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4391

周公解梦的周公是姬昌还是姬旦,姬旦为什么叫周公解梦

兴仁信息网2023-05-11 15:55:400

“周公解梦”都知道,周公指的是谁?

周公原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排行第四,也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同时还是周成王的叔叔。

不论是军事还是治国,周公都无可挑剔,那么他都有哪些建树呢?

一、顺德谋事。周武王是英明之君,在他继位后,周公被封为辅相,不论军政大事还是疑难小事,周武王都找他商量。在攻打商纣王朝的问题上,周公主张“顺德谋事”。一方面以贤治国,使经济和军事都能获得迅猛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以优良的德性,获得各诸侯国的支持。

除此外,周公还建议礼贤下士,对前来投靠的外族部落人才和商朝人才,都要以礼相待。果然,周武王不光把周国建设得繁荣富强,还由于他为人公允,处处以德服人,因此得到各诸侯国的拥护。贤人志士也听闻周武王的名声,纷纷来投,周武王的身边,一时间人才济济。

二、灭商建周。周公在周武王继位第二年,辅助他在孟津举行会师演习,以此了解周国在国际上的号召力和军事实力。当时积极响应的诸侯达到800多人,许多诸侯不断劝说周武王,攻打残暴无道的商纣王。但周公见大诸侯迟迟不来,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于是果断地建议周武王班师回朝。次年,商纣王更加残酷暴虐,引得天下不附。于是周公认为时机成熟,和周武王一同调兵遣将,攻打商纣都城朝歌,逼迫纣王自焚而死。商朝因此由周王朝取代。

三、辅佐成王。周王朝建立第二年,周武王因病去世。周成王年幼,周王朝却并不安定,周公担心有人作乱,于是果断地把成王抱于膝上,代理国政。当时,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都想染指王位,所以四处散播谣言,说周公想夺权,会对成王不利。周公为了证明清白,主动找到位列三公的召公和姜太公,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苦衷,并得到他们的理解。管叔和蔡叔见一计不成,又勾结商民发动叛乱。周公率兵出征,不仅平定叛乱,还顺势收服了东方诸国,进一步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四、封邦建国。平定叛乱后,姜太公建议将俘虏的商纣顽民全部诛杀。但周公却认为,该用德政收服人心。所以,他把商纣顽民迁居洛邑,并派军队驻扎在那里负责监督这些俘虏。天下初定后,由于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为了便于管理,周公又实行封邦建国的政策,将姬姓子孙和开国大臣,都分封为诸侯,并赐给他们封国,让他们到封国去建设家园,同时达到天下共主的目的。

五、建制设章。早在商纣王朝时,王位的传承不光可以父子相传,还能兄弟相传。但这样的传承制度亦有弊端,因为不论传子还是传弟,都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从而引发王室争斗,造成国力衰弱。鉴于种种弊端,周公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就让其他的兄弟都没有争夺王位的借口。

六、完善礼乐。为了使王权能长久巩固,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进一步将人的身份进行细划,同时确立长幼尊卑等规范,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约束诸侯和百姓。若是有人在衣服、居室和礼仪上不合礼仪,就等同僭越,可以问罪。而不同等级的人,在舞乐上也都有讲究,不同的级别享受不同的舞乐。同时在乐队的人数上,也有要求。凡是乐队的人数与自己的身份不符的,那都是要治罪的。

七、还政于王。周公代周成王摄政6年,由于他的努力,周王朝从初建不稳定的局面,慢慢转危为安,走上正轨。周公见周成王已长大成人,于是毫不犹豫地把王权还给了周成王。由于周公一心为公,且一直宣传德政,再加上他在还政于周成王时,丝毫没有推诿,因此得到了后世的肯定。其中,孔子最尊崇周公的仁德,由于经常研究周公的文献,因此梦中多次出现周公。孔子又曾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样的话。

后人因此假借周公之名,写下了《周公解梦》这样的书。实际上,孔子说“梦见周公”,是表明他在精神上和周公的相通性,表明自己的学说,与周公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是对周公为人为政的极大肯定。后人不理解,把周公当成了个“预言家”,靠他来预知未来。说起来,这件事也是挺荒唐的。不过,虽然荒唐,但因为周公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他具有良好的仁德,又经过孔子大力传扬。因此,才让后人那么迷信他。(参考史料:《史记·周本记》《论语》)

周公解梦的周公是谁?

