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7346

宝通寺开光庆典,庙宇开光庆典主持词

兴仁信息网2023-08-17 23:46:470

宝山寺的保护状况

宝山寺位于宝山区罗店镇,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2005年5月,为配合罗店老镇的改造,宝山寺移地重建工程正式奠基。历经五年多的精心打造,如今,一座厚重古朴的唐韵宝刹已经屹立在练祁河畔,参观者无不赞叹建筑的完美、造像的庄严。

(一)宝山寺原名“玉皇宫”,系由罗店士绅唐月轩舍其私人宅第而成,历史上曾几经兴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落实宗教政策,于1988年开始恢复道场,并更名为“梵王宫”,后又更名为“宝山净寺”。2002年10月,经宝山区宗教办批准,更名为“宝山寺”。

多年来,宝山寺在市民宗委、市佛教协会以及宝山区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前任方丈从达老和尚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一条十分艰辛的创业之路。但由于历史原因未能从容整体规划,寺院发展遭遇瓶颈。

2002年9月,世良法师受市佛教协会委派,来宝山寺主持工作。当时正值罗店老镇改造启动,宝山寺也被纳入改造规划之中,这对亟待发展的宝山寺来说,可谓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003年初,世良法师在宝山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配合罗店镇开发建设,高品位、人文化地改建宝山寺》的提案,该提案得到宝山区委区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在完成项目选址、规划之后,宝山寺移地重建工程于2005年5月正式启动。

自从宝山寺移地重建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世良法师谢绝一切应酬活动,全身心投入到重建工作中。他亲自抓工程质量,不管严寒酷暑,每天都要到工地巡查数次。他要求按照“传世千年”的标准,无论建筑还是造像都要精工细琢。在各级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五年多的建设,宝山寺移地重建工程于2010年11月份竣工。12月23日,工程通过上海市建设工程“白玉兰”奖专家组考评验收,这是我市首家新建宗教场所整体参评市级优质工程奖项。2011年1月11日,宝山寺隆重举行寺院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庆典,寺院开光后正式对外开放。

尽管宝山寺近年来面临移地重建工程的艰巨任务,但寺院内部管理丝毫没有松懈,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宝山寺现任方丈世良法师,道心坚固、信仰纯正,自2002年9月住持宝山寺以来,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使宝山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妥善处理好寺院历史遗留问题,对常住规约进行全面的修订整理,使场所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和各种共修活动,学修并进,提升全体僧众的综合素质。在主管部门的指导和世良法师的努力下,宝山寺从2002年年检不合格,到2003年合格,再到2004年被评为“宝山区优秀宗教场所”。近年来,在全市的文明宗教活动场所创建评比活动中,宝山寺相继荣获“2007年度上海市文明宗教场所”和“2008-2009年度上海市文明宗教场所”称号。

宝山寺始终把加强学习、提高觉悟作为首要工作。坚持对僧众、信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认真学习时事和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全体僧众、信众的思想觉悟,始终与党和保持高度一致。寺院专门成立了由世良法师任组长的学习领导小组,内部学习有计划、有制度、有记录。通过组织参观爱国教育基地、城市建设成就等,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大家“爱国爱教爱宝山”的意识和责任意识。

宝山寺把提高僧众素质作为工作重点。除了积极参加区民宗办组织的培训学习外,也推荐年轻僧众到社会院校进行深造。2007年,宝山寺选送了11名年轻僧众参加“高复班”的学习,2008年初,他们都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华师大“宗教文化大专班”学习。在校深造期间,他们都能够刻苦认真的学习,每门课程全都合格通过,得到了华师大校领导的肯定。2010年底,这11名学员全部完成学业,顺利毕业。

在提高僧众文化水平的同时,宝山寺还通过内部学习和各种共修活动,学修并进,提升全体僧众的佛教造诣和修持水平。宝山寺常年坚持早晚功课,并于每年岁末举行楞严七法会,其间停止一切佛事,全体僧众都能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请假,入法如律的精进持咒。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宝山寺周密组织、精心安排,全体僧众、信众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世博期间各项工作和任务。虽然宝山寺不是世博重点宗教场所,但由于新寺院建筑的独特性,还是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参观者。为了做好接待服务工作,宝山寺狠抓礼仪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和环境文明建设,成立了以世良法师为组长的接待工作组,全力以赴、高标准完成每次接待工作。在世博会期间,宝山寺协助部门共接待了来自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泰国、文莱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200多人次,接待了市内外部门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500多人次。在对外接待中,宝山寺积极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和宝山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来宾们在对寺院建筑留下美好印象的同时,纷纷感叹只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有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只有依托于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才有佛教今天的持续发展。

尽管宝山寺因移地重建资金困难,但仍然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在世良法师主持下,宝山寺通过敬老爱老、扶贫济困、赈灾救灾等慈善公益活动,积极奉献社会、服务群生。据统计,2003年~2010年八年间,宝山寺共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55.2万元,充分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入世精神,得到了各级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市民宗委、市佛教协会和宝山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广大护法善信的护持、帮助下,新的宝山寺经过五年多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已经落成开放。现在的宝山寺,其硬件条件完全能够适应当代丛林生活的需要,具备了开展佛教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的条件。宝山寺今后将继续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与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当前,宝山正在为加快建设“经济实力更强、城乡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社会更加和谐”的现代化滨江新区的而奋斗,这又将为宝山寺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宝山必将成为上海旅游、休闲的热点区域,而宝山寺必将成为宝山区的祥福之地!

