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3971

五行大义研究刘国忠,易经和五行大义

兴仁信息网2023-08-31 14:39:390

刘国忠的介绍

刘国忠,1963年8月出生。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矿机专业,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辽三普电池(沈阳)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5个重中之重项目“镍氢电池生产示范线工程化技术攻关”项目负责人之一。第二届沈阳市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此外,四川省岳池植物油厂厂长、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专业委员会理事也名为刘国忠。

刘国忠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男,汉族,1969年生于福建省政和县。1987至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 1994-199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史及国际汉学等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著作(包括译著):

《五行大义研究》(专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古代帛书》,文物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余嘉锡、杨树达卷》(合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国古代典籍导读》(合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光明之城》(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选辑·隋唐至清卷》,任该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主要论文:

《中村璋八与五行大义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2期;

《评两部纬书集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3期;

《汉学概说》,《人民政协报》1997年3月24日;

《国内对汉学的研究情况梗概》,《人民政协报》1997年3月24日;

《四十五年前的一部汉学史》,收入《清华汉学研究》第2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中村璋八汉学研究评述》,收入《国际汉学漫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

《李学勤学术研究评述》,《美术观察》1997年第6期;

《杜德桥与李娃传研究》,《书品》1999年第1期;

《试论十二生肖与三十六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唐五代韵书集存·辑逸补遗》,收入《清华汉学研究》第3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古代文明的重新评价——记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文物天地》2001年第1期;

《马王堆帛书刑德乙篇再探》,收入《新古典新义》一书,学生书局,2001年出版;

《史源学的理论与实践》,收入《百年情结》一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学勤先生与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的建设》,《追寻远古文明的足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上下求索,寻证古史》,《好书》2002年第4期

《重写中国学术史是时候了》(与李学勤先生合写),《社会科学报》2003年2月13日

《评简帛数术文献探论》,《中国学术》2003年第4辑

《隋唐时期数术文化研究》,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提交工作报告,2004年;

《帛书式法“徙”篇试论》,收入《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国古代数术研究综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越绝书·记军气篇试论》(与李学勤先生合写),收入《海峡两岸越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李学勤先生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评中村璋八先生的汉学研究》(日文),《中村璋八先生伞寿记念文集》,汲古书院,2006年;

《从侯马盟书谈盟誓活动的数术内容》,《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

《五行精纪与三命通会》,收入《华学》第8辑,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

烽火戏诸侯是否导致西周灭亡,为何刘国忠教授说《史记》所载只是小说家...

文|飞鱼说史

历史迷雾重重,真相只有一个。

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自诩为没有权威,只为搏君一笑的历史真相品鉴官,大家可以亲切地称呼我为小小飞鱼,那么本期我会为大家带来什么样的真相呢?

这个真相距我们现在比较遥远,细细算来得有2800多年的历史。

也正是因为时间太过久远了,以至于我们只能从史书中找寻出属于那个时代特殊印记的蛛丝马迹。

2800多年前,中国的历史还处于西周时期。

而在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不少还处于没有开化的时期,别说造型精美的青铜器,甚至连土制的陶器都不会造。

这样想想,是不是内心再次充满了浓重的民族自豪感?

抱歉,扯得远了,我们继续来说历史上的真相。

在我们的印象中以至于有些书中,在说到西周是如何灭亡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女人和一个典故,这个女人叫褒姒,而这个典故是烽火戏诸侯。

正是由于这三个点是被串联起来的,就好比一串糖葫芦上的三个山楂,以至于让不少人觉得,彼此不可分割,不然就不能称之为糖葫芦,而只能被叫成山楂蛋了。

所以因为褒姒,周幽王才会烽火戏诸侯,才导致了西周灭亡,这几乎成为了一个盖棺定论的话题。

其实西周灭亡这个锅,还真轮不到高冷的美女褒姒来背,说到这,或许就有小伙伴要说了, 别扯淡了,司马迁在《史记》中都写了,这锅就是为褒姒贴身打造的,甩不掉。

但历史不单单只有史书,还有文物。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根据获赠的战国竹简(下称清华简)时指出:

《史记》所载的这段烽火戏诸侯,只是“小说家言”。

我们一起来看。

周幽王:娶个高冷美女真伤脑筋

几乎现在的男人们内心都有一个渴望,那就是娶一个高冷的美女回家,但如果真有一个高冷的美女站在面前,有多少人敢娶回家呢?

