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3382

西安八仙庵开光道长,西安哪里可以开光

兴仁信息网2023-08-13 23:19:130

万寿八仙宫的历代主持

汪小新,这个名字使人想起“蜡笔小新”,给人带来活泼清新的感觉。

小新小新,是新奇、新鲜、新绿、新闻、新秀还是新星?

这“新”总是同“旧”、同“老”相对,推陈出新,充满青春活力。

新字前头加个“小”,表现了主人的实事求是谦虚恭谨。

小新也会老,老了还叫小新?那有什么?小平到老还是叫小平。总让人感到朴实亲切!

汪小新,字音字调131,由阴平、上声、阴平组合而成。同调人名如:周汝昌(红学家)、周海婴(鲁迅之子)、张火丁(京剧名家)、郭小川(诗人)131读音平仄有致,节奏感强。

汪小新,字形结构:两个左右结构中间夹个独体字。呈几何图形。

从字义字音字形三方面看,汪小新这个名字起得不错。

再对照生辰八字分析看汪小新八字四柱:

年柱甲子海中金;

月柱甲戌山头火;

日柱戊戌平地木;

时柱戊午天上火。

八字得分:

同类:火14.56 土34.20=48.76

异类:木20.00 金6.96 水10.60=37.56

差:11.2

八字硬,喜用金。

汪,五行属性:水;小,五行属性:金;新,五行属性:金。汪小新,水金金。逆序:二金生一水。保持了相生的良性循环,符合五行起名的规则。

用五格剖象法衡量,汪小新是8-3-13组合,这一组合形成天格9癸水、人格11甲木、地格16己土、外格14丁火、总格24丁火。天人地三才为水木土的良好配置。

从传统的阴阳平衡起名来看,汪小新8-3-13组合为阴阳阳的吉利组合。

生肖宜忌如何呢?甲子海中金,1984金鼠年,子为水,金生水。汪(水)小(金)新(金)都是同类,相生相扶。

姓名测评得分:94-96

名字起得再好,也要靠自己的辛勤努力艰苦奋斗才能收获美好的未来。名字往往寄托着父母亲人的深厚情谊和殷切期望,我们当永怀感恩之心。姓名只是人身一符号,姓名除了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并无任何神奇诡谲的力量,所有起名法说到底不过是按照既定规则进行的文字游戏。任何夸大姓名作用的说法不可轻信。祝你好运!

现代道教有哪些?分布在哪里?真正的道统。收道徒吗?成为道徒有哪些要求...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内容。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经济、军事谋略、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民风民俗、伦理道德、思维习惯、民间信仰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世界道教祖庭龙虎山天师府,天师府主持:张金涛,张金华助理。

西安市万寿八仙宫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万寿八仙宫又名八仙庵,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内,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十方丛林,也是西安最大的道教庙宇。八仙宫为宋朝时在原唐代兴庆宫遗址上建立,现存建筑基本为清朝时期修建的。相传此处为吕洞宾受汉钟离“一枕黄粱”点拨而感悟成道之处。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曾颁发1000两白银,命八仙庵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并颁赐庙额“敕建万寿八仙宫”,八仙宫因此得名。八仙宫可分为三个部分。除却山门、牌坊、照壁、钟鼓楼,第一部分有殿5间;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后殿供奉着八仙神像。神像表情生动,衣袂飘飘,各像又有各自特点:张果老的诙谐、吕洞宾的正义、韩湘子的神韵等等。第三部分为正殿,殿门上悬有光绪皇帝亲笔书写“玉清至道”的牌匾。正殿两侧为东西跨院。东边有吕祖殿和药王殿,分别供奉着吕洞宾和孙思邈,西院则是庵内道士的居所。八仙庵共分为三进,第一进院落的正中有一座遇仙桥。相传吕洞宾就是在桥上遇到钟离权的。桥下悬挂有“金钟”和“金钱”。在道家里,金钟有通天彻地、除邪降魔之法;而金钱则有着普度众生、福佑的愿力象征。如果能用硬币打中桥下的金钟或金钱的话,那就表明你与道有缘,会一生平安的。第二进院的正面是一座五开间的八仙庵,这里是八仙庵的主殿,道观日常举行的盛大宗教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殿门正中悬挂着“宝仙传”四字匾额,为清光绪皇帝所书。殿内正中奉祀着东华帝君,两侧分别是八仙的泥塑彩像。第三进院落的正面为斗姥殿。殿门正面悬有清慈禧太后所书的“洞天云籍”四字匾额。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跨院,东跨院内分别是供奉着吕洞宾的吕祖洞,被道家封为“妙应真人”孙思邈的药王殿和太白殿,还有供奉着太白金星的太白殿。西跨院里是邱祖殿。邱祖就是邱处机,为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之一,元朝初期被成吉思汗封为国师。院内的其他房屋则是庵内道士的居处了。

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万寿八仙宫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

中国古代九大道观是?

