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0931

易经384卦规律(周易384爻解卦)

兴仁信息网2023-04-18 22:10:070

易经64卦为什么一共有384爻

因为1卦六爻,64卦就有384爻了。

易经64卦384爻故事:古代名人用易启示的本书目录

[乾卦 第一]

乾下乾上

1.舜耕历山做潜龙

2.四岳举舜于尧帝

3.舜历诸险受重用

4.武王盟津退大军

5.舜受禅让为天子

6.殷纣穷欲命归天

[坤卦 第二]

坤下坤上

7.献公宠姬乱晋国

8.吕端直方拜宰相

9.晋文匡王成霸业

10.司马德操善括囊

11.周公尽忠辅成王

12.曹髦交战司马昭

[屯卦 第三]

震下坎上

13.高祖盘桓夺天下

14.绝色贞正浪荡子

15.陈婴坚决不称王

16.张良自韩往归汉

17.项羽屯膏成败寇

18.霸王刎血洒乌江

[蒙卦 第四]

坎下艮上

19.成王始觉周公诚

20.庄玉包蒙绝缨会

21.黄歇娶女遭杀身

22.群佞困蒙周幽王

23.阿斗童蒙依诸葛

24.吕蒙击蒙败关羽

[需卦 第五]

乾下坎上

25.诸葛用恒需于郊

26.苏秦终成合纵计

27.曹操中计需于泥

28.相妻出穴得重生

29.韩信得食助刘邦

30.汉王礼敬莽项羽

[讼卦 第六]

坎下乾上

31.廉颇相如将相和

32.管仲义夺伯氏邑

33.冯异事王不居功

34.虞芮复命不克讼

35.秦香莲遇黑包公

36.王莽无常败改制

[师卦 第七]

坎下坤上

37.秦军无律败崤山

38.召公得王三锡命

39.赵括为将舆载尸

40.围魏救赵师左次

41.荀林父帅师舆尸

42.陆贾建议高祖纳

[比卦 第八]

坤下坎上

43.桓公劫后守信用

44.庄子遥逍比自内

45.谷永比匪交王氏

46.伊尹丑夏比于商

47.晏子显比谏景公

48.比干谏纣比无首

[小畜卦 第九]

乾下巽上

49.陈元复道孝亲母

50.召公牵复不离王

51.夫妻反目成仇敌

52.范雎逃秦拜宰相

53.文景有信富庶民

54.昭公兵败于季孙

[履卦 第十]

兑下乾上

55.卧虎董宣终无咎

56.文王脱幽履坦道

57.灵王眇跛履虎尾

58.万石父子想想吉

59.夏桀央履杀龙逢

60.袁滋考祥平冤案

[泰卦 第十一]

乾下坤上

61.除恶不尽害太子

62.鲍管之交不遗朋

63.吴隐之艰贞有信

64.百万不富以其邻

65.帝乙嫁女祉文王

66.哥舒翰用师遭吝

[否卦 第十二]

坤下乾上

67.荐贤救贤以其类

68.阳虎包承遇孔圣

69.元帝包羞用石显

70.若虚连发成巨富

71.周文王被囚几死

72.姜子牙先否后喜

[同人卦 第十三]

离下乾上

73.同人于门桓氏荣

74.晏子景公论和同

75.景公复霸终难成

76.邾人一语却晋攻

77.刘备救援北海笑

78.晋重耳同人于郊

[大有卦 第十四]

乾下离上

79.玉堂春遭艰无咎

80.刘晏车载天下钱

81.董卓僭越遭杀身

82.管子明辨匪其彭

83.诸葛挥泪斩马谡

84.刘邦斩蛇得天佑

[谦卦 第十五]

艮下坤上

85.曹彬谦谦涉川吉

86.孟尝鸣谦得贞吉

87.大禹劳谦诒洪水

88.晋周为谦登君位

89.禹征有苗无不利

90.亚夫鸣谦用行师

[豫卦 第十六]