这个问题,飞鱼回答不了。

不过周幽王就娶了一个这样的一个高冷美女褒姒回家,但是迎接他的并不是褒姒的关怀,而是淡淡的忧伤,因为褒姒自打进宫之后,就没笑过。

为了搏褒姒一笑,周幽王那是把能想的办法都想了,什么冷笑话,什么脑筋急转弯,什么黑色幽默等等,都试了一边,可是褒姒就不笑,当真是把高冷儿子演绎到了极致。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云: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一个人能想到的办法总是有限的,周幽王就觉得自己实在能力有限,让褒姒笑这事,自己即便是天下的王,那也是做不到的。

于是乎,他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重金悬赏,只要谁能让褒姒笑一笑,就赏赐千金。

还别说,这要是放在现在,估计周幽王家的门槛都能被踏破,毕竟让一个笑的办法实在是太多了,实在想不出,还能挠挠腋下,我就不信,褒姒她能不笑?

虢石父:大王可以试下点燃烽火

说归说,笑归笑,当时一个叫虢石父的佞臣,听闻这则悬赏之后,觉得为大王分忧,是做臣子的本分,他就想出了一个馊主意。

这个主意能多馊呢,可以说是把天下的诸侯都玩弄在了股掌之中,他就建议周幽王把烽火给点燃了,这样天下的诸侯就会来勤王。

说实话,周幽王本来对这个主意并不感冒,他觉得点个烽火多大点事,这也能让佳人一笑?

不相信归不相信,但周幽王还是点燃起了烽火,天下各路诸侯,看到京师冒出了狼烟,觉得有外族入侵,于是争先恐后往京师赶。

说到这,或许有人就会冒出个疑问,那就是为何天下诸侯看到狼烟,就知晓有敌情呢?

这点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给出了答案: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意思就是说,看到烽烟就要勤王,这是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约定,是拉过手指的,敢不勤王,就会受到天下诸侯的共同讨伐。

所以当周幽王点燃起烽烟的时候,天下诸侯按照约定就要去勤王,结果等诸侯赶到的时候,镐京啥事都没有,一阵慌忙之后,才知道是被周幽王给耍了。

周幽王和褒姒站在高处,看着天下诸侯的糗样,觉得很有意思,而褒姒也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周幽王见到褒姒的笑容,整颗心都要融化了,觉得这烽烟点的是真值。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周幽王又数次点燃起了烽火,结果就把诸侯都给整烦了,想想也是,谁家没有一摊子事,天天陪着你玩,自己的家庭还要不要啦。

所以后来诸侯们看到烽烟,也不勤王了,直到后来,犬戎真的进犯了,结果诸侯无人来救天子,于是镐京被攻破了,周幽王身死,褒姒也被犬戎人给掳走了,西周就此灭亡。

刘国忠教授:清华简记载能推翻《史记》的部分记载

烽火戏诸侯这件事,被实实在在记载在《史记》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没人提出质疑,好似这就是定论。

但是在2012年,清华大学在整理获赠的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所记载的故事和《史记》中的还真不一样。

清华简中记载,西周的灭亡根本没有褒姒什么事,更没有提到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一笑,而数次戏弄天下诸侯。

那西周的灭亡是什么原因呢?

是周幽王咎由自取,周幽王的王后是申国申侯的女儿,本来这两家人和和睦睦,根本没有什么事,但周幽王觉得,自己的范围可以再扩大一点,所以他就举兵进攻申侯,想把申国据为己有。

这事就大了,当女婿的周幽王带着兵去打自己的岳父去了,申侯觉得很憋屈,奈何又申国实力弱小,根本无法抵挡。

为了生存,为了教训不孝顺的女婿,申侯想到了一个铤而走险的办法,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

犬戎本来就愁着怎么赚点外快来糊口,这下好了,有人把外快都送到了家门口,不拿白不拿,于是便和申国一起出兵进攻镐京。

这下该周幽王急了,本来犬戎都是要钱不要命的主,这次更是勇猛,直接把镐京都给攻破了,周幽王无法抵挡,兵败被杀,于是西周灭亡。

根据清华简的记载,刘国忠教授表示:

史学界本来就对“烽火戏诸侯”存有质疑,认为《史记》中记载的只是小说家言,而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这就导致了《史记》中的部分的记载被推翻了。

刘国忠教授还进一步称,史学界因此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并非西周灭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根本就是编造的。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西周灭亡是因为烽火戏诸侯,是一个“谣言”。

那么为何清华简的内容更可信呢,这是因为《史记》成书于西汉,而清华简则是西周史官所写。

对此,您认同吗?

