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5581

法律讲堂宝黛姻缘(怎样看待宝黛姻缘)

兴仁信息网2023-03-15 01:08:220

在贾政的心里,最想选谁做他的儿媳妇呢?

李纨。因为李纨出身道德传家的国子监祭酒李家,能让贾家门楣更上一步,有希望传承“耕读传家”门风。而且李纨有子贾兰,贾家后继有人。

如何看待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

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都是建立在封建贵族包办的基础上,而宝黛更为悲剧,宝黛的爱情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是在现在看来表兄妹近亲也不可成婚,在那时看来,黛玉的身份是影响爱情的最重要因素,而宝钗和宝玉则是像姐弟一般的可亲,爱情或许谈不上,更多的其实是相敬如宾。

宝黛爱情的前世因缘是巫山神女吗

宝黛爱情的前世姻缘是神瑛侍者和绛珠草。

林黛玉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神瑛侍者(贾宝玉前世)的灌溉,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她为报答灌溉之恩,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下定决心要把一生的眼泪都还给他。

...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一定代表支持“宝黛姻缘”吗?

《红楼梦》中,“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是一句俗语,它的意思是说宝黛二人和她都是孽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经常一见面就吵架,闹得你死我活的,让老太太担心了。所以她说“老冤家,小冤家。”

不是冤家不聚头,本意是指有仇的人才会聚到一起,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而后来经过多少年的文学发展,也指代夫妻,夫妻之间因为经常吵架,所以也会自嘲“不是冤家不聚头。”

因此,文本中,老太太说这句话,意思就是对宝黛二人经常吵闹的一种无奈的哭骂。而到了两个玉儿后来听到这句话了,自然也就联想到夫妻之间喜欢吵架,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所以他们两个,似乎也是从这次起,明白了他们两个为什么要老是吵架呢,也因为这一句话的语境的奇妙处,所以他们两个大概也觉得老太太是默认了他们两个的关系了的。

而我,作为一个看客,我在之前,也一直认为老太太接黛玉到府里来,并且让宝玉和黛玉同卧同止息,肯定是有意让这两个孩子有情,日后好成婚的。当然这一句话,在当然得贾母说来,的确只是抱怨的话。

因为我们知道,贾母从前接湘云来家,也是和宝玉同卧同止息的。而湘云因为她的婚事不由老太太作主,显然是史家看不上宝玉,所以后文的湘云早早的定了亲了。

同样,黛玉的婚事,也不是老太太说了算的,同样需要贾政的许可,而我们知道,贾母是喜欢黛玉的,王夫人是喜欢宝钗的,然而这两个女孩子,一个宝钗的诗谜让贾政觉得这孩子将来怕是没福的人,为此难过。黛玉,则是从小的不足之症,在贾府休养了这么多年,不见好转。所以她们的姻缘,在贾政这里就被搁浅了。

我从清虚观这一章节来看,贾母肯定是不支持金玉良缘的,所以借口宝玉还小,不愿意给他说亲。从而分析,贾母一定是在等儿子的态度,或者是说等黛玉的身子好转起来。只是非常可惜,黛玉的身体一直不好,婆媳两个就在那里斗法开了。所以就有了后面的,贾母让黛玉,宝钗,探春去出席贵妇们的社交。因为贾政没表态,所以对自己喜爱的外孙女,也想给她谋个好的出路,也不想把宝钗耽误老了。

是以综上所述,老太太是支持宝黛姻缘的,但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从她口里说出来,真的只是无奈的哭骂而已。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关系

其实黛、钗相对于宝玉按现代遗传学来说,都属于近亲,黛玉与宝玉是姑表兄妹,宝钗与宝玉是姨表姊弟,是不能结婚的。古代时候这种关系也不准结婚,但红楼梦为达到文学效果,故意采用了这种关系。

简单的说,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属于“木石前盟”,前生已经注定。宝钗与宝玉的爱情存在于传说中的“金玉良缘”,然而最终“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最终结局是黛死钗嫁,但宝钗却未得到宝玉的爱情,宝玉最终出家。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过程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

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人中没有一分钟摇摆。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

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

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高贵得莫可名状,曹雪芹惟有给她设定了一段前世姻缘: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生得袅娜可爱,神瑛侍者见了,日以露水灌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那草衔恩未报,遂发下一段宏愿:倘若他下世为人,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仿佛惟有这样的理由,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

曹雪芹为林黛玉的眼泪找到了缘由,却找不到归宿。她写:“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为谁?”全不能为自己的爱做主。

她是孤身一人投在外祖母膝下寻求依傍的,上无父母怜恤,下无兄弟扶持,倘若宝玉辜负了她的爱,她便贫穷得一无所有,又怎能不多嗔,不多愁,不多疑?

疑心的最集中表现便是伤心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因此她每每地讥讽宝钗,察言观色。然而一旦“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送来燕窝,又说了许多知心话儿之后,她便立刻视宝钗如亲姐,推心置腑地做起知己来,再不想与她争竞。她认了薛姨妈做母亲,对宝琴直呼妹妹,甚至袭人奉茶时,宝钗喝了一口才递给她,她也毫不计较地接过来喝了——如此含蓄又坦然地表白了敬爱之情。

最初看到那一回时只觉得好,觉得两个女孩子亲密无间。长大后再看,才觉触目惊心——袭人手上只有一杯茶,世上也只有一个贾宝玉。袭人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抢先喝了一口,却将剩下的半杯递在黛玉手中。连袭人也觉得不妥,且知黛玉是素性好洁的,遂说:“我再倒去。”然而黛玉竟坦然饮干,将杯放下。

这一段描写真是不敢往深里想,越想越觉得心疼。茶,在中国礼仪上的讲究实在是太丰富了。一授一递,一敬一饮,莫不有诸多含义,从端茶送客到斟茶赔礼,茶都是重要的道具。《红楼梦》里是很在意茶道的,也很在乎茶礼,王熙凤开黛玉玩笑:“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就指的是下聘的“茶订”。新妇进门,一杯媳妇茶是省不了的;收房纳妾,那妾也要先给正室敬茶;宝钗喝过的半杯茶,几乎相当于开出的题目,而黛玉竟然将它接受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几乎可以理解为黛玉愿意与宝钗平分秋色,共事一夫,正如《儿女英雄传》中的何玉凤承认了张金凤。

想到这一层,不能不让人心惊。可惜后四十回的续稿不见了,不然我相信宝、黛、钗之间的感情交流必然有更多的层次,不仅是三角纷争那么简单。高鹗简化了黛玉情感的层次,又给写回到最初的小女儿心性,将黛玉的形象定格在小心眼爱吃醋的调调上了,其实做不得准。前八十回里宝钗和黛玉都是有过挣扎与妥协的,连同他们身边的人也都在寻找一个成全的方法,所谓薛姨妈提到的“四角俱全”。

喜爱黛玉的人必不能接受我的这种猜想,我自己也不相信黛玉最终会肯与别人分享爱情。她的结局注定是泪尽人亡,然而在泪尽之前,她是想过委曲求全的吧?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她突然不再追究“金玉良姻”的传言了。

爱一个人,爱到了极处,便是无嗔,无怨,无悔,甚至无妒,只是一心一意地为他着想,想他好,想他快乐,想他活得轻松。

林黛玉,不单是因为吃醋和伤心而流泪,更煎熬的是这个退让与思考的过程。她在爱情上,其实是相当的隐忍和明决,除了爱,什么也不想要。

这样的决绝与大度,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谁还能再说黛玉小气?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