坤下震上

9lI吴起杀妻鸣豫凶

92.张允知变为名士

93.叔宝吁豫悔又悔

94.文王由豫建灵台

95.李元纥贞疾无害

96.始皇冥豫何可长

[随卦 第十七]

震下兑上

97.官有渝文翁化蜀

98.范伯因小害亲弟

99.贾县令髓有求得

100.刘备随获有孚在

101.赵子龙孚嘉有吉

102.纣王用享于西山

[蛊卦 第十八]

巽下艮上

103.昭帝干武帝之蛊

104.干母蛊征舒招祸

105.干父蛊世民登基

106.裕父蛊二世亡国

107.刘聪用誉干父蛊

108.伯夷叔齐不事王

[临卦 第十九]

兑下坤上

109.黄霸临民志行正

110.诸葛威临蜀国治

111.汉用黄老政无咎

112.徙木十金至临民

113.虞舜中道智临民

114.鲁恭敦临吉无咎

[观卦 第二十]

坤下巽上

115.富僧童观小无咎

116.偷儿闻观命丧西

117.孔子进退不失道

118.淮南王观国之光

119.商汤由民观我生

120.观其生伊尹无咎

[噬嗑卦 第二十一]

震下离上

121.徐叔嘉灭趾无咎

122.陈平灭鼻终为相

123.噬腊肉周瑜遇毒

124.吴用智取生辰纲

125.噬干肉刘秀得当

126.秦二世何校灭耳

[贲卦 第二十二]

离下艮上

127.贲其趾王三踢球

128.雍齿贲须于刘邦

129.子路终莫陵孔子

130.冯衍皤如光武疑

131.商汤五聘伊尹出

132.西施白贲鱼沉溪

[剥卦第 二十三]

坤下艮上

133.厉王剥足用荣卫

134.剥床干忠良遭害

135.董贤被罢剥无咎

136.陈氏剥肤齐姜凶

137.邓后得宠无不利

138.王宣望食果丧命

[复卦 第二十四]

震下坤上

139.不远复颜回获吉

140.朱元璋休复立国

141.穆公频复终败晋

142.管宁中行独复道

143.陈重敦复得富贵

144.楚灵王迷复招凶

[无妄卦 第二十五]

震下乾上

145.宁世基无妄得妻

146.白圭不耕而大获

147.无妄之灾降林冲

148.昌邑不贞废皇位

149.魏绛无妄佐新军

150.梁冀妄行遭灭族

[大畜卦第二十六]

乾下艮上

151.有厉利己唐姚崇

152.舆脱辐完颜被诛

153.李广艺高不得志

154.孟母三迁童牛牿

155.太祖酒席释兵权

156.商汤伐桀道大行

[颐卦 第二十七]

震下艮上

157.舍灵龟邯郸学步

158.州吁伐郑实征凶

159.成济杀帝无攸利

160.论功行赏众将安

161.僖公居贞旱不害

162.王翦惕厉多置田

[大过卦 第二十八]

巽下兑上

163.杨震不受午夜金

164.重耳得婚秦怀赢

165.天下中庸有胡公

166.脱脱栋隆得宰相

167.秦太后丑配缪毒

168.关龙逢过涉灭顶

[坎卦 第二十九]

坎下坎上

169.投董卓吕布失道

170.扬雄小得坎险世

171_入坎陷庞德勿用

172.车千秋纳约自牖

173.王导为臣坎不盈

174.丛棘三岁案不得

[离卦 第三十]

离下离上

175.祢衡无敬遭杀戮

176.苏武持节得元吉

177.早晚宴乐何可久

178.王烧饼突如死如

179.勾践涕沱得大吉

180.平七国有嘉斩首

[咸卦 第三十一]

艮下兑上

181.关公虽感志在外..

