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6395

人物起名方法,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兴仁信息网2024-01-31 05:16:380

金庸在给小说人物起名的时候,有哪三种经典方式?

金庸小说之所以能成为经典, 除了故事生动、人物饱满、主题鲜明之外,每个人物的名字也都很有讲究,用典的功夫和水平简直出神入化,名字之中蕴含着人物的性格、经历以及结局等,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名字的用典方式。

一、从传统文化中用典

《射雕英雄传》中的“乾坤五绝”就是这种用典方式,五人分别对应了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南为火,南帝为一灯大师,名字出自《法华经》: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而“灯”字偏旁也为火;西为金,西毒为欧阳峰,不仅“锋”字为金旁,而且西方属白,他又久居于白驼山;东为木,东邪为黄药师,“药”字的繁体写法“药”的下半部分就是木;

北为水,北丐为洪七公,姓氏“洪”字三点水;中为土,中神通为王重阳,历史上的他原名王喆,“喆”字蕴含两个土字,设定的极为巧妙。

二、从文学中用典

金庸笔下,众多女子们的名字基本都是运用了这种用典方式。最典型的,当属《天部》中的阿紫和阿朱了,出自《论语》:恶紫之夺朱也。古人常用“朱紫”来比喻以邪乱正。刘峻的《广绝交论》中就写过: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胆。这也寓意了阿朱、阿紫姐妹两人的人生轨迹,阿朱生性温柔善良,而阿紫则狠毒阴邪。阿朱死后,阿紫喜欢上了乔峰,想要逐渐取代阿朱在乔峰心目中的位置。

《天部》中,木婉清的名字出自《诗经》: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水木清华,婉兮清扬。《倚天屠龙记》周芷若的名字出自《汉书》:衡兰芷若。《飞狐外传》中程灵素的名字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和《素问》二章。《书剑恩仇录》中李沅芷的名字出自屈原的《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而《射雕英雄传》中穆念慈的名字曾经误传为《尚书》中“念慈在慈”。但其实《尚书》中的原话是“念兹在兹”,这其实单纯只是因为古代称父亲为家严,称母亲为家慈,而穆念慈从小由杨铁心收养并养育成人,算是有了父亲,自小没有母亲陪伴在身边,取名怀念母亲也是理所当然。

三、从历史中用典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杨康二人的名字是为了不忘“靖康之耻”而取。而《天部》慕容复的姓慕容,是鲜卑姓,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北燕等五个王朝。名字“复”自然就是为了寄托他光复大燕的理想了。

《天部》中的“函谷八友”,老大琴癫康广陵来源是嵇康和《广陵散》;老二棋魔范百龄的名字则来源于明清两位围棋国手范西屏和过百龄。而比起金庸取名的传统和典雅,武侠小说的另一座大山古龙在取名上则自由很多。冷如冰,寒如雪,剑客西门吹雪的名字来自于元诗四家虞集的诗句“剑吹白雪妖邪灭,袖拂春风槁朽苏”。而叶孤城的名字则来自于王之涣的《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而萧泪血、花满楼、柳余恨和李寻欢的名字充满了血和泪,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

文学创作经验谈:文学创作中如何给人物起名字?

这里说得“忌”,不光针对文学创作中为虚构人物起名字,也涉及现实生活中的起名字。

第一忌:偏字怪字。

第二忌:年龄限定。

第三忌:小字大音。

偏字怪字,文学作品里常见,随着“易学”、“卦术”的泛滥,现实中也越来越多见了。比如,我弟弟有个同学,名叫“宋㠭”。没有一个老师能在点名的时候说出“㠭”字的读音zhan(三声,音同“展”)。再比如,某部网络小说里读到一个人物的名字是“郤龠”,读音应该是xi(一声)、yue(四声),音同“西月”。可是乍一看,想当然读成“谷合”的有木有?

老师点名,读不出,可以问学生本人,记不住也没关系,记住人就行了。可作品里,读者口口相传,再是改成影视,演员“谷合”、“谷合”地叫开,岂不笑话。

所谓“年龄限定”,说的是起的名字具有某种对于年龄有所限定的特征,大致三种情况:一是名字显“小”,二是名字显“老”,三是笔画太多。

小小、玲子、少强……这样的名字,就是“显小”——少年、青年时叫着没毛病,老了怎么办?文学创作中,人物年龄段如果就是少年、青年,倒也无妨,可要是“贯穿”的人物,或是用于现实的起名,就显得“受限”了。

显老,同理。举例:翰儒、知天、经墨……很难想象,一个活泼少年、玉立少女,叫成这样的名字,会给自己和旁人带来怎样的违和感。

笔画多为什么也归在“年龄限定”呢?很简单——笔画太多,字太难写,孩子得花多少精力才能把自己名字写对啊!有笑话说,考试人家同学都交卷了,ta这儿名字还没写完呢。夸张了点儿,但也不是危言耸听。举例:我有个旧同事,姓“樊”。本来这个姓就够难写的了,还给孩子起名叫“樊懿戆”。额滴神哪!连我这“专业码字儿的”,都不敢说提笔就能把这仨字儿写到一笔一划不错不漏!这样的名字,现实中,实在是苦了孩子,要放在作品里,估计编辑、导演要打人啦!