周公解梦的周公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周公,姬姓,名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

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扩展资料:

周公制礼,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之一。礼发源极早。“礼”字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据《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判断,最初的礼只是人们祈求鬼神的特定仪式。

周公“制礼”则是为了满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分别制定尊卑之间,长幼之间,亲疏之间各自的不同行为规范。

周公之“礼”,把礼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从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等应该遵行的礼仪出发,最终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公解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公

“周公之礼”和“周公解梦”的周公是不是同一个人,如果不是,分别是谁...

这里的周公是一个人,即是辅佐成王,匡扶天下的周武王同母弟周公旦。

在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民众思想尚未开化,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现象无法做出解释,最简单的例如:风,雨,雷,电。会催生出对原始神明的崇拜,在周之前,神权掌握在商朝王族手里,他们用武力征服敢于反抗的民族,用手里的神权控制已经臣服的各个诸侯国。

周反商,不光在军事上,他们也要反商人手中的神权,不要小看了现在看起来无比愚昧的跳大神,活人祭祀,这个就是当时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商人祭祀想象图

所以文王姬昌把自己打造成了能和鬼神对话的半神一样的圣人,他在把政权交给武王姬发的同时把神权传给了周公旦。原因可能是对周作战的工作过于繁重,他不得不把自己控制下的周的政权和神权分离,让武王发掌握政权,周公旦掌握神权。

文王死后,周公旦就变成了周的核心价值观打造者,成为武王发的得力助手。周公旦半人半神的形象也一直传到了现在。

但是周公解梦这本书应该是后人假托周公之名做的。至于周公之礼是西周建立后,在周公的主持下,形成的以礼为根本的统治秩序。不光指男女关系,这只是古人对性羞于启齿的一种委婉说法。

由于周公对建立和完善周代的封建制度有很大贡献,他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人们就怀念周公强调的“礼仪”。孔子曾经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不复存在。

而《周公解梦》是以人的梦来卜吉凶的一本解梦书籍,里面一共对七类梦境进行了解述。是不是周公所作,无从考证。

《周公解梦》,周公为什么会解梦?

诗曰:夜有纷纷梦,神魂预吉凶,庄周虚化蝶,吕望兆飞熊。丁固生松贵,江海得笔聪,黄粱巫峡事,非此莫能穷。梦,是窥探内心的一面隐秘之镜,是另一种虚幻却真实的人生体验。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梦境有很强的求知欲,梦的神秘,奇幻,不可捉摸也无一不在吸引着人们。于是《周公解梦》一书应运而生,作为一本民间流传的解梦之书,一共叙述了正梦、噩梦、思梦、寝梦、喜梦、惧梦等六种梦境的解述,即使是到了现代社会,《周公解梦》依旧流行甚广,还有很多人笃信之。

那《周公解梦》一书中的周公到底是何人物,对于梦的解述,为什么在这几千年来长盛不衰?

周公为何人?