武汉在哪可以求到玉观音

归元寺有,挂在颈上的。

弘法寺本涣大师生平介绍

本焕法师

开放分类: 佛教、和尚、画家陈国剑作品、肖像绘画、工笔国画

目录

• 人物简介

• 皈依佛门

• 苦心求法

• 爱国情怀

• 南粤传法

• 佛光普照

人物简介

·本焕禅师(公元一九零七年—— )

本焕禅师,俗姓张,名凤珊,学名志山,法名本焕,湖北小新州县张湾人。公元一九零七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出生于四代务农之家,母亲彭氏却是当地望族大闺秀,勤劳贤淑,善于教育儿女。凤珊排行第四,上有一位姐姐、两位兄长,下有弟妹各一。虽家境贫困,父母仍咬紧牙根,供凤珊读六年私塾。七岁就读时,父母为他取了个学名“志山”,想让这个聪明的儿子读书识字,光耀山村门庭。岂料,当小志山读到第四年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和兄长艰难的供他继续读书。读完六年私塾,他通文达理,人称“小先生”,可是家境太穷困了,大姐已出嫁,兄长常年在外跑生意,弟妹夭折了,家里只剩母子俩相依为命了。自小就养成勤劳、憨厚、纯朴的优良品德。母亲晚年奉斋信佛,店里供着菩萨像,志山也去拜佛,她经常叫志山读经书。久而久之,志山受到佛的潜移默化,明白学佛可以“端正行为,澄清妄念,转迷为悟,明心见性”。想起自己学名不是要志在山么,就回去跟母亲、兄长商量,要出家,虽遭反对,却立意出家。

皈依佛门

二十三岁那年,志山径直到镇上的报恩寺出家,传圣和尚高兴的说:“我早看也看出你与佛有缘,今天你果然出家了,说明你有佛缘,成熟了。”遂收为徒弟,法号本幻,后来觉得此徒悟性高,慧根焕发,必能济惠众生,又改名为本焕。由于他刻苦修学,自觉辛勤劳动,每天早起打扫庙子,挑水劈柴,后敬香,习禅,不怀杂念,做到身在佛门,心在佛门,立志成为追求智慧解脱的修行者。如此一来,不仅得到师父的喜爱,还得到经常到庙上拜佛供养寺庙的万遐进女居士的喜爱。万居士乐善好施,是当时湖北省主席万耀的姐姐,当地僧俗称她为万大姑太。姑太认为本幻在这小庙里,由于当地深通经文的僧人不多,难于帮他深造。于是资助并介绍他到武昌宝通寺受戒。

苦心求法

一九三零年农历二月,本焕到了武昌宝通寺。以圆净的身心,从持松和尚受具足戒。这位博学多才的传戒师对他说:“要领悟到佛的真谛,必须经过一番苦行修炼的功夫,亲自体验,渐入佛心,没有捷径,只有苦修行,才能达到那种境界。”并指出:“你要多走些名刹古寺,多参拜高僧大德,特别要注意持戒修行。”本焕牢记持松和尚的话,决心在佛门做位大乘修行者,哪怕是历尽种种艰难困苦,也要寻师访道,亲自体验、苦行修炼。正巧万大姑太来武汉探看弟弟,也到宝通寺来看本焕,听了本焕受戒后的参悟体会和志向,又慷慨解囊资助本焕去参学。是年四月中旬,本焕从武昌乘船到镇江,步行六十多华里,到达扬州高旻寺,参拜了来果和尚。来果和尚是湖北黄风人,欣然收下了这位同乡为侍者。来果和尚要他手抄宋仁宗写的《赞僧赋》。让他“好生体会什么叫僧人,怎样修行”?又跟他讲述临济宗义玄祖师的故事,鼓励他要以祖师爷为榜样,通过严格锻炼、坚持修行,日后终将成为一棵给人荫凉的大树。后来本焕自己回忆在高旻寺修行时的情形:“昼则勤修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由于艰苦修行,位列来果和尚的十大弟子之一,深得禅师器重。一九三五年任禅堂维那,次年任堂主,重要佛事活动让他参与或主持。曾经参加八个禅七之后,又打五个生死七,足足九十一天坚持硬坐、静坐定静不到单,以顽强的意志,通过了禅功严峻的考验。

