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9015

心慌意乱五行吉凶,名字五行属什么

兴仁信息网2023-06-07 11:44:120

所谓心就是???

问题的信息不是很详细啊!

什么是心?

就是心脏

本命年总是感觉心惊肉跳,老是心慌意乱!

多穿点红色的衣服袜子

心???

[在汉语定义的范围内]

【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新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肠与心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有形之心:处在胸部左侧肺部之中,统称[心脏]。属于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器官。

2.无形之心:灵魂的另一个名字,也称[心灵]。属于神主生成的非物质活体。身心健康的人就是指生命构造健全而灵魂也同样拥有完全神志的健康人。

3.在不同词组语句中生成新的含义,如:城市中心;文章中心思想;组织核心;心情;诚心诚意;心神不定;心慌意乱;用心;随心所欲;三心二意;散心;处心积虑;关心等等。

[关注中]:古人对于心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大脑思维活动的重视,从这种智慧成果造成的语言体系上看就能略知一二。再看早期出现的一种佛教揭示,对于心的理解已经十分深刻了。

自[一名京人]编注

(梵citta,巴citta,藏sems)

即具有缘虑作用的心王、心所等。又称心法、心事。在佛典中,依派别或经论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指谓。略如下述∶

(一)心王及心所法的总称∶相对于色、身而言。亦即不分心王、心所,广指能缘虑知之法,于五蕴中总指受、想、行、识等四蕴。旧译《华严经》卷十载(大正9·465c)∶‘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大乘起信论》(大正32·575c)∶‘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二)指心王∶相对于‘心所法’而言。为精神作用的根本主体。指六识或八识,此系就有虑知之法中,特将六识或八识称为心。若就五蕴分别之,心即识蕴,心所法摄受、想、行等三蕴,如《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云(大正31·705a)∶‘心谓识蕴七识界及意处,心所有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又,《辩中边论》卷上(大正31·465a)∶‘异门相者,唯能了境总相名心,亦了差别名为受等诸心所法。’

小乘说一切有部谓心王仅有一种,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乃心王所摄,而不是六个独立个体。此中,眼等前五识系指与五种感官相应之识,第六识——意识则对于一切事理都有思虑分别之作用。大乘瑜伽行派则谓心王有八,即于眼等六识上加末那、阿赖耶等二识。据瑜伽行派所述,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又以第八识为所攀缘之对境,不断地进行思维度量,执为自内我相。第八识之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现象之种子,并由种子显现行起(现行)而变现出一切现象。

(三)第八阿赖耶识的别名∶相对于此,前六识称为识,第七识名为意。《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三(大正30·651b)∶‘诸识皆名心意识,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大正31·701a)∶‘心者,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此乃以心为积集之义,阿赖耶识有积集种子之义,故特以心为其别名。

另外,慧沼《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二(末),谓心总有四种之别(大正39·218b)∶

‘凡言心者有四义∶(一)真实名心,如般若多心,即真如理亦名为心故,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彼名干栗心。(二)缘虑心,即通八识,彼名质多。(三)积集义名心,亦通八识,通能所积集故。(四)积聚最胜义名心,即唯第八。’

此中,第二、第三系以八识名为心,相当于以心王为心之义;第四唯将第八阿赖耶识名为心,即以心为阿赖耶识的别名。

第一之真实心,即指汗栗驮(hr!d)心。梵语hr!d,或译作肉团心、坚实心,原语系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之中性名词。犹如树木之心,为万物所具有的本质,为中心之‘心’。亦如万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实心,即指如来藏心,非为缘虑心。另依《大日经疏》卷四所说,系指肉团心(心脏)而言。密教谓观想凡夫之汗栗驮(即肉团心、心脏)为八叶莲华,以开显自己之佛身,故众生之自性真实心称为汗栗驮。

◎附一∶印顺《如来藏之研究》第三章(摘录)

‘心’有种种统一的意义,所以在佛法的发展中,学者的解说,倾向于心的统一。

(1)如阿毗达磨论者的‘心王’说∶人心有或善或恶,或受或想或思等无数的作用,在分别的论究中,受、想等被分离出来,称为‘从心而有’,‘依心而起’的‘心所有法’。‘心所’以外的,称为心(王)——六识。分离了‘心所有法’的心,近于现代心理学上的统觉作用。从种种心所而论到所依的一心(六识中的一识),也会被误解为心体与心用。好在阿毗达磨论者不这么说,认为心与心所是同样的,只是总相知(是心)与种种别相知(是心所)的差别。