182.佯顺帝意救县令

183.执其随中宗遭吝

184.灌夫窦婴相朋从

185.咸其胜膊元恭不语

186.方孝孺直言遭祸

[恒卦 第三十二]

巽下震上

187.王义方求深被贬

188.马后久中保悔亡

189.京房冒进承之羞

190.守株待兔岂得禽

191.不恒其德婆惜凶

192.田蚧振恒遭厉鬼

[遁卦 第三十三]

艮下乾上

193.遁尾妄动蓝玉死

194.周成王坚留周公

195.齐姜乘醉遣重耳

196.姜子牙垂钓皤溪

197.李泌善遁全身名

[大壮卦 第三十四]

[晋卦 第三十五]

[明夷卦 第三十六]

[家人卦 第三十七]

[睽卦 第三十八]

[蹇卦 第三十九]

[解卦 第四十]

[损卦 第四十一]

[益卦 第四十二]

[夬卦 第四十三]

[姤卦 第四十四]

巽下乾上

259.勾践尝粪夫差迷

260.刘备爱民得蜀地

261.刘邦次且张良扶

262.卫懿公好鹤亡国

263.苻坚王猛如神交

264.谅毅巧说秦赵和

[萃卦 第四十五]

坤下兑上

265.萧鱼会郑国服晋

266.狄仁杰荐张柬之

267.太宗以魏征为镜

268.曹操让皇终大吉

269.苻坚玉立德志光

270.光绪血泪洒瀛台

[升卦 第四十六]

巽下坤上

271.林则徐慷慨禁烟

272.张玄素回天有力

273.诸葛亮心若虚邑

274.文王顺时建西周

275.狄青建功得升阶

276.寇准至刚不利贞

[困卦 第四十七]

蓁坎下兑上

277.韩信寄食处幽谷

278.孔子断粮终行道

279.梁武帝饿死台城

280.吕布缓兵终殒命

281.秦王除奸方亲政

282.齐桓公斥奸用贤

[井卦 第四十八]

巽下坎上

283.不用魏延孔明误

284.庞士元非百里才

285.云台廿八光武兴

286.武后三任徐有功

287.东晋砥柱谢安石

288.魏孝文变法利国

[革卦 第四十九]

离下兑上

289.明帝守光武成法

290.燕王待机乃靖难

291.刘秀三就立东汉

292.霍光有孚废昌邑

293.赵武灵胡服骑射

294.城濮战晋文受策

[鼎卦 第五十]

巽下离上

295.和珅倒嘉庆吃饱

296.郑伯相机诛共叔

297.死范雎变活张禄

298.杨坚信杨素覆悚

299.汤斌贤德如金铉

300.宋太祖恩威兼施

[震卦 第五十一]

震下震上

301.刘备虎穴暂栖身

302.舜登荒山成大业

303.萧何避忌贱赊贷

304.范仲淹三黜自励

305.包拯执法铡皇亲

306.苏世长冒罪进谏

[艮卦 第五十二]

艮下艮上

307.澶渊盟止于当止

308.徐阶巧斩严世蕃

309.赵高裂秦利熏心

310.陶渊明独善其身

311.唐太宗纳言正行

312.孟尝君厚重止祸

[渐卦 第五十三]

艮下巽上

313.甘罗十二为丞相

314.于成龙不吃白饭

315.诸葛恪失道被杀

316.刘墉受挫巧周旋

317.齐襄除佞信田单

318.王文端清风峻节

[归妹卦 第五十四]

兑下震上

319.桃叶桃根嫁献之

320.鸳鸯幽闺自守贞

321.小周后嫁李后主

322.天马媒终成眷属

323.解忧公主去乌孙

[丰卦 第五十五]

[旅卦 第五十六]

[巽卦 第五十七]

[兑卦 第五十八]

[涣卦 第五十九]

[节卦 第第六十]

[中孚卦 第六十一]

[小过卦 第六十二]

[既济卦 第六十三]

[未济卦 第六十四]

我想记住易经64卦384爻,每一爻的意思。有知道简便方法的前辈,能指点...