参考资料:《史记》、《吕氏春秋》、《清华简》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刘国忠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男,汉族,1969年生于福建省政和县。1987至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 1994-199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史及国际汉学等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著作(包括译著):

《五行大义研究》(专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古代帛书》,文物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余嘉锡、杨树达卷》(合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国古代典籍导读》(合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光明之城》(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选辑·隋唐至清卷》,任该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主要论文:

《中村璋八与五行大义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2期;

《评两部纬书集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3期;

《汉学概说》,《人民政协报》1997年3月24日;

《国内对汉学的研究情况梗概》,《人民政协报》1997年3月24日;

《四十五年前的一部汉学史》,收入《清华汉学研究》第2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中村璋八汉学研究评述》,收入《国际汉学漫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

《李学勤学术研究评述》,《美术观察》1997年第6期;

《杜德桥与李娃传研究》,《书品》1999年第1期;

《试论十二生肖与三十六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唐五代韵书集存·辑逸补遗》,收入《清华汉学研究》第3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古代文明的重新评价——记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文物天地》2001年第1期;

《马王堆帛书刑德乙篇再探》,收入《新古典新义》一书,学生书局,2001年出版;

《史源学的理论与实践》,收入《百年情结》一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学勤先生与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的建设》,《追寻远古文明的足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上下求索,寻证古史》,《好书》2002年第4期

《重写中国学术史是时候了》(与李学勤先生合写),《社会科学报》2003年2月13日

《评简帛数术文献探论》,《中国学术》2003年第4辑

《隋唐时期数术文化研究》,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提交工作报告,2004年;

《帛书式法“徙”篇试论》,收入《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国古代数术研究综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越绝书·记军气篇试论》(与李学勤先生合写),收入《海峡两岸越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李学勤先生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评中村璋八先生的汉学研究》(日文),《中村璋八先生伞寿记念文集》,汲古书院,2006年;

《从侯马盟书谈盟誓活动的数术内容》,《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

《五行精纪与三命通会》,收入《华学》第8辑,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

命理经典书籍有那哪些呢?

第一:四柱类,《渊海子平》《三命通会》《滴天髓》《穷通宝鉴》《子平真诠》《命理探源》,学习子平术,这几本精研就可以了。

北师大有一本《星学大成》,可以翻翻。

第二类:易术类,这个基础的书籍必须看,《周易集解》《周易折中》《周易注疏》《周易述》《周易尚氏学》,然后就看《河洛理数》《梅花易数》《纳甲筮法》《增删卜易》《高岛易断》。这里边已经包含了好几种方法了,《高岛易断》有唐宋易卜之风,《梅花易数》是宋明的路子,《增删卜易》切于今人实用,亦且易学。

关于周易类的,我还想再说几句。要明汉易,唐宋易,明清易,甚至先秦易之不同,确实难事,然而对于一般想学习算卦的来说,只学明清易就够了。易学在变化,算命术也在变化,这就是天道吧。

第三类:三式,三式是易术之流绪,然而非周易,太乙类的只看过一本《太乙神数》1、《三命通会》,这本书始著于明代,是目前能够流传下来不多见的明代四柱命理书籍,为什么明代以前的书籍流传下来的这么少呢, 按照命学的一代宗师梁湘润老先生的观点,在明末清初,大量的反清人士隐藏于江湖之中,其中很多人以看相、看风水、看八字为职业掩护,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这些内容也在很多影视内容中有所体现,清初大兴文字狱,其中之一的原因也是因此为了剪除后患,彻底清除明代的大量有关书籍,所以,在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对于明代以前的子平术,也多少只能从《三命通会》中窥到一二了。后来的很多命理书籍,基本都是在清代重新整理出来的。

有鉴于此,《三命通会》不但是一本颇有价值的书,而且对于目前普遍认为的四柱体系的不完善,也颇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比如说,书中提到以日对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论命体系,六十甲子日,对应每日的十二个时辰,提出了一套可供查阅的表格式简断,好多人往往非常忽略这套体系,普遍的观点是“不准”,但在我看来,这也许只是半部书,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半部书绝不是古人凭空杜撰的,他一定是具备高概率统计的结果。起码在那个年代,还没有目前这么盛行的“用神”一说,这也是需要后人去学习和完善的地方。

由于三命和目前的命学体系有冲突,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么书很散乱,用的神煞也很多,纳音也讲了不少,这些在目前好多人并不采用,以我的观点来讲,尽可以拿来主义,有用的和用的好的都可以试试,命学需要发展,不用怎么知道有没有价值呢? 今天讲讲两本基本属于一脉相承的两本书,《渊海子平》和《子平真诠》。

