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7515

三门四柱七楼,三间四柱七楼是什么意思

兴仁信息网2023-10-17 20:10:260

五台山的菩萨顶的建筑特色有哪些?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菩萨顶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所以又称为“真容院”、“大文殊寺”。

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代曾多次重修。后来藏族僧人进驻五台山之后,成为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之首。菩萨顶全寺顺山就势修筑殿宇,寺前有石阶108级,布局十分严谨。

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菩萨顶的修葺和扩建,逐渐形成后来的规模。北宋时期对寺院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1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

1402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1573年至1620年间再一次,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至清代,由于满族崇信藏传佛教,于是在1660年,将菩萨顶由汉传佛教改为藏传佛教,并从京城派去寺院住持。

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都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

菩萨顶东禅院内两通高3米,宽1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4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描写他上五台山的感受。书法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宝贵的艺术品。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而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韵味。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108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石阶末端的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

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又因山门前的大石阶不是一级一级的,而是斜升的大平面,并雕有九龙戏水。九龙翻腾,互相缠绕,活灵活现。

菩萨顶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10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且均为后来的康熙皇帝下令建筑的。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3个部分。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色彩。面阔7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像。

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藏传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绘在布上的藏画唐卡。

另外,在大雄宝殿和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广施雨露的缘故。

实际上,这只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

此外,菩萨顶内还存有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几件比较稀奇,而且还有趣闻。

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4口大铜锅。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和腊月初八各用一次。

白云观的主要建筑

山门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于白云山脚下建一石牌坊为山门。1987年,投资32万元在石牌坊前建起新山门及周围辅助建筑。新山门为单檐歇山式仿古建筑,左右配备接待室、商店、食堂等服务设施。2000年1月毁于火灾。同年,仿北京白云观宫式牌楼重建新山门。山门高宽均为9米,四柱三门七楼,斗拱以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以上为木质结构,红色琉璃瓦覆

顶。正中门楣镌刻“白云山”三字,系明神宗朱翊钧赐经圣旨中的字迹放大

体。背面镶嵌“国泰民安”石匾,为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2001年所书。山门次楼正背面均镶有花岗岩画板,上刻“双龙守山”,“金鸡报晓”、“玉兔杵药”等吉祥图案,主次楼顶还配三对飞龙正吻,整个山门布局严谨。门内建一仿古式小公园,曰“滴翠园”。正中筑假山,上有泉水涓流,名“洗心泉”。又建凉亭,名“望云亭”,亭顶重檐躜角,基座下的龙头泉喷涌不歇。鹅卵石铺

道,两侧辟为草坪,古朴典雅,集山门、园林于一隅。

神路神路是徒步登山的必经之路。初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历代增建修葺,由700余级石台阶组成,长200余米,宽约1.5米。依山而建,峭拔险峻,直入云端。神路起点原有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修建的石牌坊一座,上刻“名山胜景”,1987年拆除。1985年在神路第一梯段顶端新建石牌楼一座,高6米多,四柱三楼,斗拱、匾额、雀替、花板等雕刻形象逼真。第二梯段中建有北京九月红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张东升先生1998年捐资修建的东升桥。桥石拱玉带,宛若彩虹永驻白云圣境。桥名取意于“紫气东升”。桥栏雕刻道家八仙、八骏、八宝和白云八景。

木牌楼木牌楼建于明代,过去也称山门,高12米,双层飞檐,多层斗拱,似神话中的南天门。26个兽头各显其威,8只角风铃丁当作响。坊檐上书:“白云无尽”、“黄河玉带”、“佛法无量”、“神威有赫”,是古代建筑师、工艺美术家的杰作。

木牌楼建于明代,过去也称山门,高12米,双层飞檐,多层斗拱,似神话中的南天门。26个兽头各显其威,8只角风铃丁当作响。坊檐上书:“白云无尽”、“黄河玉带”、“佛法无量”、“神威有赫”。是古代建筑师、工艺美术家的杰作。