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际值三十岁的本焕一心要完成朝拜的宿愿。此时的他,跟来果和尚修行了七年,可出任住持寺务了,但是,他在武汉完成四千多银圆化缘任务,交高旻寺采购修建寺院木料之后,从汉口乘火车北上,直达河北省保定市。旋即由保定起香,三步一叩,五步一拜,朝拜五台。一路上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腰酸脚痛,双膝皮开肉绽,仍虔诚叩拜,足足拜了六个月,磕了二十二万多个响头,到达了五台山。跟着又爬上山。从北台起,同样三步一拜一柱香,拜五个台子;五台高度均在海拔三千米以上,从东北到西南横跨达一百二十公里,如此一拜,又如此一拜,又拜了半年。持续一年的朝拜,连头发、胡须也没有剃,究竟为什么?本焕师曰:“为持戒律,修佛性,修德性。不潜心入禅,依佛心为心,怎能发慈悲民?不苦修行,磨炼自己,难忍能忍,怎能入道?自己不能入道,不发菩提心,又怎能发愿渡人。”这体验是何等深刻啊!

从一九三八年开始,本焕师在五台山广济茅蓬(即碧山寺)住下,决心在这圣地苦修行十年。当时寺院住持广慧圆寂,遂由寿冶接任方丈,本焕、法渡任监院。寺院大小事均要管,生活又清苦,他还将手指剪开,以血为墨,恭写《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金刚经》等经典,日写六百字,六个多月,共写了十九卷血经。现在,幸存一本血经《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是由一位当年碧山寺当库管的僧人,拼着性命保存下来;于一九八七年本焕师升任光孝寺方丈时送还。本焕师在这本血写经自序中说:“为重法故,‘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荫发进时供之心,刺指血之血,不惭形秽,书写了《普贤行愿品》等大乘经典,以报答佛恩、众生恩及无始至今过去一切父母抚养之恩,消除无始以来五逆十恶的罪孽”。 由此可见,发心之广大,令人钦佩。

爱国情怀

此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已经占领了五台山。师爱国爱教,常常利用监院身份,支持抗日战争。一九四二年十二月,日本侵略军追杀一位八路军营长。当营长跑进碧山寺,师就把营长藏在后院。日军怒气冲冲要寺院交出八路军,本焕师连声念阿弥陀佛,用手比比画画,表示他只信佛陀,不懂什么“八路”,将日军支走。

一九四二年十月起,也是万大姑太的支持,资助师三百大洋,在已毁的古西天寺修了闭关之所。为潜心念佛求道,在入关前打了个禅七,做了法事活动,于地藏菩萨圣诞之日——七月三十日,身穿大红袈裟,庄严地进人关房。在闭关三年期间,读《藏经》四千多卷,还在晚上放焰口千台,超度抗曰阵亡将士。一九四七年七月,师出关,回到了碧山寺。

碧山寺有个镇山之宝,称碧山寺金字经塔,是明朝三宝弟子许德其所书。它长五点一米,宽一点七米,是用白绫和黄绫装婊而成。内容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文,共八十卷,六十三万零四十三个字。许居士整整写了十六年,被誉为佛经金字塔。一九四七年三月,师隐居五台山北台顶才三天,就听说一些盲动农民冲击碧山寺,遂令一位刚从碧山寺来的寺僧重回寺里,把经塔秘密地背上山来。师满眶热泪地看到了此塔完整无缺,于是向佛发誓,人在金字经塔在,誓与经塔共存亡。为了避兔此宝在战争年代被毁,师携塔开始了长途跋涉的流离生涯。四月,先背塔到山西省三阴县净土寺,结夏安居,白天继续刺血写经,晚士放焰口一百台。七月,又背塔到北京市西直门弥陀院,向真空、慈舟两位和尚讲述护塔出走的经过。真空说:“眼下兵荒马乱,你在乱中冒险保护佛宝,是真诚的佛心。你这种护法精神难能可贵,不愧为佛们子弟。你真了不起。”师谦逊称,这是五台僧人应尽的本分,并说打算护塔到碧山寺下院上海市普济寺存放。两位法师深表赞同,要他在这里休整一段时期,然后从天津坐海轮去。九月,师背塔到天津,应邀在天津居士林陈展经塔几天,有三百多人参观。一星期后,又从天津塘沽码头坐船到青岛,在湛山寺住了一晚,湛山寺住持看见本焕孤身一人,便派了二十位僧人一道护送佛宝。熬过了数日的颠簸,几经辗转,终于把佛宝安全护送到上海普济寺。住在该寺的寿冶、法度是师同门接法兄弟,一见佛宝就失声叫了起来:“本焕,我的好兄弟,你吃苦了,你为佛门保护了这无价之宝,立了大功啊。”直至今天,《华严经》金字经塔尚在五台山显通寺完好如初存列起来,色泽犹新,金光耀眼,师功不可没!