建议买本周易好好看看。

1,64卦每一卦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并且从1爻到6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乾卦,一开始的潜龙勿用(潜在水里),到后来龙越来越牛逼了,出来了, 飞上天了,到最后回头的“亢龙有悔”。按照这个就比较容易记住每一爻的意思了。

2,第二个就是64卦的顺序,这个有卦名歌可以去百度。其次就是其实64卦也是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比如先是乾坤二卦开天地,然后就有了屯卦开始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就有了蒙卦开始启蒙……

3,第三就是根据卦名记住每个卦大概是讲什么的,比如屯卦讲的为了屯集粮食而打猎的故事,比如鼎卦讲的是一个鼎变化的过程。这个还是要求你把周易当做一个个短篇小说来看。

4,最后一个建议就是……用进废退。我没怎么刻意去记过这些卦,有时要用了临时百度下或者翻下书,用的多了自然就熟悉了。比如我记得有次自己起个卦,起出来是山地剥卦,结合我自己的情况分析了很久,这样剥卦讲的什么也大概有映像了,下次再起到剥卦就再熟悉一下,慢慢就好了。

变易思想谁可以具体介绍一下?

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即易经中有关事物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变易思想就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源泉。

参考: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东方文明曾经有过极具辉煌的成就。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中国所创造的文明永远是光辉灿烂的。在众多的文化和民族中,中华民族具有高超的智慧,而这种智慧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易经文化之内。易经文化,从古到今,都对世界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易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甲申年九月以来,学术界对《易经》文化提出批评,继而引起争议,很有必要正确认识易经,才能弘扬易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一、

周易热间接引发学术争议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传统文化热”、“周易热”相继兴起,但“周易热”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以占卦、算命、风水等象数类,第二将易经思维方式引入现代自然科学的“科学易热潮”。前者视《易经》为纯粹的卜筮之书,后者在很大程度上进入牵强比附的误区。在科学易热潮中,有不少学者渐而大胆提出“管理易”、“中医易”“音乐易”“美术易”“天文易”“生物易”“数学易”“军事易”“物理易”等观点,两股“易热”逐渐风糜东南亚许多国家,西方也有部分国家学者介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从事术数研究的人打着“科学”的旗号,游荡于社会各阶层,遍及各个社会角落,影响极大,间接引起了国内部分自然科学界科学家的惴惴不安,在二00四年九月三日上午,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杨振宁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明确指出易经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启蒙,杨振宁的发言,代表了部分科学家的心声,甚至杨振宁认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持有他的这一观点,但他们中很多人都迫于学界压力,不敢公开宣称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说易经是一部书,一部华夏民族的哲学经典,一部具有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文化经典,诚然数千年以来,易经的研究曾经走过很多误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少研究易学的人没有认真研究易经文化的本质涵义、思维方式及其现时代的意义渐入了学术的误区,但是将近代自然科学未在中国启蒙和阻碍科学的发展的罪名硬扣在易经上,是大错而特错的。

二、“天人合一”和推演法的欠缺阻碍科学诞生

杨振宁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归纳总结为五点: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特色是只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①。此言一出学术界一片哗然,立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这段时间我上网查看了不少文章,有附和杨振宁观点的,有反对杨振宁观点,有的客客气气地认真阐述自己的理由,有的唇枪舌战火药味极浓,我认为大家应平静下来认真研究杨振宁这个观点的论点、论据是否充分正确,通过客观研究,我认为杨振宁的观点是有失公允的。

三、易经中有科学的归纳法和推演法

首先易经中的归纳法是显而易见的。《系辞下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爻的意义在于效法,八卦的创作启源于取象,八卦的目的在于比类。取象是取自客观事物的某种典型之象;比类则是根据具体卦象中蕴含的共性而加以推论。借助卦象来演绎哲理,是易经中所采用的朴素而基本的方法,而这种思维方法就是“取象比类”②。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方法,从它取自某一特殊的卦象,归纳出普通哲理,这是一种朴素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亦即是现在学术界广泛认同易经中有明显的归纳法。

