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9223

二十八星宿五行属性表,二十八星宿查询表配对

兴仁信息网2023-11-10 04:45:220

古代的天文扫盲,二十八星宿到底都是指什么?

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于是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戴望舒、方望舒、丁望舒……取"望舒"为名者多至不可数,而却少见有以"羲和"为尊讳的。足证明中国文化还是同以月亮为代表的阴性文明更能亲和。

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2]。

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尧舜治世,是我国古史中的黄金时代。但那时没有钟表和月历,要知道时间、季节、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时间表画在天上。所以"人人皆知天文"。现在说天文,一讲就是"大爆炸",就是"黑洞",早已脱离古时有诗意的广寒宫和神话般的牛郎织女了。这样的天文,要"人人皆知",诚斯难矣。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中国古代有七曜日,在西方与之对应的就是Sunday,Monday,Tuesday……乃至Saturday的七天。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韩等国的日历上,还在使用日、月、金、木、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3],"昏以为期,明星煌煌"[4],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5]。木星古名岁星,径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6]。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7],《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8],《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9],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东、北、西、南的顺序至关重要。《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世尊:)妙生,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知量不?

妙生言:不尔,世尊。

(世尊:)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虚空,可知量不?

妙生言:不尔,世尊。

在这里,顺序变成了印度的东、南、西、北,而不是中国的东、北、西、南。是不是因为一居亚欧大陆之北而一处其南?以东方苍龙为例,从角宿到箕宿看成为一条龙,角像龙角,氐房像龙身,尾宿即龙尾。再以南方朱雀为例,从井宿到轸宿看成为一只鸟,柳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嗉,翼为羽翮。这和外国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成为某些动物的形象(如大熊、狮子、天蝎等)很相类似。

上文说过,古人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而二十八宿都是恒星。了解到这一点,那么古书上所说的"月离于毕"、"荧惑守心"、"太白食昴"这一类关于天象的话就不难懂了[10]。"月离于毕"意思是月亮附丽于毕宿(离,丽也);"荧惑守心"是说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是说金星遮蔽住昴宿。如此而已。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写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也是用的二十八宿坐标法。

二十八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例如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11],等等。

古人对于二十八宿是很熟悉的,有些星宿由于星象特殊,引人注目,成了古典诗歌描述的对象。《诗经》"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12],这是指箕宿和斗宿说的。箕斗二宿同出现于南方天空时,箕宿在南,斗宿在北。箕宿四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簸箕形,斗宿六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诗经》"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则是指参宿而言[13],因为参宿有耀目的三星连成一线。至于乐府诗里所说的"青龙对道隅"[14],道指黄道,青龙则指整个苍龙七宿了。

有的星宿,伴随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后世作家沿用的典故。脍炙人口的牛郎织女故事不必叙述[15],二十八宿中的参心二宿的传说也是常被后人当作典故引用的。《左传·昭公元年》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chén),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主祀大火),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即心宿);迁实沈于大夏(晋阳),主参(主祀参星),唐人是因,……故参为晋星(即参宿)。

因此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杜甫《赠卫八处士》所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个意思。

随着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古人以上述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二十八个星宿为主体,把黄道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二十八个不等份。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二十八个不等份的星空区域了。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这里不一一细说。

现在说一说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是中国的说法,"大熊"是西方的名称。面对同一个天空,可以产生不同的看法。正如面对同一个人体,西方人只能解剖出heart(心)、liver(肝)、spleen(脾)、lung(肺)、kidney(肾),而我国先民却从中看到了金(肺)、木(肝)、水(肾)、火(心)、土(脾)的五行生克。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约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现在说到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份,叫做十二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例如星纪有斗牛两宿,玄枵有女虚危三宿,余皆仿此。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讫界限不能和宿与宿的分界一致,换句话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下表就说明了这种情况[16]:外国古代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叫做黄道带,认为这是日月和行星运行所经过的处所。

他们也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把黄道带分为白羊、金牛等十二个等份,叫做黄道十二宫。其用意和我国古代的十二次相同,但起讫界限稍有差异,对照起来,大致如下表所示:我国古代创立的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说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等。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据以纪年,例如说某年"岁在星纪",次年"岁在玄枵",等等。这两点,后面谈到历法时还要讨论。

有一件事值得提一提,上述十二次的名称大都和各自所属的星宿有关。例如大火,这里是次名,但在古代同时又是所属心宿的名称。又如鹑首、鹑火、鹑尾,其所以名鹑,显然和南方朱雀的星象有关,南方朱雀七宿正分属于这三次。《左传·僖公五年》"鹑火中",孔疏说"鹑火之次正中于南方",又说"鹑火星者谓柳星张也",可以为证。

十二次是与十二节气对应的,以十二节气为各次的起点,以十二中气为各次的中点。明末以后开始用十二次名称来翻译黄道十二宫,但把各宫的起点改为与十二中气相对应,并按黄道经度等分各宫,如星纪宫的起点对应冬至点,等等。

五行对应的星宿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咯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星宿(分东南西北,共二十八星宿)青龙七宿: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朱雀七宿: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白虎七宿: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玄武七宿: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獝

二十八星宿日月代表什么五行

日为太阳,月为太阴!火居太阳之位,水居太阴之位。所以二十八宿里面,日同火行,月同水行!