本焕师的“燃灯送母”故事更是感人肺腑。一九四八农历三月,师还在上海普济寺修行。多年来,他一直挂念着年迈的母亲,曾作诗一首:“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山关外,母忆在他乡。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一天,他突然接到二哥来信,说母亲病重,盼速回来一见,以慰慈心。师当即赶回到湖北老家,到仓埠报恩寺结夏安居。坚持每天清晨坐禅,早餐后步行十五华里,回家照料母亲,晚上又返回报恩寺,攻读三藏,还天天放焰囗回向。回家五个月,侍候老母,端茶送水,喂药喂食,细致入微。九月,在老母临终前的一夜,在自己两个肩窝里装上菜油,放上灯草点燃,双膝跪在老母床前,行孝送终,直至老母亲离开人间。老母病逝后,请僧尼为老母亲超度七天,自己在老母亲灵堂守孝“七七”四十九天。师在灵前反复说自己的誓言:“安息吧!亲。作为佛子本焕,一定遵佛教诲,上报四恩,下济三途,永不忘父母养育大恩,修好八正道,永弘佛法,建设光明的佛土。”

南粤传法

十一月,本焕师来到广东南华寺住下,常到乳源云门大觉寺,看望虚云大师。大师认为本焕师修道成功,考虑自己一百一十一岁了,应由四十一岁的本焕师担任南华寺方丈。虚云大师兼挑五宗宗脉,认为本焕师可以承继曹溪法脉,授他为临济宗四十四代的传人。一九四九年正月初八,本焕和尚于南华寺升座,四月初八曰即开期传戒,请虚云大师为传戒和尚,自己为开堂和尚,传戒五十三天,国内外前来受戒的出家人达六百多。一九五零年,中国大陆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南华寺僧人和农民一样分得了土,大家自力更生,坚持耕种劳勤。在这样困难环境下,本焕和尚从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还继续弘扬法,连续三次主持传戒法事。本焕和尚有六十多位法徒,当了各寺院的方丈,使传灯有继,慧目常明。到了一九五八年二月,本焕和尚突然打错成“右派份子”、“反革命份子”,逮捕入狱,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本焕和尚泰然处之,认为“种种烦恼皆我炼心之处,种种艰苦皆我修定之所”。后由监狱转至坪石劳改农场改造,但他把劳动当作一种修行,从不懈怠。一九七三年五月,本焕和尚刑满释放了,但此时正是中国大陆混乱年代,不能回寺院,留在劳改农场就业。一九七四年,新州新街人张文波放蜂群到韶关,听讲本焕和尚去年刚刑满释放的消息,就赶到坪石劳改农场问了个清楚,迅速返回新州,告诉了本焕和尚的侄女张廷凤。于是,经侄儿、侄女等亲人再三来信恳求,本焕和尚才返故里欢度春节。

一九八零年三月,在其门徒比丘尼印先再三恳求下,经仁化县邀请,本焕和尚来到丹霞山别传寺。到寺当天,正好广州有四十多位居士挤在小木楼上拜佛,看见本焕和尚飘然而至,一齐跪下,心喜呼唤:“老法师来了!我们真有佛缘。别传寺有救了!”在的门徒融灵、宽纯等带动下,别传寺修建工程开工了。

由于当时地方不同意修复别传寺,就以修建明末大官“李永茂隐居”名义上报工程计划。新建了大佛、钟鼓楼、大禅堂、澹归塔、大斋堂、厨房、饭堂、迎宾楼等,建筑面积共达四千多平方米。定居在美国的李汉魂将军回国观光旅游,看了修好的别传寺,连声称赞不已,兴致勃勃地书写了“别传禅寺”的寺门匾额。鉴于广东自虚云老和尚于一九四六年在六榕寺做过水陆法会后,四十年来没有再举办过水陆法会的情况,从一九八六年起,本焕和尚在别传寺又开始做水陆法会,而且每年都打四个、八个、九个禅七,吸引了海内外一批又一批善信与学佛者,促进了丹霞山旅游业的发展。中国佛教协会故会长赵朴初大德特地重游丹霞山,赋诗一首赠给本焕和尚:“群峰罗立似儿孙,高坐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经桑海换,丛林尚有典型存。一庐柏子参禅味,七盈松涛觅梦痕。未得偏行堂集看,愿将半偈镇山门。”可见本焕和尚恢复别传寺的贡献与影响。

广州城内之光孝寺,为岭南首刹,俗日:“未有羊城,先有光寺。”由于六祖惠能大师在此受戒剃度,首次登坛说经,又位列禅宗祖庭之一。可是这座古刹因国家内忧外患和因受运动的冲击,经像塔幢,颓废败露,文化遗珍,散失严重。一九八六年光孝寺交还佛教界管理使用。中国佛教协会故会长赵朴初大德建议,请本焕和尚出任光孝寺住持。本焕和尚认为匡复光孝寺,是禅宗行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决定于一九八七年元旦那一天,以八十高龄,从韶关往广州,到光孝寺就任。一月六日,本焕老和尚写信给叶选平省长,请支持重建这祖国南大门的十方古刹;赵朴初大德在病中也写信给本焕和尚,提出匡复光孝寺的意见。一九八八年广东省,在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拨款资助修复光孝寺。在本焕和尚的率领下,经过十方募化,光孝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各殿堂佛光耀眼,殿前殿后栽满了奇花异草,四季花香扑鼻。深圳新建的弘法寺,也于一九九一年由本焕和尚正式任住持后,加快了修建步伐,次年六月十八日举行佛像开光暨方丈升座盛典。