五龙宫五龙宫,四合院落,自成一体。因宫中有“五龙捧圣”塑像和壁画(描绘真武祖师在武当山修炼成真之后,妙乐天尊为试其是否心诚,派遣仙童扮作美女下凡调戏祖师,无奈之下,祖师将那女子用剑刺下悬崖,因自受惊恐,又违犯戒规,也跳崖欲自尽,被半空中的五条彩龙捧起,由太白金星接驾于天宫的故事)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道教追溯真武祖师脱凡成仙过程的宫殿。宽10.45米,进深10.70米,真武祖师座坎宫。东有观音阁,南有南极祖师,北有北极祖师。2001年11月25日晚被烧毁,损失巨大。2002年重建。 天门五龙宫与真武大殿之间,曲尺形排列着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四座天门都建在高高的平台上,两侧均建有配殿;显得威武高大、兀然屹

立。

二天门与三天门之间是一所宽敞的庭院。南端是1989年兴建的点墨廊,供名人学士、社会名流挥毫留言,廊内有著名书法家启功、赵朴初、高峡、吴三大等题写的40余幅书法珍品。西端矗立着两根石旗杆,旗杆上刻有“经三十六修而成正果、统八十二化以伏龟蛇”的对联,叙述真武祖师经三十六世修炼才得正果、八十二次制伏龟蛇的神话,是白云观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北侧是洞口宽阔高大、坚固朴实的白云洞,洞额镶嵌石匾一块,上书“大明敕封白云洞”,为明神宗朱翊钧所封。白云洞原名真人洞,相传真人李玉风在此修炼,其弟子为了纪念这位开山道人,把他住过的山洞称为真人洞,洞内有李(玉风)真人塑像。

真武大殿真武大殿殿院为四合院落,殿宇凌空,楼阁崇高,走廊回环,幽径相通。两厢配殿,五祖七真。1947年农历九月九日,毛泽东转战陕北在葭县时,曾在这里看过葭县文艺工作团演唱的晋剧《反徐州》,并以“亚洲部”名义,赠剧团“与时并进”锦旗。

真武大殿也称正殿,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白云观的中心,也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建在一米高的砖石平台上,给人以高高在上之感。殿堂连接卷棚,深18.8米,宽10米。殿堂卷棚,重檐八角,彩绘斗

拱。正殿由前殿和后殿两部分组成,前殿真武祖师塑像端坐平台,龟蛇二将开道于前,赵公明、马华光元帅待立于后,金瓜、钺斧、朝天镫等仪仗排列左右。后殿真武祖师铜像高坐神龛中;掌印执旗的周公、桃花躬身侍立,威武剽悍的十大元帅拱卫两旁。据古建筑家考证,后殿系明代创建,属歇山式建筑,屋顶高耸;前殿为清代修建,属卷棚式建筑,屋顶拱圆,上覆琉璃

瓦,历来翻新不多,基本保持了明清建筑的艺术风格。殿内有壁画70余

幅,绘制于清末(1904年),描绘了真武祖师降生、修行、悟道、伏魔、赐福等神话传说。

钟鼓楼两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钟楼位于真武祖师殿东南侧,四角躜尖式两层结构(下层土石结构,上层木质结构),楼身呈金字塔型,楣题“金钟自鸣”。楼内悬挂巨钟一口,系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铸造,相传重9999斤(为避万岁)。钟声噌咳,百里可闻。古人曾将“白云晨钟”列为古葭州八景之一。鼓楼在真武祖师殿西南侧,与钟楼遥遥相对,建造格式相仿,楼内悬大铜鼓一面。从古至今,道人晨敲钟,暮击鼓,故有“晨钟暮鼓”之说。

三官殿明代歇山式建筑,殿内供奉“天、地、水”三官。两厢建有六曹森严殿,殿前有一四面坡顶木牌坊,均由斗拱套制而成,造型优美别致。坊楣上书“三元考校”四个大字,寓意着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考核人在阳间的功过善恶,校对死后阴间应给予的赏罚之意。

藏经阁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动工修建藏经阁,四十八年(1620年)秋告竣。阁面阔16.2米,深8.8米,五阁式双层建筑。御颁道藏经列架珍藏阁

