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0642

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为什么六道轮回是假的

兴仁信息网2023-09-14 22:06:370

佛教认为人没有灵魂,那么六道轮回是怎么回事

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晚近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物件也就是灵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属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着上帝或阎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者下地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更是根深蒂固,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以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更可笑的,由于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以为灵魂是“三魂六魄”组成的集合体。

其实,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我们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生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为鬼,同样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况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

而于灵魂,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脱离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房子坏了,搬进新的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人却是永恒不变地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又换,灵魂一成不变,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死之流中的主体。

事实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着死死,也就是变变或化化。

物质界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现象那就更容易觉察出来,因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了我人行为的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转身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我们的前程远景便是靠着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

那么试问:灵魂的不变性,灵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吗?当然不可能,不要说死后没有固定的灵魂,纵然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照这样说,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么佛教所说六道轮回与超凡入圣的本体究竟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佛教特殊优胜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价值。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的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借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这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至于精神界呢?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决不是唯物论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个“识”字作为命名,小乘佛教只讲六个识,是以第六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以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我们单介绍大乘的八识。

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的功用更加详实地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与第八识。实际上,八个识的主体只有一个,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账目记在第八识的名下;第八识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制造作业是前五识。

这样说来,第八识的功能是在储藏,但不等于只进不出的守财奴。不断地由外面藏进去,也不断地从里面搬出来:藏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或种子;搬出来的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受行为,称为业果或现行。就这样进而出、出而进,种子而现行,现行而种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转生到二期、三期乃至无数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的因果对流到无数过去和未来世的因果回还,都不出于这一种子而现行与现行而种子的律则,因此而构成了生命的连贯与生死的相续。

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进进出出,所以第八识的本质也在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变动不已,不要说这一生的第八识的质量与前后生不同,即使前一念到后一念也不同,正由于念念生灭、念念不同,我们才会有浮沉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便是存在于这一刹那变动的业因与业果的连续之间,除了业因与业果的变动连续,也就没有第八识的本质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连续而有,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佛教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识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进去什么,也不拿出来什么,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称为“转(烦恼)识成(清净)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见佛教的第八识并不等于永恒的灵魂,如果有个永恒的灵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脱生死也就成为不可能。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明烦恼的缠绕不清。

六道轮回具体是怎么回事

六道,是指“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和“三善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

六道都属于轮回。

佛道六道轮回怎么回事

凡夫所在的六种生命状态

佛教中的六道轮回是怎么回事?

就是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中辗转轮回: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着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嗔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详细请见: http://www.buddhist-edu.net.my/BuddDatabase/FoXueWenJi/ShengYan/XueFoQunYi/ShengYan004Content.htm 参考资料:圣严法师 正信的佛教

对于神话故事中的六道轮回你怎么看?

暂且同意轮回,实际的观察是所有的轮回都是各从其道的循环,并不错道,肝细胞循环代谢的仍是肝细胞,不会是皮肤细胞,黄豆发芽开花结果的仍是黄豆,再循环仍是黄豆,不会是种豆得瓜…何来的错道轮回呢?所谓六道轮回,从人道错位到畜道会合理吗?按轮回,如果人轮回成了猪,他只能拥有猪脑,并没有人脑的思想感知,对前世无知无觉,何来的耻辱痛苦感受呢?猪身人脑只是逻辑错位的荒谬思维。

按照轮回观,如果自己能感知到自己的生命在轮回中沉沦了,这才是可怕的,如果感知不到,有什么可怕的?如果轮回成了猪,只能拥有猪脑,并没有人脑的思想感知,何来的耻辱痛苦感受呢?猪身人脑只是逻辑错位的荒谬思维。

人如果轮回成某物种,他是体会不出福恶报区别的,也无人类特有的荣辱感,对于前世的事情是无知无觉、无爱无恨的,他能有什么痛苦呢?这种轮回生命有意义吗?摆不摆脱轮回有何意义呢?生命的意义在于有存在感!

为什么 会有六道轮回

你提的是伪命题。不存在六道,所以不存在为什么。但存在轮回(旧帝国地球管辖区的监狱系统)

六道轮回起源于人类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时期,是属于宇宙内无数的落后土著居民的幻想之一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