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3361

观世音菩萨感应灵课如何,观世音菩萨灵感课

兴仁信息网2023-12-10 11:16:310

《观世音菩萨感应灵课》真的是观世音菩萨传授给玄奘的吗?《西域记...

不是真的,历史上确实有玄奘这个人,也确实去过当时的天竺,后来的印度,但并没有记载过观世音菩萨的事,玄奘是去印度修学,其实印度这个词也是玄奘翻译过来的,之前的叫法很多,而印度人是不修历史的,他们不同于中国人,重历史,有专门的史学家,很多印度人也是看了大唐西域记才知道,哦,原来我们那时候是这样子的。

观世音菩萨有没有法门?

没有。佛教中没有。

佛教中,《占察经》讲的占察方法的外在形式类似中国,但《占察经》讲的是修行法门,《占察经》的本质是讲修行,不是。

师兄,观世音菩萨感应灵课,只能当天的事情吗?难道问自己的罪能否忏悔...

这个只要一心向善,多做好事,时候到了就自然好了,对于你说只能当天的事情的估计是那个人能力有限吧,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有心

居移不动、有感神通,文章报章,贵客双逢(观音灵签)

印光大师推荐 观世音菩萨感应灵课

《观世音菩萨感应灵课》相传为唐代玄奘大师赴西天取经途中遇观世音菩

萨慈悲摄受,令其预知前途祸福吉凶而传。今传世之本乃据明万历二十年

(1592年)之影印本排印。明万历壬辰年春正月十五日,大明中宫皇后下

旨京都“衍法寺”刻印流通,印施百卷,以便臣民决疑,令预趋吉避凶,

阐明法宝,慈泽后人。此为《观世音菩萨感应灵课》之滥觞。

清光绪七年(1881年),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年二十岁时,趋南

五台山莲花洞寺拜道纯和尚为师,剃发出家。出家不久,遭长兄遣回家严

加看管近三月许。一日,大哥因事外出,二哥劳作于碾谷场,大师虔心占

求《观世音菩萨感应灵课》,得“高明居禄位,笼禽得放生”之兆,便知

出行时至,于是趁机潜回寺院。依此印光大师虔求《观音灵课》之事实,

证知求《观世音菩萨感应灵课》决疑实符佛教本义,非可比。

印光大师云:“观音感应课者,俯顺世情,令卜休咎,以期同种善

根之妙方便也。”故凡欲决疑者,皆须恭敬称念“南无(读‘拿摩’

)观世音菩萨”圣号。称圣号者,种无量善根,得无量福德。观世音菩萨

大慈大悲,有求必应,可为虔诚祈祷者决定重大疑难问题。观世音菩萨成

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遇此课本者,若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冥冥之中

,自得菩萨护佑,一切顺遂。

我等有感于观世音菩萨广大灵感和慈悲精神,谨依原本,详细校勘,印制

流通。望有幸得到此课本者,恭敬虔诚,谨依印光大师之开示作法以决所

疑,不可亵渎轻慢。祈愿大众见闻随喜,善根增长,常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消灾免难,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事顺遂,是为至祷。

《观世音菩萨

感应灵课》

此观音神课异常,网络上虽然流传不广,也有许多误差,

但我结合几个版本重新核查记录,现在的版本决定可行,若有师兄有兴趣

,可以学习,在未来的路上能为自己帮助很多。至于是否正确,师兄们都

学佛,结合自己的修行应该能看出个大概。

●黑色实心标记为字面○空心

标记为背面

1、占者必先净手诚心,先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焚香祷祝礼拜,若无菩萨像,

则即向此"课本"焚香礼拜。用硬币或铜钱五枚,在香烟上熏过。放在掌中

摇几摇,心中默祷所问之事。两手高举,连摇数摇,顺手排为一行,对照

卦象,便知吉凶祸福,成败兴亡。

2、口中念道:「紫金化身千百亿,白衣妙相三十二。稽首圆通自在尊,沙

界咸称大悲主!南无大慈大悲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今有祈祷弟子某,

所求某事,未决忧疑,请垂感应!愿赐证明!」

3、如何知道所求的卦是否正确,这个一靠自己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二

靠自身学习的精进程度。聪明人对比一下不难知道,另外念观世音菩萨时

要念一千遍,若很急的话可适当减少。

4、末学用此观音神课无一不准,灵的让人惊讶。记得华山思过崖师兄的

放生文章里有提到过观音神课,名字叫修一个上上签,呵呵,我们的目标

是年年上上签,日日上上签,时时上上签。

第一《星震卦●上上》

●●●

●●

彩凤临丹阙。灵龟降吉祥。祸除福禄至。喜气自洋洋。

此卦求财大吉

。正宜出入欢娱。官词口舌并消除。病人起离床席。

求官目下成就。行人

早晚还归。祸除灾散福盈余。最喜高明宝贵。

断曰:求官得位.考试得意

.讼事有理.病者安宁.

求财十分.寻人得见.婚姻得成.买卖十分.

第二《从革卦●上平》

●○○○○

旧迹宜更改。新事好进程。龙门鱼化跃

。凡骨作神仙。

此卦求财大利。谋望定有归期。病人痊瘥离床席。凡事经

营有理。

行人还家立事。在处必有食衣。春来花发更何疑。千事百无阻滞

断曰:求官小就.谋事有成.讼事宜和.病人无妨.

求财七分.

走失有望.婚姻有成.交易有功.

第三《曲直卦●中平》

○●○○○

动用因风便。求财可托人。喜逢戊己曰

。事事可遂心。

此卦求财微细。病人不保朝夕。行人出外得延迟。官事经

营无理。

所求不得成就。谋望难称心机。时来雨霁自光辉。看先忧后喜。

断曰:求官得位.谋事先成.讼事宜和.病人无妨.

求财不多.寻人

不见.婚姻可定.交易大利.

第四《润下卦●小平》

○○●○○

船泛江湖内。滩边获宝多。更宜将大用

。灾散福来居。

此卦心尤顿解。所求百事可成。只宜进步获康宁。投托高

人有庆。

恰似寒炉发焰。犹如枯木逢春。更宜雨过散浮云。放出一轮明镜

断曰:生意得利.谋事可成.求财八分.病人得安.

讼事有吉.

寻人得遇.婚姻有成.交易有成.

