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6262

涕笑姻缘黄梅戏,黄梅戏美满姻缘到百年

兴仁信息网2024-01-05 13:23:130

黄梅戏何时,以什么途径传入安徽的?又是如何发展成徽戏的?

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一般人习惯认为,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徽,这是不确切的。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观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寿(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

黄梅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从剧目上看,改编、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好戏如《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从音乐上看,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从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动作。其他在服装、道具、装置、伴奏等许多方面都比农村演出时有了发展。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尤其是40年代的黄梅戏,已经成熟。

黄梅戏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成立之后,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加强艺术力量,国家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黄梅戏从安庆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至今,黄梅戏与黄山一起,并称“安徽二黄”,成为安徽省的骄傲。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突破了“花腔”只能专戏专用的束缚,同时,巧妙地借鉴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断若续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乐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从音乐气氛上大大提高了剧种的表现力。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很多,但大都进行了整理、重编。如《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蓝桥汲水》、《补背褡》、《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吊孝》、《柳树井》、《春香传》、《女驸马》、《牛郎织女》、《党的女儿》、《江姐》、《刘三姐》等,不胜枚数。 其中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拍成了电影,为黄梅戏的广泛流传,为保留黄梅戏艺术家的卓越风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黄梅戏艺术,就不能不提起为黄梅戏艺术作出巨大贡献的一批老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其中,尤以严凤英最为突出。至今,人们只要提起黄梅戏,就会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会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试想,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会唱严凤英那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呀!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成了流行歌曲,万人传唱,严凤英功不可没。

严凤英1930年出生在安庆一个贫苦的人家,13岁时开始向严云高老师学唱黄梅戏。由于严凤英嗓 音清脆甜美,扮相秀丽端庄,有很强的艺术领悟能力,因此她的演出受到观众欢迎。她在《小辞店》中的表演,尤其享誉一方。《小辞店》是全本《菜刀记》中的一折。说的是青年商人蔡鸣凤外出做生意,住在刘凤英开的店中。刘凤英的丈夫是个赌棍,整日赌场鬼混,不顾家庭。刘凤英对丈夫极不满意,却与忠厚老实的顾客葵鸣凤感情相投,二人产生了爱情。但葵鸣凤终究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分别之时,二人悲痛欲绝。剧中在刘凤英得知葵鸣凤家中还有妻子,而且决意辞店回家,分别之际,严凤英用曲折哀婉的三百二十句唱腔表现了人物撕心裂肺的悲痛情绪,演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这一时期,严凤英演的《送香茶》、《劝姑讨嫁》、《西楼会》、《打猪草》、《私情记》等,都成了深受观众欢迎的保留剧目。

中华人民成立以后,严凤英的艺术生涯面临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这个时期,严凤英对剧目进行了删汰增益,特别是排演了《江汉渔歌》、《木兰从军》、《两朵大红花》、《柳金妹翻身》等新戏,使黄梅戏的表演水平、艺术规范、题材领域有了很大提高和拓展。

1955年底,由桑弧执笔改编剧本,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摄制完成。这期间,不知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影片,不知有多少人为戏中的情节所吸引,不知有多少人为严凤英、王少舫的卓越表演而倾倒……可以说,《天仙配》的上演,在中国掀起了“黄梅戏热”,“严凤英热”。二十几岁的严凤英,一下子成了亿万人民爱戴的表演艺术家。

《天仙配》之后,严凤英主演的《女驸马》、《牛郎织女》也拍成影片,影片在国内外放映,为黄梅戏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严凤英受到了肆意侮辱和人身摧残。她不堪忍受无端的攻击,不肯屈服邪恶的逼迫,1968年4月8日,37岁的严凤英服药自尽。