上。相传当年九月九日,葭州知州卢扬辉登临此阁,忽见灵芝一茎丽三花挺出于西南梁间,因此藏经阁又名瑞芝阁。藏经阁正南有一碑楼,内立一通龙头石碑,上刻明神宗颁经圣旨,下面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葭州人、云南师宗州知州李嘉声亲泐“敕建道大藏经阁记”。御颁圣旨原件至今保存完好。御制道藏经1947年被焚毁,现存《正统道藏》、《道藏辑要》、《铁版神书》、《道教大辞典》等5000余卷经典,均系1986年新购。

玉皇阁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是白云山的主要建筑之一。在宽阔平展的院落内,玉皇阁突兀而起。阁身两层结构,三层挑檐。十字脊顶,飞戟刺空。上下门楣,雕梁画栋。左右阁檐,浮雕飞彩。八仙神态,迥然

不同。阁上供奉万神尊主玉皇大帝。超出群宇,以示至尊。楼下悬一铁钟,系清同治年间所铸。

文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楼身两层结构。内供文昌帝君(即文曲星),是古代

学者、文人、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为功名、禄位之神。1912年失火焚毁,1915年重修。

九龙壁位于玉皇阁南,建于1998年。正面琉璃制作金碧辉煌,九条彩龙咤叱

风云,呼之欲出;背面花岗岩石上线刻玉皇大帝出巡图,众神簇拥,威震寰宇。

三清殿据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白云山重建庙记》和清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三清殿碑记》及三清殿建筑特征分析,三清殿创建于宋,大型扩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和清宣统二年(1910年)。面宽12.8米,进深8.8米,硬山屋顶,鱼龙吻兽,宽阔宏伟,展示了他在观中的崇高地位。殿内供奉道教的三位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两厢建有南斗六郎和北斗七星庙。 元辰殿1995年建,是白云山建筑规模最大的庙。重檐歇山屋顶,四面回廊,琉璃瓦顶,古朴庄严,雄伟壮观。庙内供斗母及六十元辰。斗母,道经称她为北斗众星之母,为三目四头八臂,是位慈惠、善良的女神。在道教中,斗母主治中天,光照世界,救护众生,消灾免难。六十元辰是道教信奉的六十位星宿神,也称六十甲子神,轮流值年,故又称值年的星神大将军为“元神”、“值年太岁”。按照“本命神”、“本命年”的说法,人们认为自己的寿命、福禄都由本命星辰主宰,敬奉本命元辰就可吉祥如意、一生顺利。1999年,又在元辰殿前建正大牌楼,选料为河北曲阳汉白玉,色彩明快,亮丽醒目;为四

柱、三门、三楼,庑殿式顶,梁坊抱鼓。雕刻有“女娲补天”、“天女散花”、

“麻姑献寿”、“穆桂英挂帅”、“盗仙草”及“四灵”、“十二生肖”等精美图案。

悟道壁2004年建。位于元辰殿西侧清通桥下,为一字型石砌影壁墙,长31.5米,宽7米。选材为本地石料镶嵌黑色花岗岩板材,壁名由原全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题写,刻字均为名人题白云山墨宝,有毛泽东手书“与时并进”、书法家韩亨林手泐高志其《白云山赋》等几十幅书法珍品。 魁星阁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地处白云山西北制高点横岭之上,高耸凌空,睥睨群山。为两层阁楼,飞檐挑角,四挂风铃,时有鸣声。阁内塑魁星像。农历七月二十一日为魁星诞辰日,每年该日,四方文人墨客相会

于此,在举行祭祀魁星仪式后,举办“羊道会”。即将所礼牲羊之肉及内脏、头、眼、耳、舌等部件分别烹调为汤,一道一道请与会者品尝。故称为“羊道会”,汤为“羊道汤”。

聚贤坛聚贤坛位于魁星阁南端,2002年建。形如宝胡芦,大圆半径12米,小圆半径9米,面积600多平方米,坛表用青色石板铺设,洁净典雅。周边建有石材护栏。坛中安放一座长2米,宽、高各1米的石雕香炉,做工精细,美观大方。大圆中心建有半径为1.5米的太极八卦图回音壁,堪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媲美,为白云山一大奇观。魁星阁与聚贤坛之间悬挂文运钟,重5000多斤。口径1605毫米,高2005毫米,取意白云山建于公元1605年,铸钟于