至于“小字大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章”做姓。现实中,就姓这个,没办法。作品里,绝对要避免。不然,十个人里有十个,都得给“演变”成“张”。顺便一提:这个“章”得“忌”,琼瑶阿姨是犯过哒。好在,那还是“阅读时代”,不算问题。放在今天,可就……

说到“意境”,比较典型的,是武侠类作品。

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武侠小说及其派生的影视作品中,人物名字会跟“大千世界”有点儿“隔阂”式的“异趣”。三个特征:

一,翻炒典故。典型例子:练霓裳。梁羽生先生著《白发魔女传》的“大女主”,名字典出“霓裳羽衣”。

二,多用复姓。典型例子:令狐冲。金庸先生著《笑傲江湖》的男主人公。令狐,在本来就显得另类的复姓中,也是很少见、更另类的。

三,性别特征含混。典型例子:陆小凤。古龙先生《陆小凤》的男主人公和相关数部其他作品里的重要辅助性人物。还有——也是古龙先生给起的,众所周知的——楚留香。光看名字,容易产生“性别错位”。

武侠小说讲的都是纯虚构的“传奇”,近似于“神话”,人物名字起得独特些,不仅无可厚非,而且简直是挺显必要。

名字的“意境”,肯定也不止在武侠作品里才有,才需要。实在是普遍需要、应该有。

比如:我母亲有个年轻同事,当初还介绍跟我试着谈过恋爱。挺漂亮一姑娘,北京土话叫“尖果儿”。后来没谈成,嫁了个商者,生个儿子,给取名“子豪”,说这名字,等儿子长大,人家就能叫他“豪哥”。这大概是黑帮片看多了而产生的“意境”。

再举一例,是在我刚刚完成的东北抗战相关电视剧剧本中的。是个“翻改”活儿,就是原本有完备的剧本(仅仅只是“完备”),觉得不好,让改,我觉得不好改,索性循着本有的构架,推倒重来。剧中贯穿性虚构人物有兄妹三个,原剧本给起的名字是,大哥“屈大成”,二哥“屈大功”,小妹“屈灵犀”。觉得“屈”姓在东北不多、不够典型,大成、大功,之于为人物设定的“有书香气的殷实家庭”(不算“书香门第”),显得简单而流俗了些,且不大符合时代(人物均出生在上世纪初、早期),而且跟小妹“灵犀”的名字没有对应性,还似有点儿“文化底蕴”上的差异。我给改成了姓林(东北较多的姓氏),并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他们“安”字辈,大哥“林安康”、二哥“林安泰”、小妹“林安宁”,康泰安宁,跟时代和人物出身及其共同组成的“故事的意境”,对应得似乎妥帖了些,也还比较“上口”。

如何给小说里的人物起名字(还有小说名)

人物起名可以通过最后一个字首字母发音的字母,从而组成一个词语,例如韩叶染,顾宁宸,刚好可以组成一个成语,一尘不染。

如果是小说起名字,可以通过其剧情来逐句逐字分析,例如你写的是一部关于暗恋的剧,那么你的名字可以起,冥冥之中遇见你。其中小说起名还可以通过女主的姓氏和男主的姓氏来分析,与其人物名字一样组成一句话

金庸笔下那么多人物是怎么起名的?有规律吗?

金庸先生取名有以下三种规律,第一、金庸先生喜欢按照故事情节来给人物命名;第二、金庸先生会使用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来给小说人物命名;第三、金庸先生会按照人物性格来设计人物名字。

一、金庸先生喜欢按照故事情节来给人物命名

首先,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很多人物的姓名其实都是按照故事情节来设定的。在《神雕侠侣》中,郭靖和黄蓉镇守襄阳时期生下了郭襄,而郭襄的名字就是根据故事情节来设定的,小龙女小时候被人遗弃在全真教门口,由于襁褓中有一枚龙锁,所以才有了小龙女这个名字;在《倚天屠龙记》中,郭襄给自己的弟子取法号为“风陵”,这就是因为郭襄是在风陵渡口遇见的杨过。

二、金庸先生会使用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来给小说人物命名

其次,金庸先生的作品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物,其实就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例如全真教的丘处机和尹志平、武当派的张三丰、明教的朱元璋和常遇春等人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金庸先生只是用了他们的姓名和部分经历,其余的故事情节都是金庸先生自己设定的。另外,金庸武侠小说中很多的故事线也是按照历史上真实的时间线来进行的。