“文革”之后,人们怀念这位英年早逝的艺术家,在她的故乡安庆,塑造了严凤英的汉白玉雕像,让美丽、善良的“仙女”永留人间。

值得庆幸的是,十年浩劫之后,黄梅戏非但没有衰落、消亡,反而以更强劲的态势在国内外流传开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黄梅戏从人才、剧目、表演风格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黄梅戏人才不断涌现。老一辈艺术家王少舫等依然活跃在舞台,而马兰、吴琼、韩再芬、陈小芳、江丽娜、马自俊、黄新德、吴亚玲、蒋建国、周莉、陈兆舜、杨俊、张辉、刘红等一大批新人迅速成了舞台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黄梅戏在整理传统剧本的同时,上演了一大批立意新颖、主题鲜明的新编剧目,如《红楼梦》、《於老四与张二女》、《柯老二入党》、《未了情》、《双下山》、《劈棺惊梦》、《珠门玉碎》、《龙女》、《罗帕记》、《西施》、《朱熹与丽娘》、《风雨丽人行》、《啼笑因缘》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红楼梦》、《秋千架》和《徽州女人》等。

《红楼梦》是1991年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推出的新戏。这个《红楼梦》不同于以往的演出本,它没有沿袭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恋情婚姻纠葛的窠臼,而是以宝玉的个人境遇为主线,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倡扬个性解放的必然。马兰是旦角演员,这次却一改女儿姿态,扮演贾宝玉。反串小生的表演,使马兰的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峰。戏的导演马科认为:“我觉得从来没有一个《红楼梦》比这个本子的品位更高”。“在临近彩排时,我为宝玉哭灵这一场连夜写了四十多句唱词,”“作曲者马上谱曲” ……《红楼梦》的演出,使黄梅戏更上一层楼,也确立了马兰在业内举足轻重的地位。

引起关注并有争议的是90年代后期,马兰推出的《秋千架》和韩再芬推出的《徽州女人》。

《秋千架》是著名学者余秋雨为她的妻子、黄梅戏艺术家马兰度身定做的一出戏。这是借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而伸发出来的一个传奇故事,说的是才女楚云,女扮男装,参加科考,屡试屡中,考中了状元。皇帝决定把女儿嫁给楚云,楚云正无可奈何的时候,另一位才子千寻闯宫相救。千寻、楚云以欺君之罪被处死刑。面对死亡,千寻、楚云举行订婚仪式。这感动了本来生气的公主,三个年青人互通心曲,紧紧拥抱,事情以喜剧告终。在这个故事里,科举考试成为儿戏,它只是故事的扶手,故事的指向,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秋千架。

《秋千架》一出现,业内外人士给予了热烈的关注。叫好和批评声并存。

安徽戏剧理论家王长安撰文盛赞《秋千架》说:

封建科举制度是中国旧文化的悲哀。其扼杀天性,窒息生命,葬送人的创造力。然而由于取士,无数学子,皓首穷经,磨穿铁砚以应考,是他们“只能如此”的无奈选择。这就必然导致生命的烂漫与现实的僵死之间的巨大矛盾。荡惯了秋千的女子楚云,秋千架下感受了生命的美好和自由的价值,感受到了自主沉浮的意义。而这一切又都必须以“玩”的方式去获得。唯有“玩”,人才真正成为自身,成为标志理想人格的、超凡脱俗的“仙”。

于是,她用“玩”,代父完成了乡试。由此,她得到的不是乡试头名那成功的满足和荣誉的喜悦,而是玩本身的乐趣,尝到了自由的甜头。原来,一切看似神圣的事物都可以调皮待之。当她与千寻私订终身之后,她赠与情郎的信物不是玉佩,不是汗巾,也不是诗赋,而是一只蝈蝈。这是她对生命的关注,是她天性的留存。她不仅希望自己、而且也希望她的心爱之人,在这人欲横流、礼教吃人的社会里多保存一些天性,给自己留下一块哪怕是笼中的空间。而这种自由和天性却不能靠克已复礼、就正统文化的范来获得。只能靠玩、释放天性来争取。

一架秋千,荡来一个无奈的选择;一个玩笑,显示了一种自主沉浮的欢乐。天性与正统文化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类文明的进步,最终会给我们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实现消解与快乐的统一,必然会使天性的山野化为天性的社会化所取代。