2005年。文人学士到此游览,撞击此钟,以图大吉大利。

东岳殿位于真武祖师殿东下侧,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硬山式屋顶,殿堂宽宏,雕饰流光溢彩。殿内所塑盘龙栩栩如生,木雕工艺精巧绝伦。殿前加有卷棚。院内左右建有七十二司祠,塑像形态各异,威仪凛然。殿内供奉主神为东岳大帝,即泰山之神。

清朝阿哥陵墓

清代王爷坟冢现状:凋敝六王坟罕见七王坟 六王坟残存的大理石牌坊 距今最近的一个封建皇朝,即延续了267年的大清朝,却将定都北京至被迫逊国之间死亡的九位皇帝,分别埋葬在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因此在北京城的四周,没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清朝的王坟。 北京城四周没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王坟 北京是六朝古都,除了皇陵而外,王坟乃至中外名人的墓葬也多。但距今最近的一个封建皇朝,即延续了267年的大清朝,却将定都北京至被迫逊国之间死亡的九位皇帝,分别埋葬在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因此在北京城的四周,没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清朝的王坟。 入关之初的清王坟,有不少就在北京城边。如建国门外的豫王坟,即豫亲王多铎的坟墓;八王坟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坟墓;城西的五路居有郑亲王的墓园。豫王坟、八王坟等以坟而名之的地名一直延续使用至今。这是因为当时的北京城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建国门外的地方就属荒郊野外了;而且这些王爷经过残酷的征战或宫廷的内斗,或者英年早逝,或者获罪暴亡,没有条件事先经营自己的陵寝。到晚清的王爷,养尊处优,腐化奢侈,请人相度风水,用很多精力、时间、金钱营建自己的陵寝,所以北京上风上水的京西北地区,就有不少颇具规模的王陵,其中有两处最为著名,即恭亲王坟和醇亲王坟。 这两位王爷是兄弟,皆系道光皇帝之子,同为咸丰皇帝之弟,都是同治皇帝之叔,恭亲王自然也是光绪皇帝的亲叔叔,醇亲王则是光绪皇帝的生父,在晚清历史上都有重要作用。

恭亲王墓地背倚元宝山 恭亲王奕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值得重视的人物,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资质极佳,聪慧干练,最为道光所钟爱,亲自敕封为恭亲王,爵位格外尊贵。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恭亲王几度执政,也几度被罢黜,真正三上三下。最荣耀时是与慈禧太后联手发动辛酉政变以后,以议政王头衔执掌国柄,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悲惨时又被无理斥逐,闲废十年。他还是晚清皇族宗室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长期主持洋务,经手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同文馆”,是主管总理衙门的王大臣,堪称近代中国的首任外交部长。他死于戊戌变法的前夜,谥为“忠”,称恭忠亲王。 恭亲王的墓地在现今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麻峪村,是恭亲王赋闲时亲自选定的陵址,到现在当地百姓还俗称为“六爷坟地”。这个小村背倚的山名叫元宝山,应是以形似元宝而得名。以恭亲王的地位,当初兴建陵寝时,王陵的规模应该不小。据有关记载,恭亲王陵寝依例修建了碑亭、享殿等建筑,还有一座三丈多高的大理石牌坊,四柱三间,颇为壮观。不过晚清风雨飘摇,一朝覆亡;民初军阀混战,天灾人祸,恭亲王的坟墓几次被盗掘,很快衰颓破败了。新中国成立后,初期无力保护此类文物,以后为修十三陵水库,需要大量石料,故而就地取材,恭亲王陵寝逐渐凋敝。 麻峪村中现在还有两个大坑,已为树丛杂草所遮掩,即是恭亲王的坟墓,早已挖掘一空。但村前的田地里,还突兀地矗立着那座淡青色的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履祥锡祜”四字。左右刻上下联,字体规整秀逸,没有落款,但从小字注书看,应为恭亲王所自书而无疑。据说仅剩的这座石牌坊,也曾计划迁移,来了四辆大吊车同时起吊,竟抬不动,因而留了下来,成了六爷坟地残存的印记。