首先说说《渊海子平》,这本书目前少有人太重视,这主要是来源于两个原因:第一,很多人学易都是在80、90年代开始接触易学,基本都是受到邵伟华先生的影响,因为在此之前,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间对命理基本绝迹,在此之后,众多的命理书籍大量涌现,一时间汗牛充栋,让人目不暇接,而《渊海子平》好多人翻翻之后,大概把它划入入门级的书籍,更多的时间开始关注其他的四柱书籍了。第二,就是还有一大批命理爱好者在找不到入门的途径以后,开始“跑学习班",这些年国内涌现出不少“大师”,这些“大师”水平如何,我不做评判,但现在的确有很多“大师”不在出现了,至于是钱赚够了还是进入更高的修行阶段,不得而知,但在我看来,这些大师有有益的一面,那就是推动了命理学的发展,但弊端是这种类似于“文化快餐”式的学术,也令很多学习者固步自封,以为这就是四柱命理的究竟,从而不去专研古书,自然也就少有人问津《渊海子平》了。

其实,读《渊海子平》的人也基本分为两种,第一,是读近代命学泰斗徐乐吾先生的书,徐大师在民国期间评点了几本命理学巨著,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我要指出的是,他的观点未必就是书籍本来所要表达的观点,我们读书不能先入为主,最好有机会再看看原本,相互参照。第二,另有极少数的人,专攻《渊海子平》,他们应该基本都属于有一些家学,或者多少本来就有一些根基,这些人非常重视《渊海子平》,因为据说和盲派体系有某种关联,我无缘结实盲师,不敢妄断。但是要说到我,这本书帮助我跨越了几道门槛,说来也着实受益匪浅。

《子平真诠》,作者是乾隆年间的两榜进士,说来也绝对是个高官了,书中非常详细的归纳了格局的取法,尽管和《三命通会》的取格之法有些出入,但在原命局判断和大运分析上,应该说还是非常系统的,但以现在的环境来说,也的确少有人这么严格的使用格局理论,因为目前的八字论命早已超越了古人的要求,严格按照格局论命,似乎略显“呆板”,目前也有人把《子平真诠》讲为"沈氏用神“,有兴趣的人多读此书对于富贵的格局会很好把握,但关键是富贵的八字本来就不多,再有就是,富贵也未必就那么好,衣食无忧,无忧无虑岂不快哉! 今天说说最重要的两本书《滴天髓》和《穷通宝鉴》,在目前的命理界,这两本书尽管不被所有人所接纳,但大多人都是比较认同的,因为目前“用神”体系十分流行,这两本书相对来说都谈的是“取用”的问题,尽管用的都是这个说法,但其实差别还是蛮大的。

首先说说《滴天髓》,这本书被江浙命理前辈奉为经典,首先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滴天髓》在论命的过程中,把命理纳入了哲学的范畴,其中提到了颇多的反应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体系,真正把命理学上升到了学问的高度,也就是在学理上给予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书中多处提到的命理思想,将易学与八字命理学进行了严密的结合,而且,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真实命例,往往只是在八字字面上存在只差一个字的小差别,事实上这一个字在实际论断上实在是天壤之别,这些例子对后学来说,真正体会到了八字命理的奥秘,也多少了解一些八字这50多万种组合的千差万别,同时,也给后学在鉴别出生时间上提供了不少帮助。但是,书中有些例子在论断上还是有些出入的,我们会在以后的命例讲解中,慢慢交流。

再说说《穷通宝鉴》,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奇书,是前人在论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颇具实战效果的口诀,尽管从学理上来讲,未必可以找到能够有效支撑的命理依据,比如说,为什么庚金就一定要用丁火,丙火为什么就不可以,辛金为什么要用壬水,癸水行不行,诸如此类的很多决断式的口诀,如果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未必都很准确,但是,在我看来,这些绝对是具备较高应验度的,从这本书的起源来讲,应该是可以划入“巾箱本”的资料,后来经过余春台的润色,徐乐吾的大力推荐,开始为众人所知,及至到目前,这本书所提出的富贵格局之取用,在我看来还是颇值得信赖的。

五行里“水”克“金”,有这说法吗?请指教!

