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00774

为什么有农历和阳历还有阴历呢,公历是农历吗

兴仁信息网2023-12-28 23:23:040

为什么公历又叫阳历,农历又叫阴历?有什么来历吗?

农历是与公历相对应

阴历与阳历相对应

农历就是通常我们过春节(正月初一),都是过的农历的,也可以说成是过的阴历。

而平时我们在用的都是公历,也就是阳历,比如,今天的阳历就是6月29日。通常人们说阳历的时候日期的最后都会加个“日”字,而如果说的是阴历的话,就不会加“日”,如正月初三,七月十二……

不知道我这样说来你能懂不?

中国为何有“阴历”和“阳历”之分?

为什么会有农历、阳历

阳历(公历)是根据太阳来的。地球围太阳转一圈是一年,约365天零6小时。如分12个月,每月约30.5天。一年365天,每4年润一天,这年366天。阳历实际没有月的概念,是人们根据阴历分为12份。

阴历(农历、夏历)是根据月亮来的,月亮圆缺一周为一个月,约29.5天。每隔几年润一月调整,要不然过年就在夏天了!阴历实际没有年的概念,是人们根据太阳(阳历)制定每12个月多一点为一年。

日历为什么会有阴历和阳历之分?

农历和阴历其实有区别,为何大多数人都把农历说成了阴历?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的生日不是在公历,而是在阴历。”。这句话有点不对劲。它混淆了农历和农历。”我的生日不是在公历,而是在阴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农历和农历混在一起,误认为是同一回事。中国的历法是阳历和阴历,不是阴历。

我们先谈谈阳历吧。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公历,又称阳历。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自转的规律为基础的。地球每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这被称为太阳年。根据阳历年,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2月为28或29天),一年中12个月有365天或366天。

农历是以月球绕地球自转的规律为基础的。月亮也叫“太阴”,所以阴历也叫阴历。农历的第一个月叫做“新月”。每个月的第一天是新月日(看不见月亮),十五日是满月。”“新月”是月亮盈亏的平均周期。所谓“月有云,晴,圆,亏”就是这个意思。农历月是以新月的长度为基础的,即29.5306天。为了避免小数,农历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为了保证每个月的第一天(第一天的第一天)一定是新的一天,大小月份的安排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通过严格的观察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在农历中连续两个月都是大的或小的月份是很常见的。例如,1990年的3月和4月是小月,9月、10月、11月和12月是连续四个月。

不难看出,农历年的天数比公历年少11天左右,三年后将少一个多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时间顺序和时间的混乱。例如,农历春节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明年的春节将提前11天,第16个春节将出现在炎炎夏日,这让人很不舒服。

然而,这并没有发生,因为在中国历法中有一个伟大的发明叫做“插入法”。每19年有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是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例如,2023年和2023年是闰年。陆游的《蜗居》有诗“因雨,蚕逢闰年晚”。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历法,有闰月,兼顾农历和阳历,称为“阴阳合历”,又称“阴历”。中国从夏朝开始使用农历,所以农历也叫夏历。

那么,增加闰月需要多长时间?经计算,每三年增加一个闰月,每五年增加两个闰月,每七年增加三个闰月,每十九年增加七个闰月。19年加7个闰月后,矛盾只消除了2小时9分多钟,这是足够准确的。阳历和阴历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农历采用十九年加七闰月的方法,即“十九年七闰法”,即公历年与农历年相协调,使农历春节始终保持在冬末春初,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到了公历年。此外,月亮在农历中具有明显的月相特征。这样,农历就具有了阳历和阴历兼备的特点。

闰月的设置与二十四节气有关。二十四节气以阳历为基础,每月有两个节气(前者称为“节气”,后者称为“中气”)。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不是固定的,而是逐月推迟

农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

阳历,即太阳历,是以四季循环的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基本周期,与月相变化无关。太阳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日数和年的月数是人为规定。

阴历,即太阴历(月球我国古代称太阴),以月球圆缺的周期朔望月为基本周期。历月平均长度29.5天,规定单数月30天,双数月29天,12个历月为1年, 共354天。规定30年内增加11个闰日,安置在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的12月底。目前太阴历只在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使用。(注意跟我们有的阴历不是一个概念)

公历,公共历法简称。现行世界通用历法,真名格里高利历(罗马教皇制定颁布),太阳历的一种。天天在用就不具体说了。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属阴阳历(我们经常简称为阴历,这里一定要与前面所说的太阴历区别)。以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作为历月的基础,同时又考虑回归年的周期,采用加闰月的方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长度接近。以朔日作为第个历月的初一,两朔日之间的时间为一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年设 12个月,共 354或355天。为使历年平均接近回归年,在19个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年有13个月,共384或385天,叫作闰年。19个历年和19个回归年的长度几乎相等,7个闰月一般在第3,6,9,11,14,17,19年。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的中气有关。二十四节气实际是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是不是出你意外),二者相间排列,每月都有它固定的中气,如含有中气雨水的月为正月。19个回归年中有19*12=228个中气和节气,但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7个月没有中气,7个月没有节气。阴阳历规定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这一年的闰月

另外有一点,我们现在说的农历一词是在建国后才出现的。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历的称法,但统称是干支纪年法。一般现在都用农历一词了,但在一些专业文献中会有另外称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

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干支纪年法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

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

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干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

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