其次易经中的推演法更是不可忽视的。古人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用极为抽象的符号“━”阳爻和“- -”阴爻两个符号作为最基本的元素,比类演绎,排列组成经卦,并将八经卦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配数,在八经卦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河图、洛书,建立了八卦体系的数学模型。八经卦有系统的变化、组合,再次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然后再将六十四卦演变为了384种变化即384爻,从八卦的基本构成及其演变我们不难看见易经六十四卦的形成,不是单一的取象比类,而是有严密的数学演变规律,这种演变规律,就是科学的数学推演法。

不仅是在易经中每一卦的形成演变中有严密的数学规律,不少象数文化也有严密的推演法,以北宋邵雍研究象数为例,他创制的《皇极经世》中利用象数推演法阐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在《观物篇中》:“易有真数三而已,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二而六。”“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矣,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发地之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邵雍用“一分为二”“十分为百”的等比级数表达了无穷的几何级数体系,以此可以证明象数文化的形成仍具有科学的推演法。

因此,我认为易经中不仅包含有归纳法还有明显的科学的数学推演法。在易经文化中主要包含有义理,象数两个大类,义理之中即是逻辑归纳法的最好例证,象数之形成亦即是逻辑推演法的最好例证,试问各位学者西方哪一部公元四百年前后的经典之中蕴藏有如此完善的归纳法和推演法的呢?又有哪一部世界性名著曾经明确无误地宣称过它对科技具有促进作用呢?回答恐怕只有《易经》③。

四、割裂易经中系统的哲学理论片面认识“天人合一”是明显错误的

杨振宁认为中华文化里,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也就是说,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从天人合一产生的观念是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传统思维与社会的影响,比因为植根于天人合一所以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影响还要重要。杨振宁教授这一番话是从西方哲学的观点上分析的,西方哲学讲究主客观,西方传统近代科学讲究人和自然是对抗的,从他的分析角度上来看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观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易经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以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为核心,扩展开来形成两个侧翼,一是揭示阴阳互相争胜负和“贞夫一”,由此产生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最后归结到要坚持“两点论”,防“过亢”和要“知几”,以不断提高自我的决策和应变能力。二是提出了阴阳和谐的整体观念,强调执“中”而协调,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与稳定。阴阳作为事物的对立面,互相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一种整体上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思想指导下,自然而然的强调天人合一,同时也强调执“中和”之道,强调“时中”,就是根据客观形势变化,随时调整,以达到灵活运用④。在易经的哲学体系中并非单一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谐”,先哲们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是对立统一的,要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谐”必须要认识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即易经中有关事物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变易思想就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源泉。

如果我们仅仅看到易经哲学中只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看不到易经中贯穿至始至终的“阴阳对立统一”理论和“变易思想”。就会作出易经只是教人顺应天,顺从地被动地顺从自然毫无主观能动性的结论。总而言之,易经中蕴藏有丰富的人生自我完善哲学,同时也包含有辩证的“对立统一”理论以及导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变易”思想,不少学者将易经中的系统理论割裂开来认识,作出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

五、导致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尽管杨振宁教授指出《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将自然与人归为一理,使得中国文化没有产生自然科学研究需要的推演法,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启蒙,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中国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启蒙是客观事实,这个问题其本质与1938年李约瑟博士提出的问题极其相似,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博士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欧而不是中国?为什么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科学没有演变成近代科学?为什么中国能在中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在科技方面领先于欧洲?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实质是,为什么中国在16世纪在科技方面落后于欧洲?史称“李约瑟难题”其实早在1920年梁启超已有所省悟,已有人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中国科学发展的观点,至建国之后知识界很多学者都作过很多讨论,尚无定论。我想就这个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第一,在易经这部涉及哲学、自然科学的经典诞生之后,至孔子一开始就从儒家的角度进行单一的注解,同一时期,老子又从道学的角度吸收了一部分易经的理论精髓创建道学,后入的佛学又融入了一定的儒学和道学的理论,两汉孟喜及京房发掘象数,而后王弼扫象尊义理,宋邵雍发展象数,朱熹等人从易经中结合儒学完善理学,清代朴学(又称乾嘉学派、考据学)重考证据,由此看来至从孔子至清代末,整个易学发展史是曲折的,各家学说无不有所偏依和曲解。明朝以前,易学的研究和发展始终围绕义理→象数或义理→象数这条轴线运动,明末清初义理派宋易又一次出现短暂的繁荣发展,清代朴学主要是以考据为治学内容的一种学派,它尊崇提倡汉代以经学的解释,采用汉朝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没有进行哲学理论的深入、发展的研究,而这一时期正是现在学者们探讨的中国在近三四百年中国近代科学未启蒙阶段,大致16世纪时期清初以后,从易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遵循义理→象数或象数→义理的易学研究轨道的时期中国的科学较于西欧发达,至于只知考证义理和象数没有新发展的时期正是中国科学发展裹足不前的时期。因此我认为曲解易经和分割易理的哲学理论,都会对科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易经的研究不够具体、不够全面和深入正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在中国启蒙的首要原因之一。