武当山、中岳庙、华山、三清山、白云观、青城山、闾山、庐山、终南山、绵山、峨嵋山、崆峒山、楼观台、重阳宫、天桂山、武夷山等均有道观。 1.白云观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山门、灵宫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御殿。戒台与云集山房等,大大小小共有50多座殿堂,占地约2万平方米。它吸取南北宫观、园林特点建成,殿宇宏丽,景色幽雅,殿内全用道教图案装饰。其中四御殿为二层建筑,上层名三清阁,内藏明朝正统年间刊刻的(道藏)一部。邱祖殿为主要殿堂,内有邱处机的泥塑像,塑像下埋葬着邱处机的遗骨。 白云观在清朝改建时细部装饰彩画仍用道教图案,如灵芝、仙鹤、八卦、八仙等。观内保存有大量碑刻,如重修碑记、捐产碑记、亩产碑记、香火碑记等,记述了观址建筑变迁。这里现在是中国道教协会会址。 2.道观天下青城山四川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誉,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为邛来山脉的分支,北接岷山,连峰北绝,山林青翠,景色青幽。城外诸峰环绕,山上树木茂盛,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覆地,群峰环抱,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原始华美如世外桃源。 一踏入青城山门,你就明白何以有"青城天下幽"之说。山幽、水幽、林幽、亭幽、桥幽、路幽……著名作家老舍就在他的作品《青蓉略记》里,就惊叹青城"青得出奇",是一种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珍藏着大量古迹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迹。可以说,青城山是一座纵横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馆"。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山道逐级而上,山涧流水至上而下川流不息,阵阵山风透过树林发出沙沙的响声,风声、雨声、流水声混合起来,仿佛是天籁之音。由于道家崇尚朴素自然,青城山的道观和亭阁都深藏于枝繁叶茂之间,感觉格外幽深,而大多建筑又取材于大自然,像竹木、藤条、树皮、树根等,没有丝毫人工的修饰,与四周的山林岩泉融为一体,的确分外和谐。 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导致这里的饮食都偏重养生,喜用药膳,这点很对广东人的胃口。道士们习惯用瓜果之花来做食品,像白果、板栗、猕猴桃等,据说有强身健体之效,因此青城山的白果炖鸡和乳酒(即猕猴桃酒)是不可不尝的。特别推荐青城山的泡菜,以当地的天然蔬菜为原料,酸中有甜,香脆爽口,常吃能去腻清肠。 中国的名山总是和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倘若一座秀美的山川没有名人逸事相衬那就会少了许多的趣味。正因此青城山的许多道观建筑都与名人有关,建筑于唐代的祖师殿环境清幽静谧是寻仙修道的绝佳境地,唐皇的公主、宋代的名士都曾在此隐居,抛去尘间的杂念伴随着殿内的真武祖师八大仙人的遗踪清苦平静地追寻着仿佛伸手可及的梦想。 除了环境以幽著称外,青城山的武术和气功也是历史悠久,中国四大武学门派中,出世最早,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淬炼,集武、易、医、丹、气于一身,因此世人有"南武当,北少林,峨眉宏佛法,探本到青城"之说。虽然没有机会见识到青城派武术的绝技,但饭馆里的普通服务员的沏茶技术便让众人啧啧称奇:只见她扭腰、翻手、躬身……一招一式,仿佛在习武练功,其间长长的壶嘴流出来的茶则一滴不漏,全进了杯子中。 3.龙虎山上清宫道教著名宫观。在江西省鹰潭市}南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中上清镇东首。初为天师张道陵的草堂,第四代天师张盛在此置传箓坛,逢三元日升坛传箓。唐代会昌年间(841--846)始于此处建真仙观,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名上清观,仁宗天圣年间(1023一1032),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曾观于龙虎山南。哲宗元祐元年(1086),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又重建,但均已不可考。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于上清镇东再建;政和三年(1113)升观为“上清正一宫”。南宋高宗建炎年问,宁宗于庆元、嘉定年间均有修建;理宗于端平二年(1235)赐内努,并派太乙宫高士易如刚再次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时共兴建二阁、三馆、六殿及东西道院数百楹,不久又创建 门楼,增建紫微阁。元代曾有三建二毁,武宗时敕改上清正一宫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明代先后有六次重建与修复及增建。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圣祖曾炀帑金修葺;雍正九年(1731)特赐帑银十万两,遣翰林学士占留保,原直隶臬司浦文焯等督工,又命天师府署理大真人张匿昭麟协同监修,于当年大兴土木,开始重修,至雍正十年八月竣工,除将原有殿宇葺修一新外,又新建了碑亭、斗姆宫、后堂、库房、厢房、斋堂、厨房、虚靖祠及二十四道院等,整个宫宇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名振江南;后因年久失修与屡遭灾毁,至解放初仅存门楼、午朝门、钟楼、下马亭、东隐院等建筑,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文革”中,上清宫残存建筑全遭毁坏,现唯存有一口元代所铸大钟及部分碑刻藏于天师府内。为龙虎山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是道教正一道的祖庭。 4.中国最大的供奉魁星的道观——承德魁星楼承德魁星楼是中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建筑之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创建于公元1828年。当时的承德知府(地方官的名称)海忠为祈求他所管辖的地方文化昌盛,兴建了这一供奉道教神仙“魁星神”的道观。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魁星神能保佑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获得成功。20世纪之前,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一类建筑。 承德魁星楼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供奉魁星的道观,也是该地区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这里定期举办大型道场和庙会,前来朝拜的人很多。 现在承德魁星楼建筑占地面积6.6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依山势而建,自上而下依次为楼、廊、殿、阁、苑,呈现独特的道教建筑风格。主楼修建在山顶上,气势宏伟,里面供奉着魁星神;山腰处有碑廊,保存着大量古代碑刻以及木雕情景画等艺术品;再下面是荣仕和乐真两座大殿,供奉这一系列道教神仙;最下面的门殿还有大型道教护法神张天师等系列壁画。