第五《炎上卦●下下》

○○○●○

凶卦按南方。灾难不可挡。官司多不利

。目下有灾殃。

此卦多怀恐惧。常常犹豫心头。进之有喜退之尤。目下且

宜守旧。

苑内有花凋谢。黄菊直到新秋。时来运至莫怀愁。不久自然成就

断曰:求谋有害.出门平下.讼事无理.婚姻不成.

求财落空.

寻人不见.交易不遂.行人不至.

第六《进穑卦●中平》

○○○○●

且安君子分。勿用小人言。凡事皆当谨

。作福保安然。

此卦凡事阻碍。先需破散钱财。行人在外未回来。病者难

得痊愈。

所求未获成就。莫尤运拙时乖。且需谨慎目前灾。向后永无祸害

断曰:说言未遂.考试不利.出行错误.病人不安.

讼事不利.谋事不

成.婚姻难成.求财不利.

第七《进求卦●上上》

●●○○○

国治人安泰。家钱渐渐昌。有财求望吉

。有福亦平安。

此卦求财遂意。所干宜用庚申。行人在外获珍珍。病来百

无所损

官事口舌有理。最喜成就婚姻。高人一见便欢欣。福禄重重有准。

断曰:求官得位.谋事有成.讼理得宜.病人安愈.

求财十分.卒

生贵子.婚姻有成.家宅大吉.

第八《进保卦●上吉》

●○●○○

好德承天佑。门招百福臻。贵人相助力

。获福尽欢欣。

此卦辛入癸水。阴中贵人扶持。求官定着紫罗衣。行人出

外获利。

炉内明焚香火。空中暗助神祗。子孙团聚尽欣嬉。所求遂心如意

断曰:求官得位.谋事有成.占讼事和.病人可安.

求财九分.

婚姻有成.交易有成.家宅大吉.

第九《获安卦●中吉》

●○○●○

目下如冬树。枯木未放花。看看春色

动。渐渐发萌芽。

此卦心多犹豫。先忧后喜无疑。行人在外锦衣归。疾病

盘榕迟滞。

婚姻和合荣显。官事岂有参差。恰如花柳斗芳菲。目下与人和

气。

断曰:讼事和吉.病人无妨.求财容易.行人即至.

家宅大吉.

婚姻可成.交易可合.六甲生男.

第十《随心卦●中平》

●○○○●

春日融和气。衰残物再兴。更逢微细

雨。德泽又还生。

此卦求财吉利。行人衣锦还家。婚姻和合并无差。口舌

是非都罢。

一旦加官进禄。称心富贵荣华。今生再种福田芽。来世堆金无

价。

断曰:求官得位.谋事大吉.占讼可和.婚姻成就.

求财十分.

病人可愈.交易可合.家宅平安.

第十一《灾散卦●大吉》

○●●○○

灾散祸门闭。喜庆福门开。目前相

逢处。须当得横财。

此卦上和下睦。自然喜庆无忧。更宜四远把财求。名

利随心成就

旱苗忽逢甘雨。顺风好驾孤舟。一江春水向东流。百事安然无

咎。

断曰:求财十二分.交易顺遂.出行大吉.疾病不妨.

占讼事

和.谋事可成.婚姻成就.六甲生男.

第十二《进取卦●上上》

○●○●○

进取逢通达。寒儒衣锦归。何人占

此卦。凡事任施为。

此卦进用吉兆。唯宜拜相封候。贵人接引上高楼。合

得金章紫绶。

财利求来百倍。行人称意无尤。一轮明月正当秋。照彻乾坤

宇宙。

断曰:求官事吉.谋事合心.讼事有理.病人痊愈.

求财九

分.行人立至.寻人自来.出行大吉.

第十三《暗昧卦●下凶》

○●○○●

井底观明月。见影却无形。钱财多散

失。谨慎得安宁。

此卦申克戊已。干事堪叹难成。败财损物失人情。莫与

小人争竞。

万事不宜守旧。动进方有期程。好将香火供神灵。可保时中吉

庆。

断曰:求谋不遂.出行不宜.子女不成.寻人不见.

求财不得.

交易不就.家宅平安.讼不得理.

第十四《安静卦●下中》

○○●●○

心思多不定。求谋未得成。忍耐方为

福。守分免灾星。

此卦只宜守旧。回避不可张罗。谨身节用得安和。随分

随缘且过。

若要堆金积玉。恰如一枕南柯。好从静处念弥陀。禳度解除灾

祸。

断曰:功名不遂.出行不妨.讼事和.谋事必成.

求财不利.寻

人不见.婚姻成.家宅平见.第十五《阻隔卦●下凶》

○○●○●

衰木逢

春少。孤舟遇大风。动身无所托。百事不亨通。

此卦繁兴阻隔。谋望不遂

心头。只宜守旧在林丘。愁虑更逢多咎。

莫望加官进禄。休思宝马轻裘。

但行平等莫刚求。祈祷神天护祐。

断曰:求谋不利.出行不宜.求财不成

.寻人不见.

六甲生女.心求和吉.婚姻多阻.交易不和.

第十六

《保安卦●平吉》

○○○●●

日出照四海。光辉天下明。进身和合

吉。百事自然成。

此卦丙已无战。自然百事安康。不宜守旧进前昌。行人

在外无障。

争讼官词有理。求财遂意祯祥。看经念佛保安康。滚滚公侯荣

望。

断曰:求官有望.六甲生男.出行得意.占讼事和.

求财十

分.谋事可成.婚姻可成.口舌消灭.

第十七《喜至卦●中吉》

●●

●○○

众恶皆消灭。端然福气生。如人行暗夜。今已得天明。

此卦刚柔之

兆。凡事只可谐和。伏低作小作争他。忍者消除灾祸。

君子时乖运拙。小

得逞偻傩。 黄花直至正秋过。自有清香远播。

断曰:求官得位.谋事可

成.占讼得和.求财八分.

婚姻大吉.病人痊愈.寻人可见.出行

得财.第十八《保全卦●中平》

●●○●○

年来少灾害。先祖积阴

骘。若言干办事。皇天相助力。

此卦一切成就。更堪百事亨通。家门兴旺

永无穷。抱德正宜进用。

行人不久当至。病人体态穷通。是非舌尽消融。

祸去福来远永。

断曰:出行平安.谋事先难.口舌不妨.讼官理吉.