本焕和尚自故里报恩寺出家,其门徒也以报恩寺而派名,如用“印”字、“常”字、“顿”字辈来取法名,现在祖寺已毁四十多年了,本焕和尚及弟子早有重建报恩寺的心愿。新州县在该县观河风景区选了新址建寺,就在当年济公建的得云寺遗址附近。早在一九八九年本焕和尚就派印觉、印定等门徒去联络选址重建工作,四方的报恩寺法裔募捐款项,重建的工作很快地付诸施工了。一九九四年农历九月十九日报恩寺隆重举行佛像开光、本焕方丈升座法会。同时预贺本焕和尚九十大寿的典礼也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绍良写来贺联:“宝刹重现庄严相禅师今宣法句经,转瞬九十年间事四众额物祝遐龄。”高度评价了九十高龄的本焕老和尚的高风亮节。本焕和尚曾身兼别传寺、光孝寺、弘法寺住持之职,均为各寺的扩建、新建、重建耗费了心血。有人问之为什么?本焕和尚答道:“我是佛的子孙,临济宗的传人,必须履行佛的愿望,依佛教导,引导众生,培育慈悲喜四无量心,这就要修好佛的道场,弘扬佛法,让佛陀的光辉照耀信徒,实现人间净土。要使佛教文化与社会思想、经济建设相适应。”

佛光普照

本焕老和尚出家六十多年,弘扬佛法孜孜不倦,教授的弟子遍及海内外,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兼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韶关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仁化县政协副主席,广州光孝寺退居方丈;仁化别传寺、深圳弘法寺、新州报恩寺、黄梅四祖寺、南雄莲开净寺的方丈。从一九八七年起,他几乎每年都到国外讲经说法,交流佛教文化,弘扬佛法。一九八七年七月,他到访问,拜会佛教联合会,与数十年来未见面的师兄弟及弟子欢聚一堂;八月又乘飞机赴美,应邀参加加州万佛圣城的水陆法会,并到纽约、洛杉矶访问,接着又到加拿大参加佛事活动;一九九一年九月到泰国进行佛事访问和佛学交流活动;一九九三年加拿大、美国、泰国又再度邀请他出访;次年又应邀到澳大利亚访问,在澳大利亚的泰国、越南、等地的僧人、居士纷纷要求他授皈依。之后,他还到访问,为促进海峡两岸的佛事和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德高望重的本焕禅师,是现代禅宗泰斗虚云的嫡传大弟子,他禅悦人生的风范天下共仰。

附:专辑:《本焕法师百年菩提 》(视频)

http://www.56.com/w15/play_album-aid-1994049_vid-MjgzNjI4MQ.html

莲溪寺的历史沿革

莲溪寺始建于明代,毁于明末,清康熙时法融长老重建,咸丰、同治年间又被毁坏。光绪十五年(1889年),并于宣统三年(1911年)奏请藏经。如今,莲溪寺老山门黄色的门额上还镌刻着道明和尚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亲笔书写的“莲溪寺”三个金色大字。从那时起,莲溪寺一直传承至今,寺中所存主要建筑也大都为当时所建,只是现在的莲溪寺,已于1986年由武汉市宗教部门批准,改为了尼众丛林。

然而,据寺内民国10年(1921年)所立石碑《武昌莲溪寺记》记载,至少唐代就有莲溪寺了:“其地势如莲花,形如荷叶,自唐宋以来称曰盘龙山莲溪寺者久矣。” 1988年又有出土残碑。

莲溪寺历史悠久,颇有文物留藏。据《湖北通志》载:明宪宗于成化十年赐莲溪寺匾额;清光绪年间道明和尚上京。特别是一尊北魏时代墨玉观音、一幅明代名人画佛菩萨彩色贴金画像、中堂式文人墨宝等,极其珍贵。寺内有三百余年珊瑚朴树三棵、二百余年桂花树一对、一百余年腊梅树两株,另有明代楚王三太子塔和法融、道明、心静、体空等数代中兴祖师灵骨塔,故有塔林之称。可惜经过“文革”的冲击,许多文物都被破坏,现在三棵珊瑚朴树只剩一棵了,灵骨塔也已不存。

幸而墨玉观音仍在,是莲溪寺的镇寺之宝。观音上刻有“大魏正光四年癸卯真王杜雒周为六韩不供祷于雒阳之南”的字样。“大魏正光四年”是523年,“真王”是当时著名北方六镇起义领袖破六韩拔陵于523年起事时所定的年号,杜洛周,亦称吐斤洛周,则是当时的另一位著名起义领袖。这尊观音应是杜洛周在523年追随破六韩拔陵起义时,为“六韩不”这个人祈福而制。“六韩不”也极可能就是破六韩拔陵的缩写(一如吐斤洛周缩写为杜洛周)。

关于破六韩拔陵起事并建元真王,一向有两说,《魏书·肃宗本纪》、《北史·太武五王传》载为正光五年三月,《资治通鉴》卷一四九、《周书·贺拔胜传》则为正光四年。这尊观音像的重要史学价值,一是为破六韩拔陵起义年份提供了一个重要证据,二是为杜洛周的前期生平提供了一个线索。