三、金庸先生会按照人物性格来设计人物名字

最后,金庸先生在给人物取名的时候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按照人物的性格来取名字。《倚天屠龙记》中的灭绝师太就是因为性格十分蛮横霸道才用了“灭绝”二字,而周芷若、赵敏、殷离等名字其实也是跟她们本身非常强契合的,所以读者们在阅读金庸武侠作品时,经常会觉得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和名字是非常吻合的。

中国姓氏与文化,古代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 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 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和氏都是姓,姓表明了个人和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姓氏的含义。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 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中国姓氏的 来历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一、以姓为氏。以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二、以 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三、以邑名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 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邑。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四、以乡、亭之名为氏。有裴、陆、欧阳等姓。 五、以居住地名为氏。有东门、西门、东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周平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七、以次第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 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八、以官职为姓。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九、以技艺为姓。从事的人,后代便姓巫。从事冰凌的 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

十、以谥号为姓。十一、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十二、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 子、公孙等姓。十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来历,也在上述这十几种范围之内。

而古人在选取名字时尽量从字的义、形、音等多方面考虑,试图通过名字来提供自己的志趣、追求、希望、抱负、排行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给人视觉、听觉和意念上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们能领悟到命名者的深刻含意。其形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尊古。古人命名时也多表出对古代的制度和人物的景仰,类似于孔子所说的"信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如曹子舆,字希孟(孟轲字子舆);吴中旦, 字希周(周公旦);范学朱字用晦(朱熹字用晦);雷渊,字希颜(颜回);祖蒙正,字希吕(吕蒙正)。有些仰慕先达昔哲者,则直接在名字中间加仰、幕、宗等 字。如钱宗尼、于慕渊、方敬舆、鲁希良、明式鸿、吴仰何、聂景白等。

第二,述志。中国人在命名时非常看重伦理道德和功业。以德命名者有曹孟德、刘玄德、朱德、李德邻。以仁命名者有曹仁、薛仁贵、王守仁、康广仁 等。以义命名者有刘义庆、刘义隆、李义府、李义山等。以忠命名的如杨国忠、名将韩世忠、张献忠等。以孝命名的有郭奉孝、方孝孺。以信命名的有韩信、单雄 信、李信等。以谦命名者多套用,如吕祖谦、于谦、钱谦益。以圣人之志表示自己心迹者如吕必用,表现出强烈的用世之志;他后来仕宦无望,改名为吕不用,字耕 田。

第三,祈福。就连大圣人孔子也曾承认富贵是人之欲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

2/4页

亦为之"。所以人们在取名字时,有时也不免将这种对优裕生活 和高贵地位的祈求,通过命名表现出来,如李广利、刘传富、盖宽饶、王富贵、钱广、吴寿富、孙福寿等。现代人们命名也常有这类词,如王永贵、李冒富、张得利 等。对仕途的追逐也是如此。隋唐以来,人们一般要通过科举考试来求取功名富贵,一旦金榜题名,那么荣华富贵就会自然而然到来。所以,在命名中多有范新科、 裘状元、唐殿魁、许占魁、黄开榜、魏魁士、王延魁等。 第四,消灾。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示消灾免病和逢凶化吉的愿望,命名有时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如霍去病、司马消难、辛弃疾、冯去疾、黄去疾、石保吉、孙逢吉等即属此例。

第五,添寿。截至目前,世界上虽然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吾生也有涯"这个大限,摆脱自然规律对生命的约束。但人们又总是希望能将生命尽量延长, 最好能寿与天齐,达到孙悟空的理想。这种对生命的执著和祝愿,有时也通过命名表现出来。所以,在命名时多喜用寿字:如毛延寿、张承寿、徐增寿、潘天寿等。 另外,喜爱用延年、万年、永年、大年、龟年、万龄、延龄、松龄、鹤龄命名者也是非常多的。唐宋以来,命名中多喜用"老"、"吏"、"翁"、"父(甫)"等 字,恐怕也流露出命名者对耄

古人取名一般有何讲究?

一、古人取名有以下几个原则:

1、名字的子音要清脆顺口。

2、形:字型结构要稳定要流畅。

3、意:所取的名字要有一定的意义。

4、合:与用名字人的五行相合。

5、讳:取名不可以和长辈的名字相同或者同音如果有必须写的时间有所区别。

6、念也不是同一个音,这是对长辈的尊重,这是主要的几个原则。

二、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释则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意义相同。

三、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就是意义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 “损”与“益”,“退”与“进”,都正好可组成反义词,这类虽然不多,但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意思。

四、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天空的浮云。贾岛,字浪仙,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陆龙,字在田,钱谦,字受益,高明,字则诚,李宗仁,字德邻,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来:此类成语分别是:“见龙在田”,“谦受益”,“明则诚”,“德不孤,必有邻”。

这里从文化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古人取名时的好尚、愿望、期许等心理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价值取向…

本篇由小编进行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本人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