求财六分.孕生贵子.婚姻先进.交易可成. 第十九《犹豫卦●下下

●●○○●

此卦恍惚多。财帛暗消磨。婚姻反成害。人事不谐和。

此卦凡事不遂。经营未决尤愁。受恩深处反为仇。提防小人争斗。

口舌且

须谨慎。名利莫苦贪求。秋来雨过五云收。明月光辉宇宙。

断曰:求财不

遂.出行有阻.讼事难成.寻人空亡.

求财不吉.交易不成.婚姻

不成.病人沉重.第二十《丰稔卦●上上》

●○●●○

丰富时时进。

钱财格格高。

经营多得利。兰蕙似蓬蒿。

此卦三星将济。年丰物富家豪。

凡当谋望转增高。出外行人即到。

疾病不医自好。是非口舌潜消。若能念

佛不辞劳。象简乌靴纱帽

断曰:求官遂心.谋事成就.寻人得见.婚姻可

成.

求财八分.病人无妨.出行通达.家宅平安. 第二十一《得

禄卦●吉》

●○●○●

高明居禄位。笼禽得放生。出入多财宝。更宜

远方行。

此卦只宜升进。不可守旧延迟。命中合着紫罗衣。远投高人有喜

求财遂心满愿。干事莫得狐疑。谢天谢地谢神祗。孚佑重重喜气。

断曰

:求财十分.交易得利.口舌可消.病人可安.

讼事理和.谋事可

成.婚姻可成.孕生贵子. 第二十二《明显卦●吉》

●○○●●

月正当天。清光午夜圆。纤毫云翳息。万里得凝然。

此卦先前暗昧。于今

皆已分明。求财干办好经营。下水张帆风正。

官事口舌消灭。病人渐得身

轻。炉香热处紫烟生。眷属安然吉庆。

断曰:求官得位.谋事合成.占讼

事和.求财八分.

婚姻可成.行人即至.寻人可见.出行大吉.

第二十三《福禄卦●吉》

○●●●○

福禄得安康。声名自进昌。所得

皆遂意。万里好风光。

此卦进用之兆。祸退福至无涯。求财称意恣奢华。

锦绣雕鞍骏马。

所望无不从愿。行人衣锦还家。三十二卦最为夸。福禄增

崇者也

断曰:出行大吉.谋事称心.口舌不生.讼事和吉.

求财九

分.行人自至.婚姻可成.交易遂心. 第二十四《凝滞卦●下下》 ○

●●○●

赢马登途远。饥人走远途。进身皆不吉。凡事可消祥。

此卦阻隔

之兆。凡事所干迟延。不宜出外离家缘。欲要求财难见。

口舌翻成官事。

提防疾病牵缠。若求安稳免灾愆。预告神灵方便。

断曰:求谋不利.出行

破财.讼求人和.有孕生女.

求财折半.病人沉重.婚姻不老.家

主有灾. 第二十五《显达卦●吉》 ○●○●●

三姓俱相伴。祥光得共

生。果随心造化。万事自然成。

此卦荣旺之兆。行藏尽用堪为。所求之事

应心机。成就万无一失。

病者即时痊愈。官词无虑无疑。求财谋望最堪宜

。动止施为亨利。

断曰:求官受封.口舌消化.占讼事和.求财九分.

行人即至.交易和合.病宜保养.六甲生男. 第二十六《福厚卦●

吉》 ○○●●●

离别重相见。不知事尽通。所求皆随意。身乐得从容

此卦相生之兆。凡为吉庆无虞。安然快乐自宽舒。和合尝心色虑

买卖经

营无阻。是非口舌消除。行人出处数年馀。今日欢迎会聚。

断曰:求官得

位.行人即至.出行有财.讼有人和.

求财九分.寻人必至.婚姻

有成.病人无妨. 第二十七《太平卦●吉》 ○●●●●

春雨滋庙稼。

何愁不广收。自然心得乐。安然总无忧。

此卦犹如冬树。看看际遇新春。

枯枝得雨再芳芬。群卉悉皆萌润。

九横三灾殄散。百非万祸离门。荣华富

贵恣欢欣。绝胜增奇利顺。

断曰:六甲生男.行人即至.讼事可和.求财

九分.

出行大吉.病者作福.考试进步.婚姻可成.

第二十八《颠险卦●不吉》 ●●●○●

迢迢途路远。看看日坠山。此

心无可托。所作事艰难。

此卦凡事迟滞。犹如车陷淤泥。程遥路远日沉西

。无托无依无济。

投托少逢相识。求财不见毫厘。不如闻早念阿弥。自有

神天孚庇。

断曰:求谋不顺.出行不可.求财折本.行人不至.

事不利.婚姻不许.谋事不成.病人不吉.第二十九《开发卦●平》

●●○●●

蚌中珠自现。石内玉争光。进财求望吉。有祸不成殃。

此卦谐

和之兆。命中禄位迁高。乌靴象简紫罗袍。宝马金枪夹道。

占病早获全愈

。求财即得丰饶。修心念佛志坚高。散虑逍遥绝恼。

断曰:求官上任.出

行平安.行人自至.讼事宜和.

求财六分.婚姻可成.病人得安.

交易无难. 第三十《鹰扬卦●吉》

●●●●○

征战逢威力。旌

旗引驾归。功成名位就。门户有光辉。

此卦凡事大吉。命中天禄乘阴。动

容喜得贵人扶。官位声名高举。

福至重重有据。灾消寂寂无馀。身安心乐

且宽舒。积玉堆金满库。

断曰:谋事得成.婚姻可成.占讼事和.求财九

分.

行人大吉.交易宜远.病人可愈.六甲生男.

第三十一《后吉卦●平》

●○●●●

离水得到岸。过桥获度安。重

重忧险过。荡荡自心宽。

此卦心怀尤虑。所求未得自然。求官进相望高迁

。不见随心满愿。

自觉重重有阻。谁知渐渐当权。看锦色耀重添。官禄增

崇荣显。

断曰:考试小利.出外顺遂.出门平安.占讼事吉.

求财

五分.寻人不见.谋事晚成.有孕生女.