“文革”期间,这尊观音受到破坏肢解,经过修复,仍缺一只手臂,后来请石匠重购了一块墨玉,将手臂补雕安上。如今,这尊经历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墨玉观音,依旧容貌安详,身姿曼妙,微合的双目似乎在述说着菩萨俯瞰人间的无限慈悲。

莲溪寺于无数灰色民居的楼宇夹缝中挑出一抹鲜亮的明黄,续写着它“大隐隐于市”的现代史。虽然红尘在耳,市声嚣嚣,但走进山门,便觉得宁静。这个山门是新修的,有归元寺昌明大师的题字。入山门内,首先看到的是整齐的花圃与菜畦,花红叶绿,清雅宜人,也算是农禅并作的一点遗风吧。寺内的建筑基本遵循了佛教寺院的共同格局,中轴线上依次为旧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大彻堂、藏经楼等,黄墙碧瓦,通红的木雕门窗格扇,古朴而华丽。东西两侧为附属建筑,东侧有客堂、千佛殿、大悲殿、华严堂和寮房,西侧有斋堂、佛学院、大寮、方丈室等。千佛殿前有腊梅花,冬日时节,黄澄澄的一树清香。最后面则是武昌佛学院尼众班。这小小的几间教室,却是佛教界的最高学府。

武汉的新式佛教教育,有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学院系和以月霞法师为代表的寺院系。月霞法师是湖北黄冈人,早年曾在湖北省武汉市塘角后街的普度寺任住持。1914年在上海市哈同花园创办中国第一所华严大学,弘扬华严宗,培养了一批佛教人才。例如1920年秋,慈舟法师邀约他在上海华严大学时的同学了尘法师和戒尘法师来武汉市,在汉中街九莲寺内兴办“汉口九莲寺华严学校”。1948年,又有普度寺住持同体法师为纪念月霞法师90岁冥寿开期传戒,并在该寺兴办初级法界学院。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28年,时任湖北省佛教会理事长,身为莲溪寺方丈的体空法师,在莲溪寺内兴办的“中华佛教湖北省华严大学”。该校于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正式开学。另外,该校在办学期间,每年必恭请湖北省荆门出生、曾留学日本、弘传东密的持松法师,从上海来校讲课两月。

太虚大师为代表的学院系,当时在武汉的活动则主要是以武昌佛学院和佛教正信会为中心。武昌佛学院是太虚在武汉佛教正信会的支持下,于1922年创办的一所现代化佛教高等学府,因其培养僧才众多,致有佛门“黄埔”之誉。其时男众部在武昌通湘门外千家街,女众部在昙华林附近的鼓架坡。太虚圆寂之后,有八分之一的舍利子保存在由李子宽等所建的舍利塔中,该塔就在离莲溪寺不远处,1994年重新恢复的武昌佛学院,女众部就设在了莲溪寺。武汉的近现代佛教教育史,就这样合二为一地集中展现在了莲溪寺的历史上了。

莲溪寺新时期的佛教教育,始于1987年开办的两期爱道培训班。最终,在省市各级领导、昌明法师、道根法师(已故)等的大力支持下,武昌佛学院于1994年恢复,爱道培训班即改为武昌佛学院尼众部。 2000年,莲溪寺又创立有律学研习班。

民国年间,莲溪寺有所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又历经坎坷,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恢复,并陆续修缮、扩建,使殿堂、造像格局重新如法合度。2003年8月还举行了武汉佛教比丘尼丛林历史上的首次冥阳两利水陆大斋盛会,有五千余人参加。

莲溪寺老住持慈学法师,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武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她9岁出家,法腊已经70多年。她也是武汉近现代佛教发展史的见证,亲见亲历太虚、大醒、李隐尘、王森甫等著名的前辈大师、居士兴办佛教教育,改革和建设发展武汉近现代佛教的过程。也正是这段宝贵的经历,使慈学法师深知教育的重要,这也是1987年莲溪寺兴办爱道培训班的原因之一吧。

莲溪寺的副寺印宗法师和知客果畅法师,则是寺中青年比丘尼中的代表。1996年中国佛协在广东云门办全国寺庙职事培训班,印宗法师和果畅法师在考试中分列第一和第五名。其中印宗法师还是一位有研究生文凭的比丘尼,后来又到过新加坡净空法师的净宗学会学习,又得到第一名。2006年9月,印宗法师晋升莲溪寺的新一任住持。千年莲溪寺,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大事记