二十八宿里的五行不同于正五行。

比如,水本来怕土克制,但轸水蚓为水,不但不畏土克,反面赖土而生;木怕金伤,但井木犴为木,不但不畏金克,反而餐金食铁……

五行 二十八星宿 二十四节气 三十六计

五行:金木水火土,二十八星宿: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四节气: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和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 。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寒、大寒。36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二十八星宿是什么?

古峙的巴比伦天文学把黄道划分为十二宫 , 这种划分依据是以太阳的周年为 运动 , 然而 , 一回归年有十二个月 , 太阳在黄道土一月运行一宫 , 那二十八星宿却把周天划分为二十八分 , 划分依据为何 ? 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月躔说 , 及认为二十八星宿为月亮视运动的标志点。而月亮在恒星前运动一适期要 27.32 日 , 人们可能取其整数 , 划分周天为二十八宿。

除了月躔说 , 古代还有一种「四七相配 J 的说法 , 把周天分为四大星区 , 每 一星区含七宿 , 故得二十八宿 , 且用动物来命名叫做四象 :

东方苍龙 ( 包括角、 亢、氏、房、心、尾、箕七宿 );

北方玄武 ( 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 宿 );

西方白虎 ( 包括奎、娄、胃、昂、毕、觜、参七宿 )

南方朱雀 ( 包括井、 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 。

从张衡所著的《灵宪》中可见到 : 「众星列布 , 起以神著 , 有五列焉 , 是为三十五名。一居中央 , 谓之北斗 , 动变挺占 , 实司王 命。四布於方 , 为二十八宿。」我们可以藉此知道 , 这种说法受五行说的影响很 深 , 能作为二十八星宿划分依据值得商榷。

另外 , 仍有人提出了土星恒星通期说。古人研究五大行星的运动 , 发现土星 在天上绕一周需要二十八年多 , 这个数字与二十八宿数正好切合 , 土星在天球上 运动每年坐镇一宿 , 所以土星在秦朝就有「镇星」的名称。但是这种说法 , 在现 代科学的检验 , 测得土星的运动周期是二十九.五年 , 加以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角度来看 , 土星远不如太阳、月亮等重要 , 岂能一开始就观测土星来确定一个二 十八星宿体系 , 作为观测其他天体的参照点 ? 这是不合情理的。所以 , 关於二十八星宿划分依据 , 现在依然以月缠说 , 为较可靠 , 依照月缠说 二十八星宿是沿黄道划分的 , 因为月亮的视运行轨道 , 白道与黄道相距很近 , 选 择做为月亮运动标志点的恒星当然选择靠近黄道的恒星 , 这样观测较为方便 , 但 是 , 我国古代天文学重视观测 , 长期观测实物的基础 , 早在汉代以前就领先於世界各国 , 并确立了赤道座标体象。在后汉时期 , 卖达首次设计制造了黄道浑仪 , 标志著我国黄道座标的概念纯熟 , 在此之前 , 我国观测日、月、五星以及其他星 象 , 均以赤道座标为尺度。

中国学者竺可桢也主张二十八星宿沿赤道划分 ,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二十八星宿是一种完善的赤道分区体象 , 二十八星宿的划分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 , 而是有其创立和完辈的过程 , 历代又根据需要做了必要的调整 , 经历了不少演变 , 才成为今天所流传下来的体象。

青龙:东方七宿是 : 角、亢、氏、房、心、尾、箕。共是四十六个星座 ,正星一百八十六颗 , 增星一百六十八颗。

角宿 由室女座α、 C 二星组成 , 北星小 , 南星大 , 联结起来 , 上小下大 , 形如 角。角宿 包含十一个星座 , 原星四十五颗 , 增星五十颗。

亢宿 亢四星在角宿东面, 角既是苍麓 , 的角 , 则亢应像苍龙的头。亢宿包含七个星座 , 原星二十二颖 。

氐宿 氐是苍麓的胸。氏宿包含十一个星度 , 原星五十四颗 , 增星四十三颗。

房宿 房宿是苍麓的腹部。房宿包含七个星座 , 另有钩铃为附座 , 原星二十一颖 , 增星十五颗。十二星次的大火 , 就是以房为中心的。古书所谓大辰 , 是房、心、尾三宿的总称。