第三十二《绝迹卦●凶》

○○○○○

尘埋青铜钱。美玉陷淤泥。何时重出世。再得显光辉。

此卦

尤疑之兆。所为暗昧不明。只宜守旧不宜行。口舌是非灾病。

一切所求不

遂。百般谋望难成。不如向善早看经。免致磨砖作镜。

断曰:求官难保.

出行不利.行人有病.讼事不利.

求财折本.病人沉重.婚姻有

灾.谋事不成.

获得观世音菩萨感应的方式(怎样求菩萨才能?)

感应的道理非常微妙。“感”是因,就像声音;“应”是果,就像谷响。对着山谷喊,叫做感;山谷中有声音回应,叫做应。感应的方式用比喻来讲,就是“水清月现,水浊月隐”,这是讲我们心清净祈求,观世音菩萨自然就现在我们心里做加持。如果我们心不清净,也现不出加持。感应又像敲钟,“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有多强的诚心、多大的善心,感应就有多强、多大。以上是总的要点。下面具体解释:感应分二:(1)能感三心;(2)感应六相。一、能感三心就是三种心:至诚心、改过迁善心、利他心。修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要得到菩萨护佑,这三心一定要修好。1、至诚心念修的要诀只有两个字--至诚。古人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小到世间一才一艺,都要有诚敬心,才能成就、才能精微入神。古代有个象棋大师叫奕秋,他教人下棋专心致志才能取胜。世间小技艺都要这样,何况我们要感通佛菩萨,怎么能不至诚恭敬?心至诚才,不真诚就不能感通(三心二意、半信半疑、随随便便,都是不真诚)。要获得观音菩萨加持,不能有任何怀疑。怀疑是最大的障碍,有怀疑就不。《大悲陀罗尼经》中说:“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只排除一种情况,就是对于怀疑,比如心理怀疑有没有这样呢?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心里这样不信,那下至小小轻罪也灭除不了,何况重罪。)古德说:“唯有狐疑是弃才。(只有狐疑不信排除在外。)”《大悲陀罗尼经》中又说:“唯除不善,除不至诚。”哪种人持大悲咒不呢?就是不诚心和不善良的人。我们细心看《观音感应录》,很容易发现,得感应者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虔诚。比如,他们深深信仰菩萨,几十年如一日,在危难中全身心皈命菩萨,平常诵经念咒态度恭敬,在菩萨面前许愿不杂半点虚假,这一类都是内心诚恳的相,诚恳就是和菩萨相通的关键。再看海外杂志上刊登的一件事:有位阔人家的少奶奶有个女佣人,听到少奶奶天天念佛,女佣人很羡慕。她想:少奶奶已经这样有福,还继续修福,还在念佛,我也应该念。她就请少奶奶教她念。少奶奶正在吃荔枝,瞧不起她,就说:“你还配念佛?念什么?荔枝核!”她信以为真,就成天念荔枝核。不久她的儿子掉在海里,后来回来告诉母亲:“好危险!船翻了,我掉在海水里,有一个东西把我漂起来,一直漂到海滩上,我上岸回头一看,好厚一层都是荔枝核。”女佣人为什么能得到真实的感应?因为她念的很真、很诚恳,虽然念的是荔枝核,但她心里认为自己是在念佛。她念念都真实,当然得感应。大家想想,连念“荔枝核”都能得感应,可见众生的心和佛的心是相通的,自己诚心祈求,佛当然是回应的。所以,能诚心念观世音菩萨,一定得加持。关键要相信自己正念这一句时,菩萨决定就在心中,一心专注、诚恳,就能感通。我们念时没得感应,要检查自己有没有尽到诚心,万万不能生邪见,认为佛法不灵。唯一要责备自己诚心不够,更要发忏悔心、发大心,来求得观世音菩萨加被。我们来看一则感应事迹:宋代遵式大师,也就是著名的慈云忏主,曾经很刻苦地修般舟三昧,以九十天为一期。他平时苦学而吐血,身体十分虚弱,在道场当中,两脚皮肤又开裂,但他用尽诚心来修法,自己发誓就是死了也不管。有一天,他忽然觉得像在梦中,见到白衣观音用手指着他的口,引出恶虫,又从指端流出甘露注入他的口中,遵式大师当下就感觉身心清凉,病也一下子消除了。他修忏圆满出关的那一天,顶相隆起有一寸多高,声音大如洪钟。大众都惊叹敬仰。遵式大师创立天竺寺,建造光明忏堂。大师在架上每一个椽子、每一片瓦时,都念大悲咒做加持。后来经过三次寇难,火都自动息灭。这都是大师心念虔诚、愿力坚固而得到的感应。所以要知道,诚心的力量不可思议,缘起不在别处,就在这一念心上。“一切唯心造”,心就有这样微妙、诚心就有这样大的作用。遵式大师持咒加持感应殊胜,这是因为他心精诚专注,这个加持就加上去了,这股力量一定按缘起律发挥它的作用。所以,我们持名、念咒、诵经、祈祷,心越诚敬越好,当下是什么心,就会出现什么效果。古人写经,能让经文字字放光,根本原因就是心达到了至诚。把心力放上去,加持就出现。今天的人诚心不够,所以没有成就。再看:过去有个刘山英,某一年冬天读了《了凡四训》和《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深深相信命自我立、福由自求。在这之后,他忏悔自己的罪过,每天跪着念诵观世音、准提佛母的经咒、名号,祈祷母亲长寿。凡是救济众生的事,他都欢欢喜喜地去作。有一次,他母亲忽然旧病复发,比以前更严重。母亲对他说:“我这是三十一年前生的老病,每次发病很快就好。今天你正念诵经文,反而病情加重。这是我年老福薄不能消受吧!”他哭着说:“这是儿子诚心没到,妄念没有除掉的罪过。”刘山英当即就焚香,对天叩头痛哭,发誓要消除一切妄念,让母亲的病早日痊愈。他母亲已经五天滴水不进了,这一天忽然开口说自己想喝粥。他那天晚上梦见所供奉的观音大士招呼他母亲一起坐,而且给一杯绿水让他母亲喝下。第二天病就减轻了一半,再过几天病就痊愈了。从此以后再没有发过病。由这件事他更相信感应如响应声,诵经也更加虔诚。听了这个公案就知道,诚心要从自己心里发出来。刘山英前面诵经时,诚心并没有由衷而发,所以没有大的感应。后来他焚香、叩头、痛哭、发誓,这是真心流露,当下就感通观音大士。