1368年左右(元末明初),莲溪寺始建。1475年(成化十年),明宪宗赐莲溪寺匾额。1635年—1644年(崇祯八年到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农民起义,莲溪寺毁于战火。1661年—1722年(清康熙年间),法融长老重建。1856年(咸丰六年),太平天国运动,莲溪寺被毁坏。1889年(光绪十五年),从四川来的医僧道明和尚于四方募资重修,逐渐恢复到原来“十方丛林”的规模。1875年至1908年(清光绪年间),道明和尚上京,光绪皇帝敕赐半副銮驾、玉玺一枚、玛瑙朝珠一串、乾隆大藏经全部。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道明和尚亲笔书写“莲溪寺”三个金色大字。1911年(宣统三年),奏请藏经。1911年10月10日上午,面对武昌首义领导人或伤或避或亡,司令部领导人仅蔡济民与吴醒汉尚未暴露。于是,蔡济民约集各标营代表在莲溪寺集会,作了相应部署,决于当晚发动起义。1917年,月霞法师在杭州玉泉寺圆寂后,湖北佛教界承其办学遗教,也于武汉陆续兴办现代佛教教育事业。1921年(民国10年)所立石碑《武昌莲溪寺记》记载。”1928年,时任湖北省佛教会理事长,身为莲溪寺方丈的体空法师,在莲溪寺内兴办的“中华佛教湖北省华严大学”聘请性沏、机通、体如等法师为教授,三年内为佛教培养了30名遍及海内外的弟子,成为当时全国最高的佛学学府。 该校于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正式开学。华严大学培养了30多名僧才。现在莲溪寺仍以华严道场著称,弥勒殿的廊柱上,一左一右挂着“华严”、“道场”两块黑匾,也是当年华严大学的遗风吧。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莲溪寺背后盘龙山上的一座三国时期古墓中,出土有一件镂刻着佛像的鎏金铜饰片,可见莲溪寺的这片土地,还有更为悠久的佛缘。1959年6月,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道根在这里建立火葬场,以增加收入。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寺院被别的单位占用。1984年,莲溪寺又改为尼众丛林,礼请省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慈学法师出任住持。寺院恢复了正常的宗教生活,多次举办传戒法会。1985年,莲溪寺经历“文革”劫难后,得到修复。1986年,市佛协调来汉口栖隐寺的慈学法师出任住持,该寺从此改为尼众丛林。1987年,莲溪寺开办新时期的佛教教育两期爱道培训班。1988年,又有出土残碑,记载元耶律氏捐土地与莲溪寺。据此,莲溪寺可考的历史,算起来有千年以上。1991年,著名高僧妙湛法师分别致信归元寺昌明与宝通寺道根法师,倡议恢复武昌佛学院男众部和莲溪寺女众部,并派人送去开办费。1992年5月,举办盛大佛像开光仪式,1000多人参加。1992年5月举行佛像开光暨慈学法师升座仪式,盛况空前。

1994年,重新恢复的武昌佛学院,女众部就设在了莲溪寺。

1997年在昌明、道根、本焕等法师大力支持下,修建千佛殿,占地320平方米。

1998年建了斋堂、佛学院、新建尊客堂、山门、寮房约2200平方米,缓解了住房困难。2000年扩建方丈堂、大彻堂、藏经楼,殿堂布局得以合理调整。

1998年,经中国佛教协会批准,莲溪寺率先在湖北省举办二部僧传授戒法,以后还分别在黄石、沙市两地,为省内尼众丛林传授二部僧戒,慈学法师均担当尼和尚,为湖北佛教传戒工作作出了特殊的巨大贡献。2000年,莲溪寺又创立有律学研习班,由福建佛学院果灵担任律学老师,研究律宗南山三大部,培养知法懂律的比丘尼法师。莲溪寺由此成为了一个佛教界女众教育的重镇,培养了大量中高级女众丛林的管理人才和弘法人才。

2002年9月举行千佛殿开光庆典。

2003年8月,举行了武汉佛教比丘尼丛林历史上的首次冥阳两利水陆大斋盛会,有五千余人参加。2005年8月,“武汉市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在汉口长江大酒店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以及武汉市佛教四众弟子共500多人参加了大会。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为昌明会长、慈学副会长颁发了爱国爱教荣誉证书。2006年,慈学法师因年龄原因,向佛教协会提出要求,请辞莲溪寺的住持职务,退居静养,主动让贤2006年9月,有研究生文凭的印宗法师晋升莲溪寺的新一任住持。千年莲溪寺,又翻开了新的一页。2010年01月12日,政协委员、武昌造船厂高级工程师施平政协委员设计武昌“六日游”,施平把长江、黄鹤楼、红楼、东湖、沙湖、紫阳湖、蛇山、珞珈山、小洪山、凤凰山、宝通寺、莲溪寺、龙华寺、清真寺、长春观等景点归纳为“一江二楼三湖四山五寺(观)”。2012年03月,武汉市发文公布城区第一批一级保护的6株古树木,莲溪寺310岁的珊瑚朴名列其中。2013年,开始大兴土木重修。年4月1日,临近清明佳节,武昌佛学院尼众部师生与护法居士30余人前往潮音茅蓬旧址与太虚大师舍利塔,瞻礼太虚大师故居,祭扫太虚大师舍利塔。年6月28日,孝感市佛教协会会长悟缘法师带领20位青年法师前往武昌莲溪寺参访学习。

年10月25日,太虚大讲堂正式开讲,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东方山弘化禅寺方丈、黄梅五祖寺住持正慈大和尚受武昌莲溪寺方丈印宗法师的邀请,在莲溪寺的太虚讲堂进行了一场名为《行大爱道·慈济苍生》的佛法讲座。

去庙里有什么注意事项?