(2)如一心论者∶引用‘心遍行独行’,而以为不同的六识,只是一心的差别。

(3)如心性本净论者∶经上说∶‘心极光净,客尘所染’,依世俗的譬喻,而解说为‘性净而相染’。心是内在的一心,杂染或离染,而心体是清净的。佛教界倾于内在的统一,是与世间心境相应的。一般人的见解,总是这样的∶说到生死相续,就想到有一贯通前死后生者的存在,否则就不能说前后延续。说到从杂染到清净,从系缚到解脱,就设想为必有一贯通染与净,贯通缚与脱的存在。这是世间的知见,为成立一心,或神我的意识根源。心染而有烦恼,烦恼除了而心还清净,‘心’就是贯通染净的所依自体,正如洗衣的衣,磨镜的镜,炼金的金一样。以世俗譬喻而成立的‘心性本净’,确是适合于世间一般的见识,而富有启发人心向善的作用。

◎附二∶五心(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所谓‘五心’,是心识缘对境时,次第而起的五种作用。语出《瑜伽师地论》卷一、卷三等。即∶

(1)率尔心∶详称率尔堕心,即能缘的心初堕所缘境之意,指心识初缘对境那一刹那的心。此时,心还未有任何分别,只不过忽然现起能缘的作用而已。

(2)寻求心∶谓率尔心一转,思寻推求,审细了知所缘境为何。

(3)决定心∶谓寻求心一转,了知决定所缘境。

(4)染净心∶谓决定心一转,根据对境的差别,对有怨者起恶心,对亲者生善心,对怨亲共无者住舍心。

(5)等流心∶染净心相续等流。

此五心,率尔心只是一刹那,其余绵亘多念。五念具生是在因位新接一境的情况,若是旧境,则只有后三心、后二心或一心发生。又,寻求心必有率尔心。在前五识,有率尔心必有寻求心;第八识则不然。八地已上至佛果得任运决定,故无寻求心,只有四心。若就八识论五心的有无,前六识具五心,七、八二识仅有四心。但前六识中,第六识虽具有五心,前五识的因位无染净心,因劣弱无可分之故,至果位方有五心。

第七识中,未转依位缺率尔、寻求二心;初转依位有可称为率尔心者,故具四心。第八识不与欲心所俱起,故无寻求心,只有四心。又有一说认为前五识只有率尔与寻求二心。以上是依《法苑义林章》之意。《宗镜录》主张前五识没有寻求心,唯第六识具有五心,第七、第八二识缺率尔、寻求二心,仅有三心。

此外,《法苑义林章》在自他识上论乱不乱之义,立自他俱不乱、他乱自不乱、自乱心不乱、他乱自亦乱、自乱心亦乱五门。

◎附三∶心行(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心行’一词,即梵语citta-carya的汉译。有下列诸义∶

(一)精神作用∶如《大般若经》卷五五五云(大正7·864b )∶‘色蕴心无边际,色蕴心行生故。受想行识蕴心无边际,受蕴等心行生故。’《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建立品云(大正30·574c)∶‘如阿罗汉梦中心行到究竟地,菩萨心行当知亦尔;如阿罗汉觉时心行,如来心行当知亦尔。’

此外,《小品般若经》卷九随知品云(大正8·580a)∶‘色心所行故无边,受想行识心所行故无边。’《法华经》卷六法师功德品云(大正9·50a)∶‘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其中,‘心所行’或‘心之所行’皆同心行之意。

(二)心的行境∶即精神能力之范围界限。如《中论》卷三观法品第七偈云(大正30·24a)∶‘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盘。’《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云(大正14 ·544c)∶‘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三)心之所念∶即‘希望’。《入楞伽经》卷一请佛品云(大正16·517b)∶‘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楞伽罗婆那王所启 请已念楞伽王,知诸一切大菩萨众心行之法。’新译《华严经》卷六十二云(大正10·335c)∶‘时此如来,即伸右手,而摩我顶,为我演说普眼法门。(中略)能照一切众生心行,能了一切众生诸根,随众生心,悉令开悟。’此外,《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云(大正9·7c)∶‘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大般若经》卷五五一云(大正7·837a)∶‘愿垂照察我心所念及诚谛言。’其中,‘心所念’即是心行。

(四)指意向、意气等∶如《摩诃止观》卷五(上)云(大正46·59b)∶‘众生心行各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种心行,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多人一人亦然,须广施法网之目,捕心行之鸟耳。’又,《碧岩录》第六十九则(大正48·198c)∶‘举南泉、归宗、麻谷同去礼拜忠国师。至中路,南泉于地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归宗于圆相中坐,麻谷便作女人拜。泉云∶恁么则不去也。归宗云∶是什么心行。’皆是此意。

(五)心与行之并称∶如净土教以安心与起行为他力之心行,发心与修行为自力之心行。

含有心的成语有:心口如一 心心相印 心不在焉 心中有数 心平气和 心甘情愿 心安理得 心灰意懒 心有余悸 心血来潮

心花怒放 心旷神怡 心灵手巧 心直口快 心明眼亮 心服口服 心神不定 心悦诚服 心惊肉跳 心惊胆战 心领会神 心满意足

心照不宣

心也是心理的象征所以: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店名测试打分吉凶凤和美味粉店铺招牌

吉,

公司起名测试吉凶

对所起公司名称拿不准主意,或是想测试是否符合法人命理,来善如意起名专家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