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醇亲王陵寝 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的第七子,他除是光绪的本生父和慈禧的四个小叔子之一,还是慈禧唯一的亲妹夫,所以格外受到慈禧的眷顾和信用。不过醇亲王志大才疏,自诩知兵好武,很想步武和重振祖宗入关时铁骑横扫千军的八旗雄风,却实在没有什么政绩伟业可言。倒是他当“太上军机”时,曾主持与李鸿章一起兴办北洋海军,把不少钱挪作慈禧营建颐和园的一己之私,使得“渤海湾换作昆明湖,铁甲舰变成大石舫”,成为人们记忆犹新、没齿难忘的恨事。不过醇王一生戒慎恐惧,对慈禧惟命是从,把“家大业大祸也大”作为座右铭,所以能善始善终,到1890年病逝时,谥为“贤”,尊为醇贤亲王,配享太庙,祀以天子礼,得到“皇帝本生考”的称号,死后的哀荣高于亲王的礼制,其陵寝的规制也优于一般的王陵,是现今西山的历代陵寝古墓中规模最大又保存最完好的。它处于现在的海淀区苏家坨镇大西山风景旅游区内(原北安河乡草场村地界),大约是由守陵者发展而成的庄户村落,现在就叫七王坟村。 七王坟也是醇亲王在同治年间因病在西山养息时自己选定的,在西山妙高峰下,唐代法云寺旧址,金章宗所设西山六院之一的香水院之地,经过多年营造。它坐西朝东,前方后圆,面临朝阳旭日,后邻万壑松风,气派里带着野趣,尊贵中露出闲逸,依山顺势,步步升高。进入陵区先是111级青砖石阶,不陡不险,却首先让人生出仰之弥高之感。 上得平台,是一座黄琉璃瓦的碑亭,其四面辟券门,内中矗立着光绪亲书铭文的石碑。按照《大清会典》的规定,黄琉璃瓦只有皇家能用,王公宅邸、陵寝至多用绿、蓝色琉璃瓦。仅此一端,就能了解醇亲王身份的不同凡响和七王坟规制的非同一般。据有关记载,在醇亲王过世时,最初打造的石碑比现在碑亭里的要高大伟岸得多,已经运到了草场的山下,可实在无力搬运上山,不得不留于山下,竖立在醇王同母弟孚郡王墓园的碑亭中,而将这块较小的石碑刻字抬上山来。 七王坟陵寝的林木之盛,是现今存留的王陵中极为少见的。就是这林木之盛,使醇亲王死后难安。那是在他死后的六七年,其墓后一株金元时期的大白果树长得枝繁叶茂,就有人在慈禧面前造作谣言,道是王爷的坟上长白果树,“王”上加一“白”,俨然是个“皇”字,会使皇家的风水移转。经过顽固守旧的封建卫道士推波助澜,慈禧终于下懿旨命令砍掉那株白果树。这当然不是慈禧对已经死去多年的醇王有什么宿怨,还要找他的麻烦,倒可看成是对亲政后锐意变法、越来越不听话的光绪皇帝的一种警告。果然没过两年,就发生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使中国的历史发生倒退,也注定了清朝衰极必亡的命运。 七王坟是非常罕见的阴阳宅,陵寝北侧就是阳宅。醇亲王生前自取别号“退潜居士”、“九思堂主人”,处处向慈禧示以谦退、无为之意,以防招灾惹祸,所以陵寝的阳宅也取名“退潜别墅”。它是一个五进的四合院落,也是构思精巧的一处园囿。此处阳宅因为一直是一个培训中心,闲人无法入内,使这处王陵的阴阳宅保存得如此之好。去年北京市作为人文奥运保护规划的一部分,投资对七王坟进行了抢险修缮。