《秋千架》编织了一个童话;《秋千架》展示了一个寓言;《秋千架》让我们换一副感官去观照世界,换一番心境去体味从前……

《北京晚报》的资深文艺批评家解玺璋对此剧进行了剖析和批评,他说:

人的生命体验被简化为“秋千架上的晃荡”是否恰当有待别论,而如果仅仅为了表达这么一点意思,余秋雨教授写一篇散文也就够了,大可不必劳民伤财搞一出大戏。既然是戏,那么舞台所呈现的应该比它所要阐释的思想重要得多。关于戏曲的现代化的探索已经进行了多年,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戏曲的出路绝不在于对传统文本的现代阐释。

事实上,马兰没有在这出戏中得到很好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甘寂寞的余秋雨不适当地凸现 到前台来了。本应成为背景的文化的前置常常使舞台所呈现的东西显出某种游移和尴尬。譬如洞房花烛夜让一位小姐和一位公主大谈“女人是什么”,让一对相互爱慕的青年男女在刑场上大谈生命的价值,再上演一幕“刑场上的婚礼”,这种对传统文本的现代阐释,明显带有一种主观随意性,是很难得到戏曲观众认同的,甚至破坏了叙事的合理性。

与《秋千架》不同,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演出的《徽州女人》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徽州女人》由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主演。故事通过一个女人“嫁”、“盼”、“吟”、“归”的四个过程,表现了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女人的生活悲剧。版画似的舞台美术、创新的导演手法,韩再芬惟妙惟肖的卓越表演,使《徽州女人》一反传统黄梅戏小、巧、轻、喜等风格,代之以深邃、凝重,催人泪下,启人思辨,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评论家棠樾以《曲高未必和寡》为题,在《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撰文,他是这样说的:

黄梅戏舞台上的主角位置原本被“小家碧玉”占领,而《徽州女人》则在黄梅戏人物画廊里隆重推出一位“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轻盈流丽,率真活泼,与通俗戏曲秉性多有相通。大家闺秀的端庄持重别是一番风景,与“小家碧玉”本无高低。但在端庄持重的形象之中能够多有几分内涵,那就不失为品位的提升了。《徽州女人》着实称得上内涵丰厚的女人,她的漫长人生在清淡如水和飘忽如云的情节进展中缓缓延伸,包含了对孤独和迷惘的深刻体验,包含了对有爱无恨和有怨无悔的精辟诠释,包含了对生活信念和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爆发出坚强而深沉的人性力量。

对于《徽州女人》的批评,比较集中地是对戏像“剧”而淡化了“戏”的本体,亦即“以歌舞演故事”。尤其是全剧的最后一场,主要人物竟然没有一句唱词,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剧组还专门以“没安排一句唱”来自我欣赏。这显然与戏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本体美学特征相悖。人们可以说,“《徽州女人》是一出好戏”,但人们难以说“《徽州女人》是一出好的黄梅戏。”因为不唱就不是戏曲,不唱黄梅调就不是黄梅戏,这是定而不可移的基础特征。

当然,瑕不掩瑜,人们包括持批评意见的人们,对《徽州女人》的总体“打分”都不低。

同许多戏曲剧种一样,在新世纪中,黄梅戏的生存、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像剧团改制、剧目的继承与创新、青年尖子人才的培养、戏曲市场的开拓与发展、成名人才的流失与保护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创造美好的明天,黄梅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资料:http://drama.anhuinews.com/system/2003/03/06/000264702.shtml

著名黄梅戏演员有哪些

黄梅戏职业班社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班社和演员:

双喜班

班址在桐城,班主是踞光华。演出活动范围很广,主要在桐城、潜山、怀宁、枞阳、岳西、贵池、东流等地,演员阵容强大,早期是吴汉周、胡金发、方立堂等,其后则是严风英、桂月娥、丁翠霞,号称“三大坤角”,以及丁永泉、了紫臣等。班规很严,管理有序。还请了京剧艺人传授技艺,藉以提高自己的演戏水平。这个班子,勇于改革,演出中减少帮腔,加入京胡托腔伴奏取代锣鼓过门。1936年琚光华与丁永泉、潘孝慈、查文艳、郑绍周、檀槐珠等人,带班到上海,在上海九亩地、陆家浜演出。1944年,“双喜班”停止活动,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才恢复演出,1947年,“双喜班”荟聚黄梅戏精英严风英、桂月娥、丁永泉、丁翠霞、柯砚秋、潘犹芝、程积善、潘泽海、潘璄瑮、丁紫臣、王文治、饶广胜等于一堂,演出于大通,引起很大的轰动。这可能是黄梅戏一个最强的职业班社,一次质量最好的演出。

小白伢班

成立较早,约在1911年。班址在岳西,班主是崔小白和刘金秀两个女子。她们原本都是童养媳,黄梅戏的艺人住在她们家隔壁,教戏时她们隔墙偷听学会了黄梅戏,后冲破阻碍拜师学艺,师满试演获得成功,后两人以“二小戏”到处唱“堂会”,很受欢迎。随邀人自己组班,被称为“小白伢班”,不仅演唱“二小戏”、 “三小戏”,更多的是演出“本戏”。因当时女子演戏是件新奇的事儿,尤其是两个女伶领班并同台演唱,轰动四乡八村,数十里外的人也赶来看戏。这是黄梅戏的历史上,第一个女子领班的班社。

张翰班

班址在岳西,班主是张廷翰。这个班子,活动于岳西、潜山、怀宁、太湖、舒城、霍山、六安一带。班子里的成员,是集中潜山、岳西、怀宁的精英,如王宏元,朱昌运、吴汉周、王风阳、方立周、方立堂等.老旦朱昌运被誉称朱奶奶,花脸方立堂被誉称“活文王”、“活姜维”、“活包公”。由于阵容强大,演出质量上乘,故有“岳潜第一班”之称。

黄梅戏荣誉榜

1985年

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十佳”演员称号 丁同、刘广慧

1986年

马兰 第四届全国戏曲梅花奖(主演莎士比亚戏《无事生非》)

1987年 1988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 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

(2)马兰 第六届“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主演电视连续剧《严凤英》)

(3)马兰 第八届“飞天奖”优秀女主角(主演电视连续剧《严凤英》)

1989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朱熹与丽娘》 全国第九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朱熹与丽娘》 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

(3)全国黄梅戏大奖赛中荣获“十佳”演员 周莉

1990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 全国第十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 全国第五届戏曲电视剧多本剧二等奖

(3)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 全国第三届“乌金奖”特等奖

1992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 全国第十二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 第十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

(3)胡连翠 全国第五届戏曲电视剧优秀导演奖

1993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半把剪刀》 全国第九届戏曲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半把剪刀》 第十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1994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玉堂春》 中国首届戏曲展播优秀戏曲片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玉堂春》 第十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1995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孟丽君》 全国第十五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孟丽君》 第十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3)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于1995年获华东田汉戏剧奖。

1996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全国第十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第十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3)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4)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全国戏曲二等奖

(5)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中国戏曲音乐《孔三传》优秀作曲奖

1997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 全国第十七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 第十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戏曲电视剧一等奖、最佳戏曲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舞美奖

(3)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4)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 “97”中国电视戏曲展播一等奖

1998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秋》 全国第十八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秋》 第十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1999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啼笑因缘》 全国第十九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啼笑因缘》 第十七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2000年

韩再芬 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黄梅戏《徽州女人》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戏曲类大奖

黄梅戏《红楼梦》 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 文化部首届“文华奖”

黄梅戏《风雨丽人行》 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1年

黄梅戏《生死擂》荣获第21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

2002年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著名演员吴亚玲荣膺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文华奖:

黄梅戏 《红楼梦》 安徽黄梅戏剧团

黄梅戏 《徽州女人》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三团

梅花奖:

第四届 马 兰 《无事生非》

第九届 黄新德

第十三届 杨 俊

第十七届 韩再芬

第十九届 吴亚玲

黄梅戏起源知识介绍?

