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8450

太岁纪年法和岁星纪年法(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

兴仁信息网2023-03-24 21:06:230

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法有哪些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六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5、星岁纪年:分为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

战国时期用岁星纪年。岁星就是木星,由西向东运行,绕太阳一周用11.86年古人发现大约12年后木星又出现在星空同一位置,于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给他们起上名字叫,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纪年。像岁在星纪,岁在析木、岁在大梁。

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这和人们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为解决这个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给它又起了十二个名字,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恰、涒摊、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来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一年整走一个星次,运行一周11.86年,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纪年方法不精确又繁琐,后废不用。

6、生肖纪年:它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

简述什么是太岁纪年法?

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想的岁星,又称岁阴或太阴。何以要假设此太岁?这要从古人所谓十二辰说起。古人将黄道附近一周天由东向西十二等分,称十二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表示,但其方向与顺序正好与岁星纪年法中的十二次相反(参见本书“什么是岁星纪年法”一问),这样,假想的太岁就与真岁星背道而驰了,如下图:古人还为十二个太岁年名分别取了古怪的名称以表示十二个其中阏,读yān烟;敦,读dùn顿;牂,读zāng赃;涒,读tūn吞;阉,读yǎn演。以太岁纪年著名一例为战国楚屈原《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一句。“摄提”即太岁年名的“摄提格”,表明屈原出生于“太岁在寅”之年;“孟陬”即盂春正月,夏历正月建寅;“庚寅”是其生日的干支。屈原的生日正好是寅年寅月寅日。有论者认为,屈原生于“太岁在寅”之年,反映了当时岁星所在星空的实际方位,不等同于后世干支纪年法里仅具抽象符号意义的寅年。这一认识是有见地的。西汉时期,历家又取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默、昭阳十个名称,名叫岁阳。从flv convert的片子中了解到,太岁纪年创制之初是为反映岁星逐年所在天空方位,由于“超辰”的存在,以之纪年积累至八十多年就与天象的实际不相符合了。于是古人干脆就用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了,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纪年法由天象观测到抽象符号的历程,这一历程与生肖纪年有何关系,至今仍有待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史家或文学家若用太岁纪年那些古怪的名称纪年,完全是为了仿古,与实际天象完全无关,而是用当年的干支纪年对照而来。司马光《资治通鉴》即有意仿古,如卷一“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默困敦,凡三十五年”。这就是说从戊寅年到壬子年共三十五年,并无其他奥秘。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哪几种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六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5、星岁纪年:分为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

战国时期用岁星纪年。岁星就是木星,由西向东运行,绕太阳一周用11.86年古人发现大约12年后木星又出现在星空同一位置,于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给他们起上名字叫,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纪年。像岁在星纪,岁在析木、岁在大梁。

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这和人们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为解决这个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给它又起了十二个名字,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恰、涒摊、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来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一年整走一个星次,运行一周11.86年,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纪年方法不精确又繁琐,后废不用。

6、生肖纪年:它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

世界上还有哪些纪年法

纪年法包括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公元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星岁纪年法(包括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生肖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公元纪年法

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则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5、民国纪年法

是以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法,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方法。

当时规定与公元纪年法并行(也就是用公元纪年法不犯法)。但官方,个人档案中多用民国纪年法。民国年换算——公元纪年减去1911,得出民国多少年。

如何推算每月太岁落宫?

推算每月太岁的方法是有一套完整的公式的,按公式推算的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哪几种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六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5、星岁纪年:分为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

战国时期用岁星纪年。岁星就是木星,由西向东运行,绕太阳一周用11.86年古人发现大约12年后木星又出现在星空同一位置,于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给他们起上名字叫,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纪年。像岁在星纪,岁在析木、岁在大梁。

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这和人们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为解决这个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给它又起了十二个名字,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恰、涒摊、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来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一年整走一个星次,运行一周11.86年,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纪年方法不精确又繁琐,后废不用。

6、生肖纪年:它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