《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排行第四,也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同时还是周成王的叔叔。周公一名军事家,家,思想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解梦的由来

正是由于周公对于礼乐制度的完善。对西周的制度非常尊崇的孔子也对周公充满敬仰之情。在《论语·述而》中记载,某天孔子叹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就这样一句话,将八竿子打不到的周公与梦联系在了一起。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都这么说了,后世自然也以此为标杆了。如唐代元稹的《闻韶赋》:“梦周公而不见,想圣德而思齐”,宋代苏轼的《周公庙》:“吾今那复梦周公,尚春秋来过故宫”。这时,周公便与梦结结实实的联系到了一起,后世便有人以周公旦的名义编写了《周公解梦》一书。

真正能解梦的周公

三国时期的确存在一位能解梦的“周公”——周宣。周宣字孔和,东汉末年人,擅长解梦。其人解梦之精确,可以说令人拍案叫绝。一次,太守杨沛作梦,梦中有一人对他说“八月一日曹公会来,授与你仪仗,给你药酒喝。”杨沛心中疑惑,叫来正在手下任职的周宣,让他占卜。周宣回答道“仪仗是为病弱文人预备的,药也是为人治病的。八月一日,叛贼一定被击败。”当时黄巾起义战势正酣,但果然被周宣一语成谶,黄巾军被打败了。

后来周宣入朝为官,一日曹丕召见,问道“我昨天梦见一股青烟拔地升天。”周宣答道“天下恐怕会有一个高贵女子冤死。”当时,曹丕刚派人赐死甄宓,听了周宣的话立即很后悔,又派人去追赶使者,可惜来不及了。

梦,在未开发的部落社会里,往往把梦看成是神的指示或魔鬼作祟,固不足为奇。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昌明,近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帮我们剥离了关于梦的神秘外衣,大部分的梦只是心理学现象,是人潜意识的种种反应。

历史上的周公究竟是谁,为何要找他”解梦“?

其实我们大家口中所说的周公解梦是真实存在的,他原名叫姬旦,也称周公旦,是周成王的叔父,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他的父亲和哥哥就是封神演义里面姬昌和姬发的历史原型,这样讲起来大家是不是感觉很亲切了。

历史上的姬旦是皇室贵族,并且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他是周朝统治者的弟弟,所以别人称之为周公。后来他的哥哥去世,他的小侄子继承了皇位,但是小侄子年纪尚小,并不懂得如何打理朝政,所以周公并没有封地,而是辅佐侄子如何处理国事。

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他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宗法制和等级制度。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娣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他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国,在诸侯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另外他还建立了一套比商代更加严格的官僚统治机构,大大强化了西周封建专制的国家机器。

在周公辅佐小侄子治理国家的同时他也建立了周朝完备的封建制度,再加上后来孔子大力推崇文物周公,所以在儒家文化中,周公也有极高的地位。

孔子推崇周公,就像我们现在崇拜孔子一样,因为周公经常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家文化长期倡导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与梦境结合起来,所以梦经常被称之为周公之梦或者梦见周公,因此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周公旦。

...这个周公是谁,周公和《周公解梦》有什么联系?

孔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可见周公对孔子的影响非常大,至死不渝,拿现代话说,周公就是孔子的偶像。孔子所说的周公又是谁呢,和周公解梦的周公是不是同一个人?首先我们来说明一下,孔子所说的周公,并不是我们熟知的周文王。

孔子说的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姬旦,也叫周公旦。因为姬旦的封邑在周,被称作周公。那么这个周公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让孔子到死都念念不忘呢。前文说过周公旦是文王的四子,也就是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继位后,周公旦就一心一意辅佐武王完成伐纣大业。武王灭纣两年后病逝,继位的是年幼的成王,由周公旦摄政。

周公旦身居高位,手握大权,可以说成王都是他手里的傀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妄为。相反非常的礼贤下士,不断为周朝网络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见周公旦的贤德。周公辅政期间,国家稳定,清明,经济发展。是难得的贤臣,被称为圣人。六年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旦并没有贪念权位,还政成王。自己则专心完善礼乐法度,继续为周朝做贡献。

周乾是商朝一个周姓诸侯的儿子,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爵位,被称为周公。擅长算命卜卦,据说30年从未出现过差错,百算百准,后来就有了《周公解梦》。两者不是同一人,也没有任何关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