一到十,是中国的十个基本数字,也是汉字,又用以组词。这些数字及其组成的词语,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今摘要而漫谈之。

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说文解字》

一,是原始的记数符号,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汉字。古代记数,一二三四都是画横来表示。宋徐灏的《说文解字笺》说:“造字之初,先有数而后有文,一二三亖,画如其数,是为指事,亦为象事也。”

指事,是许慎解说文字的“六书”之一,即“视而可识,察而可见”;象事,也即“象形”,象不同数量的横条。

由数字“一”又引申出“全,满”(如“一身正气”)“相同,一样”(如“一视同仁”)“纯一,纯正”(《尚书》篇名有《咸有一德》)等意义来。又可引申出“专一”之义。

《古文尚书·大禹谟》有名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精,指用功精深;一,指用心专一。这十六字被儒家奉为励学处事的思想方法。

既然“一”就是数字1(后来中国采用的阿拉伯数字),本来也并无深意。可是中国古代哲人是善于想象的:既然“一”是数字之始,那么它就可以比喻世界、万物之始。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部》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种认识大概本于道家学说,《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不过是想说,宇宙万物的起源,是由一个元初之气(道)开始,由单纯到复杂,从无到有,而用数字模式概括出来。

这很笼统——也许越笼统就越少漏洞,就越接近于实际。宇宙起源,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企图认识世界而苦苦思索的重大问题之一。

当今最通行的理论,是宇宙大爆炸(Big Bang),谓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而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单凭坐地观天、冥思苦想,而能得出与此类似的“道生一,一生二……”这样的认识,也实在很不容易了。

至于“一”又引申出“统一”“一概”“一旦”“或”等诸多意义,皆自然之理,兹不赘述。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

需要提及的是,古人大概是为了强调“专一”义的重要、可贵,在“一”之外又造了一个“壹”字,古字写成,许慎《说文解字·部》:“,专也。从壶,吉声。”其字之所以从壶,宋徐锴《系传》释为:“从壶,取其不泄也。”即说其造字之理:(壹)之所以偏旁为壶,是取其严密而不泄露之意,故其义为“专一”。

这样,“一”字的“专一”、“等同”“统一”“确实”“一旦”等意义,就往往也用“壹”字表示,显得郑重些。后来,“壹”又作为“一”的大写,以防止文书之改窜作假行为。

二,与“一”同理,原写作两画,比“一”多一,如“独一无二”。引申为“两样,有区别”,如“口不二价”。又引申为“相比并”,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辩士蒯通称赞韩信为“功无二于天下”。

二,是两个“一”,因有“倍”义。清蒲松龄励志联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百二秦关,出《史记·高祖本纪》田肯语:“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

清同治十一年成都书局刊本《史记》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七说:“古人谓倍为二。秦得百二,言百倍也。齐得十二,言十倍也。”即说,秦兵一万,借地利之便,相当于诸侯兵百万;齐兵一万,借地利之便,相当于诸侯兵十万。

难怪韩信为刘邦南征北战,到了齐地,便产生野心,要求当齐“假王”;而刘邦也将计就计,先封他做真王,而借其军力消灭项羽,然后宁可让他衣锦还乡,改做楚王,也不许他留在齐,以免重新形成“东西秦”的局面。

“一”既有“专一”之义,“二”则有“不专一”之义;而对人的“不专一”,就是不忠。《管子·大匡》:“今彭生二于君。”“二于君”即不忠于君。“不忠”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背叛:“二心”即是背叛之心。

如《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薛综注:“言是时众民无敢有二心于莽者。”是说当时百姓没有敢对王莽怀有背叛之心的。

《老子》第四十二章既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则古人认为,一是元初之气,二是阴阳二气。在古人眼中,这“阴阳二气”可了不得,是化生万物的根源。“阴阳”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影响颇大,《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就载有史湘云与丫环翠缕谈论阴阳的趣事。

“二”的同义词是“两”,常用于成对的人或事物以及同时出现的双方,如“两全其美”“两相对比”。

《尚书古文疏证》

有趣的是,古人又造了一个与“二”同音的“贰”字(后作为“二”的大写),作为“二”的诸多引申义用字,如“副,居次要地位的”(古副长官叫贰,太子叫储贰)“辅佐,做助手”(《古文尚书·周官》有“贰公弘化”:辅佐公扩大教化)“再,重复”(《论语·雍也》孔子夸颜回“不贰过”)“匹敌,比并”(成语“参天贰地”)“不专一,有二心”(如“携贰”)“背叛”(如“逆子贰臣”)等义,使用频率很高,“二”的引申义用字几乎全被“贰”取代,很引人注意。

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说“两次,第二次”,用“再”而不用“二”。如《左传·庄公十年》载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人“日再食”(每天吃两顿饭),不说“日二食”;“一而再,再而三”,不说“一而二,二而三”。

