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5033

战国时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住友天文八圈的人是谁(战国时魏国天文学家占星学家)

兴仁信息网2023-04-29 07:54:290

天文八卷是谁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国人,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

《史记·天官书》记载,战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有四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还说各家的天文学都有占星术的内容,在他们的著作中能够看到当时战乱相寻的形势,记录着为事件占验的各种各样的说法,即“田氏纂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谨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其察视祥候星气尤急,近世十二诸侯七国相王,言从(纵)衡者继踵,而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史记正义》引南朝时代梁阮孝绪的《七录》说,“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也.”可惜书已失传.

石申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他与甘德所测定并精密记录下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相传他所测定的恒星,有138座,共880颗.从唐代《开元占经》中保存下来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内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今本《开元占经》中佚失6个星官的记载).现代天文学家根据对不同时代天象的计算来验证,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标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极度和黄道内、外度等)可能是汉代所测;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则确与公元前4世纪,即石中的时代相合.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当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相关问题:

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名字在月球背面被命名,著有(天文 )?

石申,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是以其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的中国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天文》八卷与甘德的《星占》八卷,合称《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天文八卷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天文八卷有古代天文学...

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石申著(天文八卷)记录了121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标。

魏国天文学家是谁?

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被命名的中国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其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测定一百二十一颗恒星方位,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所用。经过长期观测,详细考核,测出恒星138座,810个。

原著《天文》8卷,早佚。后人拾遗补阙,把它与甘德的《星占》8卷,合称《甘石星经》,又名《星经》,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间刊印的《道藏》一书,题名为《通占大象历呈经》 。

托勒密的介绍

克罗狄斯·托勒密(古希腊语:Κλα?διο?Πτολεμα?ο?;拉丁语:ClaudiusPtolemaeus,约90年—168年),又译托勒玫或多禄某,相传他生于埃及的一个希腊化城市赫勒热斯蒂克。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占星学家和光学家。

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地心说”的集大成者,生于埃及,父母都是希腊人。公元127年, 年轻的托勒密被送到亚历山大去求学。

克罗狄斯·托勒密

在那里,他阅读了不少的书籍,并且学会了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他曾长期住在亚历山大城,直到151年。有关他的生平,史书上少有记载。

为什么说托勒密是古代天文学的权威

其实,托勒密的“地心说”并没有一直是古代西方天文学的权威,是在十三世纪以后才成为权威的。

托勒密是古罗马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占星学家。他在公元二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

其实,地心说的首创者并不是托勒密,而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柏拉图的学生,以《形而上学》而著名),他认为宇宙的运动是由上帝推动的。他把宇宙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最上面两层是恒星天和原动力天。各个天层自己不会动,上帝推动了恒星天层,恒星天层才带动了所有的天层运动。

托勒密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把亚里士多德的9层天扩大为11层,并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利用“本轮”和“均轮”,把宇宙整体的运动数学化,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天体运动情况,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很长时间内为教会所不容,这是因为在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中,天体按固有的数学和物理学规律运动,否认了上帝的自由意志。直到1215年,教会还不准在大学里讲授托勒密学说。

转机出现在十三世纪中期。当时,格里高利9世成为教皇。格里高利精心地改造并利用了托勒密学说,宣传地球居于宇宙中心绝非偶然,乃是上帝把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类放在宇宙的中心去管理天地万物。这就使原来具有进步意义的学说变成了神学的理论支柱,从而不但使托勒密的“地心说”成为古代西方天文学的权威,也桎梏了科学的发展,直到哥白尼在十六世纪提出“日心说”。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