一瞬间,突然光芒万丈——太阳出来了,一缕阳光正射在南海观音的头上,照的观音闪闪发光、金光灿烂。还有一种更神奇的说法:那天,八时十五分大会司仪宣布,“观音菩萨铜像开光典礼开始”,奇迹瞬刻出现了,天空中显现银白色观音菩萨立姿圣像,在场信众仰天狂呼赞叹,掌声如雷,达数分钟之久,许多信众感动得泪流满面,真是充满法喜,不一会又见天空观音菩萨显迹下方,数度出现荷花般浅红色云彩,并未移动,亦达数分钟之久,这真是奇异。人们都说那是观世音菩萨显灵了,信不信由你,由当事人自己。当时,现场3000多人目睹了此奇观。

这是网上找的描述。不过我不信灵异事件,可能是大气原因造成的视觉巧合,加上那些信徒过分神化就让人觉得相当灵异。

1997普陀山灵异事件

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景区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本岛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2米。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普陀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山、卫生山,浙江省唯一的ISO14000国家示范区。

谁知道南海观音的来历?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神像回国,途经莲花洋遇风涛,以为观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称“不肯去观音”。五代梁朝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从此香火兴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钦定为观音道场,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亦称补陀洛迦山。明朝时,把莲花洋南的一小岛称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两个山名。

而观音在古天竺就称南海观音,相传是因为:一、观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属南亚,加上观音所在的补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称南海观音;二、“南海”与“南无”所似,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的《观音大士赞》曰:”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王勃卒于676年,就算此《赞》作于676年,亦比“不肯去观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见,不是因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称南海观音的,恰好相反,是因为南海观音,才把普陀山改称为南海普陀山的。

南海普陀山之称,是佛门对外交往的需要,是元初由普陀山和尚如智和一山提出的。

据《续资通鉴》记载:元初,中断了中日邦交。后来,根据刑部尚书崔之疏,决定与日本通好。考虑到日本信佛教,普陀山有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观音”的这层关系,朝廷先后两次派普陀山和尚出使日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朝廷派王积翁出使日本,并命普陀僧如智同往。当时,如智提出:观音应沿用古天竺的名号,称南海观音,普陀山既然是观音道场,亦应改称南海普陀山。后因王积翁被醉酒的部下所杀,出使未成。

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元成宗下诏曰:“命普陀高僧一山出使日本。”当时,一山有两个头衔:一是江浙释教总统;二是敕封为妙慈弘济大师。一山认为,既然朝廷看重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观音”的关系,就应该告诉日本人,留不肯去观音处已是观音道场,日本人一定会感到鼓舞。但普陀山这个山名与菩萨名号贴得不紧,外国人不易理解,应该根据南海观音的名号,改称南海普陀山。

一山是以南海普陀山住持的身份去日本的,由于他宣传了不肯去观音和观音道场的来历,受到日本和佛教界的敬重,日本天皇把他请到京都南禅寺传经说法。一山留日本19年,创了“一山派”禅学。一山病故后,日本天皇亲题其像,赞曰:“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并在南禅寺为他建塔、祠。一山的这次出使日本,不仅为恢复元初中断的中日邦交立了大功,而且把南海普陀山之名传遍了日本。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