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6857

太岁纪年法名词解释,冲太岁化解方法生肖牛

兴仁信息网2023-11-09 23:55:270

历史上的纪年法有哪几种?

我国历史上使用的纪年法重要的有4种:

(1)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可配成六十组,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历,六十年后周而复始。

(2)帝号纪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鲁国史书《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宣王”和“隐公”均为帝王或诸侯的谥号,这就是帝号纪年。

(3)年号纪年。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4)黄帝纪年。辛亥革命期间,一些报刊和革命党人为反对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纪年,而以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为年号来纪年,史称“黄帝纪年”。由于计算的起始时间不同,当时各报刊采用的黄帝纪年的年代也不统一。对1911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推断为黄帝4609年,中国留日学生江苏同乡会编印的《江苏》推断为黄帝4402年,由黄藻编辑初刊的《黄帝魂》推断为黄帝4622年。其中,《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接受,武昌首义后湖北军颁发的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起义的文告也多采此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定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这一天起,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了。

简述什么是太岁纪年法?

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想的岁星,又称岁阴或太阴。何以要假设此太岁?这要从古人所谓十二辰说起。古人将黄道附近一周天由东向西十二等分,称十二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表示,但其方向与顺序正好与岁星纪年法中的十二次相反(参见本书“什么是岁星纪年法”一问),这样,假想的太岁就与真岁星背道而驰了,如下图:古人还为十二个太岁年名分别取了古怪的名称以表示十二个其中阏,读yān烟;敦,读dùn顿;牂,读zāng赃;涒,读tūn吞;阉,读yǎn演。以太岁纪年著名一例为战国楚屈原《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一句。“摄提”即太岁年名的“摄提格”,表明屈原出生于“太岁在寅”之年;“孟陬”即盂春正月,夏历正月建寅;“庚寅”是其生日的干支。屈原的生日正好是寅年寅月寅日。有论者认为,屈原生于“太岁在寅”之年,反映了当时岁星所在星空的实际方位,不等同于后世干支纪年法里仅具抽象符号意义的寅年。这一认识是有见地的。西汉时期,历家又取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默、昭阳十个名称,名叫岁阳。从flv convert的片子中了解到,太岁纪年创制之初是为反映岁星逐年所在天空方位,由于“超辰”的存在,以之纪年积累至八十多年就与天象的实际不相符合了。于是古人干脆就用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了,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纪年法由天象观测到抽象符号的历程,这一历程与生肖纪年有何关系,至今仍有待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史家或文学家若用太岁纪年那些古怪的名称纪年,完全是为了仿古,与实际天象完全无关,而是用当年的干支纪年对照而来。司马光《资治通鉴》即有意仿古,如卷一“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默困敦,凡三十五年”。这就是说从戊寅年到壬子年共三十五年,并无其他奥秘。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哪三种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现择其要,依次介绍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

(1) 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古医书有不少是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的,如宋•刘昉《幼幼新书》李庚序题作“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清•柯琴《伤寒论注•自序》题作“时己酉初夏也”,据柯琴的生活年代,可查得“己酉”当为公元1729年。当然,更常见的是皇帝年号加上当年干支的合记方法,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自序》题作“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金•段成己《肘后备急方•序》题作“至元丙子季秋”等,都是年号与干支并用。还有再加上年次的,如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题作“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自序》题作“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等即是。两法并用纪年的长处是不易错乱。

(3) 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宋•夏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题作“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析木”就是用岁星纪年。金•张从正《儒门事亲》“颐斋引曰”题作“岁在单阏阳月晦日”,“单阏”就是用太岁纪年。

(4) 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1898年是什么年,是戊戌年,他是 怎么计算的呢?

可以参考如下信息:

商朝历法使用「天干地支」的60循环纪日法。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天干的第一个字「甲」和地支的第一个字「子」,开始依序各取一字组合,配成甲子、乙丑、丙寅、.......,直到癸亥,共取60次。之后又从甲子开始新的循环。以下是殷商人以天干地支纪日所用的甲子表(或称作六旬表)

1 2 3 4 5 6 7 8 9 0

X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Y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

2

3

4

5

6

7

8

9 10

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东汉建武三十年(西元54年),只按60干支的次序记年,这就是干支纪年法。每一循环必须从「甲子」开始,满60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我们如何将西元年份换算作干支呢?因为干支纪年从东汉建武三十年(西元54年)开始。公元3年是癸亥,这是60甲子的最后一年,所以次年是甲子年,是一个新的循环开始。因此,计算 (西元年份-3)÷60 ,得余数 R。再求 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的换算西元年份成干支。

例如:西元2000年的干支如何?

(2000-3)÷60= 33 ....... 17

17÷10= 1 ....... 7

17÷12= 1 ....... 5

因此,西元2000年是庚辰年。

http://www.fjlcyz.com/Article/class6/class6_7/class6_7_5/200602/4296.html

中国干支纪年法起源于何时 ,何人创立?

你好,这就是干支纪年的详细介绍...\上面这位网友的回答也是正确的,,,希望采纳,如需更多请加问...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世界历史上还有过哪些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现行的公元纪年法是从所谓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后的年份叫公元某年。但应该注意:没有公元零年这一年。我国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成立之后采用公元纪年的,今年是公元2011年。

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大约始于东汉,也称农历纪年法,即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纪年,共得60个单位。例如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采用的干支纪年法,1997年是农历丁丑年。

3、世纪、年代。每100年为一个世纪,每10年为一个年代。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公元前221年,处于公元前3世纪20年代;1997年处于公元20世纪90年代

4、年号纪年法。从汉代起,我国古代的皇帝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纪年。如教材中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5、初期、中期、后期。这些时间属于模糊时间。一般一个世纪中,最初20年称“初期”,最后20年称“后期”,中间20年称“中期”。如1997年可称为20世纪后期。

扩展资料

干支纪年据说出自黄帝时代,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

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年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纪年法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