黄梅戏的概述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的安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早期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本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一大批优秀表演人才,《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代表性作品。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外的观众,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本剧院的剧目和演员曾获得众多奖项,多次赴、澳门、新加坡、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文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骄傲和光荣已成为历史,新世纪已经找开希望之门,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学校搞个晚会,有学生想唱黄梅戏,简单点的,推荐下简单的曲目,谢谢!_百度...

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黄梅戏女驸马故事历史上是真有其事吗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历史上没有真事,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在古代考状元要经过乡试、殿试等3道大关,不可能这么容易混进去的,这只是民间艺人的理想、想象罢了,不是真的

询《黄梅戏》的唱词?。

女驸马

黄梅戏

电影

春 红————————————田玉莲

冯顺卿————————————王鲁明

冯素珍————————————严凤英

冯益民————————————熊少云

公 主————————————潘璟琍

皇 帝————————————张云风

李兆廷————————————陈文明

刘文举————————————王少舫

王 氏————————————黄福缨

伴唱:春花带露满园香,乳燕双双绕画梁。好景偏逢人烦恼,几回思母又望郎。

冯素珍:春风送暖到襄阳,西窗独坐倍凄凉。亲生母早年逝世仙乡去,撇下了素珍女无限忧伤。继母娘宠亲生恨我兄妹,老爹爹听信谗言变了心肠。我兄长被逼走把舅父投靠,上京都已三载也无有音信回乡。心烦欲把琴弦理,又不知李郎我那知音人现在何方?

伴唱:现在何方?

冯素珍:绣起鸳鸯难成对,何日里能与他比翼飞翔?

冯素珍:忽听李郎投亲来,怎不叫人喜开怀?任凭紫燕成双对;任凭红花并蒂开。怎比得我与他情深似海,没奈何男女有别咫尺天涯。

冯素珍:想当年与公子同窗共砚,我二人心相印有口难开。生身母看出了儿女心愿,与李家结秦晋订下了同偕。在京都与李郎分别数载,喜相逢,欲畅叙,羞人答答难下楼台。

李兆廷:今日浅水困蛟龙,心中好似烈火焚。当初订婚也凭过媒证,你想退婚万不能!

冯顺卿:贤侄不必心内慌,老夫有言请思量。李冯二家是旧好,你来我往理应当。只是这婚姻之事你休啊休提起,

王氏:乌鸦怎能配凤凰?乌鸦怎能配凤凰?

冯顺卿:送你纹银三百两,望贤侄回家去另选名门。

李兆廷:用手接过雪花银,兆廷人穷志不穷。万两黄金如焚土,天崩地裂不退婚!

冯素珍:竹篮打水上山峰,一场欢喜一场空。李郎你要把主意来打定,冯素珍决不嫌你穷。

李兆廷:父遭陷害回乡来,三间茅屋避祸灾。奉母命到襄阳前来借贷,早知你家嫌贫,我宁愿饿死也不来。

冯素珍:纵然是二爹娘将你得罪,也不能抛却了小妹待你一片真情。

李兆廷:正因为丢不开贤妹的恩和爱,与你父相争不愿退婚。怕只怕好姻缘要成泡影,

冯素珍:生生死死不变心,生生死死决不变心!清风明月做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这只麒麟交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双人成对,三心二意天地不容!

李兆廷:贤妹赠我玉麒麟,见此物犹如见吾妹亲人。

冯素珍:还有纹银一百两,相助李郎上京求名。

李兆廷:今日一别何时会?

冯素珍:天南地北一条心。

李兆廷:劝贤妹平日少把绣楼下,免得你狠心的继母来欺凌。

冯素珍:舍不得来也要舍,

李兆廷:分不得来也要分。

冯素珍、李兆廷:这才是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断肠人送断肠人。

李兆廷:想必是悔婚不成生毒计,诬我为盗昧良心。嫌贫爱富你真可耻,轻情决义、枉读诗书、人面兽心你害、害兆廷!