我们一再强调诚心要由衷而发,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很多人流于口头,做的多半是表面文章,像忏悔、发愿、发心、依止善知识,并没有由衷发起真诚心,所以才不见效果。这一点务必要反省自身。宣化上人讲经时曾讲到他东北家乡有一个人,以前做强盗,到处打劫、强抢、绑票。有一次,在抢劫时和人打仗受伤,疗养了半年多,不见有任何好转。他这时觉悟过来,知道自己做了坏事,所以伤口总不见好,因此就发愿:如果我的伤能好,我以后再不作土匪,我就到我父母的坟上去守孝!他发了这个愿之后,没有几天伤就好了,于是他到父母坟上去守孝。在守孝期间,发生了很多奇特的事,有一件是为大众求晴、割肉祭天的事。那是在他守孝期间,连下了几个月的雨,天总不晴。他想这样会把所种的谷子都淹死,因此他就求晴。求晴要有所表现,他就向天发誓:如果三天之内能停止下雨,我就把身上的肉割下来供天、供佛。发愿还没到三天,才过两天半时,雨就停止了。他要履行诺言,就在佛前拿刀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大概一、二两那么大的一块肉。割下肉以后,人就昏死过去。过了一阵子,才活过来。这时有位县长路过,见地上流得满地是血,心想这个人割自己的肉干什么?认为他发狂了。一询问才知道他是为大众求晴才割肉供佛、供天。县官非常感动。再说他割肉之后,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小鸟,这只鸟叫得很特别,鸟叫着:“多做德!多做德!做德多好。”意思是劝人要多做好事。所以,诚心祈祷有这样大的回天之力,如果人人至诚祈祷,一定可以挽回天意。凡是祈祷都要至诚,能做到几分虔诚就做几分,这是关键。祈祷时要郑重其事、精诚一心,竭尽自己身口意的诚敬,这就有感通的力量。心如果不诚敬,那心是虚假的,怎么能感天动地,这是不会有感应的。所以“至诚”是能感的第一个条件,是首要前提。2、改过迁善心我们知道自己造了恶业有罪过,能真诚认错、改恶向善,这是良心发现,良心发现就能和菩萨相通,所谓水清则月现。菩萨拯救有过能改的人,人愿意改过自新,就和菩萨的心相合,就能感得菩萨救护。这是一条感应规律:彼此要相合、相应才感通。比如,心地阴暗就不趋向光明,见善自然躲避不接近。就像中阴阶段,众生业障深重时,见到佛光受不了。恶人邪气重,不愿意接触善,愿意呆在污秽的环境里;行为放纵的人不愿亲近恪守律仪的人,这叫做“物以类聚”。所以,性质相同才能相合相应,我们能改过迁善,就和菩萨的心相合,自然感应道交。相反,有过不改、有罪不忏、心思邪恶,即使念诵,也只种未来善根,得不到现世感应。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心和菩萨的心相背,自心发生障碍,菩萨也没办法加被。我们看《观音感应录》,里面很多事都是人受报应时心里恐惧,真正生了忏悔心,向菩萨发誓再不造恶,而且尽力修功补过,有这个内涵,再恳切祈求菩萨,就得到菩萨的救护。比如,明朝<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王应吉居士,供奉观音菩萨很虔诚。某年,他生痰火病,滴水难咽。在这之后七天的子夜时分,他梦见自己坐了一顶轿子,在一条河的岸边走。忽然人从轿子里颠出来,掉进河里,眼前出现了很多鱼、虾、蛇、龟。他想这些是我经常吃的,现在它们乘机来为难我。他恍恍惚惚感到有人提起他的双手,把他放在一块大岩石上。他抬头一看,天气非常之好,红太阳悬在空中,观音大士身靠崖石宴坐,善财童子、龙女、鹦鹉、净瓶都排在菩萨旁边。他摸摸衣服没有打湿,就向菩萨磕头拜谢。菩萨说:“你是一位善知识的转世,平时供奉我又很虔诚,所以特地来救你。你杀生太多才生这种病,如果能戒杀,病就可以好。”他当时就向菩萨许诺:“我一定戒杀。”菩萨说:“我这里有醍醐,你拿去喝了吧。”他双手捧杯一饮而尽,杯子像玻璃那样内外透明,醍醐的味道清淡香泽。喝完之后,他磕头拜谢菩萨。这时忽然从梦中醒来,口里还有一股香味,全身汗如雨下。过了一刻,他觉得全身清凉,心也开朗清爽。这时能喝下稀粥,精神很快得到了恢复。从此王应吉刻骨铭心,发誓戒除杀生。在公案当中,观音菩萨要求王应吉发誓戒杀,这是获得救度的必要条件。他能做到这一点,菩萨自然按自己的本愿做加持。我们设想,如果他当时不发誓断杀,那就当面错过因缘,病也不会好转。所以,有感才有应,感应需要双方的条件,王应吉能发愿戒杀,符合菩萨的心愿,这是他自身该做的事能做到;菩萨成就了悲愿,能拔苦难,这是菩萨方面的条件具足。双方条件聚合时,自然现前感应。清朝有个金桓,是个孝顺有爱心的青年。康熙某年一天,他梦见长眉仙人告诉他:“你有夙业,明年的今天会遭雷劈。”他醒来后忧心忡忡,每天都礼拜、祈祷观音大士,忏悔自己的罪过。到了第二年这一天,金桓看见天空一片黑暗,他知道逃不过这一关。他怕惊动老母亲,自己事先到文笔峰的塔前下跪。忽然风雨大作,雷声隆隆,家人见到都惊恐万丈,认为他必死无疑。雨过天晴,家人再去看时,他还活着。他说:“我刚才好像看见菩萨手拿杨枝为我洒甘露,而且菩萨用镜子照了我一次就走了。我忽然就惊醒过来。”业是自己的心造的,也只有以自己的心才能忏除。如果不如法忏悔,业力成熟时,决定要现前果报。金桓用了一年时间,天天礼拜、祈祷观世音菩萨,忏悔罪业,他忏悔、祈祷有诚意,所以得到菩萨加持,化解了一场苦难。假如这一年他没有好好忏悔、修持,他的业消除不了,结局肯定很悲惨。明朝有个陈荆山,性情暴躁喜欢,家里供奉观音菩萨像。他每次赢了就烧香礼拜,输了就出口咒骂。有一次输多了回家生气,举起圣像往厕所里扔,又把便器盖子放在家祠的神位上。后来有一天半夜,邻居家着火烧到他家。他先是逃出,然后又回来坐在厕所里被活活烧死。陈荆山供奉菩萨想赢钱,菩萨慈悲为怀怎么可能成全他造恶?佛菩萨只成就人的善念,绝不成就人的恶念。如果不发心断除恶行,妄想通过念佛菩萨来成就自己的恶事,这是决不会成功的。所以需要有改过迁善心。 3、利他心凡是修持观-音-法-门时,都要修利他心。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就能和观世音菩萨感通。