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8744

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谁的姻缘,天秤座性冷淡原因

兴仁信息网2023-09-21 13:37:030

1 木石前盟是指贾宝玉和谁的姻缘

林黛玉

木石前盟,《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前世的爱情盟誓,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宝玉前世神瑛石(神瑛侍者)。

木石前盟是指贾宝玉和谁的姻缘

《红楼梦》中贾宝玉念念不忘的"木石前盟"预示他和林妹妹前生有缘,林是木,宝玉为石,林妹妹要以一生眼泪还他的恩情。

《红楼梦》中“金玉良缘”指谁和谁的姻缘?“木石前盟”又指谁和谁的爱...

金玉良缘是指宝玉和宝钗。木石前盟是指宝玉和黛玉。

为何叫“木石前盟”“木石姻缘”?

贾宝玉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是后来有了仙气,但还是石头一块呀!

贾政对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对于贾宝玉的婚姻大事,部分读者的关注点总是停留在贾母王夫人的“婆媳大战”上,却似乎完全忘记了荣国府“一把手”贾政老爷才是儿子贾宝玉婚姻大事真正的决策人。

贾政极孝顺贾母,因此贾母贾政母子就是贾府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心,在女性需要“三从四德”的封建时代王夫人和贾元春对于贾宝玉婚姻大事的愿望就只能是仅供参考而已。

在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贾母贾政很可能是抱着“宝黛姻缘”的强烈愿望的。然而林如海和已经过世的夫人贾敏却显然对贾府中这个出了名的“衔玉而生、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的贾宝玉做林家未来的女婿并无兴趣。

正因为如此,贾母派人派船几个月在扬州蹲守后,才接上了林家大小姐黛玉北上。贾政对林如海所托咐的林姑娘的家教老师贾雨村复职之事积极配合,见效迅速。

对于王夫人姐妹薛姨妈为女儿宝钗放出的“金玉良缘”的风声,贾母贾政是长久迟疑的,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思。“元妃省亲”过后,薛家投靠借住在贾府已经三年多了,贾母这才想到了要为“稳重和平”的宝钗过第一次生日。

在林如海去世和“元妃省亲”之后,一方面林家过去拥有的社会资源已经伴随林如海去世迅速化为乌有了,另一方面贾府在修建大观园之后内部的财政空虚成为了主要问题。贾府对“宝黛姻缘”逐渐失去了兴趣,对“金玉良缘”的态度逐渐升温、此消彼长。

贾政在验收大观园时,对宝钗之后居住的蘅芜苑的评价,先是“无味得很”、后是“有趣,只是不大认识。”很有象征意义。“元妃省亲”之后,贾政看了四春和宝钗的灯谜感到忧虑烦心,正说明宝钗开始进入了贾政的视,而父母双亡的孤女黛玉命运不济却早已经是明摆着的现实。

到了元妃下旨力邀宝钗与众姐妹,即贾府的“四个女孩儿”三春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二年初春,薛姨妈在潇湘馆放风愿意为“宝黛姻缘”保媒,正是贾薛两家对“金玉良缘”态度上的转折点。

薛姨妈同情宝黛的“苦情”,也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宝钗将来不幸福,不愿意宝钗嫁给爱上别人的宝玉,所以薛姨妈实际上是在表态退出“金玉良缘”。

可是贾母对薛姨妈的表态并无回应,一直到抄检大观园宝钗乘机搬出大观园,王夫人凤姐还在挽留宝钗。从薛姨妈提出“保媒”到宝钗搬出大观园一年半的时间里贾府都毫无反应,说明贾母贾政已经放弃了对“宝黛姻缘”的意愿。

所以通行本后40回“黛死钗嫁”的安排是合理的,宝钗嫁给宝玉的时候很无奈、无语泪流,贾薛两家形势都很严峻,贾元春已经失宠多时了,最后贾薛两家不得不抱团取暖,此时的贾府那里还顾得上一个收养多年的孤女黛玉的内心感受如何呢?

封建包办婚姻本来就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未婚双方有无感情基础本来就不在考虑之列,相反婚前存在宝黛二人“儿女私情”的嫌疑会影响到整个贾府的声誉。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清虚观打醮之后宝玉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黛玉在元宵节家宴上当众给宝玉“喂酒”,“紫鹃试玉”黛玉病宝玉发痴,宝黛二人为争取“自由爱情”所做出的这些“逼宫”行动,这些学着《西厢记》、《牡丹亭》的男女主角誓要将“生米煮成熟饭”的表态,反正更加促进了贾母贾政王夫人封建家长们一定要扼杀宝黛之间“儿女私情”嫌疑的决心。

王夫人撵走勾引坏了宝玉的“母婢”金钏儿,贾政痛打惹是生非搞基友逗戏子“调戏母婢”的宝玉,元宵节贾母的“掰谎”痛斥“私情”就是犯了王法的“贼情”,就是封建家长们对“追求自由爱情”的宝黛二人的一致行动、集体镇压。

部分读者只看到宝玉挨打,贾母教训贾政时,贾政的跪服和孝顺。却严重㡳诂了,贾母贾政母子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宝玉挨打之后贾母贾政母子二人相互勾通商议统一决策的实质,贾母贾政母子二人才是荣国府真正关系紧密不可动摇的、相互勾通统一行动的权力核心。

红楼梦36回金玉姻缘木石姻缘是怎么回事?薛宝钗的反应是什么?