冯素珍:若要我与李郎断绝恩情,除非是海枯龙现身;若要我改配贵公子,除非是地裂天也崩!不!不!我不依来我不从,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我也不依从!

冯素珍:李郎啊!你深受颠沛又遭殃,爹娘他断绝恩情铁石的心肠。

冯素珍:虽然我读过诗书千万卷,事到临头却无有主张。赴汤蹈火我把李郎救,我也要远走高飞找兄长。

冯素珍:紫燕紫燕你慢飞翔,烦你带信送李郎。你要劝他心宽畅,千万莫要太悲伤。冯素珍为救你不怕风啊风和浪。

春红:小姐真大胆,扮做男儿样。找到大公子,救出李家郎。摆上那龙凤烛,麒麟成对人成双。你看那菜花清香麦翻浪,

冯素珍:我哪有心思赏啊,赏春光?

冯素珍:寻遍了大街与小巷,不见兄长在何方?身在客旅愁千万,何日里回襄阳救出李郎?

刘文举:朱笔头上,全凭慧眼识英雄。万岁见他才貌龙心喜,少不得要加官进爵受皇封。

冯素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个个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罩啊罩婵娟。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春红:为了多情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冯素珍:手提羊毫喜洋洋,修本告假回故乡。监牢救出李公子,我送他一个状元郎。

刘文举:恭喜你少年得志名扬天下,状元及第谁不夸?如今是美满姻缘天作伐,这真是锦上又添花。万岁有意招驸马,看中你文才出众相貌不差。金枝玉叶许配与你,从此你出入在帝王家。

冯素珍:学生出身本微下,怎堪匹配帝王家?望求大人复圣命,另选才郎为驸马。

冯素珍:只说回乡救公子,谁知中途遇波澜!不识奴家真面目,招我红妆做东床。

冯素珍:妹在家中遭欺凌,遭欺凌,女扮男装来京城。为找兄长搭救我,谁知你改姓又换名。

冯益民:当初我遭继母害,投亲未遇无告贷。幸遇张公来抚爱,为报恩德姓名改。

冯素珍:继母为人实太坏,害我李郎受祸灾。今日幸见兄长面,望你替我做安排。

冯益民:李公子遭陷害愚兄排解,一封书到襄阳自消祸灾。只是你中头名宫花顶戴,状元公名声显怎样下台?

伴唱:龙凤花烛耀眼明,洞房之中喜盈盈。她那里深锁眉梢神不定,她那里满怀喜悦做新人。她那里心惊胆又颤,她那里她那里一心一意结同心。她那里假把诗书读,她那里脉脉含情看郎君。一个喜来一个忧,红妆一对,怎哪,怎哪,怎配婚?怎配婚?

冯素珍:忽听谯楼打三更,

公主:驸马他默默无言读书文。

冯素珍:叫我怎样能做皇家婿?

公主:想必是怕违法度加倍小心。

公主:驸马他要读书不肯安眠,又为何目不转睛愁锁眉尖?我看他洞房之中心神不定,定有那为难之事在他心间。我与他夫妻名分既已定,怎能不上前去探问根源?

冯素珍:公主不必多疑心,本宫深感皇家恩。只怪我席前多饮酒,酒涌胸头心不宁。

冯素珍:素珍这里心已碎,公主深信鸾凤配。你我都是闺中女,怎效鸳鸯比翼飞?我为救夫乔改扮,无故累你守空帏。

公主:久等不见驸马面,金炉香尽怎不眠?难道你通宵读书不知倦?难道你家乡风俗就是这般?他那里默默无言对红烛,难道你要成仙得道独自炼丹?

冯素珍:四更鼓打声声紧,催得人心乱纷纷。花烛之夜不共枕,公主怎不起疑心?倘若识破女儿身,枉费我救郎一片心!我的苦愁深似海,公主她是怎知情?

公主:四更已过天将明,空有锦帐龙凤衾。只以为选中才郎配佳偶,谁知我空帏独坐听漏声!