在游览佛教寺院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什幺?_紫云阁1)、不可以带“墨镜”进入佛教殿堂。2)、在佛教寺院是不允许给佛像照相的,那样表示对佛祖的不尊敬,从文物保护角度来讲,不论我们现在所用的照相机有多幺的先进,他们所放射出来的光线多多少少对我们的佛像都有损害,而在损害了之后再去维修的费用是无法计算的,况且有些东西一旦损坏了是没有办法弥补的,所以,不管是站在文物保护的角度,还是对佛教尊敬的角度,我们都不应该在佛教寺院里面给佛照相。3)、不管是游览藏传佛教寺院还是汉传佛教寺院都要从左向右顺时针游览,在西藏只有信奉苯教的寺院才从右向左逆时针旋转的。4)、还有我们在进入佛教殿堂的时候是不可以用脚去踩踏“门槛”的,因为在佛教“门槛”象征着佛的肩膀,如果踩踏了会不吉利的,而且在我国的南方也有这种说法:“在古代,只有青楼女子傍晚在招揽客人的时候才依栏踩门,因此而忌讳踩门槛,尤其忌讳女子踩门槛”;还有说法认为“门槛”象征着一个家族的财运,如果用脚去踩就相当于把自家的财运踩在脚永远都不得翻身。5)、佛教寺院忌讳双数,因此在“转经”时要幺转一圈、要幺转三圈,另外我们看到的塔一般都是“一层”、“三层”、“五层”、“七层”、“九层”、“十一层”和“十三层”,其中“七层”最常见,我们经常听“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浮图”就是宝塔的意思。“七级浮图”就是七层宝塔的意思。6)、在佛教寺院“合掌”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在拜佛的时候一般要“合掌”于胸前,然后由上到下分别在额头、嘴边、和胸前各停留一下,表示自己的“身”、“语”、“意”与佛祖的“身”、“语”、“意”相一致,也就是说自己在说话做事都要言行一致,不能心口不一。然后这样拜三下,拜的的是“三身佛”。一拜“法身佛”、二拜“报身佛”、三拜“应身佛”。敬佛,许多细节上都有讲究的。

首先说选门进,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据说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

进门时,女客先迈右脚,男客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是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

烧香时,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

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

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言语需恭敬,否则冒犯了大师,不给你开光。

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念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

进寺庙烧香,有什么规矩的啊

2.烧香 : 上三炷香 带者恭敬心 至诚心 3.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佛教的香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 佛家用香辅助修持 。 佛家认为香对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响。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证得自性如来。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好香如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大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 4.参观游览寺庙要懂规矩 名寺名庙,分布较广,它们是旅游者颇爱光顾游览的重点,但旅游者在游历寺庙时有四忌需牢记心头,以免引起争执和不快。 一忌称呼不当 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主持僧人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 二忌礼节失当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三忌谈吐不当 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为举止失当 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 五忌孩子失礼 同时,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 5.应怎样拜佛 一般人拜佛总喜欢站在佛前中间的位置上,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丛林(寺院)里的规矩只有住持和纠察才可以在中间的位置上礼拜。其他人应该站在左右两边才对。 拜佛时应先于佛垫前边站好,两脚距离应前八后二(寸)为宜,两手当胸合掌,然后问询,问询时背与腰的角度应在90º与120º为宜,两手作弥陀印(左手掌与右手背相叠)或观音印(左手背与右手掌相叠),头部抬起时,两食指相对呈一定角度,两拇指并齐至于两食指中间,两食指向上置于眉心为宜,然后放下,合掌,并开始礼佛。 礼佛时上身要慢慢靠向拜垫,两腿渐渐向下弯曲,先将右手按住拜垫中间,待左手伸至前方后再将右手移至右前方,此时两膝自然置于拜垫边缘,头部也自然置于两手之间,既所谓五体投地也。五体投地后,两手翻掌向上,并稍微伸出头部1-2寸,表示蒙引之意。 直立时应先将两手翻掌向下,再移右手至拜垫中间,左手离开拜垫后当胸作半合状,腿徐徐直立,然后右手离开拜垫与左手作合掌状并站直身体。如是三拜后,再行问询,算是跟佛菩萨告别再见之意,这样整个拜佛仪轨才算圆满。 其实,拜佛不是目的,学佛才是目的,心中敬佛才是真正的拜佛,我们拜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无限慈悲心,学佛身处烦恼而常具有的清静心,学佛为救度众生而宁下地狱,常住庄严的地狱大无畏牺牲精神,所以当我们置身佛前准备拜佛时,口中就要默念佛菩萨,脑里观想佛菩萨形象,此所谓身、口、意三业相应。这样拜佛的功德才算圆满,才能起到“礼拜一拜,罪灭沙河”之功效。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