第二,清代北方满族一统中国,满汉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满族为统治阶段利益,对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进行压制,甚至大兴“文字狱”进行文化清洗,许多人一度连书不敢读文章也不敢写,至于发展科技更是谈不上。清朝统治阶级层为了江山永固,防止汉人“叛逆”,始终拒绝西欧文化及科学进入中国,导致科发展停顿不前,说明清代统治者对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负有极大的责任。

第三,纵观历史的长河,儒学文化上升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发后,被历代封建君主所利用,尽管儒学有很多优点,其中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古代敬重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考取功名,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每一个学子都有,读书的人都想考取功名做官,其他的事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改进改造工具,搞发明创造,搞科学研究都是“下品之人”做的事,亦或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务正业”或“奇技淫巧”,从思想上精神上蔑视对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说明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科举制度极大限度地束缚了科学的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导致的结果,这种结果主要来自儒学文化。

第四,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影响中国的科学发展。早在16世纪时,西欧的殖民主义者先后来到东方,最早来到中国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来到中国以后即用欺骗的方式租借澳门,以澳门为根据地,在中国沿海、内地通商传教并从事间谍活动,之后是荷兰、法国、英国等国传教士在各地“绘图测镜,消息潜通”,甚至与地方官勾结,鱼肉人民⑤。直至十九世纪中期,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把攫取利润的矛头指向东方的中国,终于在1840年爆发了雅片战争,从此中国战火不断,西方列强时而互相对立时而团结起来侵略中国,先是战争的蹂躏,然后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片土地,还承担巨额赔款,导致综合国力下降,自然而然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亦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以上四点便是对近代科学未在中国启蒙的回答,总之历史客观存在的问题,应从、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认识,特别是西方列强的侵略问题,自16世纪起已开始行动,列强的侵略从个体行动到团体协作的特点日益突出,以五十年代朝鲜战争为例,竟有16个列强的军队大举出兵侵略朝鲜,在现时代仍有不少列强加紧对别国的内政干涉和侵略活动,这是值得警惕的,当前讨论我国导致科学方面存在不足的原因进一步推动我国科学大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六、正确弘扬易经极其重要

(一)易经的研究和推广务必要从易经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结合,追求易经的研用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相结合。

(二)应当客观辩证地从易经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本质涵义的角度,对易经的义理象数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不能将易经的哲学理论割裂开来片面理解和认识。

(三)对易经的研究和运用要与宗教神学要分清。当前一些人有意或无意地从道教、佛教神学的角度将易经引向宗教化的倾向。在我保存的名片中就有一张正面是某某大学教授背面道教护身符的名片,还有一张是某某玉皇观、慈航观背面仍是道教护身符的名片,我记得当时是一个佛教打扮的大师送我的,这就是最好的例证。研究易学的仁人志士,一定要认清易经与宗教虽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易经就是易经,宗教就是宗教,二者不能等同,更不能混为一谈,不然就有步入迷信与伪科学的危险。