冯素珍:我这里心急如火焚,宫禁森严怎脱身?

伴唱:怎脱身?怎脱身?

冯素珍:难道说好姻缘要成画饼?难道说夫妻相逢在来生?

伴唱:在来生?在来生?

公主:说什么好姻缘要成画饼?说什么夫妻相逢在来生?怕的是有前妻旧情难忘,

冯素珍:为救李郎我要死里求生。

冯素珍:我本闺中一钗裙,公主请看耳环痕。

公主:一声霹雳破晴空,驸马原来是女人!想我金枝玉叶体,怎能遭受这欺凌?越思越想越难忍,随我金殿面圣君!

冯素珍:冒犯皇家我知罪,并非蓄意乱朝廷。公主请息雷霆怒,且容民女诉冤情:民女名叫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爹娘嫌贫爱富贵,诬陷李郎入了监中。民女只为救夫命,万里奔波到京城。实指望取得功名夫有救,谁知被召入深宫。公主生长在深宫,怎知民间女子痛苦情?王三姐守寒窑一十八载;刘翠屏苦度了一十六春;还有前朝英台女,生生死死爱梁生。这都是父母嫌贫爱富贵,女儿不忘恩爱情。我虽比不得前朝贤良女,救夫我不顾死生。公主也是闺中女,难道你不念素珍救夫一片心?

公主:一心救夫我钦佩,万不该进宫来误我终身!

冯素珍:误你终身不是我,当今皇帝你父亲。不是君王传圣旨,不是刘大人做媒人。素珍纵有天大胆,也不敢冒昧进宫门。真情实话对你讲,望求公主细思忖。公主若能将我恕,我永世不忘你的恩!

公主:听她言来有道理,顿时叫我无主张。我若不将你来杀,岂不终身守空房?

冯素珍:公主纵然杀了我,你也嫁不得如意郎君。昨日公主招驸马,皇家喜事天下闻。你今若将驸马杀,岂不成了未亡人?

皇帝:昨日孤招乘龙婿,驸马的才貌满朝惊。多亏刘卿来作伐,设宴贺功谢媒人。

公主:民间有一女钗裙,文才盖世相貌惊人。幼小相爱一公子,两家凭媒订了婚。不幸公子遭贫困,女家父母变了心。

冯素珍:父母嫌贫爱富贵,强迫公子来退婚。

公主:公子生来有志气,一怒走出富豪门。女家父母施毒计,诬良为盗送进了衙门。这女子不爱富来不嫌贫,宁死不愿改配他人。要救公子无上策,她只得女扮男装上京城。大比之年开皇考,改名姓替公子来求功名。三篇文章似锦绣,龙虎榜上夺得了头名。

冯素珍:实指望告假回乡救公子,谁知惹下了大祸根。

公主:只因她貌似潘安惹人爱,皇上一见喜在心。招她东床为驸马,要与公主配成婚。

冯素珍:有道是“君命不可违”,宗师大人做媒人。千推万推难推脱,只得遵旨入宫门。

皇帝:义女若是出我朝,孤王处置人称道。先恕那女子欺君的罪,再赦公子出监牢。成全他夫妻百年好,封她义女把名标。

冯素珍:你曾亲口将我恕;你曾亲口将我封。我今一死全名节,怕的是失信天下人。

刘文举:臣闻书生李兆廷,才貌胜过冯素珍。老臣去到襄阳府,将他悄悄带进宫。让他纱帽头上戴;让他红袍穿在身;插上宫花系玉带,岂不是堂堂一个状元公?皇家招他为驸马,吹吹打打,吹吹打打送入在洞房中。公主终身配佳偶,万岁又得栋梁臣。

刘文举:眉清目秀美容貌,满腹经纶文才高。天下举子我见多少,只有他才算得当今英豪!万岁当年夸过他,只因为那时节公主未成年,不便把媒保,因此上不曾把驸马来招。

伴唱:贫贱不移夫妻情,生生死死结同心。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