万寿八仙宫的历史沿革

万寿八仙宫原名八仙庵,始建年代不详。

万寿八仙宫的第一道牌楼下,立有“长安酒肆”石碑一座,旁刻“吕纯阳先生遇钟离权先生成道处”。这块石碑指的八仙中的人物吕纯阳(吕洞宾)与钟离权相遇的传说。据《神仙传》记载:吕祖初遇钟离权于长官酒肆,受钟离权点化,吕祖感悟,拜求度世。别后,钟离权遂以十试其心。后人在此立祠,以示纪念。这是关于万寿八仙宫来历的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据乾隆《西安府志》和嘉庆《咸宁县志》载:“宋代有郑生见八仙显化于此,因建庵祀之。”

万寿八仙宫系唐兴庆宫局部故址。《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载:吕岩于唐武宗会昌年间,在此遇钟离权为黄粱一梦所悟遂入道,为“八仙”故事渊源。八仙是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教行,在此大兴土木,取名八仙庵。此时的八仙庵建筑已颇具规模。元至元年间,安西王忙哥刺笃信道教,因“祷嗣获应”,令耶律总管奏皇妃吉利弥释降旨敕修庵。

明宪宗成化年间,秦府永寿王朱尚灴夜梦八仙,遂对八仙庵进行了全面维修,并亲笔题写了“蓬莱”匾额。明正德年间,因疾雷自庵中升起,云中现神异形象,道俗于此建八仙殿并增建雷祖殿。明代已形成道教十方丛林性重点宫观,为西北数省道教徒授受戒律、学习道教知识的主要场所。明末,八仙庵毁于战乱。

清康熙初,当地士庶集资兴复八仙庵,敦请著名道士任天然为住持,重修殿堂廊怃,并扩建东跨院,于八仙庵开坛放戒,使八仙庵成为道教全真派十分丛林。极盛时占地面积近百亩,宫内殿堂层迭,楼台环绕,香火不绝。其时有陕西巡抚夫人祷神病愈,捐资增建了斗姆、龙虎二殿。道士李明阳以募集之资置地200余亩,后在李德吾主持下栽松柏数百株。雍正五年(1727年),道士高永勤、董清奇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维修。嘉庆十一年(1806年),“赤脚董真人”董清奇住持八仙庵,整顿十方丛体制,增建西跨院。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万寿八仙宫又以重修。据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方丛林碑记》记载:“董清奇以后有韩合义、刘合仑开坛放戒,朱教先创建西花园。”同治初年,战火焚毁了中殿及全部古柏。同治十年(1871年),道士刘永镇将被毁殿堂修复。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时,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避难长安,住跸于八仙庵西花园内,封八仙庵方丈李宗阳为“玉冠紫袍真人”,并赏银千两,扩建宫观。慈禧太后赐额“玉清至道”,光绪御书“宝箓仙传”匾额。慈禧太后敕名为“西安东关清门万寿八仙宫”,从此,万寿八仙宫之名延袭下来,慈禧还赐道士御棍两挺。