王爷坟的正式名称叫“园寝”,园寝制度在清代有详细的规定。《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四十九《工部、园寝规制·坟茔规制》记载: “顺治十年(1653)题准,亲王给造坟工价银五千两,世子四千两,郡王三千两,贝勒二千两,贝子一千两。镇国公五百两,辅国公同。又议准,亲王至辅国公碑身均高九尺,用交龙首龟蚨。亲王碑广三尺八寸七分,首高四尺五寸,趺称之。世子、郡王碑广三尺八寸,首高三尺九寸,趺高四尺三寸。贝勒碑广三尺七寸三分,首高三尺六寸,趺高四尺一寸。贝子碑广三尺六寸六分,首高三尺四寸,趺高四尺。镇国公碑广三尺六寸三分,首高三尺三寸,趺高三尺九寸。辅国公同。又题准,亲王给碑价银三千两,世子两千五百两,郡王二千两,贝勒千两,贝子七百两,镇国公四百五十两,辅国公同。……” “道光二十四年(1844)定亲王茔制,飨堂五间。亲王世子至辅国公皆三间。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门三。贝勒以下门一。亲王绘五彩饰以金,覆以级琉璃瓦。亲王世子、郡王,只绘五彩,皆覆以绿琉璃瓦。贝勒以下施朱不绘,用筒瓦。亲王坟园周百丈,亲王世子、郡王八十丈,贝勒、贝子七十丈,镇国公、辅国公六十丈。镇国、辅国将军三十五丈,奉国、奉恩将军均三十丈。” 除了以上详细规定之外,还有六个王爷坟实例。年代较早的是顺治帝之子追封荣亲王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六尺二寸,纵六尺,檐高一丈八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六寸,纵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门,广三丈五尺,纵二丈一尺,檐高一丈一尺。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广三丈八尺六寸,纵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围墙周长五十二丈六尺,高一丈”。这位名为两岁,实际三个多月夭折,未命名的荣亲王,死后享受的殊荣,固然与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感情有关,显示了的尊严,但也反映了清初王爷坟的具体情况。

第二个王爷坟实例,是“朱华山理密亲王(康熙第二子允礽)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八尺,纵八尺,檐高一丈四尺。东西卡子墙长九丈四尺,高一丈一尺。正中飨殿一座,广六丈二尺,纵四丈一尺,檐高一丈七尺。前有大门,广四丈五尺,纵二丈八尺,檐高一丈五尺。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围墙周长七十二丈,高一丈一尺。”允礽卒于雍正二年(1724),这座园寝反映雍正年间王爷坟的规模。 乾隆帝上台后,追封长兄弘晖和七弟福惠为端亲王、怀亲王,在易县建设园寝,在“乾隆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奉移,”(56)尔后添设兵丁五十名看守。端亲王园寝和怀亲王园寝都是“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六尺,纵六尺,檐高一丈六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纵二丈五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门,广三丈四尺,纵二丈,檐高一丈五寸。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广三丈一尺,纵一丈二尺,檐高一丈。围墙周长五十一丈四尺,高一丈。” 从《易州志》的记载来看,端亲王园寝、怀亲王园寝大门外还各有下马桩二根、平桥一座(57)。 乾隆三年(1738)十月,乾隆帝第二子永琏去世,他虽然年仅九岁,但“乃皇后所生”,“聪明贵重,气宇不凡,……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58)赐皇太子,谥端慧。“端慧皇太子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八尺四寸,纵八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正中飨殿一座,广六丈五尺四寸,纵三丈四尺,檐高一丈四尺。两庑各五间,广四丈八尺,纵二丈四尺五寸,檐高一丈三尺五寸。东有燎炉一座,广九尺三寸,纵六尺六寸,高七尺。南有大门三,广五丈一尺,纵二丈二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广三丈六尺七寸,纵二丈一尺七寸,檐高一丈二寸。围墙周长一百三十丈二尺,高一丈一尺。” 乾隆帝第十二子永璂,卒于乾隆四十一年,嘉庆四年(1799)三月追封贝勒。他的园寝可以与端慧皇太子园寝作一比较。“皇十二子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五尺五寸,纵七尺一寸,檐高一丈一尺五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纵二丈八尺二寸,檐高一丈一尺二寸。前有大门,广一丈五尺二寸,纵一丈八尺,檐高一丈六寸。门外设守护班房。围墙周长四十九丈,高九尺二寸。” 第六个王爷坟实例,就是“妙高峰醇贤亲王园寝。”醇亲王奕譞,为光绪皇帝之父,宣统皇帝之祖父,地位很特殊,卒于光绪十六年(1890),十八年葬于西山妙高峰。园寝内“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四尺,纵五尺二寸,檐高九尺八寸。东西卡子墙各长五丈三尺,高八尺。正中飨殿一座,五间,广五丈三尺,纵二丈七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飨殿前抱厦三间,广三丈三尺,纵一丈五尺,檐高一丈一尺。北面燎炉一座,广九尺三寸,纵六尺五寸,檐高八尺六寸。大门一座,三间,广三丈四尺,纵一丈六尺,檐高一丈。门外设守护班房,南北厢各三间,广二丈八尺,纵一丈六尺,檐高八尺五寸。围墙周长七十一丈九尺四寸,高八尺。黄色琉璃碑亭一座,四面各显三间,广二丈,纵、高一丈三尺八寸。碑高九尺,广四尺,龙首高四尺五寸,龟蚨高称之。碑文内恭书皇帝御名。”