三,当然原本就是三横,表示三个、三次,如“二桃杀三士”“事不过三”。但“三”就比“二”有趣多了。因为三个点能确定一个平面,所以古代的炊爨蒸煮器鼎、鬲(lì)、甑(zènɡ)等多是三足的,故称三种并立的为“三足鼎立”。

《国语集解》

古人又以“三”代称他们认为重要的三种事物或人。如“三”可指天、地、人。《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韦昭注:“三,天、地、人也。”又可指君、父、师。《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韦昭注:“三,君、父、师也。”又称“君、亲、师”。

又指三星,即夜空中明亮而接近的三颗星,有参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毛传:“三,心。”

又可指三皇,传说中上古三帝王,一般指伏羲、神农、黄帝,也有指伏羲、神农、女娲的,等等,言人人殊。

也可指三王,即夏、商、周三代之君。《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上咸五,下登三。”颜师古注:“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

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二”称阴阳二气,便用“三”称能生万物的和气。即《老子》第四十二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因为“三”比“二”多,古人便以“三”代指多。《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治理国家),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三致志,即多次表达心志。三思,指再三思考。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论语新编译注》

“三”所指代的“天、地、人”又称“三才”,《易·说卦》在解释卦有“六爻”时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说文解字·王部》说:“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其实孔子和董仲舒都错了,他们是就较晚的“王”字形说字义的。甲骨文“王”像刃向下的斧形,象征王权,不是“一贯三为王”。

“三”还是姓氏,据《广韵·谈韵》说,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后代,或是三乌大夫的后代。何为三闾大夫?此战国楚官名,掌楚王昭、屈、景三姓贵族,屈原曾任此职。闾是里门,也代指里(古以二十五家为一里)。盖此三姓贵族各居一闾,而屈原掌之,故曰“三闾大夫”。

四,本来是四画:亖。后来借一个表示“鼻涕”义的同音字“四”(后作泗)来代替。可是古书中“亖”还是那样写的,后来人只认识“四”而不认识“亖”了,就有时误以为它是“三”,多写了一划。

《春秋左传注》

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记晋楚鄢陵之战,“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国语·楚语》也记为“则三萃以攻其王族”。韦昭注为“萃,集也。时晋有四军,言三集者,中军先入,而上下及新军乃三集以攻也”。

可是清学者王引之注意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回忆苗贲皇的话是“吾乃四萃于其王族”,王引之认为二者必有一误。

于是他说:“‘三军萃于王卒’‘三萃以攻其王族’,三皆当为 亖。《说文》曰:‘亖,籀文四。’郑注《觐礼》 曰:‘古书作三四,或皆积画.字相似,由此误也。’晋之四军合而攻楚之中军,故曰‘四军萃于王卒’,又曰‘四萃于其王族’,不得言三也。学者多见三,少见亖,故亖字误书作三。”这是“四”字古作“亖”,而给读古书的人带来的小麻烦。

人们对“四”这个数字,非常容易感到亲切。

首先,人有四肢,又称“四体”,是人赖以生活、劳动的重要器官。有古隐者批评过孔子“四体不勤”。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地有四方:东西南北。又有四维:指大地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大地的四隅,也有四根维系大地的绳子,叫做四维。

《列子·汤问》记载这样一则神话:“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

后来人们认为礼、义、廉、耻四种道德规范,于国家最为重要,如同维系之使其不至倾覆的大绳,故亦称“礼、义、廉、耻”为“四维”。

《后汉书》

还有一个小故事叫“四知”:《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赴任东来太守,道经昌邑县,他原所举拔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至夜怀金十斤以赠杨震,杨震拒收,王密曰:“深夜无人知。”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退。“四知”遂为廉洁自持、不受非义馈赠的典故。

讲文学的人又有“四始”之说,一般指《诗经》中“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有人说“之乱”二字是衍文)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汉字音调有四声,古四声是平上去入,今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另外,由于汉字是单音节意音文字,双音节、四字格两两相对,四声相错,往往能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故古代多四言诗,成语也多是四言的,构成了汉语文的显着特点。

又有“四大”,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原文误为“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见解,显然是富于民主思想的:王只是“人”之一。

后来孟子又发展了这种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把“民”抬到君王之上去了。

孟子邮票

数字“五”就不像一二三亖那样“积画而成”了,那就太笨了。它是借当交叉讲的“纵横交错,交午”的“午”来表示“四加一的和”这个数的。其字原来像×,后来上下加两横,又隶变为“五”字。