心宿 心三星在房宿束。心宿仅含二个星座 , 原星十五颗 , 增星 十一颗。尾宿尾宿九星 , 形成东方苍龙的尾部。

尾宿 含五个星座 , 另有神宫为 附座 , 原星二十一颗 , 增星十五颗。

箕宿 含三个星座 , 原星入颗 , 增星二颗。

朱雀: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 、翼、轸, 共有四十二个星座 ,正星二百四十五颗 , 增星三百三十一颗。

井宿 井在玉井之东 , 所以又称东井。 井宿包含十九个星座 , 另有钺为附座 , 原星七十颗 , 增星一百四十颗。

鬼宿《石氏星经》称 : 鬼宿四星在井东。鬼宿包 含七个星座 , 原星二十九颗 , 增星五十七颗。

柳宿 柳又叫天相和八臣 。柳宿包含二个星座 , 原星十一颗 , 增星十八颗。

星宿 星七星 , 形状如钩 , 在柳东南。星宿包含五个星座 , 原星三十六颖 , 增星九十六颗。

张宿 张六星 , 在轩辕下。 张宿包含两个星座 , 原星二十颗 , 增星五颗。

翼宿 翼二十二星 , 在太微垣南。

轸宿 轸是朱鸟的末宿。也是二十八宿的最后一宿。轸包含五个星座 , 另有长沙为附座 , 又有左右辖是长沙的附 座 , 原星五十二颗 , 增星八颗。

玄武:北方七宿是 : 斗、牛、女、虚、危、室、壁。共有六十五个星产 ,正星四百零八颗 , 增星四百零七颗。

斗宿 斗是北方玄武元龟之首。斗宿包含十个星座 , 原星六十二颖 , 增星四十一 颗。

牛宿 牛宿包含十一个星座 , 原星六十四颗 , 增星八十八颗。

女宿 女宿形状像箕 , 四星相联 , 有的作十字形 , 有的成方形或芒形。女宿包含八个星座 , 原星五十五颗 , 增星七十颗。

虚宿 虚宿包含十个星座 , 原星三十四颗 , 增星二十 三颗。《石氏星经》把虚叫做天节 , 这个节可能指冬节 ,即以夜半虚居於南中时为交冬至之节。又把虚叫做北陆 , 可能由於虚为北方七宿中央一宿的缘故。

危宿 危三星 , 在虚东北。危宿包含十个星崖 , 另有坟墓为附座 , 原星五十六颗 , 增星 七十八颗。

室宿室二星 , 一为玄宫 , 一为清庙。室宿总计包含十个星座 , 另有 离宫为附座 , 原星一百零九颖 , 增星五十三颗。

壁宿壁二星 , 在天门束。壁宿 包含六个星座 , 原星二十八颗 , 增星五十四颗。

白虎:西方七宿是 : 奎、 娄、胃、昂、毕、觜、参。共有五十四个星座, 正星二百九十七颖 , 增星四百十颗。

奎宿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奎宿包含九个星座 , 原星四十五颖 , 增星六十三 颗。古人以奎、娄二宿为实测辰星的标准。只要在春分前后 , 实测奎、宴二宿 , 观测约两旬 , 而夏、秋、冬三季 , 忠 , 就能够照指定的星写进行观测了。

娄宿

娄三星 , 在传舍下。东西出没的时候 , 形象不同 , 东升时 ,大星在东 , 西没峙 , 大星在西。娄宿包含六个星座, 原星三十三颗, 增星六十一颗。

胃宿 胃三星鼎足立於银河下。胃宿包含七个星座 , 原星三十九颗 , 增星六十一颗。

昂宿 昂居於西方白虎七宿的中央。昂宿包含九个星座 , 原星四十七颗 , 增星五十颗。

毕宿 毕八星形似爪叉。

觜宿 觜三星 , 在参宿右肩 , 如鼎足形。觜宿包含三个星座 , 原星十六颗 , 增星十七颗。

参宿 参七星 , 在五车、天关下。参宿包含六个星座 , 另有伐为附座。原星二十五颗 , 增产五十四颗

二十八星宿日月代表什么五行

日为太阳,月为太阴!火居太阳之位,水居太阴之位。所以二十八宿里面,日同火行,月同水行!

二十八宿里的五行不同于正五行。

比如,水本来怕土克制,但轸水蚓为水,不但不畏土克,反面赖土而生;木怕金伤,但井木犴为木,不但不畏金克,反而餐金食铁……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