辛亥革命期间,秦陇复汉军副统领钱鼎于渭南遇害,军曾在八仙庵举行公祭。

民国初年,为了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八仙庵以庙产兴办义学一所,入学学生100余名。杨虎城主持陕政时,因推崇黄老之道,极力保护道教遗产。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监院唐旭庵得杨虎城将军等人的资助,将庙宇整修一新,并立碑记其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杨虎城将军带头捐资,邵力子、于右任、孙蔚如、戴传贤等积极参与,带动西安工商各界,共集资24000余元,帮助监院唐旭庵对所有殿宇进行了全面维修。嗣后,道士郭合喜又改木牌坊为砖牌坊。至此,万寿八仙宫规模定型,计有中路殿宇、东跨院、西跨院及西花园等4组建筑。至民国末年,万寿八仙宫仍是西安地区最大的道观,除了自身有土地730余亩、常住道士108人外,还将长安三角坡长春堂、会真庵和蓝田湘子洞等处小庙收为下院。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期,万寿八仙宫建筑得到保护,1952年由拨款予以维修。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人民按照实有道士人数,留给万寿八仙宫126亩地,其余分配给附近农民。1955年秋,以万寿八仙宫为单位,组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次年改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兴庆宫人民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大队。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该宫道士除从事正常宗教活动外,还进行生产自养活动。1957年,全宫粮食产量达到28600公斤,人均260余公斤,除道士口粮外,还完成了向国家缴纳公粮和出售余粮的任务。当年,该农业社被评为西安市农业生产红旗单位。至1958年,因部分道士去世、迁走和还俗(15人),万寿八仙宫道士人数下降为63人。当年除因水利兴建有效,粮食继续稳产外,经济收入总额达到26000余元(其中农业收入18015元、房租4200元、香火4000元),人均400余元,基本上达到自养水平。到1962年,道士人数降至50人,各项收入总额近22000元,各项支出之外,年余8000余元。道士生活费收入每月平均最低7元、最高21元。“文化大革命”初,万寿八仙宫受到冲击,经籍大部被焚,碑石、造像也受到很大破坏,道士纷纷出走。其后,宫观建筑分别被西安机床附件二厂、新城区农副局综合厂等单位占用,留居宫内的15名道士均参加综合厂劳动,宗教活动停止。1981年11月,西安市宗教事务处向上级报告认为,万寿八仙宫“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安市道教唯一道观,应予以保护,占用单位应予腾出,在西安市宗教事务处领导下,由道士管理。”

1982年,根据宗教政策八仙宫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宫观,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八仙宫管理领导小组”,1985年工厂全部从被占房屋、殿堂搬出,1991年选举闵智亭大师为监院,曾教风大师为副监院,1996年成立“八仙宫管理委员会”。

1985年,占用单位全部迁走,并赔偿损失费10万余。此后,在道观管理小组领导下,对宫观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经过6年时间,耗资160余万元(其中国务院宗教局和西安市拨款36万元、银行贷款20万元、集资100余万元),共完成了8200多平方米的古建维修工程,还建成了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商业街。除西花园尚待重新规划建设外,中路各殿及东西跨院均整修一新。1992年5月16日,万寿八仙宫举行了修复落成、神像开光、监院升座典礼,为万寿八仙宫当代历史的盛会。此后,该宫宗教管理体制臻于健全,设有监院和八大执事,常住道士40余人。

人在西安,6月15日就是五月十五要去八仙庵拜拜,麻烦懂黄历的给看看这一天...

公元2011年06月15日 农历05月(小)14日 星期三 双子座

公历(阳历)日期: 公历2011年6月15日

农历(阴历)日期: 辛卯年、生肖属兔、甲午月、辛丑日

今日胎神: 厨灶厕房内南

五行: 壁上土 危执位

冲: 冲羊(乙未)煞东

彭祖百忌: 辛不合酱主人不尝 丑不冠带主不还乡

吉神方位: 月德合 阴德 宝光 圣心

宜: 嫁娶/结婚/婚嫁 订盟/订婚 纳采/文定/过订/完聘/大定 祭祀 祈福 入殓 破土 安葬

凶神宜忌: 月煞 月害 月虚 四击

忌: 开光 开市/开业/开张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