“五”是中国人情有独钟的数字。它是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宿。讲“三”时举过《诗·召南·小星》:“嚖彼小星,三五在东。”三五,指参宿和昴宿。

“五”又一般指春秋五霸(五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

人有五官:耳、目、鼻、口、心,又有五体:四肢及头。匍匐于地表示敬佩,叫“五体投地”。

中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称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其实腑、脏(臓)一事,因为它们的语源字“府、藏”义近,都是仓库。《说文解字》把“府、藏”分别解释为“文书藏也”“兵车藏也”,藏(zànɡ)即仓库,储存东西的地方。

古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储藏气血、水、食物等物的器官。中国人的主要食物是五谷,有多种说法,一般指稻、黍、稷、麦、菽(豆类)。

五音,指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徵(zhǐ)、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加上变宫(7)、变徵(4)为七音。

古人讲究五福——五种幸福,出于《尚书·洪范》,是殷贤人箕子对周武王陈述治国纲略时讲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尚书大义》

于是中国民间过去流传一种吉祥图案:五只蝙蝠围着寿字或桃子,寓意多福多寿。蝙蝠之蝠与福字同音,故以五蝠代表五福。儒家五种重要的经书叫“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

又有“五服”之说,指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古人以丧服的轻重来区别亲戚的亲疏,怪不得老人常会告诉儿孙:“我们与他家亲属关系远,都过了五服了。”

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观念,是五行学说。何为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学者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其实,五行只是先民在缺乏科学知识的情况下,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十分粗浅的原始的直观的认识,正如古希腊人认为世界物质组成的四种元素是土、风、水、火,古印度学者认为是地、水、火、风等一样,都谈不上有严密的科学性。

举例来说,火是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并非物质;金是金属,种类不同;土中也包含各种不同的物质;而风(空气流动的现象)根本就不是什么物质。可是中国的古人创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明朝各代皇帝取名即按五行相生原理);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大义》

说得似乎条条是道,符合一般常识,不由人们不信,以为是天下至理。其实细究起来,很有些是靠不住的,如说“金生水”,金属哪里能生水呢?不过是夜间金属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之凝结为水,古人不晓,以为金能生水,于是汉朝人造金铜仙人捧露盘,以得“明水”——古代祭祀所用的净水。《周礼·秋官·司烜氏》所谓“以鉴取明水于月”。

但这种理论足以说服绝大多数人,使之深信不疑。于是“五行”理论几乎被应用于万事万物。

举例说,地有四方,学者用“五行”理论去附会,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可是“五行”余一,于是只好再添一个方位:中央属土。天有四时,学者用“五行”理论去附会,春季属木,夏季属火,秋季属金,冬季属水,可是“五行”余一,于是再添一个“季节”:季夏属土。

古人在四季用不同的树木取火,以驱除疾病,叫“变国火”。《周礼·夏官·司爟》说:“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玄注引古学者说:“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季夏与四时并列。

又如宋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六月中”,为何“风光不与四时同”?明白了古人把“五行”与四季相配的道理,就可以理解了。

李苦禅绘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人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为五常,也把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质叫作五常(今黑龙江省有五常县)。而儒家学者也有人用水、火、木、金、土来附会仁、义、礼、智、信这五常。

孔颖达《乐记》疏所谓“谓五常之性者,若木性仁,金性义,火性礼,水性智,土性信”云云,实无道理与必要。至于中医,也套用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但它自有从实践而来的调剂、圆通办法,又有中药、针灸等辅助,所以沿行至今,而每每有效。

六,有人说也是个假借字,是借用同音字“入”字表示比五多一的数,可能如此。

过去讲《易》卦,阴爻称六。如《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初六,就是该卦的第一个阴爻,因为阴数是六与八,六为老阴,八为少阴,故谓阴爻为六。后因以六为阴之称。

天地加上四方,共有六面,故称,指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庄子·齐物论》:“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李白《古风》其三:“秦王扫,虎视何雄哉。”

有“六经”之说,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汉以来无《乐经》,古文家以为《乐》毁于秦始皇焚书。又有“六艺”,有两个意义,一是即指“六经”,二是指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显然是指“六经”。

《三让堂六经全注》

人有六亲,说法不一,多指父母兄弟妻子。“六亲不认”在中国民间可是十分严重的罪名。

“身怀六甲”指妇女有孕。为何叫“六甲”?没找到合理的解释。但笔者排列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得从“甲子”到“癸亥”六十个干支表示的数字,一共六排,每排十个数字,分别由“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开头,莫非此为“六甲”乎?则“身怀六甲”是否指妇女怀孕有日呢?猜测而已。