我们说观世音菩萨是最灵感的,但并不等于谁都能轻易得到,如果能真诚发善愿,能发普度一切众生的心,能去掉自私自利的心态,念念为全世界,那就能很快和观世音菩萨相应。很多人只是口念菩萨名号、向外伸手求观世音菩萨,不知道向内求自己的慈悲心、学习菩萨的大慈大悲。一有不,就怪菩萨没有感应。其实,是自己的心不慈不悲有障碍,才和菩萨不相应。下面看公案:清朝有位屠太守,某年秋天得了重病。他在生病时,发誓以后尽力利他来作忏悔。有一天,梦见观音菩萨对他说:"你前世作官,办事刻薄,有伤仁厚,虽然你公而无私,也要减少你的禄位,况且你杀生很多,有短命的恶报。还好,你病中发善愿,心很坚固,念念以利益众生为怀,没有一点怨尤,冥界以你福德力大,将功补过,可以消除短命的恶报。阴府律令是救护众生才能延长寿命、增加禄位。你要加倍努力。"他从梦中醒来之后,全家戒杀放生。到第二年春天,病就好了。所以,人要没有好杀的心,自己的刀山就灭了;人要没有狠毒的心,自己的热汤火海就消了;人没有不忠不孝、不廉不贞的心,自己的地狱就消隐了;人没有悭吝、嫉妒的心,饿鬼的火就消了。"自救者佛救",自己有一番改正,就能得一分加持,这一点也要切切记在心里。《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有一段极重要的开示,大梵天王请问观世音菩萨什么是大悲陀罗尼的相貌。观世音菩萨说:"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我们修观-音-法-门,如果想得到大利益,那修这十心是最关键的。大悲陀罗尼的相貌就是这十种心,依这十心修持大悲咒,成就很快。(1)大慈悲心是:就是要心存大慈大悲。如果心存慈悲,那是真正持咒。(2)平等心是:大悲陀罗尼的相貌是平等没有偏袒、分党的心。什么是偏袒呢?就是分自分他,把人分成两类,认为一类是自己方面的人,肯慈悲帮助;另一类不是自己方面的人,态度冷淡,置之不理。这样心不平等,不是大悲陀罗尼的相貌。所以,有平等心,才是念大悲咒。(3)无为心是:就是不做任何邪恶的事,没有邪念、邪见。(4)无染著心是:就是内心清清净净,没有染污不干净的念头。(5)空观心是:就是观一切法没有自性。(6)恭敬心是:就是对一切都恭敬,把众生看成是佛那样,常常存恭敬心。(7)卑下心是:对任何人心理、行为都谦卑,自己处在低位,没有那种恭高我慢的气味。(8)无杂乱心:心不是很杂乱,很安静、很专一。(9)无见取心是:没有种种的见取见。(10)无上菩提心是:心里怀着成佛度众生的心意,有无上的道心。以上十心是大悲咒的相貌。我们依止这十心修持大悲咒,就能完全相应。在这部经中,观世音菩萨还说:"若能精诚用心,身持斋戒,为一切众生忏悔先业之罪,亦自忏谢无量劫来种种恶业,口中馺馺诵此陀罗尼,声声不绝者,四沙门果,此生即证。其利根有慧观方便者,十地果位,克获不难,何况世间小小福报?所有求愿,无不果遂者也。"这一段意思是,如果你能做到精诚用心("精"是专一,"诚"是至诚,只有这一心而没有其它杂念,叫做精诚用心。),身体受持斋戒,一切众生过去所造的一切罪业,都为他们忏悔,又忏悔自己无量劫来的恶业,口中不停地持诵大悲咒,一句接一句地持续不断。如果能具备这些条件,就是又有精诚、又受持斋戒、又忏悔、又持咒不断,那四种阿罗汉的果位,即生当中就可以证得,具有慧观方便的利根人,连十地果位都不难获得,何况世间小小福报,所有的希愿都能实现。观音大士的这些重要开示极清楚地给我们指明了道路,我们按这样来修,自己方面努力具足条件,就能和大士感应道交,决定可以成就。我们能发利他心,以观音的发心作为自己的发心,那就开始从悬崖险道上转入了光明大道,这是转祸为福、化凶恶为吉祥,而且,利他心发的越大,化解苦难的力量越大。我们修的时候,要发心为全世界修。心念比光速还快,心想美国,就到了美国;心想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就在心中。心最灵妙,发心为一个人,心力就用在一个人上;发心为十个人,心力就用在十个人上;发心为亿亿人,心力就用在亿亿人上。心就是发射中心,放开心量,为家念、为国念、为地球念、为法界念,心力也随着遍到这些地方起作用,这和单为自己念不一样,只为自己念,心灯只照到自己身上,光的范围小、强度弱;为一家念,心灯就照到一家,光更大、更亮、更强;如果能拓开心量,照到整个中国、整个世界,顿时心就变得广大。以这个原因,念修时要发愿为全世界的有情消除苦难,这就是以观世音菩萨的心为自己的心,最和菩萨相应。《大毗婆沙论》说:如果有人在诸佛前代一切众生修行五悔(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功德有形量的话,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无法容纳。所以,为全世界祈祷和平,功德极大。有些人或许怀疑:我们修观-音-法-门,真能利益到全世界吗?是否这只是善良的愿望而没有实际效果呢?这是不必要怀疑的。前面讲过,真心横遍十方,整个地球都在我们心中。我们念观音的时候,我们心中不论内的身体,还是外的环境,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转变。这里关键要理解到自己的心和世界并不是两个。《华严经》说:"知一切法皆是自心。"《大乘起信论》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真心涵盖了整个世界,日月星辰、地球上几十亿人、各个乡村、城市都在心中,我们心和观音大士的心相感时,我们心中的日月星辰、地球人类、乡村城市一定都会潜移默化,都会向好的方面转化。这也有事实可证明。北周时代在京师大追远寺,有个叫实禅的和尚,为人有道德。一天中午,他忽然走上钟楼焦急地撞钟,而且命令大众各自准备香火。等香火到了,大家问他什么原因,他说:"现在江南某寺院中的讲堂快要倒塌,要压死上千人。所以各位齐心念观世音菩萨救助他们。"在实禅师号召之下,大家都虔诚念诵,经声、佛号响彻禅林。