随着王爷坟的建立,或利用原有的林木,或在园寝内栽种仪行树,周围栽种松柏树,绿化区域成了严禁民人樵采的准军事区,周围树立界桩,增加了王爷坟的肃穆气氛。个别的王爷坟,一般都安置十家守护。而王爷坟集中地区,如天津蓟县黄花山、朱华山,河北易县张各庄、王各庄,涞水县水东村都是利用军队守卫。涞水县的怡亲王允祥墓,“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马守兵五十名。雍正八年(1730)怡贤亲王金棺安葬,庄亲王奏准续添千、把总各一员、马步兵五十名,由镇标中军核转归镇统辖与左右两营并入三营。”相应的,园寝附近设立营房,盖造衙署及执事人房屋等,易县张各庄二所四十间,王各庄一所二十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与王爷坟有关的“内务府奏案”等原始档案很多。笔者因时间不敷,没能看到太多的内容。但仅就已读到的档案来看,作为推崇封建的一种手段,王爷坟从设计、备料、选址、施工,到竣工,都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数以万两计的白银。 通过几年的业余调查,发现王爷坟规模大体相同,但也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河北涞水的怡贤亲王墓神道上有石牌坊、神桥多座,显然是逾制,至少是雍正帝“命更定园寝之制,视常例有加。”昌平县雪山村的成亲王永瑆墓,据说未建碑楼。昌平县仙人洞前“兰旗王”坟地的神桥趋于实用。有的王爷坟附近风光秀丽,如拢驾庄的显亲王dan臻墓。有的王爷坟则在穷乡僻壤。有的王爷坟没有坟头。有的王爷坟的宝顶四米多高。它们的差异反映出清代王爷的盛兴和衰落,从某一侧面帮助人们了解清代历史暨社会发展的线索。 怡亲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陵寝 拼命推辞皇帝陵寝“待遇” 怡贤亲王允祥园寝,建在河北省涞水县境内的水东村。清王朝有王爷240多位,建王爷园寝200多座,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数怡亲王允祥的园寝。当年雍正皇帝曾经一度打算把泰陵附近一块中吉之地赐给允祥。允祥闻言“惊惧色变”,极力推辞。此后,他亲自在涞水县水东村选择了一块平善之地,请求雍正赐予。允祥患病以后,更为恳切地要求将涞水之地赐给自己,雍正同意了,允祥闻听,喜不自胜。为防止发生变化,允祥派侍卫到涞水取土,自己吞食了一块,然后对雍正说:“如果这样,则臣的内心得以安宁,子孙后代也就会蒙受福泽。”