(四),对象数的研究与运用要慎重,特别是从事术数预测的人士,在八十年代以来,涌出的大师不少,很多对术数文化一知半解的人东拼西凑,创建不少“某氏命理学”“某氏风水学”等等。其中错误不少,误人不浅。甚至在二00四年九月第七回世界易经大会竟有人不知天高地厚私发“天下第一风水大师”的传单,照此发展,先是“大师”遍地游,下一步将是“大仙”满天飞。过分夸大术数的功能已有所抬头,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不然也会步入迷信与伪科学的误区。

总之,易经博大精深,我们应当重视义理与象数的结合研究,提倡学与术的结合,不能将易经的哲学理论分割开来片面理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渐形成一支重道德、重学术、重实践,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作风的易学队伍,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发掘易经文化的各种功能与作用。西欧先进文化和科技亦值得学习,但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不能将各家学说单一片面理解易经导致文化偏差的责任责怪易经,更不能将科学发展缓慢的责任推卸给易经,我们应当遵循小平同志 “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走中国人自己的科技强国之路,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①《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杨振宁

②.④《周易》精蕴初探

李太生

③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遭质疑 杨 猛

⑤中国通史第七卷

梁隆炜

周易六十四卦挂名的排列顺序?

1.乾卦:读 qián 2.坤卦:读 kūn 3.屯卦:读 zhūn 4.蒙卦:读 méng 5.需卦:读 xū 6.讼卦:读 sòng 7.师卦:读 shī 8.比卦:读 bì 9.小畜卦:读 xiǎo xù 10.履卦:读 lǚ 11.泰卦:读 tài 12.否卦:读 pǐ 13.同人卦:读 tóng rén 14.大有卦:读 dà yōu 15.谦卦:读 qiān 16.豫卦:读 yǜ 17.随卦:读 suí 18.蛊卦:读 gǔ 19.临卦:读 lín 20.观卦:读 guān 21.噬嗑卦:读 shì kè 22.贲卦:读 bì 23.剥卦

周易六十四卦挂名的排列顺序?

1.乾卦:读 qián

2.坤卦:读 kūn

3.屯卦:读 zhūn

4.蒙卦:读 méng

5.需卦:读 xū

6.讼卦:读 sòng

7.师卦:读 shī

8.比卦:读 bì

9.小畜卦:读 xiǎo xù

10.履卦:读 lǚ

11.泰卦:读 tài

12.否卦:读 pǐ

13.同人卦:读 tóng rén

14.大有卦:读 dà yōu

15.谦卦:读 qiān

16.豫卦:读 yǜ

17.随卦:读 suí

18.蛊卦:读 gǔ

19.临卦:读 lín

20.观卦:读 guān

21.噬嗑卦:读 shì kè

22.贲卦:读 bì

23.剥卦:读 bō

24.复卦:读 fù

25.无妄卦:读 wú wàng

26.大畜卦:读 dà xù

27.颐卦:读 yí

28.大过卦:读 dà guò

29.坎卦:读 kǎn

30.离卦:读 lí

31.咸卦:读 xián

32.恒卦:读 héng

33.遯卦:读 dùn

34.大壮卦:读 dà zhuàng

35.晋卦:读 jìn

36.明夷卦:读 míng yí

37.家人卦:读 jiā

38.睽卦:读 kuí

39.蹇卦:读 jiǎn

40.解卦:读 jiě

41.损卦:读 sǔn

42.益卦:读 yì

43.夬卦:读 guài

44.姤卦:读 gòu

45.萃卦:读 cuì

46.升卦:读 shēng

47.困卦:读 kùn

48.井卦:读 jǐng

49.革卦:读 gé

50.鼎卦:读 dǐng

51.震卦:读 zhèn

52.艮卦:读 gèn

53.渐卦:读 jiàn

54.归妹卦:读 guī mèi

55.丰卦:读 fēng

56.旅卦:读 lǚ

57.巽卦:读 xùn

58.兑卦:读 duì

59.涣卦:读 huàn

60.节卦:读 jié

61.中孚卦:读 zhōng fú

62.小过卦:读 xiǎo guò

63.既济卦:读 jì jì

64.未济卦:读 wèi jì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