过了几个月,从江南传来消息,说是那天中午,扬州讲堂中正在讲经说法,有一千多人听。大家忽然闻到特别的香烟和诵经的梵音,香烟和诵经声从讲堂北门飘进,再穿过讲堂从南门飘出去。人们非常惊奇,都跟着声音出来,等大家刚走完,讲堂就倒塌下来,没有人伤亡。现在问:此地人念观音为什么能让彼地人免除苦难呢?原因就是一切法都在真心之中,都和心不二。一个人真诚念修时,他心中的山河大地、情与无情都在潜移默化。一方面看,江南遥远;另一方面,江南就在僧众心中。所以,当下为他们祈祷,当下就有作用。还有一个证据,古代参访的人到一个地方,要观察当地有没有成就者,只要看这个地方的山水树木。如果有成就者,当地的环境就不一样。这些都说明心和境并不是两个。通过这些道理和事实,我们应当明白,我们修持观-音-法-门,不但利益自己,而且利益自己的家庭、利益自己的父母、子女;不但利益自己的家人,而且利益整个地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再说大一点,不但利益地球,而且利益整个法界。由此可见,我们祈祷世界和平、消除灾难,不只是在空喊口号,智者们必然知道,地球实际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人人都有责任让家园和平安宁,人人也都可以贡献力量。以上讲了能感三心--至诚心、改过迁善心、利他心。总之,要知道感应需要双方面的条件,祈祷者以至诚心、善心能感,观世音菩萨以愿力能应,因缘聚合才能实现,这是不可逾越的缘起规律。所以,凡是修持观-音-法-门,都要修这三心作为基本条件。二、感应六相感有今生感和前世感两种,今生感叫显感,自己有自证分,自己作的善根自己明显知道,叫显;前世曾经礼拜、供养、念修观世音菩萨,叫冥感,因为前世种的善根,转世之后不记得,不为心识所知道,因此叫做冥。菩萨给予的加持也有明显和不明显两类,心识明显见的加持,叫显应;心不能见的加持,叫冥应。综合起来,有六种感应方式: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1、显感显应:这一生竭诚尽敬礼念供养,就得到加持,比如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等等。比如,古代太平洲有个强盗叫陆德,他烧杀抢劫当地人民,也杀害官员。芜湖官员储某逃避不及,被盗贼抓走。轮到杀他时,陆德见他头上有三道毫光出现,就放了他,而且叫他管理一邑的事,交给他仓库。后来盗贼平复,他也因此而改任官职。储某平时每天念观世音菩萨一千声、《圆觉经》一部,所以得到观音菩萨护佑。晋朝有个西域商人,坐船在海中迷失航向。他和船上同伴一起念观世音菩萨,见一和尚拿锡杖在空中引导,不过一个时辰,就回到本国。以上两例都是今生念修观音,今生明显遇难成祥,这叫显感显应。2、冥感冥应:过去生曾经竭诚礼拜、念诵等,今生虽没有修习,由宿世善根力得到菩萨加被,不知不觉之中消除业障、息灭灾祸、增长福德。3、冥感显应:过去生曾经种过善根,今生得到明显加持。很多人今生没有供奉观音菩萨,但在危难中得到菩萨现身救护,这叫冥感显应。比如,清朝有个沈松,他在山东任县官时,他的一个同事被派到西藏去。这位同事父母年老,又没有儿子。沈松讲义气,慨然代他前往,前后跋山涉水了三年多才返回内地。路途中受冰雪寒苦,往往走一个多月都不见有人烟。他有两个仆人跟着他,其中一个叫夏祥,侍奉主人最忠实。有一天,天很黑有雾,马匹走到陡坡,往下是万丈悬崖。两个仆人都掉到山崖当中。沈松的马蹄也已经陷落,这时候忽见云雾之中观音大士拿着青色莲花向沈松指导,马上他的身体越过悬崖,很平稳地到达平地。失去了两个仆人,他哀伤痛哭,马也嘶鸣不肯前进。过了很久,天变得更黑。他听到有人在说话,就急忙去呼唤,只见夏祥独自一人回来了。他说他坠入深崖时,来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全身长绿毛的人,把他从山崖中背出来。主仆俩劫后逢生,抱着大哭。以因果衡量,这两人前世一定在菩萨前种过善根。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需要能感因缘就能有应,那菩萨的大悲心平等观照每一个众生,应当世界上没有任何苦难发生,实际上,苦难发生时,没有和菩萨结过善缘,也无从得到菩萨的加持。所以,上面这样的奇事并非事出无因,不过因在前世不为人知,一般人就只把它当奇迹看待。这种情况实际是“冥感显应”。4、显感冥应:这一生竭诚礼拜、念修,没见到加持迹象,冥冥之中蒙菩萨慈力消除业障、凶险等等。很多人修观-音-法-门,修得很诚心,但梦中或白天都没见到菩萨现身加持,这是不是没有感应呢?决定不是,不然观音的心就没有遍入众生心,他的愿也没有成就圆满。应当说,这都是在冥冥中得加持,这一点要深信。比如,本来有某种苦难,但不知不觉就提前解除了,而且自己还不知道,这叫冥应。或者,当下修当下就在变化,不过这种变化,不为心识所知道,一般人的心识太粗,见不到微细变化,这些潜移默化都是“冥应”。其实只要修持,根身器界就已经开始在默默转换。5、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过去生曾经种了善根,今生又竭诚礼念,结果明显获得加持、转祸为福等等。6、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过去生种过善根,今生又竭诚礼念,冥冥之中蒙菩萨慈力获得种种利益。懂了这些之后,我们应当深信功不虚弃、果无浪得,缘起不会有任何错过、偏差。不论前世或今生,下至对菩萨作一次礼拜、念一句圣号的善根,也决不会空耗,相反,不种善因,也不可能无因获得感应。总之是:如是感、如是应,感小应小、感大应大,随善行深浅、时间长短等等的差别,回应的加持在时间、在相状、在大小上也呈现种种差别。这样深信之后,应当理解观世音菩萨就像如意宝一样,只要我们有祈祷心、有信心,决定有求必应。即使我们一生都没见到明显加持的迹象,也没有任何怀疑,因为缘起不会空过、不会颠倒,我有心、菩萨有愿,怎么不感应?引文来源