高规格王陵如今只余遗址 允祥园寝坐西朝东,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虽不高峻,却十分青秀。神道竟长达3华里左右,神道最前方是神道碑,龙首龟趺。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神道碑”15个大字,一边是汉字,一边是满文。 神道以西为火焰牌坊,三门四柱,全为石制,每门的上额枋上正中有一个火焰宝珠。火焰牌坊后是五孔拱桥一座,过了五孔桥就是石牌坊,三门四柱七楼,石牌坊建造得极其精美,可以与清东、西二陵的石牌坊相比,在清代王爷坟中有两座牌坊的也为数不多。 牌坊再往西有擎天柱一对,分列两旁。擎天柱即华表,此擎天柱与皇帝陵的大碑楼的擎天柱有所区别。皇帝陵的华表,柱身上盘绕着一条云龙,须弥座环以石栏杆。而怡亲王园寝的擎天柱,柱身虽然也是八棱的,却是每面各雕二条龙,上面的龙头朝上,下面的龙尾朝上,龙头又抬起。柱身上有8个侧面,共雕龙16条。石座周围也无石栏杆围绕。原来华表后还有神道碑亭一座,上刻雍正御制碑文,在清代王爷坟中一个王爷有两座驮龙碑仅此一处。亭后还有神厨库、井亭、值班房、月台、朝房、宫门、南北焚帛炉、大殿、殿前石雕麒麟一对,大殿后为圆形宝顶。园寝周围还有八旗驻军守护。 可惜的是,规模如此之大的园寝并没有完全保留到现在。1931年神道碑亭被人拆毁,1935年地宫被盗,据当地老乡说地宫门框是风磨铜渗金,石券门三米宽。日伪时期,日伪军利用怡王陵建筑与八路军作战,1944年八路军为了打击侵略者,将怡王陵拆除,砖瓦石片和木料用车拉走。至此,怡王陵地面建筑除三里多长的神道牌坊之外没有遗存。前几年园寝最前方的神道碑还躺在地上,2000年被怡亲王的后人出资重新立起。怡亲王陵现为河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密云境内的三座清代王爷坟 随着《还珠格格》的热播,五阿哥永琪也被人们所熟知。历史上永琪确有其人,并非作者杜撰,而他的坟墓就坐落在密云境内。密云以其山水秀丽,风光优美而备受乾隆皇帝的嘉许。因此,与他有关的三位清代王爷都葬在这儿,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永琪。这三座王爷墓分别是:和亲王墓、安定亲王墓和定恭亲王墓。 和亲王墓 和亲王墓为雍正第五子和亲王弘昼之墓,坐落于密云县原卸甲山乡北宫上村的凤山之侧,灵山之前。弘昼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谥号恭。墓地占地九顷多,其内种有松柏,横竖成行,庄严肃穆。

安定亲王墓 安定亲王墓俗称太子陵,是乾隆皇帝长子和三子、五子之墓,位于今不老屯镇杨各庄村2里许,风水极佳。这里埋葬的是乾隆帝长子安定亲王永璜、第三子循郡王永璋、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这三位皇子均英年早逝,永璜活了23岁,永璋、永琪均活了26岁。太子陵保存完整直至1958年,由于修建密云水库,遂将太子陵全部拆除。地宫因从未被盗,挖开后殉葬品十分丰富,后移入首都博物馆收藏。 定恭亲王墓 定恭亲王是乾隆皇帝之孙,皇长子永璜第二子绵恩。他在历史上很有名,任火器营总统达五十三年之久。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是个实权人物。绵恩墓地占地100多亩。 乾隆曾对密云的灵山秀水留下了“密云古雄郡,山川何壮哉”的诗句,而他的弟、子、孙都长眠于此,足以了却他对密云山水的钟爱之情。

做牌坊一般用什么木质?

种门型建筑物,有文字记载留存下来的古建有宋代、明清和清式建筑三大类,主要区别就是工艺做法和各部尺寸。下图就是典型的三门四柱七楼清式木质牌坊。

颐和园的正门东宫门前的一块牌坊是何形制?

颐和园的正门东宫门前的一块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式,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牌楼两面彩绘金龙176条、金凤36只。牌楼中间镶嵌着一块石匾额,东题“涵虚”;西题“罨秀”。这两块题额为乾隆御书,非常珍贵。

以北京城区的三间四柱七楼为例,分析木牌楼的垂直结构有什么好处?_百度...

北京城区的三间四柱七楼采取垂直结构建造。木牌楼的承重柱架由四根柱子(两根中柱,两根边柱)和三根横枋(中央是一根龙门枋,次间是两根大额枋)组成。承重框架需要考虑两方面的荷载:把上方明楼、次楼的屋顶荷载依垂直向传递到地基,同时,也要抵抗住水平来的风力,以免倾倒。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木牌楼的四根柱子,伸入地下部分约为露明柱高的一半,边柱柱头以上做灯笼榫,通过额枋斗拱直插到边楼檩条里,中柱上榫也插到龙门枋里,以加强主要构件的联接;此外,在露明柱身的下半部还用夹杆石包住柱身,增进横向的稳定性。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