七,有学者认为即是“切”的初文,借来表示比六多一的数字,再在“七”旁加“刀”造成“切”字。

七,又是赋的一种,亦称七体。创始人为汉初文人枚乘,赋中写楚太子因过度安乐而病痿不起,吴客前去探病,侃侃而谈,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精析学术等七事,讲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使太子逐渐振奋,最后涊然汗出,霍然而愈。于是后世文人纷起效法此体,形成赋中的“七体”,简称为 “七”。

七月七日夜,称为七夕,是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因而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美好爱情的的象征。白居易长诗《琵琶行》中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名句。

《诗经·豳风·七月》以首句“七月流火”而得名,是一首写西周农民生活的民歌,诗风沉重哀婉,为文学研究者所重。

《诗经新释》, 富金壁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2月版。

八,有学者说,古字像两人以背相对,表分别义,即是“分”的古字,后借来表示数字“八”,遂加义符“刀”成为“分”以表分别义。

八方,是在“四方”的基础上的细化,即四方和四隅。八风,指八方之风,说法不同。

八音,我国古代不同质材所制的八种乐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细说之,金,钟镈(bó,小锺);石,磬;土,埙(xūn,陶制椭圆形吹奏乐器);革,鼓鼗(táo,拨浪鼓);丝,琴瑟;木,柷敔(zhùyǔ,奏乐开始时击柷,终止时敲敔);匏,笙;竹,管箫。

说到“八”,不能不说“八字”。过去占卜者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时辰,相当于现在两小时),各配以天干地支,每项两个字,合称“八字”,据以推算人的命运。

认为“八字”不同,命运各异,祸福寿夭,皆由“八字”命中注定,这其实是十分荒谬的。别的不说,难道人“八字”各不相同吗?有此偏见,主要是因为古代人少,所居地域狭小,见识有限,故认为人的生辰各不相同。

《四柱八字推命书》

以今观之,据2013年4月统计,全球每秒新生4.1人,两个小时7200秒,每个时辰就有两万八千多名婴儿诞生,按旧的说法,他们的“八字”都是相同的,难道命运都相同吗?现在某些中国人还笃信“八字”,无乃太愚昧了吧?

通过观察、体悟,古人发现并总结出男女发育及性成熟衰老规律:“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掉乳牙),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张守节正义)。看来还是合乎古人身体状况的。

至于为何女七男八,也许女性生理发育较男子早些?很难说有什么奥秘。

九,有学者认为本为“肘”的初文,像臂肘形,借来表示数字九,又给“臂肘”义另造“肘”字。

九又泛指多数,清汪中《述学·释三九上》:“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

故“九死”犹万死。《楚辞·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九章·惜诵》:“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九牛一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九是最大的阳数,故《周易》以阳爻为九。如《易·乾》:“初九,潜龙勿用。”初九,即该卦的第一个阳爻。而九五,《易》卦阳爻的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比喻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或帝王。

《周易》

古代分中国为九州,故“九州”为中国代称,又称“九域”。古人以为天有九重,故曰“九天”。人死葬于地下,深处有水,故曰“九泉”。

传说中我国有古书名叫《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

十,《说文解字》释为“数之具也”,意思是基数的完备。《易经》把一到十看成基本数,分为天数、地数。天数指一、三、五、七、九诸奇数,相加为二十五;地数指二、四、六、八、十诸偶数,相加为三十。

《易·系辞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意思是有了这十个天地之数,就可以变化无穷,驾驭万物了。

“十”既是“数之具”,就可以表示多、完备。什么都好,是“十全十美”。古曲有“十面埋伏”,描述汉军全面包围楚军。达到极点,是“十分”。如宋卢梅坡《雪梅》诗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十分春,是极致之春。

《孙子兵法新注》

“十”与其它数一样,可表倍数。指十倍。如《孙子兵法·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国人常以一到十历数某事物特点。如形容泥菩萨:“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不认。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

民国时期,人们归纳能当官的条件为:一笔好字(代表人的文化水平),两口二黄(能唱旧剧,风流潇洒,不迂腐呆板),三杯花酒(酒筵上能应酬),四季衣裳(好衣冠代表身份,不寒酸),五官端正(仪表堂堂,而不獐头鼠目,使人厌憎),六国出洋(留学镀金,加深资历),七方交结(广交朋友,门路通达),八圈麻将(应酬交际不可少的手段),九成糊涂(凡事不能求真,要会装糊涂),十分混账(要狡猾、阴险、损人利己)——可谓绘声绘色,切中肯綮。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