金玉良缘

玉钗姻缘

宝玉、宝钗之间的所谓“金玉良姻”,却是癞僧、跛道专门为贾宝玉量身定制的姻缘,在书中正代表了作者所要肯定、所要宣扬的“出世”精神!而在这个方面,非常明显的一个例证,就是书中癞僧、跛道对待钗、黛二人的态度的截然不同。按小说交代,钗、黛小时候均得过“无名之症”,任凭吃遍凡间的医药,均毫无效验。此时,又都有一癞头和尚出现,主动地要为她们疗此奇怪之病。然而,同样是这个癞头和尚,他为宝钗、黛玉开出治疗方案,却大不相同:对黛玉,他要求化她出家,并提出警告说: 电视剧《红楼梦》欧阳奋强 陈晓旭 版

“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见第3回)——明显表现出对黛玉未来情感与姻缘的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这样的治疗方案,自然为黛玉一家所拒绝。而且,癞僧的话,也被看成了所谓“疯疯癫癫”的“不经之谈”。对宝钗,癞头和尚却完全没有提出这么苛刻的出家或“禁锢”要求,相反,他倒是主动地为宝钗未来的婚姻,指明了对象:他不仅送予宝钗实实在在的海上仙方——冷香丸,还为宝钗提供了所谓八字吉谶,要她“必须錾在金器上”(见第8回),并强调说“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见第28回)。——又分明表露出对宝钗未来情感与姻缘的一种热烈的期许。而事实上,宝钗一家也几乎完全接受了这个和尚的忠告。我们看到,宝钗一直服用冷香丸,佩带錾有八字吉谶的金锁,直到她进入大观园之后!——一个是必须从小化她出家,或者外姓亲友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否则,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一个却是“先天壮,不相干”(第7回,癞头和尚语),不仅不需要回避外姓亲友,那癞头和尚还主动地在她的外姓亲友中,为她指定了将来婚嫁的对象。钗、黛的病,以及癞僧对她们的态度,竟是这样全然相反。

木石前盟

那么,所谓的“木石前盟”与所谓的“金玉良姻”,曹雪芹的“倾向性”究竟如何?到底哪一个是作者所要深切痛悔的,哪一个才是作者所要真心认同的?我想,即使是那些感觉比较迟钝的读者,也不难从中看出些门道来了。而说到作者的“倾向性”问题,过去,那些拥林派论者往往是喜欢抓住第36回,宝玉梦中的一句喊骂(即所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来大谈而特谈的。他们很希望以此来论证作者的“倾向性”在于“拥林”,即所谓“内木石而外金玉”是也。然而,如果真要仔细地推敲下去,以上这种所谓的“论证”,却不免会适得其反。其举出的这一个论据,恐怕倒恰恰证明了作者的“倾向性”,并不在于“拥林”,而在于“拥钗”,即所谓“内金玉而外木石”是也!或者说,作者对黛玉及其“木石前盟”的态度乃是似扬而实抑,对宝钗及其“金玉良姻”的态度乃是似抑而实扬!首先,所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可“和尚道士”又究竟是什么人呢?他们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吗?小说第3回,黛玉说癞头和尚是“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而脂砚斋却立即针对这“疯疯癫癫”、“不经之谈”八字,批云:“是作书者自注!”(甲戌本第3侧批)试想,这“和尚道士”若不是曹雪芹自己的精神化身,他们那些“疯疯癫癫”,专讲“不经之谈”的言行,又何以会是“作书者自注”呢?而更进一步,这癞头和尚的“疯疯癫癫”、“不经之谈”,既然是“作书者自注”,那“和尚道士的话”,又究竟信得信不得呢?我们看到,在小说中被称为“和尚道士”的那一僧一道,正是联结书中前世与今生,幻境与现实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纽带。

这一回

……宝钗对窗外的事情浑然不知。只低头锈花瓣。刚绣了两三个花瓣,忽听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闻听此言,不觉怔了。【蒙侧批:请问:此“怔了”是呓语之故,还是呓语之意不妥之故?猜猜。】(当然是“不妥之故”,神瑛怎么说石头的话?都是为了真事隐)忽见袭人走过来,笑道:“还没有醒呢。”宝钗摇头。袭人又笑道:“我才碰见林姑娘史大姑娘,他们可曾进来?”宝钗道:“没见他们进来。”因向袭人笑道:“他们没告诉你什么话?”袭人笑道:“左不过是他们那些玩话,有什么正经说的。”宝钗笑道:“他们说的可不是玩话,我正要告诉你呢,你又忙忙的出去了。”(和下段,都是一石两鸟石头、神瑛双关之语,此提醒袭人,协调神瑛、宝钗、袭人关系)

关于宝玉此梦,是大有来头。所谓“金玉姻缘”,是之前薛姨妈在贾府散布的,说宝钗所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需有玉的才可结为夫妇。所谓“木石姻缘”,是宝玉黛玉前世在三生石畔结下的前缘。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木石姻缘之木),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木石姻缘之石)。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有甘露灌溉之恩,所以绛珠仙草下界为人,欲将毕生眼泪还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抛开神话色彩不谈,作者的这种艺术构思堪称绝妙。眼泪还债这一妙想真是标新立异、奇特有趣。此外,“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在书中还代表了两种婚姻模式,前者代表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者是代表自由恋爱、相知相许。在宝玉心中,唯黛玉一人是耳。但是在府中所传“金玉姻缘”之说又使其恐慌,感到了无形地压力,所以才在睡梦中喊出那番话,宝玉在睡梦中对“金玉”之说如此激烈地反应和维护木石前盟的鲜明态度竟被“金玉”之说的另一主角宝钗无意中听见,也是作者在这一回埋下的精妙伏笔。这番梦话也表明了宝玉的坚决立场——他所要的是“木石姻缘”。 最可笑的是在此书问世以来,常有世人争论选妻当选钗还是黛的问题。在宝玉的心中,从来没有存在过什么选择,黛玉是他唯一的方向。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