你好,你能给我介绍一下观音菩萨吗?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自在菩萨像在公元前多示现为男身,传到中国后,因为传说救苦救难,很多闺中女子竞相参拜。封建时代认为不雅,加上观音有众多法像,因此人们将观音像塑为男身女面。但宋朝之后按中国古代仕女形象而创作出来的观音菩萨像却成为主流。观世音是佛教的大菩萨,主慈悲,故称“大悲观世音菩萨”,无量劫以前,就成佛了,号“正法明如来”,见众生苦难,倒驾慈航,做了菩萨。观世音菩萨以后还会成佛,佛号叫: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观世音菩萨,也称观自在菩萨,

大慈大悲观世音(14张)

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又作南无观世音、师子无畏音、大慈柔软音、大梵清净音、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能施众生乐、济度生死岸等。因观世音菩萨曾经发愿,任何人在遇到无论任何灾难时,只要一心虔诚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时,即会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度——“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因此,名为“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1]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vara),在中文佛典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但也有学者认为,唐朝以前就已出现“观音”简称,如后汉时期的《成具光明定意经》。且唐朝诸多佛经典籍中,并未避讳“世”字。(来看唐代避讳制度:李世民即位后,朝廷颁令:“依礼,二名不偏讳……其官号、人名、公私文集,有‘世民’二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此处考证引自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但照梵文原义,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窥音」、「现音声」、「圣观音」等。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起,被称为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百姓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菩萨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菩萨是久已成就的古佛,号“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倒驾慈航,现菩萨身。菩萨有三十二应,佛,天人,罗汉,男、女,童子,官员,居士种种等身相,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则现何身而为说法,随缘救度。菩萨无极之体,当然更无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执着了。古印度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像既有现男相也有现女相的。到中国南宋以后,女性的观音菩萨相已深植中国百姓心中。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在国际上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菩萨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人苦,在智、悲、行、愿之中,观音菩萨在娑婆人间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观世音菩萨就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信仰希冀。

菩萨的应化道场,到处有记载。例如,陕西的南五台山、大香山,浙江天竺(音zhú竹)山、南海普陀山。尤其是位于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世称观世音菩萨道场,其名载于《华严经》。历代皇帝屡屡敕(音chì赤)建,举世钦崇,各国景仰。

由宿世悲愿得名《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以修四自利得名《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由证果利他得名《法华经·普门品》谓释迦牟尼佛就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2]的意思,可有两种解释:

1.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生起贪嗔爱恶的烦恼,促成杀盗淫妄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这也就是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能不受所动,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

2.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的:「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世音菩萨法门的自修而言,而《法华经》(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2]。

为什么观世音又名为观自在?根据梵文「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的原义,含有「观照纵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现在借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一解释,他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就大慈大悲,才能成就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作用。」(见《太虚全书·杂藏》五五一页)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能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或有人说:旧译名观世音,新译名观自在,征之佛经,并不尽然。或说观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观世音,更不可信。其实,观世音即是观自在,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而大悲心陀罗尼经,世尊则名之为观世音自在。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法门,利益众生,于生死苦海,为作船筏,于无明长夜为作明灯。恒观众生称念圣号之音声,无苦不拔,无乐不与。

九法界众生,无论是内在身心疾病绵缠,烦恼困扰,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事业上,人事上,甚至聪明智能,菩提上进,乃至佛果,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又云:「争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楞严经》中,观音菩萨说:「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法华经》中释尊亦告无尽意菩萨:「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中,观音菩萨言:「世尊,我观世音菩萨名字,难可得闻,若复有人,称十万亿诸佛名字,或复有人称观世音菩萨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无异。」又云:「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众生,昼夜殷勤,称我名者,皆得阿毗跋致地,现身得离一切苦恼,一切障难,一切怖畏,及三业罪,悉得除灭。况复有人,依此经教,如法修行,当知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在掌中。」释尊亦在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告诉阿难:「但常称名号,等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何况至诚供养,其福无量。」

因为观世音菩萨,无论是因地修行或果上利生事业,皆本乎大慈大悲的精神,平等爱护众生,作无限度、无止境的救济工作;何止悲心拔苦,且大慈与乐。所以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志愿,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德性,慈悲,亦是观音菩萨的特殊功德。观音菩萨,由于无限慈悲的驱使,曾经救拔无边众生的苦恼,成就无量众生的道业。凡称念菩萨圣号之人,其功德不但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相等,且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相等。

当今之世,人间苦难重重,灾祸频生,正急于需要观音菩萨的慈悲救济。如果人皆能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人皆能学习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人皆能发扬光大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平等与乐的精神,使自己与他人都变为现代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自然可以溶化人心的仇恨,止息人间的斗争,以及拯救全世界人类的不幸,给予全世界人类生活上的幸福,与心灵上的快乐![1]

十二大愿第一:广发弘誓愿:广发弘誓大愿心,度尽众生消烦恼。

第二:常居南海愿 :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观世音。

第三:寻声救苦愿 :为人诸病卧高床,诚念大士得安康。

第四:能除危险愿: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第五:甘露洒心愿:观音慈把甘露洒,烦恼于是化成莲。

第六:常行平等愿:弥陀加持常有念,随似观音平等心。

第七:誓灭三涂愿:观音菩萨救苦声,愿度三涂除诸障。

第八:枷锁解脱愿:志心持念观自在,枷锁苦痛得解脱。

第九:度尽众生愿:有情众生誓愿度,旷劫精勤慈悲海。

第十:接引西方愿:虚空之中引净土,至心诚念观世音。

第十一:弥陀受记愿:观音精勤宏愿力,弥陀受记下世佛。

第十二:果修十二愿:十二大愿弘誓深,有情共证无上道。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